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關燈
不也。

    佛法者無興盛。

    其不興盛是謂為法。

    如佛言曰。

    一切諸法皆為非法。

    須菩提曰。

    未曾有也甚難及。

    文殊師利。

    新學菩薩聞是說而不恐畏。

    文殊師利曰。

    唯須菩提。

    有四事。

    師子之子聞師子吼。

    而不怖懼衣毛不豎。

    何等為四。

    一者其種姓真。

    二者為師子所生。

    三者蒙尊者所育。

    四者不著諸有。

    是為四。

    如是行者為如來種誠谛菩薩也。

    如來所生為法所進。

    過于弟子緣覺之上則非其類。

    彼聞說一切法終不恐懼。

    在所講說一切所語。

    而無畏懅衣毛不豎。

    心不懈怠亦無疑怯。

    又須菩提。

    鳥子飛行在于虛空甯有恐耶。

    答曰。

    無也。

    文殊師利曰。

    如是須菩提。

    菩薩住于空界。

    彼聞諸法而不恐懼。

    于一切法亦無畏懅無所疑難。

    用了諸法故。

    聞諸所說不恐不懅而無畏怖。

    文殊師利謂須菩提。

    從何緻畏。

    答曰。

    用貪見身故而有恐畏。

    文殊師利曰。

    菩薩以知貪身。

    于一切法所說不畏。

    亦無怖懅。

    須菩提問。

    文殊師利。

    假使菩薩了寂不貪身雲何得道。

    文殊師利答曰。

    唯須菩提。

    菩薩不見得道知貪身。

    設使菩薩見得道知貪身者。

    是故不得道。

    須菩提曰。

    唯文殊師利。

    菩薩為行大善權用。

    菩薩見貪身不得道。

    文殊師利曰。

    唯須菩提。

    菩薩蒙智慧善權。

    為是菩薩聖性。

    以故菩薩知貪身不得道。

    譬如取大利斧斷截大樹。

    段段解之還著故處。

    續複如故終不躄地。

    如是菩薩有智慧善權為聖性。

    以故菩薩知貪身不得道。

    或時天大雨樹生茂盛故。

    有莖節枝葉華實。

    有益一切。

    如是菩薩。

    行大悲慈知貪身者。

    現生三界種種形類随其色貌以益衆生。

    又須菩提。

    或作暴雨疾風吹堕其樹。

    菩薩以大智慧。

    放柔軟大雨。

    在佛樹下便複現堕。

    爾時世尊贊文殊師利曰。

    善哉善哉。

    文殊師利。

    快說諸菩薩智慧善權。

    而為聖性乃如是乎。

    為說大慈大悲法行今文殊師利。

    且複聽我所言。

    譬如有國既強且大。

    雲霧四起。

    放大熱石欲焚其國。

    所有草木皆當被燒。

    複雨洪水渧如車軸。

    令諸草木普得生長。

    如是文殊師利。

    菩薩雨于智慧善權。

    方便示現入一切愚癡凡夫之士。

    教授諸冥現賢聖行。

    為生死奉律人示義令悅。

    譬如有香樹其根香莖香枝香葉香華香實香各各别異。

    如是菩薩以智慧事自然之性。

    随一切人之所欲。

    從其本行而為說法。

    各令歡喜其心開解不舍大悲之本。

    譬如大摩尼珍寶。

    名曰釋迦惟羅迦。

    天帝釋著此寶時。

    照其被服婇女舍宅講堂宮殿。

    一切皆見清淨光明。

    大明月寶亦無念也。

    如是菩薩明慧之果。

    清淨解脫如明月寶。

    普現諸義永無想念。

    佛言。

    文殊師利。

    譬如有大明月寶。

    名曰施一切願。

    随衆所欲。

    皆令具足而得所饒。

    施諸願寶亦無念也。

    如是菩薩清淨如寶。

    具足衆生諸所欲願。

    其菩薩者亦無想念。

    譬如虛空之中。

    有大火起複放大雨。

    其于虛空不寒不熱。

    如是菩薩處三界火中。

    若在寂寞無為之界無寒無熱。

    譬如彼虛空中。

    令生毒樹。

    複生藥樹。

    其毒樹者不害虛空。

    其藥樹香無所除淨。

    如是菩薩。

    以善權方便。

    入諸毒樹令得成就。

    以藥樹莖節護諸根本。

    衆垢塵勞不著菩薩。

    除淨諸根亦無所淨。

    俱入二事無所沾污。

    譬如穿漏之器但補一處令不得漏。

    舍餘不補而皆穿漏。

    如是菩薩。

    所住常定具大神通無有異漏。

    有所住者便現别異之漏。

    示現出生随一切本而為說法。

    譬如骐骥高足強而有勢。

    守護馬畜不貪衛已。

    如是菩薩。

    立大慈悲強而有勢。

    超越諸力救護衆人不自念身。

    譬如猛師子者百獸之王無所懼也。

    唯畏大火。

    如是菩薩亦無所畏。

    堕弟子緣覺之地。

    譬如伊羅漫龍王。

    雖為畜獸皆能示現清淨變化。

    悉是帝釋本德所緻。

    如是菩薩。

    假使堕于畜獸之中。

    則能現說諸清淨法。

    随其本行而開導之。

    譬如鑽木出火明珠放光。

    其于二者俱有所益。

    如是文殊師利。

    其有初發意及坐佛樹下後當發意。

    此二菩薩。

    俱除一切衆垢之塵燒諸勤苦。

    譬如諸樹種種各各有名。

    其色不同枝葉各異華實不相類。

    此諸樹者。

    皆因四大而得滋茂。

    如是菩薩。

    奉若幹行積衆德本。

    皆用成道意。

    悉勸助一切智而得成就。

    譬如轉輪聖王在所至奏七寶四種兵皆悉從之。

    如是菩薩。

    得善權方便智慧度無極。

    無所不入。

    一切諸道品之法皆悉随從。

    譬如羯随之鳥王。

    假使堕于羅網之中續出哀音。

    如是文殊師利。

    設使菩薩而堕樔窟。

    未了佛法不壞貪身不出三界。

    續作師子覺吼。

    說空無想不願之法。

    講無造起滅之事。

    譬如羯随鳥王在山頂住而不肯鳴。

    得其輩類乃闡鸾音。

    如是文殊師利。

    若有菩薩入諸弟子中。

    不講不可思議佛音。

    在諸菩薩中乃說菩薩事。

    講佛不可思議之音。

    譬如随藍之風。

    不能持地固閻浮利及樹木講堂舍宅。

    如是文殊師利。

    一切弟子緣覺。

    不能堪忍無思議佛法名字。

    及佛神通清淨變化。

    有信而無疑者。

    非自功德所緻。

    皆佛威神而令得信。

    譬如日之光明照淨不淨。

    亦無喜悅亦無憎惡。

    日月殿舍無冥沒時。

    如是菩薩。

    放智慧善權光明。

    與弟子緣覺諸凡夫士共周旋從事。

    不用在弟子中而歡喜。

    不以在凡夫之士而為愁悒。

    亦不失菩薩權慧之場也。

    譬如忉利天上晝度樹初生葉時。

    諸天見之皆悉歡喜。

    心念言。

    晝度樹不久當有華實而得成就。

    如是文殊師利。

    假使菩薩一切所有施而不惜。

    諸佛世尊歎是菩薩。

    不久當得佛法華實施諸群生。

    譬如其樹柔軟根株深固。

    雖現曲棭終不恐堕。

    如是文殊師利。

    若有菩薩恭敬禮事于一切人。

    終不恐堕弟子緣覺之地。

    譬如水堕地流。

    菩薩如是無有憍慢。

    從一切智稽首自歸。

    譬如大海立于地中最為始成。

    皆含受一切江河諸流。

    如是菩薩用無慢故。

    得立一切佛法之頂。

    譬如大明月珠名曰照明。

    諸所欲得皆從中出。

    衆明月珠無與等者。

    悉皆照諸明月珠寶其明不減。

    如是菩薩。

    教授諸弟子緣覺。

    令得入律不堕彼行。

    譬如蔓陀勒華柔軟妙好。

    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