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一

關燈
(一名十千日光三昧定)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道引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毗舍離城奈氏樹園。

    與大比丘衆八萬四千。

    菩薩十萬四千人俱。

    普皆大聖玄鑒通達。

    獲緻總持辯無滞礙。

    三昧常定慧無畏難。

    解了纏縺十二行本。

    以逮深要不起法忍。

    周流五趣觀察訓導。

    以佛弘智覆蓋衆生。

    随其根源而救濟之。

    執持威儀不失禮節。

    其名曰常淨菩薩。

    寶積菩薩。

    寶士菩薩。

    寶印首菩薩。

    寶藏菩薩。

    趣意菩薩。

    轉法輪菩薩。

    除陰蓋菩薩。

    施蓮華行菩薩。

    師子菩薩。

    日光菩薩。

    見正反邪菩薩。

    不置遠菩薩。

    無損志菩薩。

    持地菩薩。

    持魔菩薩。

    造化菩薩。

    水光菩薩。

    施相菩薩。

    應聲菩薩。

    金璎菩薩。

    慈氏菩薩。

    濡首等。

    十萬四千人俱。

    爾時地主。

    四大天王釋提桓因。

    将諸忉利天。

    焰天。

    兜術天。

    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第一梵天王。

    将諸梵衆來詣佛所。

    及諸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悉來集會。

     爾時如來。

    與無央數億千之衆眷屬圍繞。

    而為說法。

    弊魔波旬不安本位。

    複将官屬前後圍繞來至佛所。

    頭面稽首在一面立。

    此賢劫中一切大聖。

    諸正士等皆悉雲集。

    是時如來。

    複以舌相光明普照三千大千刹土。

    見光明者各相謂言。

    今日忍土釋迦文佛。

    放大光明引緻十方。

    高行菩薩于光明中演出此音。

    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

    在娑诃國土。

    放微妙光。

    與諸大人演說十千三昧正定。

    非是緣覺聲聞所行。

    我等各各赍供養具。

    詣彼忍土興緻禮敬承受奉觐。

     于時東方去此九萬二千諸佛世界。

    國名盛妙。

    佛号殊勝如來。

    其佛左右有菩薩名曰執志。

    通慧大士住不退轉。

    光明遍彼勸進菩薩。

    尋自往詣盛妙如來至真等正覺所。

    稽首長跪而白佛言。

    唯然大聖。

    欲至忍土奉觐釋迦文佛至真等正覺。

    稽首問訊咨受未聞。

    其佛告曰。

    宜知是時便往勿疑。

    又謂執志。

    雖至忍界即當奉行五十五事。

    戢在心懷無令漏失。

    何謂五十五事。

    施與不施等。

    于戒犯戒等。

    忍對不起等。

    進退強意等。

    亂心禅定等。

    深智淺愚等。

    怨儲二親等。

    見罵若空等。

    三乘無高下。

    亦無若幹想。

    亦不見善亦不見不善。

    亦不見佛土淨。

    亦不見佛土不淨。

    若見衆生生惡趣者不懷恐畏。

    見諸上士觀如衆祐。

    亦不有二常若一心。

    若見有殺盜淫泆。

    妄言绮語嗜酒愚亂。

    嫉妒恚癡鬥訟彼此。

    心執邪見非常言常。

    悉當平等無增減心。

    莫見戒具受上福。

    報施受大福。

    亦複莫雲我今護殺延壽無量。

    亦莫相輕我相好勝教誡殊特。

    彼人卑穢凡夫朋黨。

    除去七慢十二無記。

    是為五十五事。

    當念修行。

    佛言執志。

    若有族姓子族姓女。

    心志質直等住定意可遊彼土。

    設百千劫于吾之土建立梵行。

    不如忍界彈指之間無高下意。

    是為殊勝億千萬倍。

    于時彼土五萬菩薩各誓願言。

    我當具足心意清淨。

    侍衛執志菩薩。

    得詣奉觐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

    執志菩薩即與五萬菩薩。

    譬如力士屈伸臂頃。

    斯須之間于其佛土忽然不現。

    尋在忍界奉觐能仁。

    稽首禮拜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觀衆來會集坐已定。

    告四部衆。

    汝等見此執志菩薩乎。

    對曰已見。

    佛言。

    諸族姓子。

    斯大士者。

    超越三有分别深奧。

    辯才通達慈哀感動。

    神足變化導引勸進。

    所遊居處多所饒益。

    是時座上有菩薩。

    名曰最勝。

    承佛威神即從坐起頭面禮足。

    白世尊曰。

    唯然無著志性愚癡願欲所問。

    若見聽許乃敢陳啟。

     佛告最勝。

    恣汝所問。

    如來當為解說。

    爾時最勝菩薩以聽所啟。

    即白佛言。

    唯然世尊。

    如來至真入何三昧。

    放大光明逾于日月。

    若有衆生觀如來光必至所願不失人根。

    此何變化神妙乃爾。

     佛告最勝。

    快哉問矣。

    誠如來言光明威力。

    接度衆生多所開化。

    如來随宜入億百千諸三昧定。

    遊于恒沙無量佛土。

    塵數垓兆性行所趣。

    有淫怒癡強梁自用貢高放泆者。

    如來觀察具分别之。

     爾時最勝複白佛言。

    何謂菩薩從初發迹至成作佛。

    一地二地至于十地。

    為斷幾結消除幾垢。

    何謂菩薩解了己身内外無生。

    何謂菩薩自稱廣施不除斷滅。

    何謂菩薩行戒具足終而不犯亦不毀戒墜堕本位。

    何謂菩薩忍而不起于忍退還為凡夫行。

    何謂菩薩精勤不懈複有慢怠從始積業。

    何謂菩薩入定意法天雷震動心不錯亂。

    雲何菩薩初發心行無能斷者。

    雲何菩薩意識安隐不可舍離。

    何謂菩薩其心獨尊與衆超異。

    雲何菩薩心之所趣無能知意。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善哉善哉。

    乃問斯義。

    多所饒益多所成辦。

    今當為汝敷演其誼。

    菩薩所行不可思議。

    智無邊崖亦無等侶。

    乃能興心于如來前而師子吼。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最勝則曰。

    受教而聽。

     佛言。

    菩薩發心求無上道。

    先斷妄見身邪戒盜分别苦智。

    建立志願具足禁戒。

    每自思惟我之所行。

    願樂遠離凡俗之法。

    以五陰性不可得故道亦不可得。

    況于在道外者。

    猗色痛想行識求度衆生。

    佛複告最勝。

    五陰亦無觀行。

    衆生亦無觀行。

    亦複不見所可度者。

    無言教法。

    非羅漢辟支佛所能及也。

    爾時最勝菩薩。

    白佛言。

    世尊。

    不從五陰無觀行得道不從衆生無觀行得道。

    甯可從四禁法得乎。

    佛言非也。

    最勝複白佛言。

    設不從四事得者。

    複可從空得耶。

    佛言非也。

    爾時最勝菩薩複白佛言。

    不從空得不從四事得者。

    今日如來及衆會者。

    不成無上道。

    亦不得果報乎。

    佛言。

    成無上道耳。

    但不住有性亦不住無性。

    而成等正覺。

    最勝白佛言。

    雲何色痛想行識。

    及内外法善惡法。

    有漏無漏法。

    有為無為法。

    如來所說名号之法。

    雲何以名想字體教授一切乎。

    佛言。

    行亦無名複無想念。

    不見入出之二來往周旋。

    故号一切智。

    菩薩常當以十法了十地事。

    雲何十法了十地事。

    以苦習義盡道之義。

    滅盡無生一切遍義。

    自識己身及他人義。

    于六邪本及六十二見皆知空無義。

    菩薩行是時。

    當除有迹無迹。

    雲何除有迹無迹。

    道是迹非道無迹。

    來往是迹。

    無來往者便無有迹。

    菩薩當念修諸住地。

    當行苦義斷淫欲之火嗔恚之毒愚癡之刺。

    悲慈之心遍滿四方。

    雖有愍哀意亦不有想。

    已所惠施終不為己。

    普及衆生亦無所吝。

    施不見施不有受者及與财物。

    念與善者周接。

    常當下意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