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三

關燈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童真品第八 爾時最勝菩薩白佛言。

    世尊。

    雲何第八菩薩于八住地而淨其行。

    佛告最勝。

    第八菩薩常當具足以神通慧曉衆生根。

    觀其意趣而為示現。

    複以神通遊諸佛國。

    觀其奇特殊妙之行。

    還自莊嚴其佛國土。

    自往奉觐禮敬諸佛。

    觀佛身相空無所有。

    學習知忍分别諸根。

    常入如幻三昧定意知其無本。

    所作功德随前形器。

    各随其所而成就之。

    以過空行無想無願。

    不有形像。

    度于三界永無縛著。

    慧無所念不有生滅。

    以無所生故曰為慧。

    作不見作亦無造者。

    是謂名慧。

    無疆界中間處所。

    都無住止亦無窠窟。

    慧為清淨識無所猗。

    所以然者。

    由無想念慧無有限。

    用力方便不止貪欲。

    亦不住色不住無色。

    雖與同垢不為染著。

    是謂最勝名曰大智。

    離淫怒癡不處愚冥。

    永為解脫而無挂礙不著不斷。

    去十二緣無明根本不見我人。

    無我不我。

    不住貪欲了之為一。

    無求色想複不念在一切色中。

    是謂第八菩薩慧業。

    終不随緣無煩惱患。

    不與疑合。

    亦不有為非不有為。

    亦不求福非無功德。

    以越諸惡非法之事。

    所以然者。

    法性常存不見。

    愚者而行非法。

    不見擾惱其身心識。

    意不亂想流馳異念。

    是謂最勝。

    名曰為慧。

    分别空觀了知無生。

    斷滅計常不使興起。

    抑制六關終不邪窺誓在廣遠不計限局。

    修童真禁而不越序。

    若見退堕在下位者。

    辄便誘勸務使上及。

    奉順法者。

    不斷諸佛所修律本。

    身心怡然不能窮已。

    興隆道樂不除法身。

    不斷聖衆不有縛脫。

    複當修習道俗之法。

    以法性故不斷諸學。

    使慎禁戒因本清淨而不可盡。

    諸在生死斯皆有盡。

    流轉五道周旋往返亦不甯息。

    住無常處斯亦盡滅。

    外道異學雖獲五通不離世智。

    願求長生後失神足。

    亦複命盡便涉生死。

    或有衆生勤行五戒十善之法得生人天。

    精勤五戒在欲天中。

    封受自然功德具足。

    或有衆生習學空定在色天中。

    以歡悅為食不念苦本。

    或有衆生心識澹然希望無為。

    謂為無想永寂泥洹。

    斯皆自調不至究竟滅度之處。

    第八菩薩觀了斯處而不染著。

    恒敷演法勸進學者使遠離之。

    最勝當知。

    童真之業亦複遠離二乘之道。

    從須陀洹至辟支佛皆有釁咎。

    菩薩終不念羅漢法。

    所以然者。

    以其用心猗泥洹道。

    緣覺所修菩薩不學。

    以其發意無大慈哀。

    有斯學者此皆非正。

    若有菩薩欲究竟學習智慧海。

    盡其元本而不可窮。

    誓願不舍一切衆生。

    修如來法為不滅性。

    慧無窮極故不可見。

    道果開敷使得成就。

    言種實者菩薩發意弘誓之心。

    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殊特之法。

    亦不思議亦不可盡。

    第八菩薩在在遊化。

    執意行忍無能思議。

    心不念非無有衆惡。

    不懷恚恨加于衆生。

    又不興意與人競诤。

    複不導人有所毀敗。

    慎護身口不妄有犯。

    将護衆生慎己行本。

    不處邪部思惟善業。

    無愛欲意能莊嚴身如佛色像。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童真菩薩常當習行音響句義。

    雲何菩薩學音響義。

    于是菩薩知諸法空不染諸見。

    思惟無相不興亂念。

    分别無願永離三有。

    法無淫欲本性自淨。

    不起恚怒永使不生。

    觀了無明不為愚冥。

    複當思惟當來過去現在之法。

    盡無所起諸法自然。

    不見興滅不見生死不為報應。

    信作善惡知有果實。

    修口清淨不行妄語。

    其心明解行無沾污。

    所興事勝不舍一切。

    常自挍計夢幻之法。

    設有邪念即自覺知。

    志性柔和守護其意使不生惡。

    常生清淨真正之士。

    設在人間衆德具足。

    相好八十聲如哀鸾。

    亦若梵天所說微妙不懷绮飾。

    去淫怒癡無複憂戚。

    終不惡顔恚恨向人。

    所造功德未曾忘失。

    随其根本使至永安。

    常以法言勸進一切。

    降伏外道邪學異術。

    以離苦惱無複厄難。

    備悉諸佛具足之法。

    人常忍辱身心至密。

    現受罵詈默然不報。

    若使衆生取撾捶者。

    不念怨儲亦如地大包受萬物。

    終無識想有增減意。

    所以然者。

    斯由法性本來空故。

    設有忿怒終不有恨。

    視彼恚色如幻如化。

    興意來向不持心逆。

    若念惡者佯若不知密自思惟。

    吾今審谛知之為空。

    當求遠離不興彼緣。

    前人懷恚我宜慎之。

    假使有人來稱譽者不以為喜。

    若見捶者亦無愁惱。

    所以然者。

    不見己身及彼杖痛。

    皆由積行降伏心意。

    在閑靜處挍計身中。

    生老病死非常苦痛。

    愁憂恐怖饑渴寒熱。

    複重觀察。

    是身壞敗為非常法。

    是身為苦器衆病聚集。

    是身虛空四大還本。

    是身無我無生無滅。

    三界衆生為流所漂。

    愛欲流者沉沒流轉亦無休息。

    先當制心不使增多。

    複當思惟有流之本。

    處在三界所更生死受身不息。

    亦當思惟邪見之流。

    衆生愚癡。

    随興倒見六十二塵迷荒之道。

    無明流者。

    三界衆生瞢瞢為癡不知真道。

    以不淨為淨返入欲流。

    以苦為樂。

    以非常為常。

    以非身為身。

    亦不思惟除去貪濁而自侵欺。

    長夜不習老不息淫。

    有财不施不受佛語。

    是謂四弊遂增愛根。

    意念身行共相受入。

    如是最勝。

    菩薩入定寂寞而觀。

    棄惡除欲不善之想。

    内自觀身思憶三寶。

    念察非常苦空非身。

    随賢聖教無苦樂心。

    修行四證究暢其義。

    生為苦證愛為習證。

    清為盡證度為道證。

    患厭此形無一可貪。

    深思根本為從何生。

    随性觀之方知根原。

    苦從身生。

    習因愛生。

    愛滅成盡。

    無欲成道。

    常遵慈愍無有害意。

    長養道化愍傷衆生。

    生死勤苦為之拔濟。

    和顔悅色向于群萌。

    勸教衆生使發道意。

    所言通利而無滞礙。

    知諸法相真谛之義。

    達了諸法随時而入。

    卒問尋對應機無難。

    所說應時辭無錯亂。

    菩薩慈心愍傷一切。

    遍念衆生有形之類。

    不免疾病衰喪之痛。

    為設方便欲令解脫。

    複起悲心哀感一切。

    饑渴寒熱得失罪咎艱難之患。

    思惟巧便欲令恬然。

    複以喜心念諸世間。

    皆有憂苦恐怖之難。

    吾當方宜永使安隐。

    常以守護之心。

    願度三界八難生者。

    愚癡曚闇不見正道念欲成濟使得無為。

    愍哀衆生心不動轉。

    雖行此法意不染著。

    不以勤苦而生退轉。

    渴仰無上正真之道。

    于諸通慧而無厭足。

    設在五樂歌舞之中。

    亦不生心而用歡喜。

    曉了世俗斯皆幻化。

    一切萬物盡歸無常。

    不為八法所見傾動心恒遠離如避劫燒。

    不處其中為人所惱。

    若欲恚恨來向己者。

    終不還報如毫厘許。

    為人所敬無敢犯者。

    假使有人欲害菩薩。

    節節解身各在異處。

    悉能忍之不生亂想。

    因欲具足童真之行。

    菩薩複觀身心之法。

    合成散滅何足貪著。

    而欲寶之。

    緣是果行必獲佛身。

    備悉成就如來匿藏。

    建立大誓究道根源。

    菩薩行權變化無窮。

    若在外道異學之中。

    現身入火坐卧自由。

    複從火起無所傷害。

    辄使其人知有真道。

    心自改悔修清淨行。

    化愚惑意還令返真。

    因從生天為講演法。

    解知天位亦複衰喪。

    菩薩權道無所不入。

    釋梵四天王無不自歸而稽首者。

    斯由積功道德超殊。

    亦非二乘所能及逮。

    童真神智亦無邊底。

    心曠無崖不可限量。

    所說有益亦無損耗。

    以是之故慧不可盡。

    一一分别眼耳鼻舌身心之法。

    了知悉空亦無所有。

    達過忍慧便逮衆智。

    不念一切是常非常。

    尋便得入無極之慧。

    若與前人音聲來往。

    思惟言教猶山中響。

    有解此者名曰權慧。

    亦複觀察有為無為空性之法。

    谛自虛寂假有号耳。

    不念己身以得道果。

    餘下劣者亦不及逮。

    複不自念。

    修行戒律奉尊法教。

    終不興意生若幹念。

    是謂童真權慧無邊。

    或有菩薩行中和忍空忍頂忍不退轉忍。

    如實觀察而無虛妄。

    修三梵堂。

    空不住本不念牢實。

    無思想觀不念有想。

    亦不願求而興願想。

    法界一相亦無形貌。

    思惟生死亦無終始。

    亦無施為無有施為。

    不見過去當來現在。

    周回往來都無真實。

    過去磨滅現在不住當來不生。

    有德不見無德。

    無德不見有德。

    不為有德不為無德。

    非不有德非不無德。

    了知有德無德澹然空寂。

    不有生滅著斷之名。

    複觀無生不有所生不見無生。

    分别有生及與無生。

    虛而無實一而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