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六)。
其音複問所作淨戒。
雲何于戒而不自貢高。
雲何教失戒者。
何從自緻至摩诃衍(七)。
菩薩報言。
其有善心便有淨戒。
知一切法空故不貢高。
作無極大慈故能教失戒者(八)。
其音複問。
若有罵詈撾捶欲殺者當雲何有忍辱。
其意雲何不起而有悅(九)。
菩薩報言。
當念我作佛時。
為一切人作醫王。
其病者我當愈之。
以是故能忍辱。
其有罵詈撾捶欲殺者。
其意不起而有悅(十)。
其音複問。
精進雲何而有究。
雲何不殆成菩薩行(十一)。
菩薩報言。
精進者用法故。
欲護一切故而有究。
曉了空事故不殆(十二)。
諸音複問。
其意當雲何而令備足。
其心如深入。
雲何于禅而自知無所希望(十三)。
菩薩報言。
其心不迷故能備足。
其心不谄故如深入。
用漚和拘舍羅故能禅。
以是故無所希望(十四)。
諸音複問。
雲何得智慧。
所見而直行。
雲何具法慧業。
當雲何而決疑(十五)。
菩薩報言。
喜學問者增于智慧。
曉知十二因緣故能直行。
喜以法施與。
故決諸疑曉知其本(十六)。
諸音複問。
雲何而多智。
能自緻是以聞。
雲何而教人而自緻得尊(十七)。
菩薩報言。
常謙損故多智。
所聞如作乃能緻。
是以法施無所悕望。
故能至尊(十八)。
諸音複問。
其慈者而雲何。
乃至無極之大哀。
雲何具護等。
雲何得至梵天(十九)。
菩薩報言。
其等心是則慈。
不厭極是則護。
因是其心歡喜悅。
故能至梵天(二十)。
諸音複問。
雲何菩薩能見佛。
見已雲何而歡喜。
雲何聞法而不疑(二十一)。
菩薩報言。
其心常念佛故。
能緻得見聞法。
其心而淨潔故能無疑(二十二)。
諸音複問。
雲何功德而可集。
雲何其慧而可合。
雲何向觀而可知。
如是之事雲何求(二十三)。
菩薩報言。
于功德無厭足。
是故集學問無有厭故能緻其慧。
其心不亂無所念。
是故為向觀(二十四)。
諸音複問。
臧者雲何其處。
雲何其行。
雲何所緣(二十五)。
菩薩報言。
臧者空無所有。
其處者波羅蜜四禅是其行。
所緣度一切(二十六)。
諸音複問。
何謂魔事。
何謂佛事。
雲何所作至菩薩(二十七)。
菩薩報言。
無有膽而怯弱。
是故為魔事。
随摩诃衍心。
是故佛事。
悉舍衆惡故緻菩薩(二十八)。
諸音複問。
雲何當親近于迦羅蜜(漢雲善友)。
雲何離于惡師。
雲何而等住。
雲何而舍(二十九)。
菩薩報言。
其教導菩薩道。
是則為迦羅蜜。
令離菩薩心。
是則為惡師。
所作而自知。
是故為等住。
舍外道諸邪。
是則為政(三十)。
諸音複問。
雲何可護諸法。
雲何可教一切人。
雲何為漚和拘舍羅。
令成菩薩道(三十一)。
菩薩報言。
精進故能護法。
漚和拘舍羅故。
能教人随人有無。
若道若俗而為開導故。
成至菩薩道(三十二)。
諸音複問。
雲何所作而用慧。
雲何是魔事。
雲何而謹敕不失時(三十三)。
菩薩報言。
所作令無罪是故慧所作而非法。
是為魔事。
常随其教。
是則為謹敕常有謙損為人之所敬(三十四)。
諸音複問。
其道者雲何。
非道者雲何。
雲何造人令入道(三十五)。
菩薩報言。
六波羅蜜是故道。
其急者是聲聞辟支佛事。
是故非菩薩道。
曉了般若波羅蜜漚和拘舍羅故。
能造人令入道(三十六)。
諸音複問。
何謂為利。
雲何是鎮。
雲何能令勤苦人。
而令得歡喜(三十七)。
菩薩報言。
其得者七覺意。
其法者是則利。
其鎮者是則陀鄰尼。
所教已法無饑渴。
是則為歡喜(三十八)。
其音複問。
何所是菩薩父母。
何所是親屬。
何所是眷屬。
何所而有好(三十九)。
菩薩報言。
慧則為母。
法則為父。
三十七品是親屬。
其功德是則為眷屬(四十)。
故能于一切而有好(四十一)。
諸音複問。
何從可知無我。
何從可知慈而念一切。
無我與慈。
雲何等令如稱(四十二)。
菩薩報言。
曉了空事乃知無我。
是則為大慈。
知一切人皆空故(四十三)。
一切生死無有生死法令然。
其知是者亦複生死(四十四)。
其谛者亦無有往。
無有還者亦無有住。
其作是者便能至道(四十五)。
空無有相無有願。
已去求則為一相。
已知者曉了五陰空。
故無有想。
無有想故無願。
一相而無數(四十六)。
事五陰則空。
已知觀故。
五陰亦知觀一切人悉空。
亦不有亦不無(四十七)。
智慧則為護空。
漚和拘舍羅護一切人。
已無極大慈而教人。
已故可至泥洹(四十八)。
諸音複問。
無有生故無所有。
一切諸法如是(四十九)。
何所生知微妙而生死(五十)。
菩薩報言。
無所生故無所有。
是故慧之滅。
用漚和拘舍羅微妙。
故有生死(五十一)。
諸音複問。
何謂而得決。
何謂不複還。
雲何而得忍。
雲何而無疑(五十二)。
菩薩報言。
等住而得決。
已入法身不複還。
已得無所從生法樂忍便無疑(五十三)。
諸音複問。
何謂佛樹。
何謂菩薩相。
何緣佛名為佛。
何謂名為怛薩阿竭(五十四)。
菩薩報言。
佛樹者。
普若天無所不覆。
習諸法是菩薩相。
是故名曰佛。
以智故于心無所希望。
其身亦爾。
故名怛薩阿竭(五十五)。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中
其音複問所作淨戒。
雲何于戒而不自貢高。
雲何教失戒者。
何從自緻至摩诃衍(七)。
菩薩報言。
其有善心便有淨戒。
知一切法空故不貢高。
作無極大慈故能教失戒者(八)。
其音複問。
若有罵詈撾捶欲殺者當雲何有忍辱。
其意雲何不起而有悅(九)。
菩薩報言。
當念我作佛時。
為一切人作醫王。
其病者我當愈之。
以是故能忍辱。
其有罵詈撾捶欲殺者。
其意不起而有悅(十)。
其音複問。
精進雲何而有究。
雲何不殆成菩薩行(十一)。
菩薩報言。
精進者用法故。
欲護一切故而有究。
曉了空事故不殆(十二)。
諸音複問。
其意當雲何而令備足。
其心如深入。
雲何于禅而自知無所希望(十三)。
菩薩報言。
其心不迷故能備足。
其心不谄故如深入。
用漚和拘舍羅故能禅。
以是故無所希望(十四)。
諸音複問。
雲何得智慧。
所見而直行。
雲何具法慧業。
當雲何而決疑(十五)。
菩薩報言。
喜學問者增于智慧。
曉知十二因緣故能直行。
喜以法施與。
故決諸疑曉知其本(十六)。
諸音複問。
雲何而多智。
能自緻是以聞。
雲何而教人而自緻得尊(十七)。
菩薩報言。
常謙損故多智。
所聞如作乃能緻。
是以法施無所悕望。
故能至尊(十八)。
諸音複問。
其慈者而雲何。
乃至無極之大哀。
雲何具護等。
雲何得至梵天(十九)。
菩薩報言。
其等心是則慈。
不厭極是則護。
因是其心歡喜悅。
故能至梵天(二十)。
諸音複問。
雲何菩薩能見佛。
見已雲何而歡喜。
雲何聞法而不疑(二十一)。
菩薩報言。
其心常念佛故。
能緻得見聞法。
其心而淨潔故能無疑(二十二)。
諸音複問。
雲何功德而可集。
雲何其慧而可合。
雲何向觀而可知。
如是之事雲何求(二十三)。
菩薩報言。
于功德無厭足。
是故集學問無有厭故能緻其慧。
其心不亂無所念。
是故為向觀(二十四)。
諸音複問。
臧者雲何其處。
雲何其行。
雲何所緣(二十五)。
菩薩報言。
臧者空無所有。
其處者波羅蜜四禅是其行。
所緣度一切(二十六)。
諸音複問。
何謂魔事。
何謂佛事。
雲何所作至菩薩(二十七)。
菩薩報言。
無有膽而怯弱。
是故為魔事。
随摩诃衍心。
是故佛事。
悉舍衆惡故緻菩薩(二十八)。
諸音複問。
雲何當親近于迦羅蜜(漢雲善友)。
雲何離于惡師。
雲何而等住。
雲何而舍(二十九)。
菩薩報言。
其教導菩薩道。
是則為迦羅蜜。
令離菩薩心。
是則為惡師。
所作而自知。
是故為等住。
舍外道諸邪。
是則為政(三十)。
諸音複問。
雲何可護諸法。
雲何可教一切人。
雲何為漚和拘舍羅。
令成菩薩道(三十一)。
菩薩報言。
精進故能護法。
漚和拘舍羅故。
能教人随人有無。
若道若俗而為開導故。
成至菩薩道(三十二)。
諸音複問。
雲何所作而用慧。
雲何是魔事。
雲何而謹敕不失時(三十三)。
菩薩報言。
所作令無罪是故慧所作而非法。
是為魔事。
常随其教。
是則為謹敕常有謙損為人之所敬(三十四)。
諸音複問。
其道者雲何。
非道者雲何。
雲何造人令入道(三十五)。
菩薩報言。
六波羅蜜是故道。
其急者是聲聞辟支佛事。
是故非菩薩道。
曉了般若波羅蜜漚和拘舍羅故。
能造人令入道(三十六)。
諸音複問。
何謂為利。
雲何是鎮。
雲何能令勤苦人。
而令得歡喜(三十七)。
菩薩報言。
其得者七覺意。
其法者是則利。
其鎮者是則陀鄰尼。
所教已法無饑渴。
是則為歡喜(三十八)。
其音複問。
何所是菩薩父母。
何所是親屬。
何所是眷屬。
何所而有好(三十九)。
菩薩報言。
慧則為母。
法則為父。
三十七品是親屬。
其功德是則為眷屬(四十)。
故能于一切而有好(四十一)。
諸音複問。
何從可知無我。
何從可知慈而念一切。
無我與慈。
雲何等令如稱(四十二)。
菩薩報言。
曉了空事乃知無我。
是則為大慈。
知一切人皆空故(四十三)。
一切生死無有生死法令然。
其知是者亦複生死(四十四)。
其谛者亦無有往。
無有還者亦無有住。
其作是者便能至道(四十五)。
空無有相無有願。
已去求則為一相。
已知者曉了五陰空。
故無有想。
無有想故無願。
一相而無數(四十六)。
事五陰則空。
已知觀故。
五陰亦知觀一切人悉空。
亦不有亦不無(四十七)。
智慧則為護空。
漚和拘舍羅護一切人。
已無極大慈而教人。
已故可至泥洹(四十八)。
諸音複問。
無有生故無所有。
一切諸法如是(四十九)。
何所生知微妙而生死(五十)。
菩薩報言。
無所生故無所有。
是故慧之滅。
用漚和拘舍羅微妙。
故有生死(五十一)。
諸音複問。
何謂而得決。
何謂不複還。
雲何而得忍。
雲何而無疑(五十二)。
菩薩報言。
等住而得決。
已入法身不複還。
已得無所從生法樂忍便無疑(五十三)。
諸音複問。
何謂佛樹。
何謂菩薩相。
何緣佛名為佛。
何謂名為怛薩阿竭(五十四)。
菩薩報言。
佛樹者。
普若天無所不覆。
習諸法是菩薩相。
是故名曰佛。
以智故于心無所希望。
其身亦爾。
故名怛薩阿竭(五十五)。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