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苦無厭足。
用愍一切衆生故也。
用無極慈拔濟老死。
為懈惓者而興精進。
所以勇猛興精進者。
欲以養育衆生之類。
常當自念我由衆生得辦道果。
諸功德業亦複具足。
所可陳力不希望報。
所以然者。
以心淨故蒙法潤澤。
是故無求世人有求為除利求。
以是慧力護一切法。
願令群黎各甯其所。
使上中下悉無怨恨。
所作事業安隐審谛。
由是菩薩無能制者。
亦複無能抑斷之者。
如是最勝。
菩薩宿誓弘普難量。
其慧無邊不可窮極。
猶若天金而無點污。
所以然者。
用無瑕穢。
消蕩塵蓋永無貪欲。
其諸惡心不能複亂。
又其意猛不為惡屈。
守護邪念亦不使生嗔恚愚癡所有貪著。
汲汲五欲貢高自大。
諸所不可皆悉除盡。
三住菩薩常護是心。
曉了内法而不可見亦無形相。
假使有相則毀法性。
捐舍重擔及諸垢濁。
當建是心不令懈怠。
尋其心識悉無處所。
而不可見無若幹想。
有愦亂者護使定意。
無智慧者育養成辦。
計于一切受形之分有功德者無功德者。
悉欲度脫至于大乘。
思念大乘亦不有迹。
訓誨一切履行法者。
畢志堅固淨于三地成于道果。
諸在厄難皆令建立無極功德。
雖獲其報知無所有。
心亦如是永不可見。
所以然者。
用慧觀知無去來今。
如是最勝。
菩薩常學修于大慈。
若有苦難自投歸命。
欲求救濟全身命者。
甯喪軀體願受苦惱。
先度前急不負要誓。
其行慈者平等如稱。
若有增益不以喜悅。
設毀謗者不懷憂戚是為菩薩随時行慈。
夫行慈者。
常以三事淨身口意。
終不傳惡亦不念邪。
雖在愚癡塵勞之間。
獨步無畏亦不自大。
所學之法不舍普智。
諸神通慧攬諸佛法。
随人所求不逆其心。
爾時世尊複告最勝。
昔我遊學淨三住結。
功齊德整共同友者不可稱計。
其中退轉在吾後者不可陳說。
吾從一住至于三住。
建立弘誓心不移轉。
于其中間所作功德亦不可量且舍珍寶奇異妙物國财妻子不在其例。
但念願施與其前人九千九百九十九頭。
最後遇虎饑羸窮急。
伺捕群獸竟不克獲。
便欲啖子以全其命。
舒身張爪前欲搏撮。
吾與慈氏柔順為伴。
顧謂二人今正是時。
誰能建心勇猛特出。
以身自投施彼餓獸。
二人各自還相視面。
口雖不言心懷退轉。
吾尋觀知彼有悔意。
即于山頂投于深谷。
首陀會天尋下接持。
即化甘露狀似吾身。
飼彼餓虎使得滿足。
母子俱全吾亦不損。
思計彼身乃充萬頭。
是故最勝。
進學菩薩修成三地。
亦有悔還心不堅固。
正使我身入虎口者。
虎亦不食亦不親近。
所以然者。
由其立根得神力故。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當習悔過未曾藏匿。
用無量施勸助功德。
菩薩修學班宣道義奉習勤學。
大士之法其意牢固不舍弘誓。
無極德铠用自纏絡。
佛複告最勝。
進學菩薩修治三地。
常當專心無令變異。
不以所見為動衆心。
于諸煩勞恒知遠離。
于己止足無有僥幸。
不于想著心不流馳。
不求榮冀尊豪高位。
令一切人如法習法。
宣開上智使同其原。
彼我為一然無差别。
随其因緣而示現之。
當不以生非不有生無生不生乃淨其地以為不惑終不以惑。
惑出塵勞乃謂為惑。
惑不見惑無惑不惑。
深知眩惑乃應真空。
如是最勝。
菩薩之行分别空無引緻入法。
具在苦痛皆令普安。
是謂最勝。
進學菩薩于三住地而淨其行。
色入品第四 是時最勝菩薩前白佛言。
何謂生貴菩薩于四地中而淨其行。
佛告最勝。
生貴菩薩于四地中。
常當不舍奉真人法。
念在閑靜不離燕坐。
于淫怒癡恒以少欲。
意趣知足亦不貪著。
不舍苦行十二法要。
執持禁戒如防蚖蛇。
見欲穢惡如被火燃。
除愛欲意亦不使生。
興意視衆如泥洹想。
惠施所有不惜身命。
不懷慢惰于衆貢高。
不慕所有亦無三礙。
修行開士心識之法。
于大衆中念行法施。
訓誨衆生果其所願。
積功累德為無上道。
習在閑居山岩獨處。
所有多少取足而已。
行諸德業而無厭足。
博學多知咨受不惓。
所演智慧不以為勞。
挍計身中思惟本末。
智慮通達所念具足。
離于衆惡修行脫門。
其解脫者是菩薩教。
了諸法本思惟微妙。
當别五陰成敗之相。
觀知四大地水火風。
睹見六衰所起根本。
十二因緣深無邊際。
生死變易不可窮盡。
苦言忠谏念持不忘。
不計我人壽命長短。
寂寞無為行非常業。
解知一切虛而不實。
複次最勝。
四住菩薩當護佛土。
分别道俗悉不可見。
菩薩之行智不可窮。
辦一切德修治國土。
随其次第成就處所。
慧海無邊所受無厭。
多所救度一切衆生。
其所修行常為先首。
最尊最上無能及逮。
所念總持強記不忘。
各獲善本令不缺漏。
所以然者。
用尊貴法得遠緣縛。
因斯受決入正士室。
亦因專勤意不退轉。
自緻具足無上聖業。
所願辄成亦不見成。
若見成者則為非成。
其所修行永無所見。
行其定意攝攬諸法。
所為之行無令有短。
制伏心意是其道業。
修行自守無若幹想。
所以者何。
乃離諸惡不與從事。
專精行施良祐福田。
菩薩發心于一切衆生。
不以身心有所貪愛。
轉增上妙無極之哀。
專精奉戒如護雙目。
教犯戒者使不為惡。
亦當專精修行忍辱。
夫行忍者亦為甚難。
雖在尊位财富極樂。
不輕貧賤羸瘦之人。
如是最勝。
忍辱為難。
勤加精進亦不可及。
坐佛樹下正身正意。
結跏趺坐亦不動轉。
若有人來言避吾處。
我欲坐此當建牢固勿為彼伏。
先取佛道具諸相好。
降伏魔已即舍與處。
是謂精進為難得及。
專心定意亦複難及。
生貴菩薩入定意時。
天雷礔礰萬響俱震。
欲得動亂菩薩心者。
不能轉亂如毛發許。
是謂最勝菩薩定意。
故曰難也。
菩薩以慧修諸功德。
不以懷勞于諸衆生。
出入行步和雅安詳。
威儀備悉法服齊整。
是謂菩薩修其智慧功德堅強無能危者。
曉知本無鈎玄緻遠。
博覽微妙其明極照無所不達。
專精其心無有流馳。
常念一切無所依者。
為設方便令得其依。
有闇冥者使睹大明。
無所歸者為受其歸。
處卑賤中與作善友。
行奸僞者教修質樸。
見強梁者為是忍辱。
于飾好中不為绮雅。
見無反複教使報恩。
處在天宮令行十善。
在懈退處修奉業德。
設見貢高不懷自大。
有求其便不能得短不思念惡不說缺漏。
若在邪業辄住将護使入安谛。
衆生之類來到其所。
歡喜承受無嗔恚心。
有谏喻者示進退法。
用愍一切衆生故也。
用無極慈拔濟老死。
為懈惓者而興精進。
所以勇猛興精進者。
欲以養育衆生之類。
常當自念我由衆生得辦道果。
諸功德業亦複具足。
所可陳力不希望報。
所以然者。
以心淨故蒙法潤澤。
是故無求世人有求為除利求。
以是慧力護一切法。
願令群黎各甯其所。
使上中下悉無怨恨。
所作事業安隐審谛。
由是菩薩無能制者。
亦複無能抑斷之者。
如是最勝。
菩薩宿誓弘普難量。
其慧無邊不可窮極。
猶若天金而無點污。
所以然者。
用無瑕穢。
消蕩塵蓋永無貪欲。
其諸惡心不能複亂。
又其意猛不為惡屈。
守護邪念亦不使生嗔恚愚癡所有貪著。
汲汲五欲貢高自大。
諸所不可皆悉除盡。
三住菩薩常護是心。
曉了内法而不可見亦無形相。
假使有相則毀法性。
捐舍重擔及諸垢濁。
當建是心不令懈怠。
尋其心識悉無處所。
而不可見無若幹想。
有愦亂者護使定意。
無智慧者育養成辦。
計于一切受形之分有功德者無功德者。
悉欲度脫至于大乘。
思念大乘亦不有迹。
訓誨一切履行法者。
畢志堅固淨于三地成于道果。
諸在厄難皆令建立無極功德。
雖獲其報知無所有。
心亦如是永不可見。
所以然者。
用慧觀知無去來今。
如是最勝。
菩薩常學修于大慈。
若有苦難自投歸命。
欲求救濟全身命者。
甯喪軀體願受苦惱。
先度前急不負要誓。
其行慈者平等如稱。
若有增益不以喜悅。
設毀謗者不懷憂戚是為菩薩随時行慈。
夫行慈者。
常以三事淨身口意。
終不傳惡亦不念邪。
雖在愚癡塵勞之間。
獨步無畏亦不自大。
所學之法不舍普智。
諸神通慧攬諸佛法。
随人所求不逆其心。
爾時世尊複告最勝。
昔我遊學淨三住結。
功齊德整共同友者不可稱計。
其中退轉在吾後者不可陳說。
吾從一住至于三住。
建立弘誓心不移轉。
于其中間所作功德亦不可量且舍珍寶奇異妙物國财妻子不在其例。
但念願施與其前人九千九百九十九頭。
最後遇虎饑羸窮急。
伺捕群獸竟不克獲。
便欲啖子以全其命。
舒身張爪前欲搏撮。
吾與慈氏柔順為伴。
顧謂二人今正是時。
誰能建心勇猛特出。
以身自投施彼餓獸。
二人各自還相視面。
口雖不言心懷退轉。
吾尋觀知彼有悔意。
即于山頂投于深谷。
首陀會天尋下接持。
即化甘露狀似吾身。
飼彼餓虎使得滿足。
母子俱全吾亦不損。
思計彼身乃充萬頭。
是故最勝。
進學菩薩修成三地。
亦有悔還心不堅固。
正使我身入虎口者。
虎亦不食亦不親近。
所以然者。
由其立根得神力故。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當習悔過未曾藏匿。
用無量施勸助功德。
菩薩修學班宣道義奉習勤學。
大士之法其意牢固不舍弘誓。
無極德铠用自纏絡。
佛複告最勝。
進學菩薩修治三地。
常當專心無令變異。
不以所見為動衆心。
于諸煩勞恒知遠離。
于己止足無有僥幸。
不于想著心不流馳。
不求榮冀尊豪高位。
令一切人如法習法。
宣開上智使同其原。
彼我為一然無差别。
随其因緣而示現之。
當不以生非不有生無生不生乃淨其地以為不惑終不以惑。
惑出塵勞乃謂為惑。
惑不見惑無惑不惑。
深知眩惑乃應真空。
如是最勝。
菩薩之行分别空無引緻入法。
具在苦痛皆令普安。
是謂最勝。
進學菩薩于三住地而淨其行。
色入品第四 是時最勝菩薩前白佛言。
何謂生貴菩薩于四地中而淨其行。
佛告最勝。
生貴菩薩于四地中。
常當不舍奉真人法。
念在閑靜不離燕坐。
于淫怒癡恒以少欲。
意趣知足亦不貪著。
不舍苦行十二法要。
執持禁戒如防蚖蛇。
見欲穢惡如被火燃。
除愛欲意亦不使生。
興意視衆如泥洹想。
惠施所有不惜身命。
不懷慢惰于衆貢高。
不慕所有亦無三礙。
修行開士心識之法。
于大衆中念行法施。
訓誨衆生果其所願。
積功累德為無上道。
習在閑居山岩獨處。
所有多少取足而已。
行諸德業而無厭足。
博學多知咨受不惓。
所演智慧不以為勞。
挍計身中思惟本末。
智慮通達所念具足。
離于衆惡修行脫門。
其解脫者是菩薩教。
了諸法本思惟微妙。
當别五陰成敗之相。
觀知四大地水火風。
睹見六衰所起根本。
十二因緣深無邊際。
生死變易不可窮盡。
苦言忠谏念持不忘。
不計我人壽命長短。
寂寞無為行非常業。
解知一切虛而不實。
複次最勝。
四住菩薩當護佛土。
分别道俗悉不可見。
菩薩之行智不可窮。
辦一切德修治國土。
随其次第成就處所。
慧海無邊所受無厭。
多所救度一切衆生。
其所修行常為先首。
最尊最上無能及逮。
所念總持強記不忘。
各獲善本令不缺漏。
所以然者。
用尊貴法得遠緣縛。
因斯受決入正士室。
亦因專勤意不退轉。
自緻具足無上聖業。
所願辄成亦不見成。
若見成者則為非成。
其所修行永無所見。
行其定意攝攬諸法。
所為之行無令有短。
制伏心意是其道業。
修行自守無若幹想。
所以者何。
乃離諸惡不與從事。
專精行施良祐福田。
菩薩發心于一切衆生。
不以身心有所貪愛。
轉增上妙無極之哀。
專精奉戒如護雙目。
教犯戒者使不為惡。
亦當專精修行忍辱。
夫行忍者亦為甚難。
雖在尊位财富極樂。
不輕貧賤羸瘦之人。
如是最勝。
忍辱為難。
勤加精進亦不可及。
坐佛樹下正身正意。
結跏趺坐亦不動轉。
若有人來言避吾處。
我欲坐此當建牢固勿為彼伏。
先取佛道具諸相好。
降伏魔已即舍與處。
是謂精進為難得及。
專心定意亦複難及。
生貴菩薩入定意時。
天雷礔礰萬響俱震。
欲得動亂菩薩心者。
不能轉亂如毛發許。
是謂最勝菩薩定意。
故曰難也。
菩薩以慧修諸功德。
不以懷勞于諸衆生。
出入行步和雅安詳。
威儀備悉法服齊整。
是謂菩薩修其智慧功德堅強無能危者。
曉知本無鈎玄緻遠。
博覽微妙其明極照無所不達。
專精其心無有流馳。
常念一切無所依者。
為設方便令得其依。
有闇冥者使睹大明。
無所歸者為受其歸。
處卑賤中與作善友。
行奸僞者教修質樸。
見強梁者為是忍辱。
于飾好中不為绮雅。
見無反複教使報恩。
處在天宮令行十善。
在懈退處修奉業德。
設見貢高不懷自大。
有求其便不能得短不思念惡不說缺漏。
若在邪業辄住将護使入安谛。
衆生之類來到其所。
歡喜承受無嗔恚心。
有谏喻者示進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