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何謂四事。
為一切人作因緣(一)。
其心質樸而無谀谄(二)。
舍身之安而憂他人(三)。
所求慧不用身故但為一切(四)。
是為四事。
複有四事。
為一切作護。
何謂四事。
自舍身而憂他人(一)。
悉舍諸樂以法自樂(二)。
所聞不以為解(三)。
以法而自長養(四)。
是為四事。
複有四事。
當成輪轉。
何謂四事。
逮得陀鄰尼。
逮得自恣所欲(一)。
而無盡滅(二)。
自入其心于内曉了諸法(三)。
盡解他人(四)。
是為四事。
複有四事。
乃至阿惟顔。
何謂四事。
已度于生死。
不離于菩薩(一)。
便得無所從生法樂忍故。
受生死用不離法故(二)。
已得阿惟緻印(三)。
已今得怛薩阿竭印(四)。
今到十道地。
以到十道地。
從次第悉曉了。
是為四事。
佛說菩薩四事經時。
三千大千刹土六反震動。
其光明無所不明。
諸天飛在其上。
以億百千種妓樂。
而娛樂供養佛。
雨于天華。
皆言。
善哉善哉。
佛從無數劫所行。
今皆聞之。
其在會者其聞是法。
從本已作功德。
聞已便諷誦持。
複為一切人廣說。
其心未曾忘。
菩薩如是輩人所作。
亦當如佛。
吾等已得是利。
所以者何。
逮聞是法。
爾時諸天及人八萬四千。
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
萬二千菩薩。
皆得無所從生法樂忍。
提無離菩薩問佛。
從怛薩阿竭般泥洹已後。
其有聞是經者。
諷誦贊供事。
當得幾法功德。
佛言。
當得八法功德。
其信無有異于菩薩而堅住(一)。
其身施人于功德。
而令增益于一切人。
其心無所恨(二)。
住于無極大哀教照一切(三)。
以法故學問不厭足。
若海不厭衆流(四)。
欲護諸法(五)。
以法功德而自長養。
雖身而死後還倍好(六)。
入諸福功德具足本願。
為諸佛所擁護(七)。
降伏衆魔以離恐懼(八)。
菩薩以是八事。
佛般泥洹已後。
便逮得功德法。
爾時三千大千刹土。
地為六反震動。
悉平如掌。
諸山陵海水陂渠溝坑。
悉見如地其在水中。
謂為如故。
以百歲枯木諸樹。
皆生若幹種葉。
其葉者在佛方面。
皆傾枝向之。
其餘好樹亦複如是。
地為生蓮華大如車輪。
其色無數。
其光明悉開辟三千大千之刹土。
從下視上。
了無所見。
但聞妓樂其音甚好。
爾時從冰山香山。
其香到是無所不遍。
其華從是山出。
乃來雨佛上。
遍其地沒人踝。
佛所坐樹其樹亦出華。
亦聞妓樂音若如天樂。
其佛上便有三十萬裡珍寶華蓋。
而覆蓋座蓋間而有珍寶鈴。
周匝其邊。
悉皆垂珠。
從其垂珠間。
其音聲悉遍三千大千之刹土。
舍利弗前長跪問佛。
是何本之瑞應乃有是現。
佛謂舍利弗。
有王名曰伅真陀羅。
從名香山。
與諸伅真陀羅無央數千。
與犍陀羅無央數千。
與諸天無央數千。
而俱來說是瑞應。
言适未竟便見伅真陀羅與八萬四千伎人俱來。
及無央數人。
其華從上堕。
譬若天雨從上悉下。
與諸俱來者。
頭面著地為佛作禮。
繞佛三匝皆在前住。
伅真陀羅王。
便以手持琉璃之琴。
所以者何。
是本之願。
面面各四萬二千伎樂。
伅真陀羅在其中央。
同時鼓琴。
其聲悉遍三千大千之刹土。
諸欲天子所有伎樂。
應時其音不與是聲而等。
所以者何。
其音悉覆即令不如諸欲天子諸色天子。
皆悉到佛所。
鼓是音時三千大千之刹土。
應時諸樹。
名大山冰山王摩诃目鄰。
皆悉[(屍@言)*令][(屍@言)*令]搖。
譬若如舞一切低昂皆向佛。
譬若如人之作禮。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諸一一尊。
比丘及新發意菩薩。
其在會者。
諸天龍鬼神一切。
自于坐皆踴躍。
陂峨其身而欲起舞。
提無離菩薩問。
尊聲聞已離諸欲。
悉得八惟務禅。
盡見四谛。
何緣複舞。
諸尊聲聞答言。
吾等不得自在用是琴聲。
于坐不能忍其音。
亦不能制其心令堅住。
提無離菩薩問摩诃迦葉言。
仁者年尊而知厭足。
自守如戒。
為諸天及人之所敬愛。
雲何不能自制身舞。
若如小兒。
摩诃迦葉言。
譬若随藍風一起時。
諸樹名大樹而不能自制。
所以者何。
其身不堪伅真陀羅王琴聲。
譬若如随藍風起時。
以是故吾等而不能自制。
今乃知上人之所作。
其功德不可當。
諸聲聞之所有。
今悉為是音而覆蔽。
提無離菩薩複謂摩诃迦葉。
觀諸阿惟越緻所作為。
聞是琴聲而無動者。
其有智人。
聞是奈何。
而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諸聲聞之所有威神之力。
皆悉為琴聲而所覆蔽。
是音不能動搖諸摩诃衍。
伅真陀羅王。
所有伎樂八萬四千音聲。
皆悉佛威神之所接。
亦伅真陀羅。
本願福之所緻。
諸所音樂聲。
莫不聞其聲。
皆言。
諸法等而悉脫。
下中上悉淨。
而亦空無有異。
一切諸人計。
無有人已。
過去當來今現在亦爾。
但聞其音了無所有。
其法者一切人聲亦複如是。
一切刹等刹。
所已故等而無刹故(二)。
其明無所有。
等而稱其刹者。
無有生者。
亦無長大者。
是故空無有識而自然。
諸所有無所有是自然(三)。
亦不可得外行。
亦不可得内行。
其慧而本異法。
而字法亦無所有。
其名亦爾(四)。
其知名色無所有。
其行無著已。
過去安無有極(五)。
已從聞法本。
盡壞無所有。
亦無所至。
亦無所住(六)。
其所計但有字。
但字盡知。
字法而等不校别(七)。
心所持等持故無所有。
其本轉而不相知。
心所思亦無所生。
其知是慧便入法(八)。
其根根已等斷前與後法這等其知等于三世。
其慧便入無央數(九)。
凡人為色名之所系。
是者凡之所作。
從本至本。
從生至老無有已。
已知因緣不複滅。
其言有我有人。
是與本而反(十)。
我所住等無所住。
諸法亦無所住。
其知住無所住。
是為歡喜聞信(十一)。
譬若雨而有電。
是上之自然。
一切諸法我故曰自然(二)。
我與人自然空。
已知是者便入陀鄰尼印。
諸所脫門戶而悉知。
相等相故(三)。
無有相法者。
無有空故。
無悕望用字故。
故與法别。
便有上中下(四)。
其字者不自知而别用。
不可見故。
其心已本來故。
而有本者續故。
已知諸法無所有。
已為斷本際故(五)。
已斷本際。
為一切而有行。
已知本際等。
是則為慈哀(六)。
已淨于慈。
便等于苦樂。
亦不喜亦不憂。
所已者是為上人。
已入本故。
法學者寂而寂。
若說若不說。
無所增減法者。
所以故寂而無悕望(七)。
空中之聲而不可獲。
但可聞無所說。
若所說若所聞皆不誠。
聞是音時。
八千菩薩。
悉得無所從生法樂忍。
提無離菩薩問佛。
是歎聲從所出。
佛語若問伅真陀羅王悉自為。
若說之應時受言。
便問伅真陀羅是歎聲所從
為一切人作因緣(一)。
其心質樸而無谀谄(二)。
舍身之安而憂他人(三)。
所求慧不用身故但為一切(四)。
是為四事。
複有四事。
為一切作護。
何謂四事。
自舍身而憂他人(一)。
悉舍諸樂以法自樂(二)。
所聞不以為解(三)。
以法而自長養(四)。
是為四事。
複有四事。
當成輪轉。
何謂四事。
逮得陀鄰尼。
逮得自恣所欲(一)。
而無盡滅(二)。
自入其心于内曉了諸法(三)。
盡解他人(四)。
是為四事。
複有四事。
乃至阿惟顔。
何謂四事。
已度于生死。
不離于菩薩(一)。
便得無所從生法樂忍故。
受生死用不離法故(二)。
已得阿惟緻印(三)。
已今得怛薩阿竭印(四)。
今到十道地。
以到十道地。
從次第悉曉了。
是為四事。
佛說菩薩四事經時。
三千大千刹土六反震動。
其光明無所不明。
諸天飛在其上。
以億百千種妓樂。
而娛樂供養佛。
雨于天華。
皆言。
善哉善哉。
佛從無數劫所行。
今皆聞之。
其在會者其聞是法。
從本已作功德。
聞已便諷誦持。
複為一切人廣說。
其心未曾忘。
菩薩如是輩人所作。
亦當如佛。
吾等已得是利。
所以者何。
逮聞是法。
爾時諸天及人八萬四千。
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
萬二千菩薩。
皆得無所從生法樂忍。
提無離菩薩問佛。
從怛薩阿竭般泥洹已後。
其有聞是經者。
諷誦贊供事。
當得幾法功德。
佛言。
當得八法功德。
其信無有異于菩薩而堅住(一)。
其身施人于功德。
而令增益于一切人。
其心無所恨(二)。
住于無極大哀教照一切(三)。
以法故學問不厭足。
若海不厭衆流(四)。
欲護諸法(五)。
以法功德而自長養。
雖身而死後還倍好(六)。
入諸福功德具足本願。
為諸佛所擁護(七)。
降伏衆魔以離恐懼(八)。
菩薩以是八事。
佛般泥洹已後。
便逮得功德法。
爾時三千大千刹土。
地為六反震動。
悉平如掌。
諸山陵海水陂渠溝坑。
悉見如地其在水中。
謂為如故。
以百歲枯木諸樹。
皆生若幹種葉。
其葉者在佛方面。
皆傾枝向之。
其餘好樹亦複如是。
地為生蓮華大如車輪。
其色無數。
其光明悉開辟三千大千之刹土。
從下視上。
了無所見。
但聞妓樂其音甚好。
爾時從冰山香山。
其香到是無所不遍。
其華從是山出。
乃來雨佛上。
遍其地沒人踝。
佛所坐樹其樹亦出華。
亦聞妓樂音若如天樂。
其佛上便有三十萬裡珍寶華蓋。
而覆蓋座蓋間而有珍寶鈴。
周匝其邊。
悉皆垂珠。
從其垂珠間。
其音聲悉遍三千大千之刹土。
舍利弗前長跪問佛。
是何本之瑞應乃有是現。
佛謂舍利弗。
有王名曰伅真陀羅。
從名香山。
與諸伅真陀羅無央數千。
與犍陀羅無央數千。
與諸天無央數千。
而俱來說是瑞應。
言适未竟便見伅真陀羅與八萬四千伎人俱來。
及無央數人。
其華從上堕。
譬若天雨從上悉下。
與諸俱來者。
頭面著地為佛作禮。
繞佛三匝皆在前住。
伅真陀羅王。
便以手持琉璃之琴。
所以者何。
是本之願。
面面各四萬二千伎樂。
伅真陀羅在其中央。
同時鼓琴。
其聲悉遍三千大千之刹土。
諸欲天子所有伎樂。
應時其音不與是聲而等。
所以者何。
其音悉覆即令不如諸欲天子諸色天子。
皆悉到佛所。
鼓是音時三千大千之刹土。
應時諸樹。
名大山冰山王摩诃目鄰。
皆悉[(屍@言)*令][(屍@言)*令]搖。
譬若如舞一切低昂皆向佛。
譬若如人之作禮。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諸一一尊。
比丘及新發意菩薩。
其在會者。
諸天龍鬼神一切。
自于坐皆踴躍。
陂峨其身而欲起舞。
提無離菩薩問。
尊聲聞已離諸欲。
悉得八惟務禅。
盡見四谛。
何緣複舞。
諸尊聲聞答言。
吾等不得自在用是琴聲。
于坐不能忍其音。
亦不能制其心令堅住。
提無離菩薩問摩诃迦葉言。
仁者年尊而知厭足。
自守如戒。
為諸天及人之所敬愛。
雲何不能自制身舞。
若如小兒。
摩诃迦葉言。
譬若随藍風一起時。
諸樹名大樹而不能自制。
所以者何。
其身不堪伅真陀羅王琴聲。
譬若如随藍風起時。
以是故吾等而不能自制。
今乃知上人之所作。
其功德不可當。
諸聲聞之所有。
今悉為是音而覆蔽。
提無離菩薩複謂摩诃迦葉。
觀諸阿惟越緻所作為。
聞是琴聲而無動者。
其有智人。
聞是奈何。
而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諸聲聞之所有威神之力。
皆悉為琴聲而所覆蔽。
是音不能動搖諸摩诃衍。
伅真陀羅王。
所有伎樂八萬四千音聲。
皆悉佛威神之所接。
亦伅真陀羅。
本願福之所緻。
諸所音樂聲。
莫不聞其聲。
皆言。
諸法等而悉脫。
下中上悉淨。
而亦空無有異。
一切諸人計。
無有人已。
過去當來今現在亦爾。
但聞其音了無所有。
其法者一切人聲亦複如是。
一切刹等刹。
所已故等而無刹故(二)。
其明無所有。
等而稱其刹者。
無有生者。
亦無長大者。
是故空無有識而自然。
諸所有無所有是自然(三)。
亦不可得外行。
亦不可得内行。
其慧而本異法。
而字法亦無所有。
其名亦爾(四)。
其知名色無所有。
其行無著已。
過去安無有極(五)。
已從聞法本。
盡壞無所有。
亦無所至。
亦無所住(六)。
其所計但有字。
但字盡知。
字法而等不校别(七)。
心所持等持故無所有。
其本轉而不相知。
心所思亦無所生。
其知是慧便入法(八)。
其根根已等斷前與後法這等其知等于三世。
其慧便入無央數(九)。
凡人為色名之所系。
是者凡之所作。
從本至本。
從生至老無有已。
已知因緣不複滅。
其言有我有人。
是與本而反(十)。
我所住等無所住。
諸法亦無所住。
其知住無所住。
是為歡喜聞信(十一)。
譬若雨而有電。
是上之自然。
一切諸法我故曰自然(二)。
我與人自然空。
已知是者便入陀鄰尼印。
諸所脫門戶而悉知。
相等相故(三)。
無有相法者。
無有空故。
無悕望用字故。
故與法别。
便有上中下(四)。
其字者不自知而别用。
不可見故。
其心已本來故。
而有本者續故。
已知諸法無所有。
已為斷本際故(五)。
已斷本際。
為一切而有行。
已知本際等。
是則為慈哀(六)。
已淨于慈。
便等于苦樂。
亦不喜亦不憂。
所已者是為上人。
已入本故。
法學者寂而寂。
若說若不說。
無所增減法者。
所以故寂而無悕望(七)。
空中之聲而不可獲。
但可聞無所說。
若所說若所聞皆不誠。
聞是音時。
八千菩薩。
悉得無所從生法樂忍。
提無離菩薩問佛。
是歎聲從所出。
佛語若問伅真陀羅王悉自為。
若說之應時受言。
便問伅真陀羅是歎聲所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