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一

關燈
生貢高。

    說法之時不見有法。

    出生窠窟無法之想。

    出家之日與愛欲别。

    以空無法斷除顧戀。

    求佛成道莫著相好。

    亦複莫念吾先成道某在吾後。

    設欲分流法教。

    終不敗法毀法。

    進趣果證不為塵欲所牽。

    心常懷念滅于貢高。

    自用不求法報及财寶物。

    所授谛說無言教想。

    持身如空空無想念。

    是為菩薩以苦智成辦淨一地迹。

    複次菩薩。

    複以苦義習義行百千定。

    若欲得佛心定意三昧者。

    不以色想亦不以種好。

    亦複不以本宿行故而緻一住。

    亦不希望作是緻是不作是亦不獲。

    是常建是志不念過去。

    當來之著。

    亦複不念今現在世生死所趣。

    不從五陰六衰而克此法。

    亦不離五陰六衰。

    複當思惟六無根本。

    六無根本者。

    眼耳鼻口身意。

    從所起生從所起滅。

    複當分别六衰所興。

    了知尋察色聲香味細滑之法。

    亦複不用見聞念知心意識法。

    得淨一住。

    不以巧僞生滅之法有常之想。

    淨于一地。

    無正無邪不造等意無所希望。

    亦不是是亦不非非。

    而淨住地。

    亦不從一二三四至百千定。

    亦複不離百千定意而淨住地。

    不因心意而曉内外衆念望想是非之事。

    亦不色痛想行識而淨其地。

    亦不用戒聞定意慧解度知見。

    十力無所護四無所畏。

    諸佛所寶十八法本。

    不可以意想知見我想無我想。

    不以五陰六衰生滅之處。

    亦無所住亦無不住。

    是謂菩薩淨一住地。

    亦無色痛想行識之屋室。

    亦不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之處所。

    何以故。

    不可目視而見衆想。

    解不起不滅之法無終無始。

    是謂菩薩于初地中而淨其迹。

    悉具足成道慧。

    備滿如來所宣無有差别。

    若幹之念便能解暢。

    亦能為人啟受諷誦。

    普能周悉諸佛深藏。

    佛複告最勝。

    菩薩複當具足六度無極。

    念舍形色無所希望。

    不生三念染著之法。

    是則名曰施度無極。

    欲知根源不念佛身達了本無。

    當知以備戒度無極。

    不自想念我得成就三十二相。

    計挍諸法假号名句。

    相貌無盡住不起法。

    是故名之忍度無極。

    一切諸法普無觀行。

    亦無聞見行道士法。

    見善不悅逢惡不戚意無适莫。

    是故名曰進度無極。

    心不興念起于亂想。

    寂怕自守意識永定。

    是故名曰禅度無極。

    解色相空敗毀色空。

    亦不自高不懷自大。

    諸法之相達知為一亦非有一。

    是故名曰智度無極。

    複以權道應适衆生。

    随緣拔濟使不漏失。

    是故最勝。

    發意菩薩以苦聖智治初地行。

    便能具足諸三昧門陀鄰尼門智慧自在。

    複次菩薩得是十千三昧住于欲界。

    當以苦智等智果報。

    分别十法欲恚慢癡狐疑身見耶見内見戒見盜見法。

    已知已了不除不盡亦不令生。

    複以苦智等智。

    于有形無形曉了十八結母。

    雖分别結不盡不賜。

    最勝當知。

    初學發意。

    複以習義等義。

    于三昧定。

    住于欲界形無形界。

    思惟十九怨對之災瘡痍之患。

    滲漏無首盡滅等義。

    複于三界觀察十九迷誤之法。

    道在三處有二十二。

    亦當思惟三十四無漏聖意具諸功德悉為成辦。

    觀于無常苦空非身解知無二。

    乃于一地而淨其迹也。

     留化品第二 爾時最勝菩薩前白佛言。

    雲何菩薩于二住地而具足行。

    必果所願無有中錯。

    佛告最勝。

    菩薩于二地中常當思惟。

    念淨其戒識其重恩。

    勤行忍辱謙恭卑下。

    常懷喜悅先笑後言。

    行大慈悲孝順師長。

    笃信三寶崇習妙慧。

    無生染著計有常存。

    夫計常者。

    謂生死業解有道常。

    常道非尊尊出非常乃謂為尊。

    尊既無尊何言道尊。

    是故最勝。

    菩薩了道亦無尊卑亦無相像。

    虛空猶常言有形質。

    真道号字不可睹見。

    其心坦然無所縛著。

    所修德業不離諸佛。

    無能中道而得斷絕。

    一切諸惡悉盡無餘。

    其心永定不可動轉。

    志如金剛亦無伴侶。

    皆知一切諸法之本。

    已除衆垢消滅闇冥。

    其法晃曜靡不照明。

    心懷質直亦無谀谄。

    性行平等無彼此意。

    發心已來常懷鮮潔。

    由本淨故得去諸垢。

    沐浴清淵蕩除衆穢。

    其信堅固無所遺舍。

    施意廣大無有邊崖。

    心若虛空亦無窮盡。

    含受下劣将養使度。

    所以然者。

    其慧純淑無所挂礙。

    心之所規無所不容。

    大慈無窮不盡之藏。

    得識辯才常懷羞恥。

    堅固之行心不可沮。

    覺道之力無所不入。

    辯才過衆無不渴仰。

    得諸總持亦不忘失。

    初不演說不急之事。

    于百千定終不狐疑。

    聞善惡法不懷憂喜。

    不自貢高複不自下。

    進趣安詳不失威儀。

    十二行本曉知五陰。

    六衰所起複以苦習盡道。

    分别十二緣起。

    癡行生死靡不貫達。

    觀察五根具滿思念。

    不複往來生死穢著。

    乃以八十四智消滅諸漏。

    誓留化身一劫教授。

    如我今身必當入于無餘泥洹。

    不永滅度亦複留化。

    在賢明土将無數衆。

    前後圍繞說微妙法。

    最勝當知。

    賢明去此北方度十三億恒河沙等諸佛刹土。

    彼有世界名不動轉。

    有佛号照意如來至真等正覺。

    現在說法不動轉界。

    亦無聲聞緣覺之名。

    純諸登位大乘行人。

    布施戒忍精進禅定。

    以神通慧而自娛樂。

    無極之智纏絡其身。

    随時分别章句深妙。

    慈悲喜護等如虛空。

    觀前衆生知其志性。

    為雨甘露無極法味。

    其服食者無嗔恨結。

    行三三昧空無想願。

    拔濟生死立無為岸。

    降魔塵勞懷害之毒。

    彼佛神足感動變化。

    周旋往反無量佛土。

    彼受訓者。

    不知是化謂為真佛。

    過去恒沙諸佛世尊。

    皆留化佛。

    接緣衆生使獲無為是故如來隐形适化不可思議。

    方将來佛慈氏等輩。

    亦各有化如來之像開導衆生。

    我雖滅度彼化佛身亦不滅度。

    是故最勝。

    化亦無化佛亦無佛解知空寂。

    亦不二三若幹之相。

    二地菩薩。

    常當修習幻化之法。

    觀了慧地誠信之地。

    見地薄地終成之地。

    緣覺聲聞所居之地。

    雖療其疾不取其證。

    假使最勝二住菩薩。

    欲取聲聞緣覺證者甚無有難。

    譬如有人手執華鬘及明月珠。

    仰擲虛空未堕地頃。

    于其中間斷結除垢諸漏永滅。

    無生老死憂患之苦。

    但為菩薩雖知斷結終不取證。

    所以然者。

    未察衆生上中下意。

    堅固其心永處究竟。

    興無蓋雲擊慧雷聲。

    降甘露藥宣真谛寶。

    不斷三業。

    意念鮮潔如水清徹。

    恒用禁戒而自莊嚴。

    複以衆德修飾形相。

    奉遵上妙賢聖覺道。

    至後胎分一生補處。

    覺現諸佛所造本業。

    覺意總持悉無處所。

    先念興意嚴淨道場。

    随時進止行安般念。

    在衆強志禦無所畏。

    心便勇健而得自在。

    發心願成甚可愛敬。

    為諸衆生說喜樂法。

    其心特尊與衆超異。

    若能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