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超日明三昧經卷下

關燈
法如幻影響如野馬如夢芭蕉水中之月。

    千人之中第四得佛。

    号曰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

    其餘諸子次第得佛。

    最後當得作佛者名曰樓由。

    佛語阿難。

    欲知爾時轉輪聖王者。

    定光如來是也。

    失策太子。

    便解空無精進不懈。

    先得佛者則吾身是也。

    其餘諸子賢劫中千佛興者是也。

    當知斯義。

    道無遠近解空别妙知自然法乃得佛疾。

    爾時諸會莫不欣然。

    普發道意為菩薩行。

    五千菩薩逮得法忍。

    萬人得柔順法忍。

    于是日天王與無央數百千天人。

    來詣佛所稽首足下卻住一面。

    前白佛言。

    以何等行為日天王行照四天下。

    何緣為月照夜除冥。

    佛告日王。

    有四事法得為日王。

    何謂為四。

    常喜布施修身慎行奉戒不犯。

    又志然燈于佛寺廟。

    若于父母沙門道人殖光明德。

    是為四。

    佛時頌曰。

     常樂興布施  奉戒不犯禁 然燈于佛寺  若于父母前 好喜佛正典  不诽謗經法 敬沙門道士  因斯得為日 身出千光明  普照四天下 諸窈冥之處  莫不蒙晖曜 佛告日王。

    又有十事。

    為日天王。

    何謂十。

    身不殺盜淫。

    口不兩舌惡罵妄言绮語。

    意不恚嫉癡。

    是為十。

    佛時頌曰。

     恭己自攝護  而不殺盜淫 不兩舌惡口  妄言及绮語 心不懷嫉妒  無嗔恚諸毒 離六十二見  日光照四方 佛告日王。

    又有四事。

    得為月王。

    何謂為四。

    布施貧匮。

    奉持五戒。

    遵敬三寶冥設錠光。

    君父師寺。

    是為四。

    佛時頌曰。

     布施諸貧匮  常奉持五戒 然燈于佛寺  恭敬侍三寶 心存念諸善  蠲卻世衆惡 自護身口意  得月光照冥 于時日王白佛言。

    唯願大聖。

    枉屈尊神到宮小食。

    令諸導禦虛空神天皆蒙大恩。

    聞深妙法悉發道意所度無量。

    時佛默然已受其請。

    日王見佛已許就請。

    繞佛三匝忽然還宮。

    辦百種食若幹甘美。

    床榻坐具挍飾鮮潔。

    為佛敷座高四千裡。

    于是日王立于宮殿。

    遙重請佛傾側竦息。

    以偈贊曰。

     布施于一切  所有無所吝 亦不望相報  得佛度十方 智慧如虛空  所化無挂礙 一切皆蒙恩  時到惟屈尊 慈心加衆生  未曾有危害 悲哀未度者  施誨以法寶 威神照群黎  救脫貧匮者 惠以七大财  時到唯屈尊 睹衆生迷惑  五道之勤苦 常以加大恩  慰勉諸恐懼 開化以法教  示導諸不及 種至空無慧  時到惟屈尊 其光逾日月  威德超須彌 智慧越虛空  雙比不可喻 日月照衆冥  但能成萬物 佛照五道人  悉令獲五眼 虛空尚可度  海水知幾渧 須彌十方地  亦可知斤兩 如來智慧聖  功祚弘巍巍 無限普超彼  時到惟屈尊 爾時世尊告大衆會。

    時到悉嚴就日王請。

    則皆受教。

    佛與大衆踴在虛空。

    至日王宮坐師子之床。

    衆會坐畢。

    王後太子諸天眷屬稽首于地。

    即以至心供養世尊。

    手自斟酌百種之鐥。

    飯訖澡畢更取卑床。

    自坐佛前恭肅聽法。

    佛告日王。

    一切三界所受形貌皆從心意。

    心意無形而有所造随行立身。

    豪貴貧賤皆歸無常。

    如泡起頃尋複壞滅。

    一切世間所有如是。

    當信道德正真可怙餘不可恃。

    棄捐衆行奉行法行。

    何謂法行。

    無生之行除諸所生。

    真谛之行所存殊勝。

    入道之行無所忘失。

    布施之行無所吝冀。

    持戒之行普得諸願。

    忍辱之行不亂衆人。

    精進之行未曾動轉。

    一心之行意行常達。

    智慧之行。

    以聖眼睹。

    慈心之行忍一切苦。

    悲心之行等意衆生。

    喜心之行以法開化。

    護心之行安慰一切。

    神通之行六通以達。

    惟空之行無恚害心。

    消滅之行度諸群黎。

    四恩之行合聚救人。

    博聞之行從受成道。

    不起之行而觀自然。

    道品之行不獲有為。

    本無之行無罪福報。

    緣起之行了知無明明不可盡。

    衆勞之行解人物自然。

    諸法之行了空見慧得平等覺。

    伏魔之行無能傾動。

    三界之場雖處不堕。

    師子之行善勝無畏。

    力無懼行所向無畏。

    三達之行無有挂礙一心覺場大智普具。

    教一切行無所不周。

    化六十二見行濟衆羅網。

    九十六徑誨入一道。

    如是日王。

    菩薩以應斯行則順道行已順道行則應大慈。

    已順大慈則應大悲。

    已順大悲則應大铠。

    已順大铠則師子吼。

    已師子吼則應化幻。

    已順化幻則入五道。

    已順五道則随時入。

    已随時入無所不變。

    已在所變無去無來。

    度無所度淨無所淨。

    明無所明覺無所覺。

    乃為正覺。

     佛告日王。

    欲達去來今現在事十方諸佛法身平等。

    常當信樂分别此義。

    欲知生死十二因緣所從興發三趣之患五蓋之覆。

    當解此義信奉行之。

    欲了十二部經典之要。

    開三達教越于三脫至三達智。

    當解斯義。

    猶郡國縣邑丘聚村落百谷草木藥果之樹。

    皆因地生。

    菩薩入斯慧無所不化皆成立之。

    至于無上正真之道。

    聲聞緣覺皆依因之。

    佛說是時。

    日天王王後太子眷屬諸天。

    其心自然皆得不起法忍。

    十億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

    于時世尊即從座起而立空中。

    與無央數百千之衆眷屬圍繞。

    以偈頌曰。

     天人不解了  從來難計量 迷惑于五趣  如魚著鈎餌 三界猶如幻  恍惚不見處 生者不自覺  為意識所使 堕于四颠倒  甚可愍哀憐 自計身有常  不信于道真 一切從空生  反惡聞空慧 如人從親生  更不孝父母 貙者化為虎  不覺為人時 尋還害家中  不别其親疏 人本從空生  憎無亦如是 迷亂于陰入  猶醉者裸馳 貙者變為人  乃識家親屬 已分别本無  乃解一切空 空者不念空  空亦不見空 已達無所生  乃能解自然 欲求菩薩行  度脫衆生類 當了一切法  自然如幻化 分别斯慧已  周旋不以離 則深入微妙  權慧開度人 佛說是時。

    無數億天虛空諸神。

    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不可稱計菩薩得不起法忍。

    佛還維耶離奈氏樹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