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我作亦非。
不是我作皆非。
所以者何。
壞諸不可習便逮得皆知一切法智。
天子。
是為四事法。
菩薩得知一切法為一味為一入為一說。
如是智為悉解達衆智議。
如是知如是視。
若于俗若于道。
便以慈轉法教。
若有行者行之。
若有恩者恩之。
若有住立者立之。
便以法住立之。
以法大悲而轉之。
不于衆法言念是尊者是為卑。
亦不于入法亦不于行法。
亦不于若幹法而有所見。
習知凡人法便複行凡人法。
于凡人法亦無所舉亦無所下。
于是一事壞習法亦爾。
便廣說一切法。
于諸法界不見有所壞。
何以故。
為得一忍為忍于空。
于忍空而不疑。
如一入諸法入亦爾。
如無所生入。
天子。
如是菩薩為親近佛世尊無上正真之道。
亦不想念近佛不近佛。
何以故。
亦不見壞一事。
所以者何。
亦不見一切人異。
亦不見道異。
亦不見一切人。
亦複不見于道。
佛爾時說偈言。
不于法界言是非 不于法界無所壞 法界如是一切如 若不思惟不了義 已信于法一切空 六衰久長與空會 一切法寂得自在 若一處空餘皆爾 于法無見無能視 亦複無我不可獲 若我學得如是者 如為審谛曉道意 行應寂靜逮空藏 止與相随諸法處 皆知諸法為寂然 于是寂淨無不可 世最世間法皆知 于是不疑不轉還 不斷于願願來願 聞法常念不懈慢 于無央數不可計 其身所作不自見 展轉五道不見法 凡人羅漢乃能知 凡人所習常念說 如是之事羅漢法 亦複不舉亦不下 寂靜不受爾乃知 一切法數皆悉知 不于法界有所壞 忍辱虛空等無異 諸法虛空皆如是 忍辱如空無所念 一切諸法入一智 如無從生不生習 如是所行道不難 如是親近無量道 于是心念無懈倦 若我他人法如是 所求無得則覺道 天子。
菩薩複有四事法。
于甚深戒行不放逸。
何等為四。
如是天子。
菩薩自思惟。
何等名為戒。
如是自視身所行。
皆知身所行善口所言善心所念善。
是名曰為戒。
雲何身所行口所言心所念。
不犯身事。
不殺不盜不淫。
是名為身行善。
雲何口所言善。
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绮語。
是為口所言善。
雲何意所念善。
不嫉不恚不邪見。
是名為意所念善。
如是為自視悉見。
用是故。
皆具得如身口意所行。
不作是事無有能普說其德者。
亦不青黃赤白紅不離色。
亦不眼識而可識。
如是亦不意識分别而可識。
何以故。
于是不生無所生。
于起無所起。
如是不生無所生不起無所起。
于是便逮得無能說普演之德。
是時心安住而不搖。
如是不相逢無能普演。
如是無有能普演說。
亦不自言我能作是說作是行者。
心亦不可見。
如是說心。
戒亦複不可見迹。
如是天子。
菩薩逮得甚深戒之德。
複次天子。
菩薩逮知離所見身功德。
知于所見無所起。
若戒若惡戒等無所作。
複次天子。
菩薩逮得住入甚深法要。
作如是祠。
諸所學事深遠之行皆悉行。
于一切諸乘行皆悉行。
是名曰為戒。
如是行為不自欺亦不欺他人。
如是者名曰甚深戒。
複次天子。
菩薩得不犯戒不虧戒不亡戒。
雲何菩薩不犯于戒不虧于戒不亡于戒。
天子。
能自護者便能護于戒。
天子。
自知者便能知戒不輕易于戒。
于所學無所缺。
于戒而不亡。
用是故不亡于戒。
一切他人法皆悉知。
何所是他人。
我為在何所。
亦不佷他人亦爾。
天子。
用是故能度脫一切人。
天子。
是為四法菩薩得甚深戒而不放逸。
佛爾時便說偈言。
身口意所行 法潔淨複淨 其行勝珍寶 是戒應菩薩 是十無過上 黠持護菩薩 身口意不虧 是戒為最黠 不作亦不生 于生而無生 無種無處住 無智雲何得 不會不作戒 眼視不可見 亦非耳鼻口 非身意所識 不造六情根 所住亦無處 是戒甚清淨 戒亦無所住 守戒不放逸 于戒無我想 護戒無戒想 以是得深戒 于是見身行 離于諸所見 不随望見處 于戒無想念 如律入深法 諸行皆辦畢 滅有便能護 于戒無異想 有我便有戒 無我亦無戒 是說為恐畏 知我則有戒 空寂戒無念 寂靜戒無著 空寂戒無時 寂戒不思惟 不虧戒無上 于戒不貢高 戒亦無我想 是則甚深戒 于戒甚勇悍 不為不善哉 一戒具衆行 一切法叵得 戒有想為癡 無戒言守戒 是為滅戒果 不脫于五道 遠離諸所見 我所皆不見 戒亦無所見 不畏于五道 視不見為見 不增不善戒 于我而無病 習戒皆悉見 佛說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卷第一
不是我作皆非。
所以者何。
壞諸不可習便逮得皆知一切法智。
天子。
是為四事法。
菩薩得知一切法為一味為一入為一說。
如是智為悉解達衆智議。
如是知如是視。
若于俗若于道。
便以慈轉法教。
若有行者行之。
若有恩者恩之。
若有住立者立之。
便以法住立之。
以法大悲而轉之。
不于衆法言念是尊者是為卑。
亦不于入法亦不于行法。
亦不于若幹法而有所見。
習知凡人法便複行凡人法。
于凡人法亦無所舉亦無所下。
于是一事壞習法亦爾。
便廣說一切法。
于諸法界不見有所壞。
何以故。
為得一忍為忍于空。
于忍空而不疑。
如一入諸法入亦爾。
如無所生入。
天子。
如是菩薩為親近佛世尊無上正真之道。
亦不想念近佛不近佛。
何以故。
亦不見壞一事。
所以者何。
亦不見一切人異。
亦不見道異。
亦不見一切人。
亦複不見于道。
佛爾時說偈言。
不于法界言是非 不于法界無所壞 法界如是一切如 若不思惟不了義 已信于法一切空 六衰久長與空會 一切法寂得自在 若一處空餘皆爾 于法無見無能視 亦複無我不可獲 若我學得如是者 如為審谛曉道意 行應寂靜逮空藏 止與相随諸法處 皆知諸法為寂然 于是寂淨無不可 世最世間法皆知 于是不疑不轉還 不斷于願願來願 聞法常念不懈慢 于無央數不可計 其身所作不自見 展轉五道不見法 凡人羅漢乃能知 凡人所習常念說 如是之事羅漢法 亦複不舉亦不下 寂靜不受爾乃知 一切法數皆悉知 不于法界有所壞 忍辱虛空等無異 諸法虛空皆如是 忍辱如空無所念 一切諸法入一智 如無從生不生習 如是所行道不難 如是親近無量道 于是心念無懈倦 若我他人法如是 所求無得則覺道 天子。
菩薩複有四事法。
于甚深戒行不放逸。
何等為四。
如是天子。
菩薩自思惟。
何等名為戒。
如是自視身所行。
皆知身所行善口所言善心所念善。
是名曰為戒。
雲何身所行口所言心所念。
不犯身事。
不殺不盜不淫。
是名為身行善。
雲何口所言善。
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绮語。
是為口所言善。
雲何意所念善。
不嫉不恚不邪見。
是名為意所念善。
如是為自視悉見。
用是故。
皆具得如身口意所行。
不作是事無有能普說其德者。
亦不青黃赤白紅不離色。
亦不眼識而可識。
如是亦不意識分别而可識。
何以故。
于是不生無所生。
于起無所起。
如是不生無所生不起無所起。
于是便逮得無能說普演之德。
是時心安住而不搖。
如是不相逢無能普演。
如是無有能普演說。
亦不自言我能作是說作是行者。
心亦不可見。
如是說心。
戒亦複不可見迹。
如是天子。
菩薩逮得甚深戒之德。
複次天子。
菩薩逮知離所見身功德。
知于所見無所起。
若戒若惡戒等無所作。
複次天子。
菩薩逮得住入甚深法要。
作如是祠。
諸所學事深遠之行皆悉行。
于一切諸乘行皆悉行。
是名曰為戒。
如是行為不自欺亦不欺他人。
如是者名曰甚深戒。
複次天子。
菩薩得不犯戒不虧戒不亡戒。
雲何菩薩不犯于戒不虧于戒不亡于戒。
天子。
能自護者便能護于戒。
天子。
自知者便能知戒不輕易于戒。
于所學無所缺。
于戒而不亡。
用是故不亡于戒。
一切他人法皆悉知。
何所是他人。
我為在何所。
亦不佷他人亦爾。
天子。
用是故能度脫一切人。
天子。
是為四法菩薩得甚深戒而不放逸。
佛爾時便說偈言。
身口意所行 法潔淨複淨 其行勝珍寶 是戒應菩薩 是十無過上 黠持護菩薩 身口意不虧 是戒為最黠 不作亦不生 于生而無生 無種無處住 無智雲何得 不會不作戒 眼視不可見 亦非耳鼻口 非身意所識 不造六情根 所住亦無處 是戒甚清淨 戒亦無所住 守戒不放逸 于戒無我想 護戒無戒想 以是得深戒 于是見身行 離于諸所見 不随望見處 于戒無想念 如律入深法 諸行皆辦畢 滅有便能護 于戒無異想 有我便有戒 無我亦無戒 是說為恐畏 知我則有戒 空寂戒無念 寂靜戒無著 空寂戒無時 寂戒不思惟 不虧戒無上 于戒不貢高 戒亦無我想 是則甚深戒 于戒甚勇悍 不為不善哉 一戒具衆行 一切法叵得 戒有想為癡 無戒言守戒 是為滅戒果 不脫于五道 遠離諸所見 我所皆不見 戒亦無所見 不畏于五道 視不見為見 不增不善戒 于我而無病 習戒皆悉見 佛說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