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講問。
雲何聽受如來所說。
文殊師利曰。
觀諸法寂為清淨見。
如來為清淨觀。
亦無身無意無心。
無禮無敬。
無卒無暴。
無壞無住。
不常得從空生無心行常寂寞。
如是為觀如來而無我。
不作等色。
亦不以等為等。
不以邪為邪。
而一平等。
諸佛世尊法身俱為己身。
亦見入法身所見。
亦無見無所見。
亦無遠無所近。
如是為禮如來而作寂寞問。
無有想念。
亦無見有法。
亦不見無寂寞法。
我者已寂于一切法。
便默作平等問不迷惑問。
其有欲問及問者。
彼無有二求度無極。
所問淨三道場。
如是為問訊如來如無去問無沉浮。
所言柔順可如來意。
悅諸衆會不著他心。
以是所問。
令無數人立于道義。
不舍德铠至坐佛樹。
如是聽講為問如來。
于是光英如來正覺贊文殊師利童子曰。
善哉善哉。
仁者。
如是。
為見如來稽首作禮講問法義。
于是文殊師利問聖智燈明大弟子。
尊者雲何見如來稽首作禮。
雲何問法義。
答曰。
唯文殊師利。
我不及此亦非其類。
弟子以音而得解脫。
不了是事。
又問。
雲何賢者。
意而證時。
言是信證而解脫耶。
答曰。
文殊師利。
我粗說耳未講深義。
又問。
何謂講暢深義之平等乎。
答曰。
不禦平等不導深義。
又曰。
何說起滅空義無深。
而得空義無平等想。
如是為一審谛。
則是深入誠實之義。
曰新學菩薩。
聞此言者得無恐懼。
文殊師利答曰。
仁者今已恐懼。
況于新學。
聖智曰無能恐我者。
答曰。
向者何為恐懼。
賢者未厭解脫乎。
曰非不恐非無厭而得解脫也。
文殊師利曰。
用賢者本恐懼俱合。
以故說仁今已恐懼。
況新學耶。
問文殊師利曰。
菩薩何因而得解脫。
曰緻無恐懼而不穢厭。
又問。
文殊師利此言何謂。
答曰。
不畏億百千魔及官屬。
為一切說法而無疲厭。
不畏積功累無量德。
植無數慧所行不倦。
時彼會中有諸天。
各持種種奇異之華。
用散文殊師利上。
悉俱言曰。
文殊師利所止頓處。
則當等觀。
是則如來為正威神。
文殊師利所在擁護。
以一切德救濟衆人為講說法。
于是文殊師利謂聖智燈明弟子。
世尊歎詠耆年智慧。
雲何智慧有為無為乎。
假使有為則為起分。
設使無為彼亦造相。
答文殊師利曰。
諸聖賢所念但講無為。
又問。
無為甯有念說耶。
答曰。
無也。
文殊師利又問。
諸聖賢何為講說無為之行乎。
爾時聖智燈明弟子。
默然無以加報。
于是光英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告文殊師利。
為是衆會講說法門。
令諸天聞受其法。
衆菩薩聞立不退轉。
逮無上正真道。
文殊師利曰。
其正法門者行寂寞。
于寂門無言說。
以恬然為清淨。
時彼衆中。
有菩薩号曰法意。
在于會坐。
問文殊師利。
設使如來說淫怒癡事時。
豈是寂寞法乎。
其恬然門甯為靜泊清淨法耶。
文殊師利答曰。
仁意雲何。
淫怒癡焉在從何起乎。
曰從念起想而有。
又問。
想念從何起。
答曰。
從習起。
又問。
習者從何有。
答曰。
從我所非我所而有。
又問。
是我所非我所從何起。
答曰。
從貪身有。
又問。
貪身複從何起。
答曰。
用住吾我故。
又問。
吾我從何起。
答曰。
文殊師利。
吾我者不見所住。
亦無有處亦非無處。
所以者何。
普至十方求于吾我不可得也。
文殊師利曰。
如是族姓子。
其有詣十方欲索法處。
亦不可得亦不可見。
所以者何。
彼法甯有門不。
答曰。
有無門之門。
文殊師利曰。
我以是故言諸法門悉寂寞。
一切所說而淡泊門。
靜然而緻清淨。
說是語時。
八千菩薩得不起法忍。
爾時文殊師利。
廣為衆會說法。
便從坐起而去。
用是故。
須菩提。
當了知此。
無有弟子及菩薩者。
吾等莫能當其辯才。
豈敢堪任與文殊師利講法談乎。
爾時賢者須菩提問舍利弗。
仁者複見文殊師利。
有何異神通變化。
往來遊諸佛土。
舍利弗答須菩提曰。
我憶念昔者曾與文殊師利共遊諸國。
有佛土火起而燒刹。
便有自然蓮華遍布具足。
文殊師利蹈上而行。
或有滿火其火柔軟。
譬如細靡之衣好食美味香。
如栴檀塗身及衣卧具。
從其佛國于虛空中。
自然化作梵之宮殿立之嚴飾。
時諸菩薩入坐其中定意正受。
或有佛國而現興盛。
發一切信得緻佛道。
行無蔽匿之慈普救衆生。
何謂為佛道行無蔽匿之慈。
以一切人有淫怒癡塵勞之火。
若得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者。
三垢以斷為衆說法。
以慈哀心定意正受。
是謂佛道行無蔽匿慈。
唯須菩提。
吾時獨處心自念言。
我為住是三千大千世界。
以神足力與文殊師利等矣。
于是文殊師利知吾所念。
來謂我言。
當用賢者舍利弗神足共過此世界。
吾盡現神力越度大火。
晝夜精進行積七日。
與文殊師利越彼佛國。
然後到第二三千大千世界。
其刹亦燒火炎甚廣。
周遍佛土。
文殊師利便住于彼。
謂我言。
唯舍利弗。
當承誰神足度彼世界。
吾答當以仁者文殊師利神足度是佛土。
于是文殊師利發意之頃。
令其世界滿布蓮華。
便即度去。
謂我言。
唯舍利弗。
神力孰逾。
吾答曰。
雀以蠹蟲。
比金翅鳥鳳凰王。
至于二者不可相方。
金翅鳥王一舉無數我身譬如蠹蟲雀耳。
神力相超其猶如是。
文殊師利謂我言。
曷雲仁者舍利弗獨處心念。
文殊師利神足及我神足等焉。
文殊師利曰。
效之于今何者為智。
吾答曰。
弟子止處其限未斷無所比。
自見止處限斷而遂平等。
文殊師利贊曰。
善哉善哉。
唯舍利弗。
如若所言。
昔者住世有兩仙人。
止頓海邊。
一人名曰好妙法。
一人名曰施信安。
其好妙法。
得仙五通以用自娛。
施信安。
以言說神咒飛行虛空。
時兩仙人俱從海邊。
欲共飛度巨海周旋彼岸。
彼施信安心念言。
其好妙法神足與我等矣。
然後複共飛度大海到女鬼界。
爾時羅刹鼓人妓樂。
施信安仙人。
聞其樂音及見女鬼。
即便恐怖從虛空堕地。
不能複識海邊居處。
于是好妙法時愍傷之。
右手舉之還故所止。
文殊師利謂舍利弗。
爾時好妙法仙人者。
則吾身是。
施信安仙人者。
舍利
雲何聽受如來所說。
文殊師利曰。
觀諸法寂為清淨見。
如來為清淨觀。
亦無身無意無心。
無禮無敬。
無卒無暴。
無壞無住。
不常得從空生無心行常寂寞。
如是為觀如來而無我。
不作等色。
亦不以等為等。
不以邪為邪。
而一平等。
諸佛世尊法身俱為己身。
亦見入法身所見。
亦無見無所見。
亦無遠無所近。
如是為禮如來而作寂寞問。
無有想念。
亦無見有法。
亦不見無寂寞法。
我者已寂于一切法。
便默作平等問不迷惑問。
其有欲問及問者。
彼無有二求度無極。
所問淨三道場。
如是為問訊如來如無去問無沉浮。
所言柔順可如來意。
悅諸衆會不著他心。
以是所問。
令無數人立于道義。
不舍德铠至坐佛樹。
如是聽講為問如來。
于是光英如來正覺贊文殊師利童子曰。
善哉善哉。
仁者。
如是。
為見如來稽首作禮講問法義。
于是文殊師利問聖智燈明大弟子。
尊者雲何見如來稽首作禮。
雲何問法義。
答曰。
唯文殊師利。
我不及此亦非其類。
弟子以音而得解脫。
不了是事。
又問。
雲何賢者。
意而證時。
言是信證而解脫耶。
答曰。
文殊師利。
我粗說耳未講深義。
又問。
何謂講暢深義之平等乎。
答曰。
不禦平等不導深義。
又曰。
何說起滅空義無深。
而得空義無平等想。
如是為一審谛。
則是深入誠實之義。
曰新學菩薩。
聞此言者得無恐懼。
文殊師利答曰。
仁者今已恐懼。
況于新學。
聖智曰無能恐我者。
答曰。
向者何為恐懼。
賢者未厭解脫乎。
曰非不恐非無厭而得解脫也。
文殊師利曰。
用賢者本恐懼俱合。
以故說仁今已恐懼。
況新學耶。
問文殊師利曰。
菩薩何因而得解脫。
曰緻無恐懼而不穢厭。
又問。
文殊師利此言何謂。
答曰。
不畏億百千魔及官屬。
為一切說法而無疲厭。
不畏積功累無量德。
植無數慧所行不倦。
時彼會中有諸天。
各持種種奇異之華。
用散文殊師利上。
悉俱言曰。
文殊師利所止頓處。
則當等觀。
是則如來為正威神。
文殊師利所在擁護。
以一切德救濟衆人為講說法。
于是文殊師利謂聖智燈明弟子。
世尊歎詠耆年智慧。
雲何智慧有為無為乎。
假使有為則為起分。
設使無為彼亦造相。
答文殊師利曰。
諸聖賢所念但講無為。
又問。
無為甯有念說耶。
答曰。
無也。
文殊師利又問。
諸聖賢何為講說無為之行乎。
爾時聖智燈明弟子。
默然無以加報。
于是光英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告文殊師利。
為是衆會講說法門。
令諸天聞受其法。
衆菩薩聞立不退轉。
逮無上正真道。
文殊師利曰。
其正法門者行寂寞。
于寂門無言說。
以恬然為清淨。
時彼衆中。
有菩薩号曰法意。
在于會坐。
問文殊師利。
設使如來說淫怒癡事時。
豈是寂寞法乎。
其恬然門甯為靜泊清淨法耶。
文殊師利答曰。
仁意雲何。
淫怒癡焉在從何起乎。
曰從念起想而有。
又問。
想念從何起。
答曰。
從習起。
又問。
習者從何有。
答曰。
從我所非我所而有。
又問。
是我所非我所從何起。
答曰。
從貪身有。
又問。
貪身複從何起。
答曰。
用住吾我故。
又問。
吾我從何起。
答曰。
文殊師利。
吾我者不見所住。
亦無有處亦非無處。
所以者何。
普至十方求于吾我不可得也。
文殊師利曰。
如是族姓子。
其有詣十方欲索法處。
亦不可得亦不可見。
所以者何。
彼法甯有門不。
答曰。
有無門之門。
文殊師利曰。
我以是故言諸法門悉寂寞。
一切所說而淡泊門。
靜然而緻清淨。
說是語時。
八千菩薩得不起法忍。
爾時文殊師利。
廣為衆會說法。
便從坐起而去。
用是故。
須菩提。
當了知此。
無有弟子及菩薩者。
吾等莫能當其辯才。
豈敢堪任與文殊師利講法談乎。
爾時賢者須菩提問舍利弗。
仁者複見文殊師利。
有何異神通變化。
往來遊諸佛土。
舍利弗答須菩提曰。
我憶念昔者曾與文殊師利共遊諸國。
有佛土火起而燒刹。
便有自然蓮華遍布具足。
文殊師利蹈上而行。
或有滿火其火柔軟。
譬如細靡之衣好食美味香。
如栴檀塗身及衣卧具。
從其佛國于虛空中。
自然化作梵之宮殿立之嚴飾。
時諸菩薩入坐其中定意正受。
或有佛國而現興盛。
發一切信得緻佛道。
行無蔽匿之慈普救衆生。
何謂為佛道行無蔽匿之慈。
以一切人有淫怒癡塵勞之火。
若得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者。
三垢以斷為衆說法。
以慈哀心定意正受。
是謂佛道行無蔽匿慈。
唯須菩提。
吾時獨處心自念言。
我為住是三千大千世界。
以神足力與文殊師利等矣。
于是文殊師利知吾所念。
來謂我言。
當用賢者舍利弗神足共過此世界。
吾盡現神力越度大火。
晝夜精進行積七日。
與文殊師利越彼佛國。
然後到第二三千大千世界。
其刹亦燒火炎甚廣。
周遍佛土。
文殊師利便住于彼。
謂我言。
唯舍利弗。
當承誰神足度彼世界。
吾答當以仁者文殊師利神足度是佛土。
于是文殊師利發意之頃。
令其世界滿布蓮華。
便即度去。
謂我言。
唯舍利弗。
神力孰逾。
吾答曰。
雀以蠹蟲。
比金翅鳥鳳凰王。
至于二者不可相方。
金翅鳥王一舉無數我身譬如蠹蟲雀耳。
神力相超其猶如是。
文殊師利謂我言。
曷雲仁者舍利弗獨處心念。
文殊師利神足及我神足等焉。
文殊師利曰。
效之于今何者為智。
吾答曰。
弟子止處其限未斷無所比。
自見止處限斷而遂平等。
文殊師利贊曰。
善哉善哉。
唯舍利弗。
如若所言。
昔者住世有兩仙人。
止頓海邊。
一人名曰好妙法。
一人名曰施信安。
其好妙法。
得仙五通以用自娛。
施信安。
以言說神咒飛行虛空。
時兩仙人俱從海邊。
欲共飛度巨海周旋彼岸。
彼施信安心念言。
其好妙法神足與我等矣。
然後複共飛度大海到女鬼界。
爾時羅刹鼓人妓樂。
施信安仙人。
聞其樂音及見女鬼。
即便恐怖從虛空堕地。
不能複識海邊居處。
于是好妙法時愍傷之。
右手舉之還故所止。
文殊師利謂舍利弗。
爾時好妙法仙人者。
則吾身是。
施信安仙人者。
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