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谶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隻耆阇崛山中。
與六萬比丘俱。
菩薩七萬三千人。
一一尊複各從十方佛刹。
來到是間。
悉得陀鄰尼法。
其欲無所挂礙。
其心所念羞慚。
多所忍而行。
從是而得成。
其心如金剛無能斷截者。
諸佛法一切習。
諸佛法欲具足。
其意所作而欲甚尊。
其意不離菩薩心令他人亦爾施與伏意而不亂所愛而無所惜其淨戒莊嚴飾身口意。
其忍辱柔軟是則為力。
是則僧那阿僧祇劫。
憶那術百千所作。
精進而不懈怠。
禅惟務三昧三摩越。
其心知他人意。
以是自娛樂。
其慧功德無所不解。
其心譬若須彌。
無能譬者。
其心如地水火風。
亦無所愛。
亦無所憎。
常有慈心。
其身光明無所挂礙。
其哀是行。
為一切人而作傷心。
已法等心已是為樂。
其護者不堕一道。
有利無利。
若譽若謗。
若有名無名。
若苦若樂。
過世間之所有法。
一切諸會不已為會。
卻諸外道。
降伏衆魔。
是者難值。
若優昙缽花。
時時可得。
一切人而無倩者而為作倩。
故名曰厚。
其厚者乃緻至泥洹。
已無極上僧那僧涅已深法。
猛若如師子。
已怛薩阿竭印而印之。
所受決而無所礙。
其作如所言。
已谛法而審。
其光明照于日月。
十方莫不聞名者。
一切諸佛無不救護。
不令離法。
悉皆守名深法滅。
不斷三寶。
其心功德。
通無央數刹土。
其心淨潔。
習其處而往還。
到佛所無所失。
常教道一切人。
已入般若波羅蜜漚和拘舍羅。
則是頭随人心所喜。
以法教照。
各令得所索。
知諸人相。
所行随所樂喜。
不失其意。
而作醫王之德。
療于老病死已。
供養過去無央數佛。
其功德而緻相諸種好已。
過空無相無願之法。
諸法無所有。
如幻野馬如夢。
如水中影山中之響。
悉知一切之音聲。
通入諸法各各能答。
已成持諸所欲。
以智慧曉了道事。
已稍近尊十種力。
肉眼慧眼道眼法眼佛眼。
過度衆冥。
盡入諸功德行。
曉知菩薩之藏。
其聞是法不複轉移。
便得相印三昧。
金剛行三昧。
其法在所作三昧。
寶明持三昧。
不舍一切人三昧。
悉知一切心三昧已。
得佛智慧。
如佛所作為一切作。
本已具足諸好。
有菩薩名曰樂作(一)。
複有菩薩名曰樂等有(二)。
複有菩薩名曰寶手(三)。
複有菩薩名曰明華(四)。
複有菩薩名曰寶炎(五)。
複有菩薩名曰喜見(六)。
複有菩薩名曰意喜(七)。
複有菩薩名曰喜以眼見(八)。
複有菩薩名曰持地(九)。
複有菩薩名曰歡喜作(十)。
複有菩薩名曰大處廢(一)。
複有菩薩名曰大利(二)。
複有菩薩名曰辟魔(三)。
複有菩薩名曰意樂香(四)。
複有菩薩名曰人中之天(五)。
複有菩薩名曰谛願(六)。
複有菩薩名曰等視(七)。
複有菩薩名曰盡見等不等(八)。
複有菩薩名曰執禦(九)。
複有菩薩名曰一切無倩而作倩之厚(二十)。
複有菩薩名曰彌勒(一)。
複有菩薩名曰雨音(二)。
複有菩薩名曰兩若山半(三)。
複有菩薩名曰兩山鼎(四)。
複有菩薩名曰慈行(五)。
複有菩薩名曰光英(六)。
複有菩薩名曰光聲陽(七)。
複有菩薩名曰镫明王(八)。
複有菩薩名曰如當眼所見(九)。
複有菩薩名曰光等知(三十)。
複有菩薩名曰尊官(一)。
複有菩薩名曰天官(二)。
複有菩薩名曰天眼(三)。
複有菩薩名曰視處悉吉(四)。
複有菩薩名曰快臂(五)。
複有菩薩名曰谛議意(六)。
複有菩薩名曰安處意(七)。
複有菩薩名曰安處度(八)。
複有菩薩名曰無所動而度(九)。
複有菩薩名曰金剛行度(四十)。
複有菩薩名曰三世行度(一)。
複有菩薩名曰谛如事不異(二)。
複有菩薩名曰持嚴欲好(三)。
複有菩薩名曰不盡欲(四)。
複有菩薩名曰不稽留欲(五)。
複有菩薩名曰意音(六)。
複有菩薩名曰淨音(七)。
複有菩薩名曰飽滿一切音(八)。
複有菩薩名曰文殊屍利(四十九)。
如是等菩薩會者。
七萬三千人于三千大千刹土。
釋梵護持世者。
一一豪尊。
諸天龍閱叉犍陀羅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非人。
盡來會。
悉欲聞佛所說經。
提無離菩薩。
從坐起整衣服。
叉手長跪而贊歎佛說。
俗者不及道之明。
為世間而作本。
已過度于衆冥。
今自歸度于世者。
以布施總持十種力。
已自伏意并化餘人。
是則為度一切莫不供事者。
今自歸于三界無能與等者(一)。
以相無所不饒益其光(二)。
赤色若于金。
其音中和色甚殊好。
無能與等者。
今自歸莫不供事者(三)。
以度而度以降伏衆外道。
其智甚尊在于衆黠之上。
莫能有轉動者。
盡知一切之行。
其功德甚尊。
今自歸無極之大哀(四)。
諸所欲于欲無所得。
衆魔已索莫能當者。
其淨戒無所不安。
于諸天一切則為天中天。
其意無所複著。
今自歸莫能當者(五)。
其聞德莫不歡喜。
形像若寶。
其見者無不愛樂。
于施與已離淫怒癡。
今自歸其德。
若天無所不覆(六)。
以四谛過于四窦。
以無眼者悉得視占。
所說法無涯底。
于三世行為一切作本。
今自歸其足而有輪(七)。
其身者為諸天一切人之所供事。
無男無女皆得而依。
衆魔而不敢當。
則是天上天下之所特尊(八)。
以衆谛政法持于一切。
其心等慈無所不遍。
為一切作導。
其法而等住。
今已自歸其德無及者(九)。
其音柔軟清淨。
其聞者莫不悅心。
其聲如梵無所不至。
一切諸音皆悉具足。
今自歸于尊谛(十)。
已度空無相無願。
其智甚深不可得根。
已入衆脫是為功德。
今自歸已得脫者(十一)。
悉知因緣而所生。
有之功德。
其見無内無外用等故。
其知所說别于如作。
今已自歸過度諸所可見(十二)。
亦無所從來。
無所從去。
視諸法悉脫。
若幻野馬。
今自歸于法功德(十三)。
所生無所生俱無生。
其有已滅無有盡時。
所住如法如怛薩所入(十四)。
審如所說。
若法如怛薩無所動轉。
其德若大山。
身者若金剛。
今自歸安則若山(十五)。
身心意而适等。
其名流于三世莫不聞者。
一切所問皆能報答。
惟不以煩而肯說者。
願欲所問(十六)。
贊歎佛已。
傥肯說者而欲問之。
佛言。
在所問。
提無離言。
何謂菩薩以法自在說而莊飾身(一)。
何謂菩薩快深法無所不入(二)。
何謂菩薩知一切人心(三)。
何謂菩薩随所喜而化(四)。
何謂菩薩心行而入(五)。
何謂菩薩知因緣有所作(六)。
何謂菩薩而施與。
為莊嚴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七)。
何謂菩薩得在梵天(八)。
何謂菩薩其智
一時佛在羅閱隻耆阇崛山中。
與六萬比丘俱。
菩薩七萬三千人。
一一尊複各從十方佛刹。
來到是間。
悉得陀鄰尼法。
其欲無所挂礙。
其心所念羞慚。
多所忍而行。
從是而得成。
其心如金剛無能斷截者。
諸佛法一切習。
諸佛法欲具足。
其意所作而欲甚尊。
其意不離菩薩心令他人亦爾施與伏意而不亂所愛而無所惜其淨戒莊嚴飾身口意。
其忍辱柔軟是則為力。
是則僧那阿僧祇劫。
憶那術百千所作。
精進而不懈怠。
禅惟務三昧三摩越。
其心知他人意。
以是自娛樂。
其慧功德無所不解。
其心譬若須彌。
無能譬者。
其心如地水火風。
亦無所愛。
亦無所憎。
常有慈心。
其身光明無所挂礙。
其哀是行。
為一切人而作傷心。
已法等心已是為樂。
其護者不堕一道。
有利無利。
若譽若謗。
若有名無名。
若苦若樂。
過世間之所有法。
一切諸會不已為會。
卻諸外道。
降伏衆魔。
是者難值。
若優昙缽花。
時時可得。
一切人而無倩者而為作倩。
故名曰厚。
其厚者乃緻至泥洹。
已無極上僧那僧涅已深法。
猛若如師子。
已怛薩阿竭印而印之。
所受決而無所礙。
其作如所言。
已谛法而審。
其光明照于日月。
十方莫不聞名者。
一切諸佛無不救護。
不令離法。
悉皆守名深法滅。
不斷三寶。
其心功德。
通無央數刹土。
其心淨潔。
習其處而往還。
到佛所無所失。
常教道一切人。
已入般若波羅蜜漚和拘舍羅。
則是頭随人心所喜。
以法教照。
各令得所索。
知諸人相。
所行随所樂喜。
不失其意。
而作醫王之德。
療于老病死已。
供養過去無央數佛。
其功德而緻相諸種好已。
過空無相無願之法。
諸法無所有。
如幻野馬如夢。
如水中影山中之響。
悉知一切之音聲。
通入諸法各各能答。
已成持諸所欲。
以智慧曉了道事。
已稍近尊十種力。
肉眼慧眼道眼法眼佛眼。
過度衆冥。
盡入諸功德行。
曉知菩薩之藏。
其聞是法不複轉移。
便得相印三昧。
金剛行三昧。
其法在所作三昧。
寶明持三昧。
不舍一切人三昧。
悉知一切心三昧已。
得佛智慧。
如佛所作為一切作。
本已具足諸好。
有菩薩名曰樂作(一)。
複有菩薩名曰樂等有(二)。
複有菩薩名曰寶手(三)。
複有菩薩名曰明華(四)。
複有菩薩名曰寶炎(五)。
複有菩薩名曰喜見(六)。
複有菩薩名曰意喜(七)。
複有菩薩名曰喜以眼見(八)。
複有菩薩名曰持地(九)。
複有菩薩名曰歡喜作(十)。
複有菩薩名曰大處廢(一)。
複有菩薩名曰大利(二)。
複有菩薩名曰辟魔(三)。
複有菩薩名曰意樂香(四)。
複有菩薩名曰人中之天(五)。
複有菩薩名曰谛願(六)。
複有菩薩名曰等視(七)。
複有菩薩名曰盡見等不等(八)。
複有菩薩名曰執禦(九)。
複有菩薩名曰一切無倩而作倩之厚(二十)。
複有菩薩名曰彌勒(一)。
複有菩薩名曰雨音(二)。
複有菩薩名曰兩若山半(三)。
複有菩薩名曰兩山鼎(四)。
複有菩薩名曰慈行(五)。
複有菩薩名曰光英(六)。
複有菩薩名曰光聲陽(七)。
複有菩薩名曰镫明王(八)。
複有菩薩名曰如當眼所見(九)。
複有菩薩名曰光等知(三十)。
複有菩薩名曰尊官(一)。
複有菩薩名曰天官(二)。
複有菩薩名曰天眼(三)。
複有菩薩名曰視處悉吉(四)。
複有菩薩名曰快臂(五)。
複有菩薩名曰谛議意(六)。
複有菩薩名曰安處意(七)。
複有菩薩名曰安處度(八)。
複有菩薩名曰無所動而度(九)。
複有菩薩名曰金剛行度(四十)。
複有菩薩名曰三世行度(一)。
複有菩薩名曰谛如事不異(二)。
複有菩薩名曰持嚴欲好(三)。
複有菩薩名曰不盡欲(四)。
複有菩薩名曰不稽留欲(五)。
複有菩薩名曰意音(六)。
複有菩薩名曰淨音(七)。
複有菩薩名曰飽滿一切音(八)。
複有菩薩名曰文殊屍利(四十九)。
如是等菩薩會者。
七萬三千人于三千大千刹土。
釋梵護持世者。
一一豪尊。
諸天龍閱叉犍陀羅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非人。
盡來會。
悉欲聞佛所說經。
提無離菩薩。
從坐起整衣服。
叉手長跪而贊歎佛說。
俗者不及道之明。
為世間而作本。
已過度于衆冥。
今自歸度于世者。
以布施總持十種力。
已自伏意并化餘人。
是則為度一切莫不供事者。
今自歸于三界無能與等者(一)。
以相無所不饒益其光(二)。
赤色若于金。
其音中和色甚殊好。
無能與等者。
今自歸莫不供事者(三)。
以度而度以降伏衆外道。
其智甚尊在于衆黠之上。
莫能有轉動者。
盡知一切之行。
其功德甚尊。
今自歸無極之大哀(四)。
諸所欲于欲無所得。
衆魔已索莫能當者。
其淨戒無所不安。
于諸天一切則為天中天。
其意無所複著。
今自歸莫能當者(五)。
其聞德莫不歡喜。
形像若寶。
其見者無不愛樂。
于施與已離淫怒癡。
今自歸其德。
若天無所不覆(六)。
以四谛過于四窦。
以無眼者悉得視占。
所說法無涯底。
于三世行為一切作本。
今自歸其足而有輪(七)。
其身者為諸天一切人之所供事。
無男無女皆得而依。
衆魔而不敢當。
則是天上天下之所特尊(八)。
以衆谛政法持于一切。
其心等慈無所不遍。
為一切作導。
其法而等住。
今已自歸其德無及者(九)。
其音柔軟清淨。
其聞者莫不悅心。
其聲如梵無所不至。
一切諸音皆悉具足。
今自歸于尊谛(十)。
已度空無相無願。
其智甚深不可得根。
已入衆脫是為功德。
今自歸已得脫者(十一)。
悉知因緣而所生。
有之功德。
其見無内無外用等故。
其知所說别于如作。
今已自歸過度諸所可見(十二)。
亦無所從來。
無所從去。
視諸法悉脫。
若幻野馬。
今自歸于法功德(十三)。
所生無所生俱無生。
其有已滅無有盡時。
所住如法如怛薩所入(十四)。
審如所說。
若法如怛薩無所動轉。
其德若大山。
身者若金剛。
今自歸安則若山(十五)。
身心意而适等。
其名流于三世莫不聞者。
一切所問皆能報答。
惟不以煩而肯說者。
願欲所問(十六)。
贊歎佛已。
傥肯說者而欲問之。
佛言。
在所問。
提無離言。
何謂菩薩以法自在說而莊飾身(一)。
何謂菩薩快深法無所不入(二)。
何謂菩薩知一切人心(三)。
何謂菩薩随所喜而化(四)。
何謂菩薩心行而入(五)。
何謂菩薩知因緣有所作(六)。
何謂菩薩而施與。
為莊嚴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七)。
何謂菩薩得在梵天(八)。
何謂菩薩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