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下

關燈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谶譯 伅真陀羅諸子。

    聞是法得歡喜信忍。

    各各解身上珍寶。

    以供養上佛。

    各各說言。

    今用吾等故。

    以是所有上佛。

    今還得聞諸法。

    各各白佛。

    甚可奇。

    是伎樂之音。

    乃作是問。

    諸坐化菩薩悉決其難。

    其在會者皆無狐疑。

    為我等開無央數冥。

    而令得明。

    是者誰之所緻。

    令諸伎樂音。

    乃作是難問。

    諸坐化菩薩。

    而皆發遣。

    悉為解之。

    佛言。

    皆怛薩阿竭之所緻。

    若我欲令空而作音聲常可緻。

    何況伎樂及諸樹。

    以是故怛薩阿竭所作不可計。

    伅真陀羅諸子皆言。

    令一切人皆如怛薩阿竭。

    及伅真陀羅八萬四千夫人。

    各各持天珠而奉上佛。

    則時散佛頭上。

    便化作八萬四千交露帳。

    其中悉有床具足皆珍寶。

    皆布天缯以為綩綖。

    諸交露帳中悉有坐佛。

    其佛皆三十二相諸種好悉具。

    八萬四千夫人。

    見是變化莫不歡喜。

    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

    皆踴躍合作一音。

    而歎怛薩阿竭已。

    自淨複淨他人。

    悉去無垢。

    無所著無所污。

    其明甚好。

    其眼如優缽華。

    今自歸明若如月(一)。

    其歡者莫若如見佛。

    佛為一切莫不斷其罪。

    所語其聞者莫不歡悅。

    常愛樂于廬野。

    以衆寶而合成。

    悉覽持法寶藏。

    今自歸無所不度者(二)。

    若度水以到岸。

    卻外道伏諸邪。

    其淨于蓮華。

    以空率化。

    以谛教道。

    今自歸歡喜者(三)。

    度四窦已四谛而率人。

    于世間行與人眼。

    足下輪有千好。

    今自歸音安好(四)。

    其身過于人。

    為一切而說之。

    其有力無與佛等。

    今自歸十種力(五)。

    而斷欲有所得而不喜。

    無所得不已憂。

    于世間開盲者。

    如冥中然燈火(六)。

    已伏心緻十種力而施與。

    自娛樂身已伏寂而度。

    今自歸而無何(七)。

    其相者而甚尊。

    在于一切為之上。

    為一切示現。

    莫不得其本。

    其忍及慈已自娛樂。

    今自歸為尊所敬(八)。

    若船師無所不度。

    佛者是即尊。

    燒三毒壞絕衆冥。

    一切愚闇皆蒙其恩莫不來供。

    今自歸寂諸惡已盡(九)。

    光而七尺色若如金。

    其音甚大聲而清淨。

    于人之上是則為尊。

    今自歸為一切而作本者(十)。

    貢高諸冥已悉除去。

    度于一切自守如道。

    為衆作導。

    所語悉谛而無有異。

    今自歸于冥而作明(十一)。

    其祠祀而甚大故名字。

    而悉聞其法說如所言。

    其所聞莫不遍。

    今自歸歡喜(十二)。

    大已住其處。

    降伏貢高自用者于一切而無所著。

    故知而極尊。

    今自歸脫人之欲者(十三)。

    其聲甚好音聞梵天。

    悉知罪福。

    去人之垢。

    曉知五陰。

    所作得重莫能等者。

    今自歸去諸穢垢(十四)。

    其心悉等将護一切已率其意。

    其知無所不曉。

    已住于道所作悉正。

    所教皆谛莫不得脫。

    今自歸所知而時(十五)。

    為人示導其德軟好。

    其聞音者莫不解釋。

    衆魔甚多莫不而伏。

    一切悉過。

    自用諸所貢高。

    今自歸已去衆惡(十六)。

    諸有附者莫不随教。

    皆而來敬莫不供者。

    其佛難值所入微妙。

    其來問者莫不喜悅。

    今自歸其德無輩(十七)。

    其意己力無所不曉。

    于好于醜其心适等。

    已堅住其處莫能動者。

    今自歸已總諸力(十八)。

    其手足而有網。

    足下有輪。

    脫諸生老死。

    常勝一切。

    今自歸其德如天無所不蓋(十九)。

    則時伅真陀羅夫人。

    贊歎已竟各各複問。

    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難以母人。

    自緻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二十)。

    佛言。

    以一事離于母人。

    疾得男子。

    至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

    何謂一事。

    以發薩芸若。

    作無央數功德而不忘。

    是為一事。

    複有二事。

    母人疾得男子。

    自緻阿耨多羅。

    何謂二事。

    所作如所語不事諸天。

    但歸于佛。

    所作如正不信于邪。

    是為二事。

    複有三事。

    母人疾得男子。

    自緻阿耨多羅。

    何謂三事。

    護身三事而淨。

    護口四事。

    護意三事。

    是為三事。

    複有四事。

    母人疾得男子。

    自緻阿耨多羅。

    何謂四事。

    所施與不谀谄。

    于戒而不谀谄。

    常自守護亦不谀谄。

    聽聞其法亦不谀谄。

    是為四事。

    複有五事。

    母人疾得男子。

    自緻阿耨多羅。

    何謂五事。

    用法故。

    所作如法。

    聞法而直住。

    不樂于母人。

    常念作男子。

    是為五事。

    複有六事。

    母人疾得男子。

    自緻阿耨多羅。

    何謂六事。

    不懈怠。

    所作不忘。

    其心柔軟。

    質樸而不谀谄。

    亦無恣态。

    所作至誠。

    是為六事。

    複有七事。

    母人疾得男子。

    自緻阿耨多羅。

    何謂七事。

    常念佛得法身。

    常念法得佛慧。

    常念僧欲令來屬。

    常念戒欲淨之所求。

    常念施與去諸垢。

    常念天上欲令如菩薩心。

    常念人欲度生死故。

    是為七事。

    複有八事。

    母人疾得男子。

    自緻阿耨多羅。

    何謂八事。

    不以飲食而自樂。

    亦不華。

    亦不香。

    亦不衆好雜色。

    亦不至戲觀之廬。

    亦不倡伎而為樂。

    亦不歌舞。

    是為八事。

    複有九事。

    母人疾得男子。

    自緻阿耨多羅。

    何謂為九。

    亦無所斷。

    亦無所著。

    亦不念有我。

    亦不念有人。

    亦不念有壽。

    亦不念有命。

    亦不念有所生。

    亦不念無所生。

    而信因緣。

    是為九事。

    複有十事。

    母人疾得男子。

    自緻阿耨多羅。

    何謂為十。

    為一切而有慈不貪利。

    一切物亦不念他。

    男子身命盡而不欺衆。

    不兩舌而喜罵。

    亦不妄語。

    其有作倡伎樂。

    其心不以為樂。

    亦不起意。

    亦無所恨而正住。

    不以邪罪福事而索知。

    是為十事。

    母人可得為男子。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母人有施心有法心。

    視諸色若水中之聚沫。

    自于色不貢高。

    于安于苦。

    視若雨中之泡。

    若得安不以為愛。

    若得痛而不怒。

    于安隐亦不喜。

    于痛亦不憂。

    視而知思想。

    若野馬。

    其心亦不在男。

    亦不在女。

    生死譬如芭蕉。

    知生死無有可于生死。

    亦不念有。

    亦不念無。

    其識譬如幻。

    視其心意。

    若幻無有異。

    于諸法無有著。

    以四大地水火風而知一切。

    若舍以三事而得成。

    有草有土有木。

    人者亦無吾無我無命所作。

    如所為無崖閡。

    是則本眼已自然而有所視。

    眼者如水中泡。

    但怙以肉而裡空本空而淨。

    耳鼻口身意亦爾。

    視其身若如影。

    其聲者譬若向。

    知其心如幻。

    其作是者。

    疾離母人而得男子。

    自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是時。

    諸夫人皆歡喜已。

    頭面著佛足。

    應時佛笑。

    無央數色光明。

    而從口出遍十方。

    還繞身三匝還從頂入。

    阿難從坐起正衣服。

    長跪已贊歎而問。

    面明如月其光甚尊。

    其色如火中之金。

    今笑願聞其緣。

    今欲所問(一)。

    總持尊慧。

    為一切悉作本。

    其因地之者莫不供事。

    屬之所笑會有歡者。

    今欲而問(二)。

    已法施自樂。

    已清淨之戒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