十住斷結經卷第三

關燈
不見度世道果之證。

    亦複不見前後中間。

    文字言教不見解散不與世合。

    複不見聚而共同流。

    如是最勝。

    童真所修深遠難及。

    不可思議無能及者。

    不見道忍與智忍合。

    不見智忍與道忍合亦不不合。

    不見無道與無智合。

    不見無智與無道合。

    道忍及道自不共合。

    非不有合亦不不合。

    所以然者。

    性自空故。

    最勝當知。

    世有二法令新學者有狐疑想。

    雲何二法起狐疑者。

    于是菩薩修百千法。

    猗著泥洹謂為以脫。

    有斯行者則有減損。

    或有菩薩。

    知泥洹性永為解脫。

    不興染著施設生死無從無離深知為一。

    而無若幹分部之名。

    菩薩慧忍終不生心。

    而有彼此平等大乘。

    解入空慧無著無斷。

    無所染污乃謂平等。

    等性觀了無縛無脫。

    亦無所造故無所生。

    不見自然有生滅者。

    解脫然者乃謂自然。

    不見有然不見無然。

    解達自然悉無所有。

    是謂清淨是謂滅盡。

    如是最勝。

    菩薩積行慧無窮極。

    行無生慧而不可盡。

    從初積學至于道場。

    坐佛樹下降伏魔怨成無上道。

    先當入此忍慧定意。

    然後乃遊師子奮迅獨步三昧。

    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刹土。

    有見光者斯皆忍慧所見纏絡。

    意識柔軟無強梁心。

    常以慈哀攝身口意。

    言教清淨終始無損。

    任縱無為于尊佛道。

    遊志三昧心無亂想。

    為人謙下不憍篾人。

    功德道果日夜滋生。

    縛結怨惡永無根芽。

    堪遊他方諸佛刹土。

    知其光明神感之應。

    訓化群萌靡不度者。

    尋其光明了無所有。

    分别相貌亦無真實。

    複當分别色痛想行識所起相像。

    雲何觀達五陰之相。

    有見光者是謂為色。

    有形質者是亦為色。

    取受付與是亦為色。

    己身護持亦複是色。

    若與他人亦複是色。

    次當了知痛之起滅。

    為由何等而有此痛。

    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

    常念分别而無苦樂。

    況當有痛此則不然。

    具曉了者是為痛相。

    深記去就流馳不停。

    追憶往古未來現在若男若女。

    及餘無數無限之念。

    名曰思想。

    解知此想無來無去亦無處所。

    虛而非真亦無名号。

    故名思想。

    若複見行善惡之法有記無記。

    有漏無漏有為無為。

    有所造作不以為礙。

    菩薩于時見行善者非為不善。

    見行惡者非為不惡。

    若複有時亦不行善亦不行惡。

    當念分别不見無善亦複無惡。

    是謂最勝名曰為行。

    複當曉了何因有識識非一相。

    眼耳鼻舌身意之法亦名為識。

    色聲香味細滑之法亦名為識。

    達知更樂興衰之法亦名為識。

    在思想中亦名為識。

    離思想者亦名為識。

    有善有惡亦名為識。

    無善無惡亦名為識。

    亦非有善亦非不善。

    亦名為識。

    解知此識為從何生複從何滅。

    解知無生亦無起滅。

    達了此者是謂為識。

    如是最勝。

    童真菩薩舍身受形。

    身根意識初不錯亂。

    不受中陰而有留難。

    衆生神離住于中陰。

    随其輕重殃禍之本便有留難。

    菩薩大士發意之頃。

    随意所向尋往受形而無留難。

    最勝當知。

    童真菩薩常與一生補處菩薩以為朋友。

    随侍遊觀佛土清淨。

    選擇極妙最上佛土。

    志存盛好施為佛事。

    第八菩薩逮得自在。

    從其緣化靡不周遍。

    所宣道法而無窮盡。

    常以善教悅可衆生。

    時彼衆會有諸菩薩。

    各心念言。

    今日如來頒宣慧業歎童真行。

    功德果報亦無等倫。

    今觀最勝大士所修。

    履童真業亦無差違。

    假使最勝。

    成最正覺無上之道。

    得佛道時所号雲何。

    其佛國土功勳嚴淨為何等類。

    諸菩薩衆成就雲何。

    奉修法律有差别不。

    爾時世尊知彼衆會心中所念。

    便于座上尋時即笑。

    無數億百千光明從佛口出。

    照于十方無限世界。

    蔽日月明覆魔宮殿。

    光還繞佛無央數匝從頂上入。

    時會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

    叉手禮佛而問笑意。

    佛不妄笑願聞其意。

    爾時世尊告衆會曰。

    汝等見此最勝菩薩不乎。

    對曰唯然我等已見。

    佛告來會諸菩薩等。

    此賢劫中百佛過去當有佛出号師子威。

    如來出現于世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世尊。

    國土名号如今無異。

    時彼土境國界神妙。

    五[聲-耳+木]卒賤自然無價。

    人民滋盛城郭嚴整。

    合以七寶金銀琉璃水精車磲瑪瑙珊瑚琥珀及摩尼寶。

    時彼佛土平正。

    有八交道純以寶成。

    其地柔軟如天細衣猶兜術天。

    被服飲食宮殿室宅。

    園觀浴池交路棚閣巍巍殊妙。

    其佛國土神德如是。

    諸天人民自然顯發。

    作倡伎樂懸諸缯幡。

    豎立幢蓋燒衆名香雨寶妙華。

    将護正法使不缺漏。

    導利開益無量衆生。

    今此最勝菩薩從此間沒。

    當生無怒佛土極樂世界。

    已生彼土時。

    無怒佛為諸菩薩宣八千四百奇異法門。

    闡揚道教歸于句義。

    往返周旋不斷三寶。

    皆使衆生立不退轉。

    說是語時其在會者。

    鹹皆歎曰。

    善哉善哉。

    最勝大士。

    以成佛号何其速耶。

    願将來世得生此國。

    值師子威如來出現世時。

    遭蒙道教修童真行如最勝也。

    時會菩薩重自念言。

    令諸衆生普皆得慧忍智之法。

    如今無異其聞此聲。

    無有恐怖不懷猶豫。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菩薩行備具足衆德顯示殊特無量言教。

    應時示現靡所不入。

    或為凡俗孤老之形或為幼童嬰兒之像。

    複以權變入于四道。

    與須陀洹已成就者而為朋友。

    便說上要使不懈息。

    複執方便入斯陀含。

    勸使斷除五災之難。

    能令得入不經七返。

    或在天上敷演甘露。

    純熟行者不來世間。

    或與無垢真人共會。

    為說身苦六十八法。

    自歎鄙陋缺無上道。

    徒喪慧明損辱法典。

    或現諸佛緣覺之道。

    顯揚神足現十八變。

    默然教授使得解脫。

    内懷權慧應适人心。

    随緣投藥使不增減。

    或與新學初發意者入清淨定。

    使諸衆生普見色身。

    乃令三千大千佛土。

    在手掌中共相供養。

    于中往來無增無減。

    令發無上正真道意。

    時有菩薩名曰究暢。

    即從坐起長跪叉手。

    前白佛言。

    唯然世尊。

    是三昧定有何名号。

    乃令三千大千刹土。

    十方境界普在掌中。

    其中衆生興敬供養而無增減乎。

    佛告究暢菩薩大士曰。

    其三昧定号曰清淨。

    普見色身顯現變化靡不容受。

    國土境界如故不異亦不增減。

    正使三千大千刹土。

    及恒邊沙無量佛國悉在掌中。

    共相敬事施行福業。

    坐卧經行随意所娛。

    其中衆生各不相知。

    己身所在無所觸娆。

    究暢當知。

    皆是童真菩薩威神之所施為。

    在所現化亦不見身。

    竟為所在不使衆生有增減心。

    爾時座上諸來會者。

    天龍鬼神幹沓和阿須倫迦留羅。

    真陀羅摩休勒人及非人。

    各自生念欲令最勝大士菩薩。

    示現神變清淨定意。

     是時世尊知衆會心各有想念。

    便告最勝菩薩大士曰。

    汝今最勝。

    當為一切衆生及來會者。

    現是三昧清淨定意。

    令諸會者有笃信心。

    是時最勝菩薩大士。

    承佛威神敬奉聖教。

    即于座上三昧正受。

    令其十方恒沙刹土。

    天龍人民及鬼神王。

    并餘尊天諸會菩薩有形之屬。

    皆現掌中于中顯示。

    有禅定者有經行者。

    有興功德作佛事者。

    所現殊特巍巍難喻無以為譬。

    現神足已。

    一切十方諸來之會。

    還在本位如故不異。

    最勝菩薩亦在本座。

    衣服嚴整不失威儀。

     時究暢菩薩。

    語最勝曰。

    仁者所現三昧威神。

    超越無量無限之德。

    神感威顯實無等倫。

    乃能容受十方世界。

    在其右掌而無增減。

    我等勤加興功立德。

    進修清淨定意之法。

    務及童真大士之行。

     爾時最勝報究暢曰。

    如是如是如汝所言。

    若有新學發意行者。

    務欲修習童真之法。

    當念勤加成就道果。

    使不中退。

    菩薩精勤有二十事。

    所當應行育養擁護不使損減。

    何謂二十無缺漏法。

    于是菩薩修童真行。

    發大弘誓無蓋之心。

    念欲拔濟危險之厄。

    是為精勤而無有退。

     複次菩薩合集徒衆。

    訓以道教無形狀法。

    恒說空無虛寂之聲。

    是謂童真行無有退。

    複次菩薩廣布功德。

    使諸下劣得蒙纏絡。

    先除貪意使無想念。

    卻乃訓導檀度無極。

     複次菩薩見前衆生。

    有困厄者辄身往化。

    安慰其人使不受痛。

    常念育養心無變易。

    複次菩薩造立苦行。

    經無數難求高明師。

    咨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