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以故。
一切法無所持無所著。
是為高明。
二十九者悉得明無有癡冥。
悉得智慧光焰。
為十方天下人。
說經法悉度脫。
是為高明。
三十者一切生死本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
悉曉知随習俗入。
而為十方人說法。
更生更死示現如是。
是為高明。
三十一者四事不護智慧悉至遍皆悉知。
是為高明。
三十二者為十方人說經法。
從次第随人所喜樂為說之。
當自制心自護智慧。
悉具足成就。
諸佛悉遙見是高才。
為菩薩持佛威神。
為悉擁護。
是般若波羅蜜三十二事清淨如是。
菩薩漚和拘舍羅所行。
有三十二事。
何謂三十二事。
一者教十方天下人自護身。
二者福多者亦不于中住。
福少者亦不于中住。
三者教十方天下人民索菩薩道者。
當教不索菩薩道者。
不教悉視如師無異。
四者常欲多珍寶财物施與衆人。
五者常樂求羅耶多教于人。
六者示現母人身欲多教母人。
七者示現年少教化小兒。
八者示現若幹種人。
用哀世間人故。
九者世間有狂亂者。
亦現狂身安隐度之。
十者若有亂心煩愦。
随其煩愦為說經道。
十一者随十方人所喜持法往度之。
十二者持禁戒百歲若千歲。
若有人所欲喜舍戒往教度之。
十三者随人所好喜被服諸音伎樂。
持施與之人得莫不歡喜。
因持經法往教之。
十四者頭陀沙門各異志行。
随其法行往教之。
十五者尼揵波和及餘外道。
随其種類而入教之。
引著佛道中。
十六者于諸淫女人中。
示現端正化淫女人。
獨尊悉教諸淫女人令不淫。
及複化作男子。
稍稍内佛道中。
十七者若大會作諸音樂。
時有觀者聽音樂之聲。
一切人大歡喜。
持諸音樂聲說經法。
其有聞者莫不得度。
十八者世間工師伎道化身。
悉入其中教化令為佛道。
十九者示現般遮旬世間有貧窮羸劣者。
指示地中伏藏财物。
施與貧窮人。
竟為說經法皆令發意。
二十者世間有死喪号哭愁毒者。
亦複化現威神。
亦複愁毒化教愁毒人令為經道。
二十一者世間亡财物。
菩薩化示伏藏财物教令為道。
二十二者若有侯王。
若有傍臣。
若有迦羅越。
傥有無子愁毒者。
便化入腹中作子。
各為父母家室。
說經令得度脫。
二十三者于賈人中最尊貴。
中道資糧乏絕。
便現威神。
給與伴人漿水飲食令飽滿。
以為說經道。
二十四者若有人堕地生盲。
若百人若千人若萬人。
亦複持威神現盲人。
悉複給示。
與衣被飲食所當得。
悉使盲人得眼視。
莫不歡喜。
如是稍稍為說經法。
皆使發意求佛道。
二十五者于大城中。
若有見囚徒拘系牢獄。
亦複化現作囚徒。
亦複各各在其中持威神之力。
悉使系者得洗沐衣被飲食。
悉為說經皆令發意索佛。
二十六者若有死罪将詣城外。
菩薩便持威神之力。
随其人數。
以化人補其處将人持去。
其人得脫大歡大喜。
便飲食令飽與衣被。
為說經道。
其人得脫喜樂。
皆發意求佛道。
二十七者若有鬥诤變訟。
若诤錢财。
若诤田宅。
菩薩于中央兩分和解。
若有不足持錢财。
義為和解給足與卻。
後為說經道。
令發意索佛道。
二十八者漚和拘舍羅。
菩薩常端正示現于人作醜惡。
二十九者現身作可憐沙門教人。
轉複作白衣行教人。
三十者菩薩行漚和拘舍羅。
遠離在外餘道。
随其被服言語于其衆中。
诽謗佛。
诽謗法。
诽謗比丘僧。
稍稍持經法。
教化引著佛道中。
三十一者稍稍教人。
般泥洹亦複随之。
般泥洹即複化出異方現。
三十二者行漚和拘舍羅菩薩。
自在所喜而化現。
若化出作羅漢。
若複化出作辟支佛。
若複現作菩薩。
若複化現作佛。
是為漚和拘舍羅三十二事清淨如是。
佛說般若波羅蜜時。
伅真陀羅及眷屬。
及諸天龍閱叉犍陀羅九萬三千人。
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與佛俱來者八千菩薩。
悉得無所從生法樂忍。
伅真陀羅王。
得明慧三昧。
聞佛所說歡喜踴躍。
則以天缯貢上于佛。
是間不能平其價數。
則時伅真陀羅宮室八千人。
以千葉華蓋以貢上佛。
佛以威神。
令華蓋悉在虛空。
置佛頭上合為一華蓋。
縱廣四千裡。
伅真陀羅子及諸夫人。
見是威神變化。
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皆對佛惟。
怛薩阿竭教照吾等。
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是言時。
佛則離地百四十丈坐于虛空。
從身放光明照三千大千之刹土。
伅真陀羅摩休勒。
諸所有眷屬。
及諸欲天子。
諸色天子。
所有唱伎樂不鼓而自鳴。
于香華之山。
諸華果樹悉作琴聲。
其音甚好。
佛舉身毛。
一一毛皆放光明。
有蓮華。
一一蓮華有菩薩坐。
皆有三十二相。
用佛威神故。
諸伎樂聲但聞說經。
皆作難經之音。
如人所疑。
諸蓮華上坐菩薩。
皆發遣難經之問。
決諸狐疑。
諸音而作聲。
雲何發菩薩心行而不忘。
自緻坐于佛樹(一)。
菩薩報言。
其心歡。
于一切便有無極大慈。
以是之故不忘(二)。
其音複作問。
其意雲何。
所因雲何雲何。
已無極大慈而生(三)。
菩薩報言。
其意。
不谄所因如慧。
無極大慈者緻于泥洹(四)。
其音複問。
所施與雲何已與。
雲何從而不悔所作。
雲何不求有所生。
雲何作菩薩願(五)。
菩薩報言。
所有物而不愛惜。
既與便無有悔意。
常念菩薩道故。
不求有所生處
一切法無所持無所著。
是為高明。
二十九者悉得明無有癡冥。
悉得智慧光焰。
為十方天下人。
說經法悉度脫。
是為高明。
三十者一切生死本無所從來。
去亦無所至。
悉曉知随習俗入。
而為十方人說法。
更生更死示現如是。
是為高明。
三十一者四事不護智慧悉至遍皆悉知。
是為高明。
三十二者為十方人說經法。
從次第随人所喜樂為說之。
當自制心自護智慧。
悉具足成就。
諸佛悉遙見是高才。
為菩薩持佛威神。
為悉擁護。
是般若波羅蜜三十二事清淨如是。
菩薩漚和拘舍羅所行。
有三十二事。
何謂三十二事。
一者教十方天下人自護身。
二者福多者亦不于中住。
福少者亦不于中住。
三者教十方天下人民索菩薩道者。
當教不索菩薩道者。
不教悉視如師無異。
四者常欲多珍寶财物施與衆人。
五者常樂求羅耶多教于人。
六者示現母人身欲多教母人。
七者示現年少教化小兒。
八者示現若幹種人。
用哀世間人故。
九者世間有狂亂者。
亦現狂身安隐度之。
十者若有亂心煩愦。
随其煩愦為說經道。
十一者随十方人所喜持法往度之。
十二者持禁戒百歲若千歲。
若有人所欲喜舍戒往教度之。
十三者随人所好喜被服諸音伎樂。
持施與之人得莫不歡喜。
因持經法往教之。
十四者頭陀沙門各異志行。
随其法行往教之。
十五者尼揵波和及餘外道。
随其種類而入教之。
引著佛道中。
十六者于諸淫女人中。
示現端正化淫女人。
獨尊悉教諸淫女人令不淫。
及複化作男子。
稍稍内佛道中。
十七者若大會作諸音樂。
時有觀者聽音樂之聲。
一切人大歡喜。
持諸音樂聲說經法。
其有聞者莫不得度。
十八者世間工師伎道化身。
悉入其中教化令為佛道。
十九者示現般遮旬世間有貧窮羸劣者。
指示地中伏藏财物。
施與貧窮人。
竟為說經法皆令發意。
二十者世間有死喪号哭愁毒者。
亦複化現威神。
亦複愁毒化教愁毒人令為經道。
二十一者世間亡财物。
菩薩化示伏藏财物教令為道。
二十二者若有侯王。
若有傍臣。
若有迦羅越。
傥有無子愁毒者。
便化入腹中作子。
各為父母家室。
說經令得度脫。
二十三者于賈人中最尊貴。
中道資糧乏絕。
便現威神。
給與伴人漿水飲食令飽滿。
以為說經道。
二十四者若有人堕地生盲。
若百人若千人若萬人。
亦複持威神現盲人。
悉複給示。
與衣被飲食所當得。
悉使盲人得眼視。
莫不歡喜。
如是稍稍為說經法。
皆使發意求佛道。
二十五者于大城中。
若有見囚徒拘系牢獄。
亦複化現作囚徒。
亦複各各在其中持威神之力。
悉使系者得洗沐衣被飲食。
悉為說經皆令發意索佛。
二十六者若有死罪将詣城外。
菩薩便持威神之力。
随其人數。
以化人補其處将人持去。
其人得脫大歡大喜。
便飲食令飽與衣被。
為說經道。
其人得脫喜樂。
皆發意求佛道。
二十七者若有鬥诤變訟。
若诤錢财。
若诤田宅。
菩薩于中央兩分和解。
若有不足持錢财。
義為和解給足與卻。
後為說經道。
令發意索佛道。
二十八者漚和拘舍羅。
菩薩常端正示現于人作醜惡。
二十九者現身作可憐沙門教人。
轉複作白衣行教人。
三十者菩薩行漚和拘舍羅。
遠離在外餘道。
随其被服言語于其衆中。
诽謗佛。
诽謗法。
诽謗比丘僧。
稍稍持經法。
教化引著佛道中。
三十一者稍稍教人。
般泥洹亦複随之。
般泥洹即複化出異方現。
三十二者行漚和拘舍羅菩薩。
自在所喜而化現。
若化出作羅漢。
若複化出作辟支佛。
若複現作菩薩。
若複化現作佛。
是為漚和拘舍羅三十二事清淨如是。
佛說般若波羅蜜時。
伅真陀羅及眷屬。
及諸天龍閱叉犍陀羅九萬三千人。
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與佛俱來者八千菩薩。
悉得無所從生法樂忍。
伅真陀羅王。
得明慧三昧。
聞佛所說歡喜踴躍。
則以天缯貢上于佛。
是間不能平其價數。
則時伅真陀羅宮室八千人。
以千葉華蓋以貢上佛。
佛以威神。
令華蓋悉在虛空。
置佛頭上合為一華蓋。
縱廣四千裡。
伅真陀羅子及諸夫人。
見是威神變化。
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皆對佛惟。
怛薩阿竭教照吾等。
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是言時。
佛則離地百四十丈坐于虛空。
從身放光明照三千大千之刹土。
伅真陀羅摩休勒。
諸所有眷屬。
及諸欲天子。
諸色天子。
所有唱伎樂不鼓而自鳴。
于香華之山。
諸華果樹悉作琴聲。
其音甚好。
佛舉身毛。
一一毛皆放光明。
有蓮華。
一一蓮華有菩薩坐。
皆有三十二相。
用佛威神故。
諸伎樂聲但聞說經。
皆作難經之音。
如人所疑。
諸蓮華上坐菩薩。
皆發遣難經之問。
決諸狐疑。
諸音而作聲。
雲何發菩薩心行而不忘。
自緻坐于佛樹(一)。
菩薩報言。
其心歡。
于一切便有無極大慈。
以是之故不忘(二)。
其音複作問。
其意雲何。
所因雲何雲何。
已無極大慈而生(三)。
菩薩報言。
其意。
不谄所因如慧。
無極大慈者緻于泥洹(四)。
其音複問。
所施與雲何已與。
雲何從而不悔所作。
雲何不求有所生。
雲何作菩薩願(五)。
菩薩報言。
所有物而不愛惜。
既與便無有悔意。
常念菩薩道故。
不求有所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