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二

關燈
盡谛。

    分别四谛一切所現。

    善惡苦樂心知世間。

    悉了本末不以為求。

    雖不求望不取其證。

    是謂菩薩行于道谛。

    解了身空寂滅不起。

    亦無殃釁亦不除罪。

    無取無舍複無斷壞。

    無身不身不見施設有造作者。

    不在彼此亦無中間。

    如是最勝。

    上位菩薩常當思惟。

    除二十二更樂之本相連之殃。

    乃能修習崇菩薩業。

    是謂最勝上位菩薩于六住中而淨其行。

     廣受品第七 爾時最勝菩薩複白佛言。

    雲何阿毗婆帝菩薩于七住地而淨其行。

    佛告最勝。

    菩薩常當于七住中。

    必報施勞終果其願。

    去離計著不見有我。

    雖度衆生不見有度。

    亦複不見我人壽命。

    斷滅計常十八本持諸入之性。

    遠諸衰入颠倒之想。

    亦不願求欲生三界。

    常欲親附依佛法衆。

    戒念天施空無想願。

    亦複不見有入道者。

    雖知有空無想之證。

    知而不處不入其境。

    慧過無願身口意淨。

    悲念一切衆生之類複不自念。

    哀愍衆生等視諸法。

    斯空無主亦無所入。

    欲為導禦勿為貢高。

    無所生忍報應之果。

    一道教授不猗名色。

    永離邪業而無所著。

    求想知滅而不回轉。

    自調其意慧無所礙。

    永去三塗不染于欲。

    菩薩所說建立應時。

    出入進退不失儀容。

    一切妄想貪求之意永不生念。

    諸所受取審谛安詳。

    散所施設無有錯誤。

    亦無此心懷勝負意。

    常當思惟寂然之法。

    其寂然者。

    斯乃名曰不退轉法。

    諸佛嘉歎而授名号。

    乃得稱為無所生慧。

    所以者何。

    于一切法亦無有心。

    其無心者則無所生。

    無所生者。

    是則堅固不退轉地。

    又初發意菩薩心者。

    牢固其志。

    常當守護弘誓之心。

    猶若金剛不可沮壞。

    遊于無量生死之難。

    一切所有施無希望。

    常有等心加于衆生。

    我皆當度一切萌類。

    以佛無為而滅度之。

    雖度衆生亦無有人。

    至無為者。

    解一切法斯無所生。

    分别曉了一切諸法。

    常加精進無所遺漏。

    其慧普入靡所不達。

    具一切智了入妙門。

    諸所愛重無有增減。

    以無貪吝斷諸妄見。

    阿惟越緻。

    雖在三界不起衆想。

    若起想著便在邊際。

    在邊際者。

    計于吾我猗其所施。

    願及一切蒙勸助福。

    作是施者。

    便有三礙我人想施。

    流轉生死纏綿在俗。

    終不能得度世之道。

    最勝當知。

    于是菩薩若惠施時不著吾我。

    不見受者而有所取。

    設有所施未曾望想而求報應。

    菩薩所施勸助一切。

    用求無上正真之道。

    平等三世無去來今。

    了一法身不處生死不止滅度。

    教化一切悉無所住。

    柔和心性愍哀諸厄。

    等心廣濟一切衆生。

    親善知識咨承未及。

    習求經籍用寤疑結。

    數念舍家不慕居業。

    解了相好達之無形。

    等觀諸法明悉解正。

    無所從生宣暢一品。

    蠲除衆念去諸亂想。

    舍諸邪見滅塵勞穢。

    寂然審谛其心調和。

    志不懷害不随染污。

    若入此地在其處者。

    乃當名曰号不退轉。

    一心入衆。

    恒以神通而開化之。

    解諸佛土空無所有。

    普悉逮緻究竟之處。

    具足曉了衆生根源。

    随其所好而為示現。

    最勝當知。

    七住菩薩精進勇猛如幻三昧常現在前。

    随彼衆生心意所趣而度脫之。

    或入五道逐而救護。

    不舍本願從其本誓。

    辄得成就識别種種。

    言辭所說尋以辯才。

    報前音響則為說法。

    先達了知命根所趣。

    至欲成道坐佛樹下。

    莊嚴道場功勳具足。

    通諸佛法靡不周悉。

    菩薩恒當思惟退不退轉。

    極妙之法悉達諸觀。

    了其邊際而無處所亦無有終亦無有生。

    菩薩思惟不退智忍。

    明知諸法聚散堅強。

    永使滅度不退智忍。

    雖處放逸了于諸法。

    而無馳騁不退智忍。

    複在諸法解知五陰起無所起。

    不退忍者。

    解一切法無有音聲。

    所謂無響亦無往還。

    不退智者。

    存于諸法具足衆妙。

    六度無極周遍虛空而無缺減。

    不退忍者雖在諸法無來無去。

    立坐卧寐無應不應。

    不退智者。

    法性常住住無所住。

    亦無窠窟有其處所。

    不退忍者。

    悉于諸法無尊無卑無高無下不退智者。

    于一切法舍離斷滅計有常心。

    不退忍者。

    皆由衆苦而生恐懼。

    當知本空亦無處所不退智者。

    于一切法去諸覆蓋。

    普遍如空舍除六事。

    不退忍者。

    複于諸法消化塵垢不念不忘。

    不退智者。

    一切諸法無應不應亦無合散。

    雖遊諸法蠲除塵勞永使無餘。

    不退忍者。

    因從其慧行無所習。

    悉無知者亦無不知無思無見。

    不退智者。

    諸法無動無能搖者。

    澹泊寂然亦無想念。

    不退忍者。

    諸法磨滅無有退轉。

    皆悉滅盡不可摸則。

    不退智者。

    于一切法本末無住性自如空不退忍者。

    一切諸法皆在幽隐靜漠之地。

    所至無礙亦無患難。

    不退智者。

    法界性住常以随時興顯諸法。

    不退忍者。

    一切諸法悉為空寂。

    不念不舍無著不著。

    不退智者。

    乘載諸法令度彼岸。

    不見彼此有度無度。

    不退忍者。

    不念諸法生老病死諸入憂惱。

    不退智者。

    攝取諸法而不可得。

    志在深妙獲六度法。

    不退忍者。

    計于諸法以離垢穢本末無瑕。

    不退智者。

    于一切法奉修平等亦不有轉。

    不退忍者。

    不見諸法種性所造了知為一。

    不退智者。

    于一切法亦無所求不懷憂戚。

    不退忍者。

    亦由諸法共相發起。

    無有中息而懷懈怠堕在邊際。

    不退智者。

    曉了本無無進無退亦無若幹。

    不退忍者。

    斷除諸法所歸音響。

    皆悉虛空不見相貌。

    不舍本無法性自爾。

    不退智者。

    于一切法無有挂礙。

    無去無來無著無脫亦無所生。

    不退忍者。

    除諸穢惡行甚清淨。

    不退智者。

    宣暢諸法調定衆智。

    降伏縛著使興道心。

    不退忍者。

    悉度諸法輕慢之輩。

    乃至恩愛報應之緣。

    不退智者。

    一切諸法以離名句。

    其名本無無得無失。

    不退忍者。

    普使諸法無放無取不沒不生。

    不退智者。

    去心貪著究竟本末亦無增減。

    不退智者。

    為法根本出生殊勝獨步三界。

    不退忍者。

    思惟苦本退尋分别知所從來。

    不退智者。

    分别根門意識因緣。

    不退忍者。

    菩薩要誓終不差違。

    不退智者。

    不以今身更受胎分恒當化生。

    不退忍者。

    思惟陰入諸種興衰持入陰性不退智者。

    分别身中起不淨觀。

    從頭至足無可貪者。

    最勝。

    菩薩常當思惟分别了知。

    初發起學菩薩心者。

    以不退忍觀了七本。

    亦不生滅著斷之名。

    七住菩薩。

    複當思惟賢聖八本。

    皆悉不見生滅著斷。

    設使最勝。

    随所受生在彼挍計若生色界。

    五地十六四三二一。

    在下位者正有七本亦當思惟。

    無形界中複有十一。

    了知空寂阿惟越緻。

    以能成辦苦忍苦智。

    習盡道忍及賢聖智。

    亦當分别八玄通忍。

    除五十二無明之漏。

    七住菩薩常念依初禅行六聖智。

    修二三昧及三梵堂緣于喜根。

    設依中禅而不取證。

    當修七智無覺有觀。

    心行守護空無想願。

    假使菩薩因彼二禅思惟八慧。

    無覺觀喜空無想願亦不受證。

    若複菩薩複念三禅。

    分别十慧不念覺觀。

    空無想願快樂自娛。

    是時菩薩于四禅中。

    複當分别十六聖智。

    亦無覺觀行三梵堂等。

    守護其意而不漏失。

    其能入此菩薩寶藏。

    行于智忍解無瘡病。

    不為五十二漏之所系著。

    分别諸法次地所趣。

    逮得聖慧不退轉法。

    假使菩薩修行十六殊勝之智。

    終不懷抱狐疑邪見。

    則能消除一切衆結。

    其心堅強而不怯弱。

    意念牢固亦不昏妄。

    獨步三界無所忌難。

    志若金剛終無羸劣。

    心常慚愧羞恥不及。

    意能照鑒靡不通達。

    智如玄明莫不蒙曜。

    辯才言辭終不有滞。

    逮緻總持未曾忽失。

    所為決了不懷沉吟。

    所在遊居辄行佛業。

    所造平等意無增減。

    言常柔軟不傷于人。

    性不卒暴審谛安詳。

    知人志趣辄為說法。

    分别五陰剖判諸入。

    曉了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