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一

關燈
此當應爾此不應爾。

    可然不然心無增減。

    笃信罪福知有報對。

    設在城郭遊近人間。

    如在曠野岩居不異。

    不貪利業不惜身命。

    心懷清淨無是非意。

    常護口過言無彼此。

    不求供養望其奉敬。

    明知節限止足而已。

    心常柔和不由弊惡。

    度于生死息諸患苦。

    由是永緻成大乘迹菩薩慧心亦不可見。

    生死往返亦無所有。

    以權方便明了訓誨。

    随時适化斷于終始。

    終始無來亦無去者。

    解知悉空而無處所。

    菩薩計有便為著有。

    于布施中亦計無有。

    亦無所有複不可見。

    所以者何。

    六度無極複不可見亦無所有。

    如是最勝。

    菩薩布施悉無科限。

    有科限者則非真施。

    設當選擇當施與是不應施是。

    分别高下意生是非。

    施不周普不應為施。

    若能惠施不生染著。

    無種種念乃謂為施。

    受施之主得全其命。

    便能安隐坐起誦習。

    身體得定氣力強盛。

    周旋生死常不渴乏。

    所生之處神足飛行。

    在所到方為人所敬。

    得神通眼見十方國。

    耳聽遠聞無極音聲。

    逮緻妙香戒定慧解度知見身。

    為被種種德勳之音。

    身體香潔莫不悅豫。

    常得肴馔甘美之味。

    宿福所殖而緻奇相。

    清淨無垢為人所護。

    随其所乏而施與之。

    身常無病不生不死無有衆患。

    恒獲安隐一切具足。

    備悉成就三十有二大人之相。

    得八十種衆好之容。

    敷開法藏不生貪欲。

    充備道慧無所匮乏。

    有來求索而不愛惜。

    辄能盡施逮一切智。

    諸通聖慧廣濟無窮。

    得深經典樂法之樂。

    于佛樹下坐于道場。

    降伏魔兵及諸官屬。

    不以色故有所施為。

    知色為空色亦自空。

    色不自知乃知色空。

    如是最勝。

    菩薩解知色性空者。

    便為一切道法之首。

    成就法眼為一切道。

    三世特尊獨步無侶。

    斯由具足諸通慧故。

    佛複告最勝。

    生貴菩薩終不信邪颠倒之法。

    若見衆生各有所奉。

    祠祀求福心不動轉。

    以食向口見有生類。

    正立無上獨尊之行。

    終不動轉舍就小道。

    知是深法無與等者。

    勤心進業亦無他想。

    雖有他法雜異之儀。

    常以法性觀了别知。

    雖共周旋意終不轉就于他道。

    正使遭世有佛出世及般泥洹。

    遺法教授複遇滅盡。

    聖衆遊化又值中斷。

    心常一定亦不變改。

    雖無三寶不随邪念。

    恒習深妙無量經文。

    用十二部遍見一切。

    善權方便無所不入。

    不貪名譽現身變化不自稱譽。

    如是最勝。

    生貴菩薩執行正見知空不真。

    無正不正正無所有。

    明解此者是謂正道。

    複次最勝。

    菩薩大士修習智慧分别有無。

    曉知真空亦無所著。

    複當修行諸慧句義亦無所有。

    苦谛滅苦習結已斷。

    盡斷愛習道果受證。

    等智照察息淫怒癡。

    法智除垢達上中下。

    以遠思智上觀二界。

    知他心智普了衆生。

    心中所念無生智者。

    不受生死胎分之穢。

    行滅盡智曉斷五陰生滅端緒。

    思惟三根所應行本。

    未知已知無知之根。

    至竟成道當學斯根。

    從三白衣至須陀洹。

    修未知根從斯陀含至阿那含。

    學已知根從阿羅漢至成作佛。

    學無知根複當習定觀了禅智初禅總攝有覺有觀。

    次禅中間無覺有觀。

    後從二禅至無想定。

    無覺無觀其心寂滅亦無動搖。

    常念笃信入于正定。

    如是最勝。

    菩薩晝夜不作是念。

    吾知奉戒真人之處。

    亦知無戒行惡之人。

    無有異心分别之意。

    悉知虛寂無有一二前後中間亂念之想。

    菩薩精勤念不離佛法及聖衆。

    戒施天念安般休息。

    身苦死念亦知無處。

    思除五結敬六重法。

    行四神足育養大衆。

    端心正意奮振無畏。

    設有沙門外道異學。

    或天梵魔及餘衆輩。

    亦無有難诘問之者。

    不見若幹起吾我想。

    以是之證行常安隐亦無所畏。

    得精進力立第一處。

    在諸大衆而師子吼轉大法輪。

    沙門淨志梵釋魔衆一切外道所不能轉。

    唯佛能轉。

    如來身者金剛所成。

    諸漏已盡而無塵埃。

    正使恒沙億垓衆生。

    無敢言佛諸漏未盡。

    如來所說言真無二。

    善惡之報不失本願。

    一切餘衆離内法者。

    不見敢能違佛言教。

    所說賢聖至道之要。

    行是得道犯惡入罪。

    亦無有能非如來教。

    亦不見教有所出處。

    無教不教教無所有。

    深知教誡是謂真道如是最勝。

    生貴菩薩求成佛道行無缺漏。

    欲聽法者舍諸不要先說微妙。

    使獲所起悉遍志願各得具足。

    若有所施不恐怖處。

    心未曾變無有狐疑。

    不别好醜興二見心。

    亦不思惟善惡差别。

    所行法性亦無希望。

    菩薩不念受其功報。

    普為一切有形之類。

    不習聲聞緣覺之心。

    亦不生念有所成辦令一切衆不離佛藏。

    知一切空佛法亦空。

    以因緣想有所興發。

    由斯觀察而不可見。

    亦無形質言有形者則毀法相。

    相亦無相相不自生。

    生無根芽何由有相。

    相一無形而不可見。

    是謂正真無上之道。

    如是最勝。

    生貴菩薩于四住地。

    淨修其行不離諸佛神通之慧。

    有所施為應适前人。

    所說辄成無有不應。

    從佛法教不舍本誓。

    其心堅強完具甚安。

    所可施為皆達無願。

    為諸願者作善因緣。

    其在三界無能逮者。

    願令其德周遍一切菩薩之業其志常定。

    一切智心無所不入。

    以是之故名曰空寂。

    所作施與過諸想著。

    降伏衆魔令不自在。

    如是最勝。

    生貴菩薩常念修四無所礙慧。

    于真谛法亦無所礙。

    于聖要義慧無所礙。

    于辯才智慧無所礙。

    所說明達慧無所礙。

    是謂菩薩行無礙智與衆超異決斷心疑得至無為。

    及無央數不可稱計衆生之類。

    普使濟度永處安甯。

    除計常想思惟無常。

    便斷欲愛形無形愛。

    無明憍慢消盡不生。

    先除身貪無令生想。

    此五陰身漏結不淨。

    眼如水泡亦不牢固。

    幻僞不真或世愚士染著不惓。

    眼耳鼻口身意之法。

    斯亦無常而不可見。

    無形無主永無名号。

    當熟觀色色非我有亦非我造。

    乃從無有而生此有。

    以有形色便有識神。

    以有識神便生五陰。

    以生五陰便染六情。

    以染六情乃有癡行。

    至老病死憂苦萬端。

    往來周旋宛轉三界。

    流趣五道無有窮已。

    斯由合會因緣所成。

    因是有是無是則無。

    此起則起此滅則滅。

    眼耳鼻口身意之法。

    亦複如是。

    皆悉虛寂而無形質。

    智者達了本末皆空。

    何用疲勞困苦識神。

    如是最勝。

    生貴菩薩去離色想心不染污。

    解知本末而無所有。

    亦不見成複不見敗。

    諸法之本寂寞空無。

    無能動轉超越其上。

    況複過者此則不然。

    學一切智廣布其義。

    悉了諸法空而不真。

    是故最勝。

    當勤習學學無所學。

    當作是行行無所行。

    生貴菩薩于四住中而淨其地。

     十住斷結經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