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法靡不備悉。
遙睹三世報應因緣。
知人心念而為說法。
是處非處善惡果報。
慧心甚深亦無邊畔。
明解善權随時适化。
知時進止出入行步識别可否。
威儀禮節初不失宜。
所可遊居興發無上正真道意。
如是最勝。
菩薩大士在在處處。
說法度人令成道果。
棄舍衆難使獲永安。
終不生于八不閑處。
所遊國界而得自在。
聞其所說辄得度脫。
其有承受奉其言教。
尋便逮緻不退轉法。
曉了空慧無所從生。
便成無上正真之道。
菩薩常當施權方便亦不自念。
吾今以能降伏色想。
本我求願今日已果。
不生小心而随取證。
是謂菩薩無有退轉。
分别十二因緣之法。
皆由無明便緻生死。
尋其所生求不可見亦不可觀。
亦非有相亦非無相。
非不有相非不無相。
達知如斯因緣之本。
不見所行有正無正及上中下。
亦複不見罪福報應造不善行。
解了諸法悉無所生。
修諸法本不見合散。
是乃名曰因緣所起。
假使無緣便無憂患。
言無患者。
無明行滅則無老死憂悲苦惱。
通達識知别十二法。
一切有因諸法名号。
因緣合散非我無我非彼無彼。
亦複不見我人壽命生老無常。
不見所入複非有入。
達知識入悉無所入。
如是入者則了一切退不退法。
是謂最勝。
不退大士若欲具足一切法者。
當了無常苦空非身。
雖知虛寂用衆生故而不取證。
菩薩行淨不著有為。
衆生根深不盡有為。
解十二緣斯有為法。
菩薩導引使了無為。
菩薩雖處無為境界。
行空無想無願之法。
不住無為而取其證。
了知無常為磨滅法。
修行功德不懷疲極。
觀彼受生衆苦之元。
護彼衆生而自省察。
觀諸法滅亦不究竟。
觀痛意法尋無處所。
觀無所生不見所生。
觀念衆生為彼重任。
觀漏無漏不滅三界。
行四等心愍彼後學。
意存無著不舍弟子緣覺之道。
如是最勝。
菩薩清淨意志審谛。
随人所好而為示現。
應适衆生終無有損得一切願。
以功德慧其心鮮潔。
眼所視色索之了無。
習行忍辱不興亂想。
其有罵詈嗔恚向者。
唯念其法。
解内外空而無所有。
亦不起疑而限于空。
不自見身及與他人。
所以者何。
阿惟越緻從索手腳歡喜與之。
設複求頭其心倍悅。
不逆前人無所貪惜。
求妻子者即持施與心無變異。
所說章句唯務無上正真之道。
不大殷勤勸進于人。
作金輪王帝釋梵天。
為一切人說微妙法。
發心起學為菩薩道。
神通遊行見十方佛。
禮事供養諸佛世尊。
正使三千大千刹土滿其中寶。
心終不興想著之心。
一切所有視無所有。
亦複不念是我所有。
意悉清淨不想色求。
用一法身不可見故。
視一切人如法界住。
逮得道眼神足備具。
以得慧眼。
便知所有都無所有。
漸解如爾真際法性。
便獲佛眼十八法本。
分别法眼通達無礙。
具足十力執持弘誓。
便至無為不死之境。
最勝當知。
其所修行如一切智。
習行所住故無所住。
解了此住住無所住學亦無學。
菩薩常念空寂之法。
諸法随順而無返逆。
不以随順而在平正。
不以返逆而随邊際。
複不習邪堕于魔界。
亦不學正僥幸大乘。
所以然者。
不棄舍法牢固之要。
以不舍法則不犯非。
以自知者無所複作。
便能專心制持五陰。
使不流馳便度魔界。
無能中道弊菩薩心。
爾時最勝白世尊言。
雲何不退轉菩薩住無所住學亦無學。
佛告最勝。
七住菩薩住于三界。
不染三界亦無所習。
不習學者是謂為内。
不求習者是謂為外。
雖習于外不随弟子。
觀無所學亦非緣學。
所謂習者。
生死所學菩薩所修。
謂學無知。
習無所習學無所學。
習是名色習是因緣。
習謂我見習者是愛。
習是我所亦非我所。
習者雖貪學習布施。
習雖犯戒學習護戒。
複不于戒而自貢高。
習亦恚相學習忍辱。
習為懈怠學習精進。
習為亂想學習一意。
習者無明學習智慧。
習無果報學習功德。
習為俗業學習于道。
習謂無脫學習得度。
如是最勝。
七住菩薩習無所習學無所學。
至無極慧一切諸法不見得失。
亦無所入亦無不入。
不可以色計有所入。
痛想行識亦複如是。
不從法數而至有極。
亦複不從非法之數。
得至無極求一切智。
當如智住。
不自念法言是我作。
作解了者為一切智。
菩薩欲求一切智者。
當從四大造色中求。
所以者何。
計身則礙而受四生。
不計身者則離愛欲。
菩薩住者如智之住。
以過諸界住無所住。
不計有生不為生母。
若見生者是皆非生。
以知無生号無生慧。
作是等者。
是謂平等無極無限大乘之等。
佛說是時。
十一那術百千天子。
悉得無所從生法忍。
七萬二千人皆發無上平等道意。
爾時座上尊大聲聞。
長老迦葉。
舍利弗。
摩诃目揵連。
阿那律。
離越。
難頭婆羅。
分耨。
文陀尼弗。
空須菩提等。
五百羅漢。
即從坐起。
齊整袈裟右膝著地。
悉以頭面著佛足下。
皆共同時舉聲悲号。
哽噎哀感以手揮淚。
前白佛言。
我等見淺永斷聖種。
佛道深邃不蒙洗濯。
若有男子女人下至凡夫。
在三塗中欲求道者。
當發尊意至成作佛。
所以者何。
如佛今日以百千法為吾等說。
不能成就發菩薩意。
私抱悔恨永無所及。
今雖得道稱為羅漢。
六通清徹德超三有。
故不如本百千萬劫。
作五逆罪入無擇獄。
冀望罪滅會有出期。
漸蒙解脫以至滅度。
便得發意成菩薩道。
今已根敗無益時遇。
所以然者。
以其燒燃菩薩種故。
器以穿漏不複容止成菩薩道。
飛行蠕動有形之類。
一足二足至百千足。
皆悉依地而得生活。
食以甘美衣著軟細。
群鳥飛空系命在地。
吾雖得道猶養四大。
我與鳥獸有何差别。
彼雖雜垢漸漸得免畜獸之形。
種德不息成大乘迹。
諸天及人皆蒙度脫。
自怨鄙陋不及上尊。
皆懷愁憂悔本所修。
時彼會中千七百入未踐迹者。
先修聲聞緣覺之法。
畢志堅固發無上心。
即于座上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因其敷演六度大法。
宣暢四谛苦習盡道四恩四等。
訓誨一切令發道心。
時舍利弗承佛威神。
宣告來會諸菩薩等。
聽我曩昔在壞器時。
或從一住進至五住。
還複退堕而在初住。
複從初住至五六住。
如是經曆六十劫中。
竟複不能到不退轉。
所興即悔亦不究竟。
設當持心如淨戒者。
所願必得而不犯俗。
以智慧法靡不照明。
菩薩以住不退轉地。
亦複不計施與不施。
亦不見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亦複不從欲色無色界法。
亦複不從身口意行。
于一切法皆無所著。
悉如幻化野馬影響。
所住本末而悉清淨。
無有吾我壽命長短。
不見道俗是非名号。
亦不自念我當求是當不求是。
無憂喜想無緣無作。
亦無所生亦無所見亦無處所。
作是學者。
無欲怒癡無增減學。
不堕惡趣有退轉心。
欲成至佛當如是習。
亦不作罪亦不作福。
亦不有成亦不無成。
不想無想諸法悉等而無差特。
時舍利弗。
說是語時。
複有無央數百千衆生。
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爾時最勝前白佛言。
雲何一切諸法皆如幻化野馬乎。
佛告最勝。
譬若如化來不見來去無處所。
解知諸法亦複如是。
無所從來無所從去。
性自然住不見變易。
諸法無作亦無造者。
如來身者。
一為化身二為法身。
夫法身者。
不可睹見亦無形像。
化身如是虛空無形。
是謂最勝。
阿惟越緻所修行本。
在諸大衆能師子吼。
行于空慧無能逮者。
功勳純熟諸法清淨。
無極深妙不可思議巍巍難量。
如是最勝。
不退大士于七住中而淨其行。
十住斷結經卷第二
遙睹三世報應因緣。
知人心念而為說法。
是處非處善惡果報。
慧心甚深亦無邊畔。
明解善權随時适化。
知時進止出入行步識别可否。
威儀禮節初不失宜。
所可遊居興發無上正真道意。
如是最勝。
菩薩大士在在處處。
說法度人令成道果。
棄舍衆難使獲永安。
終不生于八不閑處。
所遊國界而得自在。
聞其所說辄得度脫。
其有承受奉其言教。
尋便逮緻不退轉法。
曉了空慧無所從生。
便成無上正真之道。
菩薩常當施權方便亦不自念。
吾今以能降伏色想。
本我求願今日已果。
不生小心而随取證。
是謂菩薩無有退轉。
分别十二因緣之法。
皆由無明便緻生死。
尋其所生求不可見亦不可觀。
亦非有相亦非無相。
非不有相非不無相。
達知如斯因緣之本。
不見所行有正無正及上中下。
亦複不見罪福報應造不善行。
解了諸法悉無所生。
修諸法本不見合散。
是乃名曰因緣所起。
假使無緣便無憂患。
言無患者。
無明行滅則無老死憂悲苦惱。
通達識知别十二法。
一切有因諸法名号。
因緣合散非我無我非彼無彼。
亦複不見我人壽命生老無常。
不見所入複非有入。
達知識入悉無所入。
如是入者則了一切退不退法。
是謂最勝。
不退大士若欲具足一切法者。
當了無常苦空非身。
雖知虛寂用衆生故而不取證。
菩薩行淨不著有為。
衆生根深不盡有為。
解十二緣斯有為法。
菩薩導引使了無為。
菩薩雖處無為境界。
行空無想無願之法。
不住無為而取其證。
了知無常為磨滅法。
修行功德不懷疲極。
觀彼受生衆苦之元。
護彼衆生而自省察。
觀諸法滅亦不究竟。
觀痛意法尋無處所。
觀無所生不見所生。
觀念衆生為彼重任。
觀漏無漏不滅三界。
行四等心愍彼後學。
意存無著不舍弟子緣覺之道。
如是最勝。
菩薩清淨意志審谛。
随人所好而為示現。
應适衆生終無有損得一切願。
以功德慧其心鮮潔。
眼所視色索之了無。
習行忍辱不興亂想。
其有罵詈嗔恚向者。
唯念其法。
解内外空而無所有。
亦不起疑而限于空。
不自見身及與他人。
所以者何。
阿惟越緻從索手腳歡喜與之。
設複求頭其心倍悅。
不逆前人無所貪惜。
求妻子者即持施與心無變異。
所說章句唯務無上正真之道。
不大殷勤勸進于人。
作金輪王帝釋梵天。
為一切人說微妙法。
發心起學為菩薩道。
神通遊行見十方佛。
禮事供養諸佛世尊。
正使三千大千刹土滿其中寶。
心終不興想著之心。
一切所有視無所有。
亦複不念是我所有。
意悉清淨不想色求。
用一法身不可見故。
視一切人如法界住。
逮得道眼神足備具。
以得慧眼。
便知所有都無所有。
漸解如爾真際法性。
便獲佛眼十八法本。
分别法眼通達無礙。
具足十力執持弘誓。
便至無為不死之境。
最勝當知。
其所修行如一切智。
習行所住故無所住。
解了此住住無所住學亦無學。
菩薩常念空寂之法。
諸法随順而無返逆。
不以随順而在平正。
不以返逆而随邊際。
複不習邪堕于魔界。
亦不學正僥幸大乘。
所以然者。
不棄舍法牢固之要。
以不舍法則不犯非。
以自知者無所複作。
便能專心制持五陰。
使不流馳便度魔界。
無能中道弊菩薩心。
爾時最勝白世尊言。
雲何不退轉菩薩住無所住學亦無學。
佛告最勝。
七住菩薩住于三界。
不染三界亦無所習。
不習學者是謂為内。
不求習者是謂為外。
雖習于外不随弟子。
觀無所學亦非緣學。
所謂習者。
生死所學菩薩所修。
謂學無知。
習無所習學無所學。
習是名色習是因緣。
習謂我見習者是愛。
習是我所亦非我所。
習者雖貪學習布施。
習雖犯戒學習護戒。
複不于戒而自貢高。
習亦恚相學習忍辱。
習為懈怠學習精進。
習為亂想學習一意。
習者無明學習智慧。
習無果報學習功德。
習為俗業學習于道。
習謂無脫學習得度。
如是最勝。
七住菩薩習無所習學無所學。
至無極慧一切諸法不見得失。
亦無所入亦無不入。
不可以色計有所入。
痛想行識亦複如是。
不從法數而至有極。
亦複不從非法之數。
得至無極求一切智。
當如智住。
不自念法言是我作。
作解了者為一切智。
菩薩欲求一切智者。
當從四大造色中求。
所以者何。
計身則礙而受四生。
不計身者則離愛欲。
菩薩住者如智之住。
以過諸界住無所住。
不計有生不為生母。
若見生者是皆非生。
以知無生号無生慧。
作是等者。
是謂平等無極無限大乘之等。
佛說是時。
十一那術百千天子。
悉得無所從生法忍。
七萬二千人皆發無上平等道意。
爾時座上尊大聲聞。
長老迦葉。
舍利弗。
摩诃目揵連。
阿那律。
離越。
難頭婆羅。
分耨。
文陀尼弗。
空須菩提等。
五百羅漢。
即從坐起。
齊整袈裟右膝著地。
悉以頭面著佛足下。
皆共同時舉聲悲号。
哽噎哀感以手揮淚。
前白佛言。
我等見淺永斷聖種。
佛道深邃不蒙洗濯。
若有男子女人下至凡夫。
在三塗中欲求道者。
當發尊意至成作佛。
所以者何。
如佛今日以百千法為吾等說。
不能成就發菩薩意。
私抱悔恨永無所及。
今雖得道稱為羅漢。
六通清徹德超三有。
故不如本百千萬劫。
作五逆罪入無擇獄。
冀望罪滅會有出期。
漸蒙解脫以至滅度。
便得發意成菩薩道。
今已根敗無益時遇。
所以然者。
以其燒燃菩薩種故。
器以穿漏不複容止成菩薩道。
飛行蠕動有形之類。
一足二足至百千足。
皆悉依地而得生活。
食以甘美衣著軟細。
群鳥飛空系命在地。
吾雖得道猶養四大。
我與鳥獸有何差别。
彼雖雜垢漸漸得免畜獸之形。
種德不息成大乘迹。
諸天及人皆蒙度脫。
自怨鄙陋不及上尊。
皆懷愁憂悔本所修。
時彼會中千七百入未踐迹者。
先修聲聞緣覺之法。
畢志堅固發無上心。
即于座上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因其敷演六度大法。
宣暢四谛苦習盡道四恩四等。
訓誨一切令發道心。
時舍利弗承佛威神。
宣告來會諸菩薩等。
聽我曩昔在壞器時。
或從一住進至五住。
還複退堕而在初住。
複從初住至五六住。
如是經曆六十劫中。
竟複不能到不退轉。
所興即悔亦不究竟。
設當持心如淨戒者。
所願必得而不犯俗。
以智慧法靡不照明。
菩薩以住不退轉地。
亦複不計施與不施。
亦不見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亦複不從欲色無色界法。
亦複不從身口意行。
于一切法皆無所著。
悉如幻化野馬影響。
所住本末而悉清淨。
無有吾我壽命長短。
不見道俗是非名号。
亦不自念我當求是當不求是。
無憂喜想無緣無作。
亦無所生亦無所見亦無處所。
作是學者。
無欲怒癡無增減學。
不堕惡趣有退轉心。
欲成至佛當如是習。
亦不作罪亦不作福。
亦不有成亦不無成。
不想無想諸法悉等而無差特。
時舍利弗。
說是語時。
複有無央數百千衆生。
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爾時最勝前白佛言。
雲何一切諸法皆如幻化野馬乎。
佛告最勝。
譬若如化來不見來去無處所。
解知諸法亦複如是。
無所從來無所從去。
性自然住不見變易。
諸法無作亦無造者。
如來身者。
一為化身二為法身。
夫法身者。
不可睹見亦無形像。
化身如是虛空無形。
是謂最勝。
阿惟越緻所修行本。
在諸大衆能師子吼。
行于空慧無能逮者。
功勳純熟諸法清淨。
無極深妙不可思議巍巍難量。
如是最勝。
不退大士于七住中而淨其行。
十住斷結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