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弗是也。
彼時耆年誠非其類自謂為等。
今亦如之。
舍利弗謂須菩提。
我複憶念。
曾與文殊師利。
南遊諸佛國。
超無央數百千佛土。
有世界名諸好莊飾。
佛号德寶尊如來。
詣彼佛土。
欲見世尊稽首作禮。
文殊師利謂我言。
唯舍利弗。
甯見此諸所共度佛國不乎。
我答曰。
已見矣。
文殊師利問吾。
舍利弗。
如何見此諸佛土。
我答曰。
或見滿火者。
或不具足者。
或自然如虛空者。
或以神足而立。
又問我言。
唯舍利弗。
當何以觀是佛國。
吾答曰。
其滿火者當觀滿火。
其不具足者視之為不具足。
其如虛空者當睹如虛空。
其以神足立者當瞻以神足立。
文殊師利曰。
如舍利弗境界所講說亦然。
我即問文殊師利。
仁者如何觀諸佛國。
文殊師利曰。
唯舍利弗。
一切佛界皆為虛空之土。
所以者何。
悉如幻化所現滿火而不具足。
如虛空自然以神足立耳。
曷雲來起此之因緣起分之行。
虛空無緣常自然住。
如是諸塵勞污著意心不立淨。
譬如恒沙佛國悉皆被火不燒虛空。
如是舍利弗。
一一人犯恒沙諸不善本積衆殃惡。
其意終已不立清淨。
若男子女人。
能入淨法界者。
無有所住及諸覆蓋亦不作想。
無能令其意有所受住。
是謂無所受住法門。
以一門了禦諸法皆受諸法。
不生衆蓋而蔽法意亦無善惡。
如是仁者須菩提。
文殊師利神足變化。
所在說法吾目所睹矣。
爾時賢者阿難謂舍利弗。
唯仁者。
我亦更見文殊師利于祇樹園所現變化。
吾憶念昔佛遊舍衛給飯孤獨精舍。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菩薩萬二千俱。
時大淋雨雲霧黤黮至于七日七夜。
其有比丘得大神通。
普行一心解脫之門。
定意正受雖不得食。
以三昧三摩越而以自立。
其未定意及正受者。
晝夜五日斷不得供。
身體羸劣而無氣力不任見佛。
吾心念言。
是諸比丘或不存命。
我時詣佛所而白言。
諸比丘衆斷不得食。
餓來五日羸頓虛劣不能自起。
佛告我言。
阿難。
汝往語文殊師利。
為說是事。
用比丘僧故。
我時受教。
往詣文殊師利之室。
時文殊師利為釋梵四天王說法。
吾将是事告文殊師利。
佛遣我來令仁立檀。
文殊師利謂我言。
阿難。
并設座具。
時至撾揵捶。
我即受其教。
出敷床座訖還至其室。
欲知文殊師利出精舍不。
文殊師利故在室住更作化。
為釋梵四天王說法。
有三昧名行入諸身定意正受。
出其精舍入舍衛城分衛。
時魔波旬即心念言。
今文殊師利為師子吼入城分衛。
我甯可亂文殊師利所立功德。
魔即化令舍衛城中長者衆人無迎逆文殊師利者。
亦不與分衛。
于是文殊師利所之家居。
皆見門閉無出迎者。
時文殊師利。
即知魔娆固。
化梵志諸長者。
即作誠信之願。
假我一一之毛所有功德智慧所現具足。
恒沙世界滿其中魔。
不及吾身一毛之德。
審谛如是而不虛者。
魔之所化即當消滅。
使魔自往告諸街裡及四徼道。
令長者梵志施文殊師利分衛之具。
惠此人者其福最大。
若有供養三千大千世界諸有著人百千歲。
不如施文殊師利福第一多。
文殊師利适發是願。
尋如所念。
一切門戶皆為之開。
人悉自往迎文殊師利。
弊魔入諸街裡家家唱令。
及四徼道使諸凡民長者梵志。
施與文殊師利供具者其福最大。
若供三千大千世界諸著之人百千歲中。
施以諸安随其所欲。
不及善與文殊師利分衛其福德最厚。
于是文殊師利。
化所得食盈滿應器。
種種甘美其味各異。
味味殊别不相錯入。
過逾足請千二百五十比丘。
萬二千菩薩。
缽中所變其如是也。
爾時文殊師利分衛周已。
出舍衛大城。
魔即侍随。
是時文殊師利于中道住持缽著地。
謂魔波旬。
汝且舉缽在于前行。
于是波旬從地舉缽而不能稱。
白文殊師利我實不能舉搖此缽。
文殊師利告波旬曰。
卿有力勢神通無極。
以大神足擎舉此缽。
于是波旬盡現神力了不能稱。
變化舉缽不能令缽離地如發。
彼時波旬得未曾有。
謂文殊師利。
有山名曰伊沙陀。
發意之頃。
我能以掌跳置虛空。
今此小缽而不能稱。
文殊師利。
謂魔波旬。
所以不能舉稱缽者。
卿每自以比諸菩薩大人力著此缽故不能舉。
文殊師利于是從地舉缽授魔曰。
波旬。
汝執此缽且于前行。
爾時波旬甚自厭苦。
舉缽才勝。
魔為自在諸天中尊。
與萬二千天俱。
眷屬圍繞在前持缽。
稽首文殊師利足。
諸天謂魔波旬。
仁者曷為持缽。
在文殊師利前。
譬如侍者。
波旬答諸天曰。
不當與強者共争。
又問波旬。
仁者亦有大神通無極之力。
何故不堪。
于是波旬承文殊師利聖旨。
雖為尊天由無所堪。
波旬答諸天曰。
魔力者為癡。
菩薩力者為智慧。
魔力者受諸見而住立。
菩薩力者曉解大空。
魔力者欺詐。
菩薩力者誠實。
魔力者是我所非我所。
菩薩力者大慈大悲。
魔力者淫怒癡門。
菩薩力者三脫門。
魔力者終始往來生死。
菩薩力者不生不滅不起法忍。
天魔波旬說是語時。
諸天衆中五百天發無上正真道意。
三百菩薩得不起法忍。
爾時文殊師利及魔波旬。
持缽置講堂上。
賢者阿難亦不察之。
飯時已到。
亦不見文殊師利從室出。
時心念言。
文殊師利得無欺諸比丘僧。
我宜孚往白世尊言。
時今已到。
文殊師利不出其室。
阿難即往白佛。
不見文殊師利出其室。
時佛告阿難。
汝甯察講堂上不乎。
阿難白佛。
唯然世尊。
已見滿缽之食在講堂上。
佛告阿難。
汝撾揵椎聚比丘衆。
我白佛言。
唯然世尊。
大比丘衆其數甚多。
一缽飯食何所足乎。
佛言阿難。
且止默然而行。
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中人。
百千歲共食此飯終不耗減。
所以者何。
文殊師利聖旨神化。
令此缽食無有盡時。
文殊師利智慧具足神通所立。
興造布施以度無極。
阿難受教即撾揵椎。
會衆比丘。
一缽飯出種種滋味。
肴膳甚美甘醲無量。
譬如衆器各盛殊異若幹之味。
皆以供養諸比丘衆及諸菩薩。
悉得充滿。
其缽之馔如故不盡。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彼時耆年誠非其類自謂為等。
今亦如之。
舍利弗謂須菩提。
我複憶念。
曾與文殊師利。
南遊諸佛國。
超無央數百千佛土。
有世界名諸好莊飾。
佛号德寶尊如來。
詣彼佛土。
欲見世尊稽首作禮。
文殊師利謂我言。
唯舍利弗。
甯見此諸所共度佛國不乎。
我答曰。
已見矣。
文殊師利問吾。
舍利弗。
如何見此諸佛土。
我答曰。
或見滿火者。
或不具足者。
或自然如虛空者。
或以神足而立。
又問我言。
唯舍利弗。
當何以觀是佛國。
吾答曰。
其滿火者當觀滿火。
其不具足者視之為不具足。
其如虛空者當睹如虛空。
其以神足立者當瞻以神足立。
文殊師利曰。
如舍利弗境界所講說亦然。
我即問文殊師利。
仁者如何觀諸佛國。
文殊師利曰。
唯舍利弗。
一切佛界皆為虛空之土。
所以者何。
悉如幻化所現滿火而不具足。
如虛空自然以神足立耳。
曷雲來起此之因緣起分之行。
虛空無緣常自然住。
如是諸塵勞污著意心不立淨。
譬如恒沙佛國悉皆被火不燒虛空。
如是舍利弗。
一一人犯恒沙諸不善本積衆殃惡。
其意終已不立清淨。
若男子女人。
能入淨法界者。
無有所住及諸覆蓋亦不作想。
無能令其意有所受住。
是謂無所受住法門。
以一門了禦諸法皆受諸法。
不生衆蓋而蔽法意亦無善惡。
如是仁者須菩提。
文殊師利神足變化。
所在說法吾目所睹矣。
爾時賢者阿難謂舍利弗。
唯仁者。
我亦更見文殊師利于祇樹園所現變化。
吾憶念昔佛遊舍衛給飯孤獨精舍。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菩薩萬二千俱。
時大淋雨雲霧黤黮至于七日七夜。
其有比丘得大神通。
普行一心解脫之門。
定意正受雖不得食。
以三昧三摩越而以自立。
其未定意及正受者。
晝夜五日斷不得供。
身體羸劣而無氣力不任見佛。
吾心念言。
是諸比丘或不存命。
我時詣佛所而白言。
諸比丘衆斷不得食。
餓來五日羸頓虛劣不能自起。
佛告我言。
阿難。
汝往語文殊師利。
為說是事。
用比丘僧故。
我時受教。
往詣文殊師利之室。
時文殊師利為釋梵四天王說法。
吾将是事告文殊師利。
佛遣我來令仁立檀。
文殊師利謂我言。
阿難。
并設座具。
時至撾揵捶。
我即受其教。
出敷床座訖還至其室。
欲知文殊師利出精舍不。
文殊師利故在室住更作化。
為釋梵四天王說法。
有三昧名行入諸身定意正受。
出其精舍入舍衛城分衛。
時魔波旬即心念言。
今文殊師利為師子吼入城分衛。
我甯可亂文殊師利所立功德。
魔即化令舍衛城中長者衆人無迎逆文殊師利者。
亦不與分衛。
于是文殊師利所之家居。
皆見門閉無出迎者。
時文殊師利。
即知魔娆固。
化梵志諸長者。
即作誠信之願。
假我一一之毛所有功德智慧所現具足。
恒沙世界滿其中魔。
不及吾身一毛之德。
審谛如是而不虛者。
魔之所化即當消滅。
使魔自往告諸街裡及四徼道。
令長者梵志施文殊師利分衛之具。
惠此人者其福最大。
若有供養三千大千世界諸有著人百千歲。
不如施文殊師利福第一多。
文殊師利适發是願。
尋如所念。
一切門戶皆為之開。
人悉自往迎文殊師利。
弊魔入諸街裡家家唱令。
及四徼道使諸凡民長者梵志。
施與文殊師利供具者其福最大。
若供三千大千世界諸著之人百千歲中。
施以諸安随其所欲。
不及善與文殊師利分衛其福德最厚。
于是文殊師利。
化所得食盈滿應器。
種種甘美其味各異。
味味殊别不相錯入。
過逾足請千二百五十比丘。
萬二千菩薩。
缽中所變其如是也。
爾時文殊師利分衛周已。
出舍衛大城。
魔即侍随。
是時文殊師利于中道住持缽著地。
謂魔波旬。
汝且舉缽在于前行。
于是波旬從地舉缽而不能稱。
白文殊師利我實不能舉搖此缽。
文殊師利告波旬曰。
卿有力勢神通無極。
以大神足擎舉此缽。
于是波旬盡現神力了不能稱。
變化舉缽不能令缽離地如發。
彼時波旬得未曾有。
謂文殊師利。
有山名曰伊沙陀。
發意之頃。
我能以掌跳置虛空。
今此小缽而不能稱。
文殊師利。
謂魔波旬。
所以不能舉稱缽者。
卿每自以比諸菩薩大人力著此缽故不能舉。
文殊師利于是從地舉缽授魔曰。
波旬。
汝執此缽且于前行。
爾時波旬甚自厭苦。
舉缽才勝。
魔為自在諸天中尊。
與萬二千天俱。
眷屬圍繞在前持缽。
稽首文殊師利足。
諸天謂魔波旬。
仁者曷為持缽。
在文殊師利前。
譬如侍者。
波旬答諸天曰。
不當與強者共争。
又問波旬。
仁者亦有大神通無極之力。
何故不堪。
于是波旬承文殊師利聖旨。
雖為尊天由無所堪。
波旬答諸天曰。
魔力者為癡。
菩薩力者為智慧。
魔力者受諸見而住立。
菩薩力者曉解大空。
魔力者欺詐。
菩薩力者誠實。
魔力者是我所非我所。
菩薩力者大慈大悲。
魔力者淫怒癡門。
菩薩力者三脫門。
魔力者終始往來生死。
菩薩力者不生不滅不起法忍。
天魔波旬說是語時。
諸天衆中五百天發無上正真道意。
三百菩薩得不起法忍。
爾時文殊師利及魔波旬。
持缽置講堂上。
賢者阿難亦不察之。
飯時已到。
亦不見文殊師利從室出。
時心念言。
文殊師利得無欺諸比丘僧。
我宜孚往白世尊言。
時今已到。
文殊師利不出其室。
阿難即往白佛。
不見文殊師利出其室。
時佛告阿難。
汝甯察講堂上不乎。
阿難白佛。
唯然世尊。
已見滿缽之食在講堂上。
佛告阿難。
汝撾揵椎聚比丘衆。
我白佛言。
唯然世尊。
大比丘衆其數甚多。
一缽飯食何所足乎。
佛言阿難。
且止默然而行。
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中人。
百千歲共食此飯終不耗減。
所以者何。
文殊師利聖旨神化。
令此缽食無有盡時。
文殊師利智慧具足神通所立。
興造布施以度無極。
阿難受教即撾揵椎。
會衆比丘。
一缽飯出種種滋味。
肴膳甚美甘醲無量。
譬如衆器各盛殊異若幹之味。
皆以供養諸比丘衆及諸菩薩。
悉得充滿。
其缽之馔如故不盡。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