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出生菩提心經

關燈
心十六分 如鐵圍山高廣大  造塔無量為諸佛 如是求福衆生等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諸衆生具滿劫  若頭若髆常擔戴 如彼最勝福德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是人等得勝法  若求菩提利衆生 彼等衆生最勝者  此無比類況有上 是故得聞此諸法  智者常生樂法心 當得無邊大福聚  速得證于無上道 爾時迦葉婆羅門複白佛言。

    世尊。

    如是發菩提心者有退轉不。

    是時佛告迦葉婆羅門言。

    如是發菩提心者。

    于解脫中無有退也。

    但就事别有三種菩提。

    何等為三。

    所謂聲聞菩提。

    辟支佛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婆羅門。

    何者是聲聞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不教他發菩提心不令他住。

    亦不為說如是經典。

    不自受持亦不為人廣說其義。

    亦有親近是富伽羅。

    而不承事供養所須。

    若有來者及不來者亦不恭敬。

    而于彼所不生随喜。

    以此因緣心得解脫。

    婆羅門。

    是則名為聲聞菩提。

    複次何者是辟支佛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自發菩提心。

    而不教他發菩提心不令他住。

    亦不為說如是經典。

    不自受持亦不廣為他人解說。

    亦不親近如是富伽羅。

    而不承事供養所須。

    若有來者及不來者。

    亦不恭敬亦不随喜。

    以此因緣心證辟支菩提。

    是故名為辟支佛道。

    複次何者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亦複教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既令彼住。

    複為人說如是經典悉令受持。

    親近如是富伽羅等承事供養。

    若有來者及不來者。

    亦悉恭敬亦生随喜。

    如此解脫自利利他。

    為多人利益故。

    為多人安樂故。

    憐愍世間利益安樂諸天人等故。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以何義故。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上更無有勝可求。

    是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以偈頌曰。

     自發菩提心  不教他受持 因自心力故  于後般涅槃 為自利勤劬  不教他受持 是故名沙門  佛子最勝師 彼發菩提心  教化生歡喜 是故自得道  果報如是知 自成不成他  諸仙中福田 得名為緣覺  婆羅門當知 自發菩提心  複脫多衆生 為世作利益  故名佛導師 成就自利益  複令他解脫 此彼無差别  故名不思議 爾時迦葉婆羅門白佛言。

    世尊。

    解脫解脫有差别不。

    佛言。

    婆羅門。

    解脫于解脫無有差别。

    道于道無有差别。

    乘于乘而有差别。

    譬如王路有象輿者。

    有馬輿者。

    有驢輿者。

    彼等次第行于彼路同至一城。

    婆羅門。

    于汝意雲何。

    如是等乘有差别不。

    婆羅門言。

    大德世尊。

    然彼諸乘實有差别。

    佛言。

    如是如是。

    婆羅門。

    聲聞乘。

    辟支佛乘。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乘有差别。

    道與解脫無有差别。

    婆羅門。

    譬如恒河有三種人。

    有從此岸至于彼岸。

    其初人者。

    以草為筏倚之而度。

    第二人者若以皮囊若以皮船倚之而度。

    第三人者。

    造作大船乘之入河。

    于此船中載百千人。

    其第三人。

    複敕長子安置守護如此船舫。

    所有衆生來者。

    汝從此岸度至彼岸。

    為多人等作利益故。

    婆羅門。

    于意雲何。

    夫彼岸者有差别不。

    婆羅門言。

    不也世尊。

    佛複問言。

    婆羅門。

    于汝意雲何。

    彼乘之乘有差别不。

    婆羅門言。

    所乘之乘實有差别。

    佛言。

    如是如是。

    婆羅門。

    然聲聞乘辟支佛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乘實有差别。

    婆羅門。

    如第一人。

    依倚草筏從于此岸至于彼岸。

    獨一無二。

    聲聞菩提應如是知。

    第二人者。

    若倚皮囊及以皮船。

    從于此岸度至彼岸。

    辟支佛菩提應如是知。

    婆羅門。

    如第三人。

    成就大船共多人衆。

    從于此岸至于彼岸。

    如來菩提應如是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路及解脫無有上  諸乘皆悉有差别 智者如是應挍量  當取最勝最上乘 諸法教如是  正覺說此言 簡擇諸法已  勝者應當學 爾時迦葉婆羅門複白佛言。

    世尊。

    菩薩摩诃薩當雲何行雲何念住。

    得至摩诃衍。

    爾時佛告迦葉婆羅門作如是言。

    婆羅門汝聽是義。

    若諸菩薩摩诃薩。

    如念修行至摩诃衍。

    婆羅門。

    若善男子善女人。

    自發菩提心。

    亦教他人發菩提心。

    自樂修行勸他令修亦令他住。

    複為解釋如是修多羅義。

    如是等富伽羅人。

    不來親近承受接事。

    當以四攝而攝取之。

    何等為四。

    所謂布施愛語利益同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種種大布施  一切所有物 欲攝受他故  菩薩無畏者 示現引接道  衆生不依來 能以妙善語  數數當安慰 為自他安樂  彼所生善處 晝夜常随順  如是衆生等 不信教令信  破戒令住戒 悭吝令布施  一切巧利益 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