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二

關燈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了空品第五 爾時最勝菩薩複白佛言。

    雲何修成菩薩于五住中當淨其地。

    佛告最勝。

    修成大士常當遠離居家财業。

    亦莫親近頻頭彌淫材。

    修善功德念除憎嫉。

    遠離俗會世間因緣。

    當念和合遠離忿诤。

    言當護口無亂彼此。

    常當自卑不懷貢高。

    雖多伎術不輕篾人。

    斷除無明消滅五陰。

    息老病死諸所作為。

    不興塵勞亦複不與六十二見而共和同。

    不自稱譽亦不自卑。

    過世八事無有高下。

    常知恭順去諸苦惱。

    不行癡冥覺寤眠睡。

    度諸恐懼不與罪俱及諸心垢斷。

    于五陰乃至生死身魔罪魔死魔天魔。

    思惟抑制不造彼緣。

    如所聞慧辄能建立。

    應如斯行而無所有。

    谛入慧意學無厭足。

    無所貪慕亦無适莫。

    歡喜啟受心懷悅豫。

    身輕志定其意和雅而無煩愦。

    所學法本說法無窮。

    心常趣道禁法自守。

    好從正真不處邪部。

    唯好妙慧分别種種諸度無極。

    逮得菩薩大乘經籍。

    善權方便随前應适。

    心複察解了無神通。

    常欲聽聞無生滅法。

    了十二緣達知無常。

    暢演苦谛亦無吾我。

    解知空定分别無想。

    深體無願曉生死苦。

    成就功德所聞勤執。

    貪慕三寶亦欲知俗複知道法。

    忠心附近以為伴侶。

    普入諸法欲除貧匮。

    甘受正道其無智者化令成就同功勳業。

    明識其本念避衆惡。

    約身智達兼利衆生。

    處安隐行亦不懷恨。

    欲了最妙無極之行。

    複次最勝。

    修成菩薩念諸佛法。

    雲何得成無上道要。

    如所聞慧便能成辦。

    所入随時亦不越次。

    聽彼音響然後調正。

    深入于觀知心所行。

    禦身求度而濟衆生。

    不計無常亦無所著。

    探察因緣所可施設。

    我人壽命去來現在。

    成功德業分别禅定。

    空無想願護已自守。

    不随貪欲遊于三昧而修正受。

    如是最勝。

    修成菩薩入百千定不以為難。

    菩薩同處靡所不到。

    唯不願生無色天上及光音天。

    亦不永入滅盡定中。

    悉知本際思惟執持。

    亦了本無而不取證。

    所以然者。

    皆由衆生垢未除故。

    知其衆生解無吾我。

    習行大慈不舍悲哀。

    普入一切生死之難。

    遠離貪著諸所榮冀。

    教諸犯法亦不為非。

    行權方便教化無方。

    随前衆生心在愛欲。

    使觀惡露修不淨行。

    然後菩薩乃取盡證。

    雖現滅度亦不永滅。

    修成菩薩。

    所度無窮亦不可盡。

    各得其所使心無恨。

    不失威儀禮節之禁。

    出入安祥無有卒暴。

    夫欲無诤莫若自守。

    賢聖默然唯當寂靜而無言說。

    夫無言者。

    乃謂清淨虛無澹然。

    亦無方圓科限之異。

    賢聖默然者。

    自護身口心觀。

    說者勿與同處。

    身欲不動心無變易。

    亦無希望複無所想。

    是謂修成大士之行。

    欲不色惑當正其心。

    以正其心。

    便為達至永寂無為。

    若不寂靜将養已者。

    無得自稱亦莫不仁。

    無高下者可謂順法。

    所為不失亦無所失。

    解本無空便無所得失。

    等觀三世亦無差特。

    眼色及識無所止住。

    耳聲識鼻香識舌味識身細滑識意法識悉無有主。

    亦無所住亦無吾我。

    觀諸法行悉無我所。

    我者變易從本淨故。

    如爾審谛知無吾我。

    無吾我者是謂為慧。

    明了所有如無所有。

    亦悉空寂。

    本末清淨。

    心常不離諸法之本。

    思惟遠離九衆生居。

    所以然者。

    輪轉沒溺周回馳趣。

    不免九處衆生之類。

    身異想異諸天及人。

    複次最勝。

    或有衆生身非一種成就一想。

    謂梵身天。

    最初出現降形世間。

    貪著甘味漸失天威。

    複有衆生一身不異有若幹想。

    謂光音天。

    功德儀容威神殊特。

    或有衆生一身一想。

    謂遍淨天。

    進趣宜則唯行極妙。

    複有衆生意至無量虛空之念。

    心不著有亦不趣滅。

    是則名曰空入天也。

    複有衆生。

    意系識想遺去形體。

    不複役思有希望求。

    斯則名曰識入天也。

    複有衆生無所貪求。

    消除是非内心充足。

    于諸味著無所興想。

    是亦名曰不用入天。

    複有衆生建立弘誓求于無為。

    觀無色界而無形質。

    謂為泥洹無為無作亦無造者。

    精其志願會得生彼。

    壽八萬四千。

    劫數之期竟彼壽已。

    神當遷轉趣于五道。

    應所生處中陰便往。

    迎其魂神将詣胎室。

    然後乃知非真滅度。

    癡心隆盛便興恚怒。

    心念口發種罪深殃。

    背聖言教虛辭不真。

    诳惑世人權詐不實。

    乃從久遠經曆苦行停至泥洹必然無疑。

    我今雲何更涉生死。

    吾今乃信知無泥洹。

    亦無神通得道之人。

    思念之頃神趣惡道。

    斯由诽謗賢聖之人。

    如是最勝。

    修成菩薩欲成無上正真之道等正覺者。

    常當思惟心念去離九衆生居。

    一切衆生我人壽命無所希望。

    所作因緣皆悉避之。

    亦莫思惟俗間之念。

    消除一切衆念之想。

    修成菩薩。

    複于十五殊特之心。

    向法次法進成其道。

    從第一法入苦法忍。

    增于善根同無漏行。

    從于五住至得如來。

    悉具善根思惟欲愛。

    五住菩薩斷除欲愛。

    滅不善根住于欲界。

    執忍苦慧思惟苦本。

    無形界中無色之身。

    不得思惟苦之無本。

    是故菩薩不于無形除欲界法。

    增不善根有九十事。

    無漏慧藥亦有九十。

    以十要法。

    對不善根及欲界淫微細之垢。

    餘八十法。

    斷除八十不善根本。

    雖非斯盡轉轉使微。

    盡道聖谛亦有無漏合法。

    亦有有漏合法。

    修成菩薩于五住中唯斷有漏合法。

    不斷無漏合法。

    于有為性亦有合法。

    于無為性亦有合法。

    爾時菩薩唯斷有為未除無為相應合法。

    如是最勝。

    修成菩薩複當修行五分法性。

    思惟分别了知無二。

    戒身護命清淨無貪。

    瑕穢已除衆定已成。

    是謂最勝名曰定身。

    分别諸觀無若幹想。

    亦複不起想著之念。

    解了無一故曰慧身。

    三世解脫無所沾污。

    亦不恐畏懷退轉心。

    是謂名曰解脫之身。

    已能成辦第九解脫。

    故曰解脫知見之身。

    有為緣者是解脫身。

    無為緣者解脫見慧身。

    有漏無漏亦複如是。

    是謂最勝修成菩薩便能習學色緣盡法。

    未能斷除非色緣盡。

    雲何菩薩色緣盡法非色緣盡。

    色緣盡者。

    若眼見色便生眼識。

    分别是非善惡之法。

    興意染著終已不離。

    修成菩薩便當執智禦使不生。

    除去穢惡不淨之行。

    非色緣盡非智所及。

    不生眼識分别是非善惡之行。

    所以然者。

    非彼境界之所攝持。

    今當引喻用自覺寤。

    大智之人以譬得解。

    猶如有人疲極睡眠。

    神識安靜形不動搖。

    無觸擾者。

    目不見色識不流馳。

    不興想念。

    眼既内存外色遊逸。

    當時澹然目不加功識不散落。

    應現之色忽然便過。

    亦不停住有所滞礙。

    所以者何。

    用無所有性自空故。

    如是最勝。

    修成菩薩常當思惟分别妙觀。

    斷除非色緣盡之法。

    亦不與俱複不施設。

    當學了知非色緣盡。

    非有非無亦無成敗。

    複當修行賢聖八正除于八邪。

    成就三昧百千定意。

    五邪心法三邪非心見。

    念定方便斯在諸地。

    初禅以還便有邪志。

    邪見颠倒不在六識四邪盡在六識身中。

    共相連綴。

    不相去離。

    所以邪見不通識者。

    五識雖決無方便力。

    意識慧了有方便力。

    中禅以上亦無邪志。

    但有邪見與三十六法共相受。

    入初禅以還唯有邪志。

    與十八法而相受。

    入五識陰中。

    雖有邪志自不相知。

    中間禅内雖有邪見自不相應。

    發意菩薩至于四住。

    行于苦智忍辱之慧。

    消滅邪見遠離邪志。

    修成菩薩進向六住行玄通智。

    斷三界緣乃應真際。

    先當精勤斷于奔逸殃禍之病。

    愚癡猶豫興造五邪。

    遍布三界無空缺處。

    十八結本生八百法。

    有苦無習亦與相應。

    有習無苦亦與相應。

    癡愛同空而共相生。

    于苦門中無明結除。

    習谛無明而不消盡。

    還生于苦愛亦不除。

    坐佛樹下決衆疑心。

    正住佛道不懷異意。

    得成正覺無上道時。

    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