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谶譯
佛言。
其伅真陀羅。
妓樂音聲如是。
用是音故。
令人發菩薩心。
是者其德甚厚。
佛說伅真陀羅功德。
爾時其在會者。
衣裓上皆化自有華。
皆起持是華。
散伅真陀羅上。
則時伅真陀羅。
以右肩悉受華。
其華不堕地。
便持是華供養散佛上。
其華于佛上。
便化作珍寶華蓋。
覆蔽千佛刹。
其華蓋者。
一一處懸億百千珠寶。
其一珠光明出億百光明。
一一明者有一蓮華。
其色若幹其香甚香。
其一一蓮華上有坐佛。
如釋迦文。
皆言。
善哉善哉。
仁者伅真陀羅。
所化人甚多。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菩薩之所作已度界。
己界亦現過于生死。
複見如故。
住于泥洹三界而行。
用一切人故。
伅真陀羅念諸坐佛。
欲持寶華蓋遍覆其上。
應時坐三昧。
其三昧名嚴蓋。
則時諸坐佛上皆有華蓋。
及諸菩薩比丘僧。
其會者各各有華蓋。
以手擁蓋抵。
諸菩薩比丘僧會者。
皆持華蓋供養上諸佛。
伅真陀羅。
複念欲請佛及諸化佛及菩薩比丘僧到香山。
自是其所居處欲令宮室。
及諸天鬼神一切。
聞說法時皆得安隐。
令悉見供養佛。
可已為本。
因是便可得福。
伅真陀羅。
便從坐起已。
頭面著地。
為佛作禮。
白佛。
惟怛薩阿竭及菩薩諸比丘僧到香山。
就其請處欲以飯食供養七日。
令一切人得增益功德。
佛即時默聲。
已受請故。
伅真陀羅。
則時歡喜。
使已所從中宮。
八萬四千人。
皆鼓琴作伎樂供養佛。
作禮而去還歸香山。
莊嚴宮舍縱廣三萬裡。
令受佛及俱來者。
其地牆壁绀琉璃色。
以天金分布其間。
無央數寶以雜廁其中。
悉具諸床座。
其足者悉名寶。
以天缯為綩綖。
為佛作座而高二千三百裡。
相持珍寶而莊嚴之。
周匝欄楯皆以衆寶。
皆懸缯幡蓋。
燒名殊香。
上有帳幔悉覆其上。
以天華散遍其地。
近佛座處而有四樹皆寶。
伅真陀羅。
自呼官屬及中宮。
便言。
佛者難值。
譬若華優昙缽。
今已得之當好供養。
各棄谀谄嫉妒及貪。
其亂者當正心。
當至心供事。
皆當具華名殊絕好。
當以奉上名香及栴檀。
于香山而熏之。
今所當事是一切之尊。
所作妓樂調和其音。
當令悲好。
其伅真陀羅所樂者。
當作是供。
人中之人。
華蓋缯幡。
及天衣殊好軟者。
其色無數。
當用是而奉上。
佛者難值。
其供事佛者。
後生天上作四天釋梵。
其作是者便至此得。
其色端正命則長壽。
所生甚尊便得自在。
其貌無輩所聞則得。
其供佛者便得此德。
若天上世間。
常得安隐。
其欲得是身常得休息。
是皆供佛所緻。
其欲得辟支佛聲聞菩薩道。
為作是者便能降伏衆魔。
伅真陀羅。
為諸官屬中宮說是。
受其教。
具諸華香。
調作百味之食。
便住香山之南。
與諸妓樂俱。
皆令而作鼓諸琴瑟。
所作已辦。
願及用時其音皆雅悅心。
一切欲令安隐莫不歡喜。
其貌常淨笑對一切。
其尊無蓋。
諸天阿須倫莫不供事。
惟願用時屈神到是(一)。
總持十種力。
其力常勝莫能當者。
降伏外道益于一切。
其意已淨棄于衆垢。
惟願用時勞于尊神(二)。
其身不受一切之塵。
其功德不可勝數。
其意甚尊無有極。
所生甚豪。
行步莫能與及逮之者。
三道之惡已永無有所行。
無行已悉舍行。
其有見者莫不歡樂(三)。
其明過于日月星辰。
及釋梵之明而不敢當。
其明過于三界之上。
其明見者。
若在冥中見于燈火。
莫不歡喜。
諸所有明皆悉為蔽。
其明無所不明。
諸天龍所有妓樂不從其樂。
而可得脫日益垢濁。
其聞佛音莫不得脫其垢便除。
十方諸醫不能除人心之垢。
佛則是醫。
所語聞者心垢則除便得安隐。
佛者實尊尊中之尊。
莫能與等者所語悉淨無有異諸。
所有惡莫不為伏。
惟願用時勞其尊神。
本已布施而行。
今已住于布施。
當以法而施與。
本已行淨戒。
自緻得安隐。
伏意而忍辱得成。
惟願用時勞于尊神。
住于精進。
已禅旬而自娛樂。
其心意已住。
以智慧光明而見。
心常而歡悅。
惟願用時勞屈尊神。
其心慈哀等于一切。
已受過諸限。
其功德過于梵。
已佛故而得住。
惟願用時勞屈尊神。
則時佛告諸比丘僧。
各令護缽。
當就其請。
盡七日及護寺者。
提無離菩薩自念。
欲作交露車縱廣四百裡。
其中悉有蓮華。
欲令佛及諸菩薩比丘僧。
各各坐一一蓮華之上到香山。
則時三昧。
應時便有如所念。
白佛今有交露車願就之。
佛便坐蓮華上。
其座高四丈九尺。
諸菩薩及比丘僧。
各各坐蓮華之上。
如所言。
所以者何。
惟加哀我各坐已竟。
則時以右手。
自以神足而擎舉之。
諸欲天子。
諸色天子。
見提無離菩薩所作威神變化乃爾。
各以其妓樂華香。
而供養随到香山。
伅真陀羅。
遙見佛在交露中坐。
來見已便令八萬四千真陀羅揵陀羅。
皆持華香而鼓琴瑟。
作其唱樂而趣前迎佛。
便相将入宮。
到其處所佛就其座。
諸菩薩比丘僧各各悉坐。
伅真陀羅。
語釋梵四天王。
今具已辦各各布之。
中宮一切各持飲食而悉供養。
飲食已竟。
行澡水訖。
伅真陀羅。
以機坐佛前聽佛說經。
佛語提無離菩薩。
菩薩奉行檀波羅蜜。
凡有三十二事。
清淨行之。
何謂三十二事。
一者菩薩布施欲求佛。
發心為本。
其伅真陀羅。
妓樂音聲如是。
用是音故。
令人發菩薩心。
是者其德甚厚。
佛說伅真陀羅功德。
爾時其在會者。
衣裓上皆化自有華。
皆起持是華。
散伅真陀羅上。
則時伅真陀羅。
以右肩悉受華。
其華不堕地。
便持是華供養散佛上。
其華于佛上。
便化作珍寶華蓋。
覆蔽千佛刹。
其華蓋者。
一一處懸億百千珠寶。
其一珠光明出億百光明。
一一明者有一蓮華。
其色若幹其香甚香。
其一一蓮華上有坐佛。
如釋迦文。
皆言。
善哉善哉。
仁者伅真陀羅。
所化人甚多。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菩薩之所作已度界。
己界亦現過于生死。
複見如故。
住于泥洹三界而行。
用一切人故。
伅真陀羅念諸坐佛。
欲持寶華蓋遍覆其上。
應時坐三昧。
其三昧名嚴蓋。
則時諸坐佛上皆有華蓋。
及諸菩薩比丘僧。
其會者各各有華蓋。
以手擁蓋抵。
諸菩薩比丘僧會者。
皆持華蓋供養上諸佛。
伅真陀羅。
複念欲請佛及諸化佛及菩薩比丘僧到香山。
自是其所居處欲令宮室。
及諸天鬼神一切。
聞說法時皆得安隐。
令悉見供養佛。
可已為本。
因是便可得福。
伅真陀羅。
便從坐起已。
頭面著地。
為佛作禮。
白佛。
惟怛薩阿竭及菩薩諸比丘僧到香山。
就其請處欲以飯食供養七日。
令一切人得增益功德。
佛即時默聲。
已受請故。
伅真陀羅。
則時歡喜。
使已所從中宮。
八萬四千人。
皆鼓琴作伎樂供養佛。
作禮而去還歸香山。
莊嚴宮舍縱廣三萬裡。
令受佛及俱來者。
其地牆壁绀琉璃色。
以天金分布其間。
無央數寶以雜廁其中。
悉具諸床座。
其足者悉名寶。
以天缯為綩綖。
為佛作座而高二千三百裡。
相持珍寶而莊嚴之。
周匝欄楯皆以衆寶。
皆懸缯幡蓋。
燒名殊香。
上有帳幔悉覆其上。
以天華散遍其地。
近佛座處而有四樹皆寶。
伅真陀羅。
自呼官屬及中宮。
便言。
佛者難值。
譬若華優昙缽。
今已得之當好供養。
各棄谀谄嫉妒及貪。
其亂者當正心。
當至心供事。
皆當具華名殊絕好。
當以奉上名香及栴檀。
于香山而熏之。
今所當事是一切之尊。
所作妓樂調和其音。
當令悲好。
其伅真陀羅所樂者。
當作是供。
人中之人。
華蓋缯幡。
及天衣殊好軟者。
其色無數。
當用是而奉上。
佛者難值。
其供事佛者。
後生天上作四天釋梵。
其作是者便至此得。
其色端正命則長壽。
所生甚尊便得自在。
其貌無輩所聞則得。
其供佛者便得此德。
若天上世間。
常得安隐。
其欲得是身常得休息。
是皆供佛所緻。
其欲得辟支佛聲聞菩薩道。
為作是者便能降伏衆魔。
伅真陀羅。
為諸官屬中宮說是。
受其教。
具諸華香。
調作百味之食。
便住香山之南。
與諸妓樂俱。
皆令而作鼓諸琴瑟。
所作已辦。
願及用時其音皆雅悅心。
一切欲令安隐莫不歡喜。
其貌常淨笑對一切。
其尊無蓋。
諸天阿須倫莫不供事。
惟願用時屈神到是(一)。
總持十種力。
其力常勝莫能當者。
降伏外道益于一切。
其意已淨棄于衆垢。
惟願用時勞于尊神(二)。
其身不受一切之塵。
其功德不可勝數。
其意甚尊無有極。
所生甚豪。
行步莫能與及逮之者。
三道之惡已永無有所行。
無行已悉舍行。
其有見者莫不歡樂(三)。
其明過于日月星辰。
及釋梵之明而不敢當。
其明過于三界之上。
其明見者。
若在冥中見于燈火。
莫不歡喜。
諸所有明皆悉為蔽。
其明無所不明。
諸天龍所有妓樂不從其樂。
而可得脫日益垢濁。
其聞佛音莫不得脫其垢便除。
十方諸醫不能除人心之垢。
佛則是醫。
所語聞者心垢則除便得安隐。
佛者實尊尊中之尊。
莫能與等者所語悉淨無有異諸。
所有惡莫不為伏。
惟願用時勞其尊神。
本已布施而行。
今已住于布施。
當以法而施與。
本已行淨戒。
自緻得安隐。
伏意而忍辱得成。
惟願用時勞于尊神。
住于精進。
已禅旬而自娛樂。
其心意已住。
以智慧光明而見。
心常而歡悅。
惟願用時勞屈尊神。
其心慈哀等于一切。
已受過諸限。
其功德過于梵。
已佛故而得住。
惟願用時勞屈尊神。
則時佛告諸比丘僧。
各令護缽。
當就其請。
盡七日及護寺者。
提無離菩薩自念。
欲作交露車縱廣四百裡。
其中悉有蓮華。
欲令佛及諸菩薩比丘僧。
各各坐一一蓮華之上到香山。
則時三昧。
應時便有如所念。
白佛今有交露車願就之。
佛便坐蓮華上。
其座高四丈九尺。
諸菩薩及比丘僧。
各各坐蓮華之上。
如所言。
所以者何。
惟加哀我各坐已竟。
則時以右手。
自以神足而擎舉之。
諸欲天子。
諸色天子。
見提無離菩薩所作威神變化乃爾。
各以其妓樂華香。
而供養随到香山。
伅真陀羅。
遙見佛在交露中坐。
來見已便令八萬四千真陀羅揵陀羅。
皆持華香而鼓琴瑟。
作其唱樂而趣前迎佛。
便相将入宮。
到其處所佛就其座。
諸菩薩比丘僧各各悉坐。
伅真陀羅。
語釋梵四天王。
今具已辦各各布之。
中宮一切各持飲食而悉供養。
飲食已竟。
行澡水訖。
伅真陀羅。
以機坐佛前聽佛說經。
佛語提無離菩薩。
菩薩奉行檀波羅蜜。
凡有三十二事。
清淨行之。
何謂三十二事。
一者菩薩布施欲求佛。
發心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