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義疏一

關燈
充說亦謂文儒高於世儒,其義同也。

    「鹹無焉,為眾人」者,淮南子脩務高誘注雲:「眾,凡也。

    」 或曰:「人羨久生,將以學也,可謂好學已乎?」曰:「未之好也,學不羨。

    」〔注〕仲尼志道,朝聞夕死,楊子好學,不羨久生。

    〔疏〕「人羨久生」雲雲者,說文:「羨,貪欲也。

    」音義:「好學,呼報切,下同。

    」凡人之貪久生,將以縱欲而已,若有人學而自知不足,而願得緩須臾無死,以益其炳燭之明,亦君子愛日以學之意,宜若可以好學許之也。

    「未之好也,學不羨」者,詩皇矣雲:「無然歆羨。

    」論語雲:「君子之於天下也,無莫也。

    」鄭玄注雲:「無所貪慕。

    」司馬光雲:「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好學者修己之道,無羨於彼。

    有羨者,皆非好學者也。

    」 天之道不在仲尼乎?〔注〕不在,在也。

    言在仲尼也。

    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注〕駕,傳也。

    茲,此也。

    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注〕金寶其口,木質其舌,傳言如此,則是仲尼常在矣。

    〔疏〕天之道,謂若易、春秋所垂教,聖人微言之所在也。

    論語雲:「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鄭玄注雲:「天道七政,變動之占。

    」何晏集解雲:「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

    」劉氏寶楠正義雲:「集解釋天道,本易言之,與鄭氏之據春秋言吉兇禍福者,義皆至精,當兼取之。

    」宋氏翔鳳論語發微雲:「易明天道以通人事,故本隱以之顯。

    春秋紀人事以成天道,故推見至隱。

    」天官書曰:「孔子論六經,紀異而說不書,至天道、命不傳,傳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雖言不著。

    」漢書李尋傳贊曰:「幽贊神明,通合天人之道者,莫著乎易、春秋,然子貢猶雲『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已矣。

    」班氏以易、春秋為性與天道之書,故引子貢之言以實之。

    顏師古注以易、春秋為夫子之文章者,誤。

    文章自謂詩、書、禮、樂也。

    然則天道者,易與春秋之義也。

    「不在仲尼乎」者,論語雲:「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劉氏逢祿論語述何雲:「春秋憲章文王。

    傳曰:『王者孰謂?謂文王也。

    』禮樂制度,損益三代,亦文王之法也。

    」「仲尼駕說者也」者,說文:「駕,馬在軛中。

    」方言:「稅,舍車也。

    」經傳多以「說」為之。

    詩甘棠「召伯所說」,定之方中「說于桑田」,碩人「說于農郊」,株林「說于株野」,蜉蝣「於我歸說」,周禮「典路掌王及後之五路,辨其名物,與其用說。

    若有大祭祀,則出路,贊駕說」,又「趣馬掌駕說之頒」,是也。

    實皆「挩」之假。

    說文:「挩,解挩也。

    」說駕本謂舍車,因以為休息之喻,諱言死則亦曰說駕。

    史記李斯傳雲「吾未知所稅駕也」,謂未知死所也。

    陸士衡弔魏武帝文雲「將稅駕於此年」,謂將死於是歲也。

    然則仲尼駕說,猶雲仲尼既沒。

    古「也」、「矣」字多互用,詳見王氏引之經傳釋詞。

    駕說者也,猶雲沒矣。

    文選潘安仁西征賦、江文通雜體詩、陸士衡弔魏武帝文,李善注三引此,皆作「仲尼之駕稅矣」,文異而義同也。

    「不在茲儒乎」者,謂仲尼沒而斯文之傳在今諸儒也。

    淮南子要略雲:「孔子脩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脩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

    」藝文志雲:「儒家者流,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

    」「如將復駕其所說」雲雲者,音義:「復駕,扶又切。

    」按:復駕其所說,謂修聖道於孔子既沒之後,譬復駕其已舍之車,有若孔子復生然也。

    音義引柳宗元雲:「金口木舌,鐸也。

    使諸儒駕孔子之說如木鐸也。

    」按周禮小宰鄭玄注雲:「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使明聽也。

    木鐸,木舌也。

    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

    」賈公彥義疏雲:「以木為舌,則曰木鐸;以金為舌,則曰金鐸。

    」淮南子時則高注雲:「鐸,木鈴也,金口木舌為鐸,所以振告萬民也。

    」論語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孔安國注雲:「言天將命孔子制作法度,以號令於天下。

    」按:即所謂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也。

    使諸儒金口而木舌者,欲其宣揚聖人制作之義,亦如奮木鐸以警眾也。

    注「駕,傳也」。

    按:此妄人所改。

    西征賦、弔魏武帝文注再引法言此文,李軌注:「稅,舍也。

    」是弘範不以駕說為傳言可知。

    今各本作「駕,傳也」,乃校書者誤讀「說」為如字,又因後注「儒言如此」,「儒」誤作「傳」,遂以「駕說」為「傳言」,而妄改此「說,舍也」字為「駕,傳也」字,以傅合之耳。

    注「傳言如此,則是仲尼常在矣」。

    按:仲尼常在,乃釋復駕所說之義,謂已舍之車復禦,無異聖人未沒。

    弘範之不以「駕說」為「傳言」,益可證明。

    而此注更有「傳言」字者,古從「需」之字或書作「●」,易既濟「繻有衣袽」,子夏作「●」;孟郁修堯廟碑「●術之宗」,假「濡」為「儒」,而書作「●」。

    「●」、「專」形近易誤。

    儀禮聘禮鄭注:「紡,紡絲為之,今之●也」。

    釋文:「●,劉音須。

    一本作『縳』。

    」蓋此注書「儒」為「●」,傳寫者少見「●」,遂誤為「傳」矣。

    「儒言如此」,承「金寶其口,木質其舌」而雲,謂諸儒能立言如此。

     或曰:「學無益也,如質何?」曰:「未之思矣。

    夫有刀者礱諸,有玉者錯諸,不礱不錯,焉攸用?〔注〕礱、錯,治玉名。

    礱而錯諸,質在其中矣。

    否則輟。

    」〔注〕長輟,猶言不為耳。

    否,不也。

    輟,止也。

    此章各盡其性分而已。

    〔疏〕「學無益也,如質何」者,謂材美者無恃於學,材下者學無所施也。

    說苑建本雲:「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又何學為乎?』」論語雲:「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王肅注雲:「喻雖施功,猶不成也。

    」皆學無益於質之喻。

    此文當兼備此二義也。

    「未之思矣」,明世德堂五臣注本作「未之思也」。

    宋鹹雲:「苟思矣,何無益焉?」按:謂或人之為此言,乃不思之過,非謂學而不思故無益也。

    「有刀者礱諸」雲雲者,音義:「礱諸,盧紅切。

    」按:說文「礱,●也」;又「厝,厲石也」,引詩「佗山之石,可以為厝」。

    經傳皆以「錯」為之音義。

    「焉攸,於虔切。

    下『焉知』同。

    」爾雅釋言雲:「攸,所也。

    」司馬雲:「雖有良金以為刀,不礱則不能斷割;雖有美玉,不錯則不能成器。

    如是則何所用矣?」「礱而錯諸,質在其中」者,謂材美者學則增其智,其下者亦以愈其愚。

    質在其中雲者,明有益於用,而無傷於質。

    「否則輟」,即「不礱不錯,焉攸用」之義,重言之者,明學不可以須臾已。

    注「礱、錯,治玉名」。

    按:治平本作「治之名」,世德堂本作「石名也」,皆誤。

    今依淳熙八年吳郡錢佃重刊元豐國子監本訂正。

    注「長輟,猶言不為耳」。

    按:各本皆無此語,今依錢本補。

    注「輟,止也」。

    按:爾雅釋詁:「輟,已也。

    」已、止義同。

    注「此章各盡其性分而已」。

    按:「章」乃「言」之誤,言各盡其性分而已,乃釋「否則輟」之義。

    司馬雲:「不學則盡其天質而止矣,不復能進益光大也。

    」即李義之引伸。

     螟●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

    」久則肖之矣。

    速哉!七十子之肖仲尼也。

    〔注〕肖,類也。

    蜾蠃遇螟●而受化,久乃變成蜂爾。

    七十子之類仲尼。

    又速於是。

    〔疏〕此章乃用詩義以明教誨之功之大也。

    「螟●之子」雲雲者,音義:「螟●,上音冥,下音靈。

    殪,於計切。

    蜾蠃,上音果,下郎果切。

    祝之,之又切。

    」螟●,今毛詩、爾雅皆作「螟蛉」。

    此作「●」,蓋魯詩異文。

    陳氏喬樅詩經四家異文考雲:「『●』與『蛉』同。

    如『蘦落』亦作『零落』。

    」按:說文●、蛉異字,亦異物。

    ●,螟●,桑蟲也;蛉,蜻蛉也。

    則螟●字以作「●」為正。

    說文:「殪,死也。

    」釋名釋喪制:「殪,翳也,就隱翳也。

    」蜾,小篆作「●」,說文:「●,●蠃、蒲盧,細要土蜂也。

    」重文「蜾」,從「果」。

    又說文:「詶,詛也。

    」經傳通作「祝」。

    又說文:「肖,骨肉相似也。

    」詩小宛雲:「螟蛉有子,蠃蜾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

    」法言此文,全本此詩為說。

    「祝之」雲雲,即負之之謂;久而肖之,即似之之謂。

    毛訓負為持,鄭箋以為,「負持而去,煦嫗養之」。

    馬氏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據夏小正「正月雞桴粥」傳「桴,嫗伏也」,讀負為伏,而通之於「孚」,謂負之即孚育之,解最精當。

    鄭雲「煦嫗養之」,實用嫗伏之意,惟不雲負即是伏,而增「持」、「去」字說之,於義轉紆。

    此文「祝之曰類我類我」,即象其嫗伏之事,取蟲聲以為形容耳。

    式穀似之,毛傳無文,鄭以似之為似蜾蠃,謂「今有教誨汝之萬民用善道者,亦似蒲盧,言將得而子也」。

    近人說詩者,又以似當讀為似續之「似」,而訓為嗣有,以似之為似爾子,謂嗣有汝之萬民。

    其辭支離,殊不可通。

    法言此文則以蒲盧之孚育桑蟲,使其肖己,為興人當教誨其子,使其象賢。

    古謂不肖為無似,此以肖釋似,最為通義。

    似之,謂似己也,之字即指教誨者自身而言。

    朱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