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下

關燈
)。

    在所欲為一切人能決其疑。

    是為法器(二十五)。

    其念佛者疾得見佛。

    是為法器(二十六)。

    (二十七二十八兩法諸本并皆阙)。

    其無嗔怒其心不恨。

    其功德不知盡。

    是為法器。

    已知空事不慕所有。

    是為法器。

    曉了十二因緣過著斷上而去。

    是為法器(二十九)。

    已得法忍者。

    是為法器(三十)。

    今受決不久。

    是為法器(三十一)。

    于阿惟越緻。

    前其力故不動轉。

    是為法器(三十二)。

    是為三十二事菩薩法器。

    說是時萬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皆舉言。

    令一切悉得是法器。

    令吾等逮得如佛所說法器。

    佛謂伅真陀羅。

    可還處所勿令人勤勞。

    伅真陀羅言。

    其心念勞者。

    是非菩薩。

    其不念勞者是為菩薩。

    伅真陀羅複問佛。

    何所菩薩念勞。

    何所菩薩而不念勞。

    佛言。

    菩薩以四事可知有勞。

    何謂四事可知有勞。

    聞無央數人其心恐怖。

    是為一勞。

    聞不可度生死其心恐怖。

    是為二勞。

    聞不可限諸佛智其心恐怖。

    是為三勞。

    聞無央數功德而成一相其心恐怖。

    是為四事。

    知而有勞。

    菩薩以四事知而不勞。

    何謂四事。

    欲度一切人皆令至泥洹。

    是為一事不以為勞。

    欲自護無央數生死。

    蓋欲作功德其心不恐。

    是則不為勞。

    聞無央數佛智。

    欲悉具足其心不恐。

    是則不難。

    聞無央數功德而成一相其心不恐。

    續作功德不以為難。

    是為四事知菩薩而不為勤勞。

    複有四事。

    知而計勤勞。

    何謂四事。

    中間中間。

    愛樂聲聞之事而往附觐。

    中間中間。

    樂辟支佛法而往親近。

    諸法欲盡時而不用意。

    亦無有護。

    亦不教人發菩薩心。

    是為四事。

    知菩薩而計勤勞。

    複有四事不可計有勞。

    何謂四事。

    不于羅漢辟支佛法而自娛樂。

    聽亡身命不離其法。

    若聞有好人可發菩薩心。

    故往教不避大遠。

    是為四事知菩薩而不為勞。

    複有四事。

    可知有勞。

    何謂四事。

    若沙門婆羅門貧窮乞丐者。

    如有所求辄嗔怒向之。

    但憂食飲卧起得安。

    而不念餘人。

    不念學問。

    我當多知時時所聞慧急去而不欲教人向。

    是為四事。

    知菩薩而計有勞。

    複有四事。

    知而不計勞。

    何謂四事。

    其乞丐者有所求則而施與。

    視之如迦羅蜜。

    其心柔軟好顔向一切。

    不自念身安但欲安他人。

    于學不以厭足。

    如所聞教化一切人無所希望。

    是為四事。

    知菩薩不計有勞。

    複有四事。

    菩薩計而有勞。

    何謂四事。

    不求波羅蜜道。

    不以四事而有所施。

    于一切人不精進而欲教其趣。

    可所聞念已為足。

    不念菩薩道。

    是為四事知計有勞。

    複有四事。

    可知菩薩不計有勞。

    何謂四事。

    若身被火不已為劇。

    求諸波羅蜜亦如是不以懈怠。

    以四事施與常以備足不逆求者。

    以精進欲于人歡喜。

    欲具諸功德知而不厭。

    是為四事。

    菩薩知不計勞。

    佛謂阿阇贳。

    聞菩薩而不計勞則。

    答言已聞。

    佛言。

    已聞者從今已去。

    其有行菩薩者。

    所作勿厭極而計勞。

    王阿阇贳問佛。

    何謂菩薩行。

    佛則于伅真陀羅揵陀羅諸會中而言。

    各各得所。

    其阿阇贳聞佛所說菩薩行。

    如所行聞法則作行。

    于菩薩不計勤苦而行。

    于一切等心行。

    堅固行。

    谛行。

    其意所作而淨行。

    于菩薩法而不谄行。

    布施行。

    與行。

    所有無所惜行。

    其作菩薩行不作有。

    所依淨戒行。

    寂行。

    身口意淨行。

    菩薩已心常念而行忍辱行。

    棄舍衆恨而行。

    其作菩薩行者。

    不起其意精進行。

    有所緻行。

    于生死不以勤劇而行。

    其作菩薩行其心不怯弱。

    禅行。

    知行。

    安身心而行。

    其作菩薩行心而不亂。

    菩薩者以智慧行當如法行。

    其行菩薩不計有所得。

    慈行。

    柔心行。

    常作哀行。

    菩薩所作行。

    無有恚行。

    空行。

    以意行。

    無有想清淨行。

    其菩薩行無所願。

    菩薩行是當行。

    具足意智慧行。

    菩薩所行。

    無所礙信行。

    精進行。

    用意安三昧行。

    其菩薩行無所斷神足行。

    惟務行。

    以五旬行。

    菩薩所作而不罪行。

    平實行。

    乘法行。

    欲教一切而行。

    其如菩薩行。

    所作而不藉因緣行。

    如作行。

    斷絕衆冥行。

    于菩薩所作而不錯淨行。

    清淨行。

    脫衆垢行。

    菩薩其作是行。

    無有悔安行。

    護一切令無畏行。

    菩薩其作是行。

    為悉具足所欲。

    如日行。

    如月行。

    如蓮花不污行。

    菩薩作是行。

    為諸天一切之所敬。

    如釋行。

    如梵行。

    具足道行。

    菩薩其作是行。

    衆魔悉恐。

    持行。

    尊行。

    盡淫怒癡行。

    菩薩作是行者。

    無央數諸天皆贊歎之。

    所行。

    久長行。

    智慧眼清淨行。

    菩薩作是行者。

    無所希望。

    寂行。

    肅行。

    于名色無所著行。

    菩薩其作是行。

    無有罪。

    菩薩所作如是行。

    為諸天所歎。

    所語柔軟行。

    如平等行。

    舍邪道行。

    菩薩之所行以慧為本行。

    勇猛行。

    動衆魔行。

    會當坐佛樹無有異行。

    得陀鄰尼行者。

    菩薩在所作而不厭行。

    山間行。

    能忍行。

    常愛樂欲作沙門行菩薩所行如所因。

    欲脫行而心行。

    于一切而尊行。

    菩薩所緣所而不失。

    辯行。

    漚和拘舍羅行。

    于禅旬而不希望行。

    其作菩薩無所法行。

    于俗行。

    非俗行。

    欲色無色行。

    菩薩作是行。

    無所畏。

    一切無所不行。

    盡知一切人行。

    菩薩所行。

    譬若如天無所不覆(三十二)。

    佛說菩薩行時。

    五百菩薩皆得無所從生。

    法樂忍。

    于衆會八千人。

    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悉對佛言。

    吾等悉當奉行菩薩行如所行。

    佛作瑞應。

    欲令伅真陀羅還歸其處。

    時伅真陀羅宮室眷屬。

    繞佛三匝。

    前長跪而辭。

    放身光明皆作伎樂鼓于琴瑟。

    地六反為震動。

    而雨天華。

    便還處所歸其宮室。

    釋提桓因白佛言。

    今伅真陀羅。

    供養佛及法比丘僧諸菩薩。

    其功德已出我上。

    佛語釋提桓因。

    不獨過若上。

    其德已過三千大千刹土諸釋梵四天王諸聲聞辟支佛上。

    所以過者何。

    菩薩一發心。

    過諸聲聞辟支佛一切人。

    當因其法得度脫故。

    菩薩勝于一切。

    莫能有勝于佛者。

    故知無能勝菩薩者。

    所以者何。

    佛因菩薩心。

    而自緻成諸聲聞。

    悉因佛法而得成。

    佛說是語。

    釋提桓因則自泣淚出。

    白佛。

    令我有損本。

    不發菩薩心。

    時座中有天子。

    名曰懼或。

    謂釋提桓因。

    佛法而普天。

    莫不發菩薩心。

    今若之悔。

    當複何益。

    所以者何。

    焦燒菩薩種故。

    已不在菩薩法器。

    懼或說是語時。

    五百忉利天子。

    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懼或天子白佛。

    我見佛從本行。

    菩薩從提和竭佛受決。

    得無所從生法忍。

    時今怛薩阿竭。

    如所得法樂忍。

    惟願說之。

    今吾等聞佛。

    佛言。

    無功德菩薩。

    不能得聞無所從生法樂忍。

    佛語懼或。

    菩薩以四事。

    得無所從生法忍。

    何謂四事。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