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義疏一

關燈
傳所謂「不惟獨善其身,又當教其子使為善者」,其義本此。

    如此說詩不特上下四句事理同一,且與首章「明發不寐,有懷二人」,下章「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均相貫通。

    子雲於詩多用魯義,本篇「正考甫嘗睎尹吉甫矣」,吾子「夏屋之為帡幪」,先知「周公東征,四國是王;召伯述職,蔽芾甘棠」,孝至「周康之時,頌聲作乎下,關雎作乎上」皆是。

    疑此文雲雲,即本小宛魯故。

    古人以為細腰之屬純雄無雌,不能生子,謂之貞蟲。

    莊、列、淮南俱有其文。

    純雄無子,故必取他蟲子養為己子,因而有祝變之說。

    陸璣草木鳥獸蟲魚疏雲:「蜾蠃取桑蟲負之于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為其子。

    裡語曰:『呪雲:「象我象我。

    」』」莊子天運司馬彪注雲:「取桑蟲祝使似己。

    」張華博物志物性篇亦雲:「細腰無雌,蜂類也,取桑蟲與阜螽子呪而成子。

    」陳氏喬樅魯詩遺說考雲:「茂先引詩十月之交,用魯詩文,則此亦魯詩也。

    自陶弘景本草注始雲:『細腰土蜂之作房者,自生子,如粟米大,捕草上青蜘蛛滿房中,仍塞口,以擬其子大為糧。

    其入蘆管中者,亦取草上青蟲。

    』因以前人說詩,言細腰之物無雌,教祝青蟲變成己子者為謬。

    其後掌禹錫本草注、嚴有翼藝苑雌黃、董彥辰聞辨新錄、葉大慶考古質疑、範處義解頤新語、戴侗六書故、楊慎丹鉛錄、王廷相雅述篇均從陶說,而羅願爾雅翼謂陶說實當物理,箋疏及子雲之語疏矣。

    」近人考訂此事者,皆以目驗所得,益信舊說之妄。

    王氏夫之詩經稗疏雲:「蓋蜾蠃之負螟蛉,與蜜蜂採蜜以食子同。

    物之初生,必待飼於母,胎生者乳,卵生者哺,細腰之屬則儲物以使其自食,計日食盡而能飛,一造化之巧也。

    釋詩者因下有『似之』之文,遂依附蟲聲以取義。

    蓋蟲非能知文言六義者,人之聽之,髣彿相似耳。

    彼蜾蠃者何嘗知,何以謂之似?何者謂之我乎?物理不審而穿鑿立說,釋詩者之過,非詩之過也。

    」孫氏繸答潘仿泉論螟蛉蜾蠃書雲:「因所見而類推之,細腰之有子,是卵非化,了無疑義也。

    人見蟲入蜂出,遂疑為化生,又因其鳴聲之似,而撰為祝辭。

    以繸所見,其為是聲者,乃結房如管不取蟲之蜂,又鱗次結房取蟢子,與攫取螽斯埋地之蜂,其聲相近而較低,古人倚其聲以命名,若蜾蠃,若蠮螉,若蒲盧,皆類我之轉也。

    攫取桑蟲之蜂不聞有鳴聲,說者比類傅會,且以概天下之細腰盡有雄無雌,雖原本於莊、列,庸可信乎?」以上諸說,皆得之實驗者,然亦非絕無異論。

    李含光本草音義雲:「呪變成子,近亦數有見者。

    」朱氏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雲:「細腰者化,今目驗知未盡然。

    惟一種入竹管中,嘗啟其封,有青蟲數枚,未見其子。

    古語所雲,或指此也。

    」榮按:詩人託物比興,以意取象,不須盡符事實,必執物理求之,斯乃高叟之固至。

    法言此文,則亦姑據傳說,以資罕譬。

    夫蟲之不能人言,恒情所曉,寧俟參以目驗,始悟其妄?故知「類我」之雲,但取託諷,無關博物,以此為病,豈復通方之論?然則船山所譏,子雲固不受也。

    文選劉伯倫酒德頌,李善注引此文作「螟蛉之子,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

    』久則肖之矣」,無「殪而逢」三字。

    又「祝之曰類我類我」,禦覽九百四十五引作「祝曰類我」。

    「速哉,七十子之肖仲尼」者,藝文志雲:「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顏師古注雲:「七十子,謂弟子達者七十二人,舉其成數,故雲七十。

    」又儒林傳雲:「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

    」注雲:「七十子,謂弟子達者七十七人也,稱七十者,但言其成數也。

    」按:孔子世家雲「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而仲尼弟子列傳雲「受業身通七十有七人」。

    今考弟子列傳,自顏回至公西蒧,凡七十七人。

    漢書地理志亦雲:「弟子受業而通者,七十有七人。

    」又今本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篇末雲:「右件夫子七十二人,弟子皆升堂入室者。

    」而弟子列傳司馬貞索隱雲:「孔子家語亦有七十七人,惟文翁孔廟圖作七十二人。

    」臧氏庸拜經日記雲:「是可證史記、漢書、家語皆七十七人。

    孔子世家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當據弟子列傳正之。

    孟子曰『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七十子之徒』,此皆舉成數言之耳。

    」是也。

    酒德頌注引此文作「速哉?二三子之化仲尼也」。

    按:遊、夏大賢,猶不過得聖人之一體,七十子學有淺深,材有高下,豈得盡肖仲尼?則作「二三子」者,於義為優。

    二三子之肖仲尼,謂若冉牛、閔子、顏淵具體而微。

    注「肖類」至「於是」。

    按:酒德頌注引此文,李軌注雲:「螟蠕,桑蟲也。

    蜾蠃,蜂蟲也。

    肖,類也。

    蜂蟲無子,取桑蟲蔽而殪之,幽而養之,祝曰:『類我!』久則化而成蜂蟲矣。

    速疾哉!二三子受學仲尼之化疾也。

    」與今各本絕異,知弘範舊文為後人改竄多矣。

     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注〕切磋琢磨。

    名譽以崇之,不倦以終之,可謂好學也已矣。

    〔注〕上士聞此五者,勤而行之,不可謂不好也。

    〔疏〕前文雲:「礱而錯諸,質在其中矣。

    」礱、錯,皆治也。

    後文雲:「學者所以修性也。

    」修亦治也。

    學記雲:「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皆謂學以治之也。

    學而不思則罔,故思以精之。

    說文:「精,擇也。

    」本書寡見雲:「精而精之,是在其中矣。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故朋友以磨之。

    磨亦治也。

    學記雲:「相觀而善之謂摩。

    」鄭注雲:「摩,相切磋也。

    」陸德明釋文:「本或作『靡』。

    」按:摩、靡皆「磨」之假。

    說文作「●」,石磑也。

    引伸為研治之稱。

    不以人爵為貴,故名譽以崇之。

    孟子雲:「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

    」生無所息,故不倦以終之。

    按:此節論為學之本末,「學以治之」,義雖可通,疑當作「學以始之」,與「不倦以終之」文義尤相應也。

    治、始形近易誤,史記夏本紀「來始滑」,索隱雲:「古文尚書作『在治忽』。

    」可證。

    一年視離經辨志(一),始學之事也;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不倦之德也。

    始於學,終於不倦,所謂「念終始典于學」,學者之能事畢矣。

    注「上士」至「好也」。

    按:老子雲:「上士問道,勤而行之。

    」 (一)原本「志」字空缺,據禮記學記補。

     孔子習周公者也,顏淵習孔子者也,羿、逄蒙分其弓,良捨其策,般投其斧而習諸,孰曰非也?或曰:「此名也,彼名也,處一焉而已矣。

    」曰:「川有瀆,山有嶽,高而且大者,眾人所能踰也。

    」〔注〕言諸賢之有妙藝,猶百川之有四瀆,眾山之有五嶽,而川可度,嶽可登。

    高而且大者,惟聖人之道,如天不可升也。

    〔疏〕孔子袓述堯、舜,憲章文、武,而雲習周公者,以孔子所習詩、書、禮、樂多周公之書也。

    劉氏寶楠論語述而正義雲:「周公成文、武之德,緻治太平,制禮作樂,魯是周公之後,故周禮盡在魯。

    夫子言『舍魯何適』,又屢言『從周』,故綴周之禮。

    其修春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與周公制作之意同也。

    」「顏淵習孔子」者,莊子田子方雲:「顏淵問於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羿、逄蒙分其弓」雲雲者,音義:「羿,五計切。

    逄蒙,薄江切。

    」按:說文:「羿,射師。

    」經傳省作「羿」。

    逄蒙,漢書人表、藝文志、王褒傳均作逢門,荀子王霸、正論諸篇、史記龜策傳均作蜂門,莊子山木作蓬蒙,呂氏春秋具備作蜂蒙,惟孟子離婁作逄蒙,與此同。

    世德堂本作逢蒙,俞氏樾平議雲:「分字之義不可通,當讀為『焚』,正與下文『良捨其策,般投其斧』一律。

    」按:說文:「分,別也。

    」別,分解也。

    後漢書寇恂傳「今日朕分之」,章懷太子注雲:「分,猶解也。

    」說文:「弛,弓解絃也(一)。

    」分、弛同訓解,則分弓猶雲弛弓矣。

    左傳哀公篇:「郵無恤禦簡子。

    」杜預注雲:「郵無恤,王良也。

    」孔疏雲:「古者,車駕四馬,禦之為難,故為六藝之一,於書傳多稱之。

    」說文「捨,釋也」;「策,馬箠也」。

    音義:「般,音班。

    」檀弓雲:「季康子之母死,公輸若方小,斂,般請以機封。

    」鄭注雲「般若之族多技巧者」,字亦作「班」。

    孟子「公輸子之巧」,趙岐注雲「公輸子魯班,魯之巧人也」,亦作「盤」;墨子公輸雲「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是也。

    王氏引之經義述聞雲:「魯公輸般字若,與鄭公子班字子如同義。

    若猶如也。

    」說文:「投,擿也。

    」又:「斧,所以斫也。

    」司馬雲:「三子皆以其術名於世,則其才必有過人者。

    鄉使捨其術而習聖人之道,烏有不可也?」「處一焉而已」者,吳祕雲:「或人謂有道之名,有藝之名,有名無二。

    」「川有瀆」雲雲者,釋名釋水雲:「天下大水四,謂之四瀆,江、河、淮、濟是也。

    瀆,獨也,各獨出其所而入海也。

    」說文:「嶽,東岱,南靃,西華,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

    」又說文:「踰,越也。

    」「能踰」,各本作「不能踰」,此據音義妄改。

    音義出「不能踰也」,雲:「俗本脫『不』字,諸本皆有。

    」今按李、宋、吳本皆無「不」字,觀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