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淵源

關燈
品,我們可以從《周易》、《詩經》這一類東周早期作品中明顯看出。

     上面的分析排除了春秋末期乃至戰國後,小雅基本上判斷是西周至春秋這一段時間的作品。

    有人懷疑是否為周以前比如商朝或更前的作品呢?基本不會。

    因為從文中的句子來看,很明顯這是與道家一脈相承,例如“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瞽者善聽,聾者善視”、“自然之道靜”等。

     僅憑道家相關為什麼可以斷定是西周至春秋呢?這是因為在西周至東周,一直有兩種不同的文化在相互影響,一種是北方文化,也就是文武周公一直至孔子的儒家文化為傳承;一種是南方文化,也就是延襲黃帝乃至老莊一派的道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以仁義為本制定出一套稱之為“禮”的行為規範,是屬于形而下的人文體系;而道家文化則是以天地大道為本,研究形而上的思想體系。

    前者是中原尤其以齊魯為代表,後者是以楚為代表。

    《陰符經》顯然不是講人們的行為規範,而是講人的行為背後,那種雖然看不見摸不着,卻在發揮着關鍵作用的道。

     《陰符經》同時還存在着周文化,那就是《周易》的思想很多。

    例如:“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三盜既宜,三才既安”、“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于象矣”。

    從“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這樣的句子可以看出,這已經不是周公時代的《周易》,而是春秋時代的的周易,為什麼這樣說呢? 研究過易經的細心人或許知道,《周易》這個系統并不使用天幹、地支這一套完整的系統。

    雖然《周易》的卦辭中有“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和爻辭中有“先庚三日,後庚三日”的句子,但這決不是用幹支來推導卦象。

    天幹地支系統要遠早于八卦的産生時間,大約比伏羲要早至少一千年以上的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開始,幹支就已經基本成型,而八卦則是伏羲之後的事了。

    而将八卦與幹支混用則至少要到春秋才開始。

     以上分析稍有點證據不足之嫌,有人就提出疑問,道家起于老子、儒家起于孔子,而你為什麼又否定該文章是在老子、孔子之後呢?道家起于老子,是因為老子所著的《老子》一書,非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道家的思想;而孔子弟子三千,他所闡述的儒家思想也是從這時才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這一切并不是說老子和孔子之前就沒有道家或儒家的思想。

    例如,鬻子是周朝立國時三代帝王師,他所著的《鬻子》就是典型的道家思想,上文提到的《黃帝四經》也是道家思想。

    子産比孔子年長,他的治國思想主要也是儒家而不是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