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二

關燈
無央數不可稱計衆生之類普使濟度。

    解知緣著諸起滅法。

    斯亦空寂而不可見。

    五住菩薩得非色緣盡空性法時。

    諸塵垢病亦皆消滅。

    常以五法制禦愛著。

    通六識病普在三界。

    拔其根本使不增長。

    嗔恚五藥具六識身。

    不及上流獨在斯界。

    慢有五法。

    一意識身。

    而在三處根深難動。

    邪見四藥一意識身。

    亦在三處往來不息。

    願疑四行及意識身。

    複在三處悭嫉思惟。

    不在三處睡眠覺寤。

    當念遠離不與雜錯。

    去衆煩惱不為癡冥。

    求脫恐懼不與同處。

    常念建立一切智心。

    随谛黠慧如審無礙。

    如無有吾則無有我。

    除去我見故曰苦慧習諸所有皆無所有。

    悉無本末亦無住處。

    不染愛著故曰習慧。

    解知習著為磨滅法。

    學正真要知無本際。

    悉為消滅故曰盡慧達照衆心。

    朗如雲消。

    玄通明徹無有塵垢。

    是謂最勝菩薩道慧便能觀察為曉五陰。

    知四大本解六衰病。

    分别四谛暢十二緣。

    廣演三世分别一切諸使所興。

    曉了五陰諸所生滅。

    不見諸法有來往者有塵垢者。

    亦複不見有生老死。

    所以然者。

    由其本性不可得故。

    因緣以滅離諸著斷。

    諸法垢盡無有挂礙。

    言教已定亦不動搖。

    猶如幻化夢中所見。

    芭蕉野馬呼聲之響。

    鏡中之像水中泡沫。

    觀于色相我人壽命。

    解色如是谛無所生。

    觀了此法而悉清淨。

    空無所有曉是五陰。

    我人壽命實如幻化。

    識亦無形而不可見。

    不見動轉有其處所。

    複當曉了非常苦空非身之業。

    其知是者乃達五陰諸法慧義亦無起滅邊際。

    所生地水火風不見增減。

    觀于法界亦無剛柔。

    究尋水性則無有水有所潤漬。

    思惟火界複不見熱。

    了風境界不見施張有動搖者。

    分别四大不見有起生滅增減。

    便能曉知言數之慧。

    廣慧深慧無比之慧。

    謂眼見色便生識想。

    以法界觀亦無眼視悉知虛寂。

    複于法界觀耳聽聲。

    亦複不見聲所從來。

    恍惚自生而複自滅。

    鼻香舌味細滑意法。

    不著不斷無有興衰。

    悉具足觀衆生性行。

    志操不起皆悉平等。

    不可别離無若幹想。

    空無有異亦不可量。

    泥洹法身等如虛空。

    法界真際斯同虛空。

    如是最勝。

    修成大士複觀眼空而無吾我。

    非不有我我及無我是亦悉空。

    解我空者。

    在諸衰入不見端緒。

    谛計六衰不著不斷。

    是謂菩薩于六衰法而無起滅。

    眼色為衰衆亂之首。

    設能視而不轉者。

    則六衰淨而無瑕穢。

    成大果證無複憂畏。

    于衰不淨則損道性。

    菩薩弘誓。

    行大慈悲普覆一切。

    為其受苦不以為痛。

    無有近遠險恐之難。

    要度衆生而不樂道。

    勸行施德修善功德。

    是曰修成菩薩思惟觀法。

    五陰六衰悉無處所。

    亦無形兆進止所趣。

    複以苦習盡道分别五陰。

    生者滅者有增有減而悉無形。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憂悲惱苦怨憎會苦。

    恩愛離苦所欲不得亦複是苦。

    取要言之。

    五盛陰苦是謂最勝。

    名曰知苦。

    尋察根原由苦枝傥所生為習。

    貪著愛欲。

    玩之寶之莫知為幻。

    知而遠之故曰知習諸垢永除更不造新。

    願欲畢故使不複生。

    色現尋滅不令停滞。

    了習常寂是謂知盡。

    解八正道亦無體性。

    親疏近遠住止之處。

    變化無窮而不可極。

    蕩除塵穢照曜愚冥。

    無形無聲存亡之體。

    為諸迷惑導引之首。

    入無為路故曰知道菩薩分别四谛亦不取證。

    欲護一切在生死者。

    真谛之相無相無形而不可見。

    審解如本則應法性。

    世俗言教假号有名。

    其實字體不生不滅。

    無所染著得聖谛心。

    不念有無審解本者。

    一切諸色普悉平等。

    亦無高下生若幹心。

    是則名曰分别聖谛。

    菩薩聖谛其實有一而無有二。

    無著至真無所希望。

    亦不想求色亦不想求無色。

    于想無想平等無二。

    是則名曰真谛之相。

    已獲審谛。

    如實谛相者。

    便能曉了五陰之相。

    五陰所生苦毒之相。

    是煩惱相。

    菩薩複當思惟滅于百千之苦。

    皆歸空無磨滅之法。

    不起念故名曰苦谛。

    演暢五陰所出生處。

    除去愛著是曰習谛。

    若心流馳多諸想求。

    分别其意亦不貪慕。

    不與三世愚心同處。

    亦不住中而有僥幸。

    悉去塵勞是為盡谛。

    欲成無上正真道者。

    了苦習盡斷邪疑心。

    如是最勝。

    修成菩薩于五住中當淨其地。

     根門品第六 爾時最勝菩薩複白佛言。

    雲何上位菩薩于六住地而淨其行。

    佛告最勝。

    上位菩薩常當修行六度無極。

    不慕所有成本果誓去聲聞心。

    欲淨國土無緣覺意。

    所為弘廣不為小心。

    見乞索者先自除貪。

    尋赴前人使得飽滿。

    所有珍奇殊妙之物。

    念先給人不懷悔意。

    遠離吾我去計常心。

    其智無量亦無窮盡。

    願欲聽采深妙之法。

    淨身口意不犯一切戒。

    常欲擁護諸持戒人。

    上位菩薩心恒慈仁。

    不懷傷害加于衆生。

    身自不殺不教他殺。

    見有殺者勸使修善。

    不盜人物如毫厘許。

    設有犯者教令改悔。

    又常專心不犯淫泆。

    若見犯者使修淨行。

    常行至誠初不兩舌離别彼此。

    有诤訟者和解令散。

    忠言谏喻普令行善。

    終不罵詈使人恚怒。

    見嗔恚者念行忍辱。

    不為惡口有慚愧心。

    所言護口不妄言說。

    于一切人思惟平等。

    不念憎嫉除其憍慢。

    不生恚想向于衆生。

    每自克責願欲上及。

    今不行忍後緻醜陋。

    常正其心不輕後學。

    懷抱悅心在道法者。

    其心清淨無有塵勞。

    愛樂深妙無比之法。

    四無所畏降伏外學。

    使修淨業能出其上。

    至心在道遵奉慈仁。

    若見沙門異學梵志。

    便能師事務令得所。

    所以然者。

    由成佛道成一切智。

    心常柔軟不行卒暴。

    若見他非護己不為。

    初不漏失有非法行。

    亦無聲聞緣覺之心。

    于諸所犯不見所犯。

    所生之處亦不愚闇。

    常行精勤不為懈怠。

    不與邪部而共周接。

    設見弊惡無返複者。

    不與從事言談密款。

    奉戒完具未曾缺漏。

    近智慧人解深法者。

    亦不違遠有疲厭意。

    笃信淨戒所修真正。

    不為邪部之所染污。

    慎守其法如所應行。

    一切衆生歌歎其德。

    掌護法律清淨無瑕。

    所行堅固本心決了。

    無能說非言有瑕疪。

    所以然者。

    斯由行正不懷邪道。

    其戒完具不複迷惑。

    所演音響莫不宣聞。

    諸佛正覺之所扶持。

    任己娛樂亦無所求。

    常知止足無所貪慕。

    其心純熟衆惡已除。

    身意澹然無所欣樂。

    常好閑居無心親近。

    在于亂愦具能分别備悉道法。

    不從外道有所咨受。

    謹慎威儀未曾失禮。

    不以好服而為绮雅。

    誓如本願德無能逮。

    不以甘美而亂心意。

    己有道力制持德業。

    所修順戒不妄調戲。

    天人衛護使成究竟。

    行慈普念衆生之類。

    又修悲哀忍衆塵勞。

    遵奉守護使不懈怠。

    行平等心善惡無二。

    為一切任荷負重擔。

    常察觀了不為損耗。

    不聽心識馳騁衆想。

    不念其惡不傳人非。

    護一切意總攝牢固不興其意。

    随所思惟念恒布施。

    養育一切衆生之類。

    使行忍辱不起異心。

    志願精進終不回轉。

    禅思寂寞得安隐定。

    奉遵智慧博攬衆義。

    所演如海亦無厭足。

    故修廣聞學戒要法。

    随逐善友欲達諸法。

    常離惡師遠諸邪學。

    夫邪學者非真正道。

    無猗身相貪著文飾。

    知諸萬物皆歸無常。

    其戒功德淨如紫金。

    所施意淨亦無悔恨。

    心意清淨終無虛飾。

    所學微妙亦不煩愦。

    其意鮮明無有垢濁。

    本行清淨心不焦燃雖在迷惑不随淫欲。

    意不懷亂常若一定。

    息諸結縛永無起滅。

    終不誤失靜寂通徹。

    戒具不缺無所漏失。

    随其本要亦不遺舍。

    諸佛定根而悉分别。

    用平等心度諸衆生。

    從一切智入解脫門。

    遊諸三昧悉現在前。

    不貪身命不有一切亂想之念。

    不計我人壽命之著。

    亦不思惟名色痛想行識。

    不猗身口四大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