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關燈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精舍。

    與大比丘衆俱。

    比丘千二百五十。

    菩薩萬人。

    爾時佛于迦利羅講堂上坐。

    與無央數百千之衆周匝圍繞而為說經。

    于是文殊師利。

    與五百菩薩及諸天釋梵四天王眷屬。

    俱詣佛所稽首佛足。

    繞佛三匝卻坐一面。

    文殊師利白佛言。

    向者世尊為說何法。

    願天中天。

    尊崇所講。

    賢者須菩提承佛威神。

    白文殊師利。

    向者世尊說弟子事。

    願今上人說菩薩行。

    文殊師利答須菩提。

    一切弟子緣覺所行非菩薩器。

    焉用問為。

    曰願解說審是器者當聽受之。

    文殊師利答曰。

    尊者須菩提。

    為知何者是器雲何非器。

    須菩提曰。

    其諸弟子每以聲音而得解脫。

    我等豈知是器非器。

    今請問之願樂欲聞。

    文殊師利答曰。

    唯須菩提。

    其有出于冥者皆非佛法器。

    假使于冥為現照明亦不堕冥。

    救護衆生不與冥合。

    一切所有造佛法器。

    又須菩提。

    得限而學學法已成。

    視一切人見不與取。

    其意恐懼心厭穢之。

    畏諸三界不以喜樂。

    則為非是諸佛法器。

    設禦當來未行數千劫。

    周旋三界而無恐畏。

    于三垢而無心欲樂于生死。

    譬如遊觀園囿講堂歡悅一切。

    所有往來無有六事。

    是謂為佛法器。

    又須菩提。

    菩薩現在愛欲而無欲樂。

    示現嗔怒而無恚害。

    示現愚癡而無闇冥。

    示現兇弊剛強屠魁而無塵垢。

    現在三界諸無禦者為之正導。

    于愦亂中順而不荒。

    于貢高者謙卑為禮。

    為諸群生除其重擔。

    教授一切令三寶不絕。

    得三達智而普示現。

    此謂為是諸佛法器。

    于是須菩提問文殊師利。

    諸法等耳。

    俱共同舉本際一也。

    是器非器何得知乎。

    文殊師利答曰。

    譬如陶家泥土一等作種種器。

    皆共一處合而燒之。

    或受醍醐。

    或受麻油。

    或受甘露蜜。

    或受于不淨。

    其泥一等無若幹也。

    如是須菩提。

    諸法同等俱共一也其本際一。

    從緣起行則有差特。

    彼醍醐油器喻弟子緣覺。

    甘露蜜器謂諸菩薩。

    不淨器者方如下賤凡夫之士也。

    又問文殊師利。

    可令諸有器為非器不。

    答曰。

    可使非器耳。

    須菩提曰。

    以何因緣。

    答曰。

    唯須菩提。

    其受一切欲塵之器住在有中。

    若複有能斷諸欲塵。

    是悉非為佛法之器。

    又問。

    文殊師利。

    器者有何高下。

    答曰。

    唯須菩提。

    器者無高無下。

    又問。

    雲何文殊師利。

    器無高下。

    答曰。

    寶無高無下。

    用法所住無高下故。

    則為牢堅之器。

    假使有高下行。

    則知是為破壞之器。

    唯須菩提。

    譬如虛空。

    非是一切藥草樹木萬物之器。

    如是須菩提。

    菩薩為一切佛法器。

    亦無有餘器。

    譬如地上生樹。

    虛空能受令長大器。

    如是須菩提。

    菩薩發清淨等意。

    承智慧度無極而得長育。

    又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而得長育。

    答曰。

    譬如虛空之所長育。

    菩薩亦然虛空及菩薩。

    終無增益亦無損耗。

    又問。

    文殊師利。

    是語何謂答曰。

    不增塵垢不損佛法。

    又問。

    文殊師利。

    塵與佛法有何異乎。

    答曰。

    譬如近須彌山者。

    光明同照令現一貌皆為金色。

    菩薩如是。

    以智慧光明消諸塵垢。

    使同其貌為佛法色。

    唯須菩提。

    是故諸塵皆是佛法。

    智慧明者當作是觀等無有異。

    一切諸法是謂佛法。

    又問。

    曷雲一切諸法皆為佛法。

    答曰。

    所作如諸佛所為。

    又問。

    雲何文殊師利如佛所為。

    答曰。

    如本末亦然。

    其如不增不減是謂為如。

    又問。

    文殊師利。

    何謂為本雲何為末。

    答曰。

    本者空末者寂。

    是謂本末。

    又問。

    文殊師利。

    空之與寂有何異乎。

    答曰。

    譬如金之與寶甯有異無。

    須菩提曰。

    其物一等但名異耳。

    答曰。

    如是空以寂寞但名異耳。

    智者不著于字數也。

    又問。

    文殊師利。

    何謂癡相雲何黠相。

    答曰。

    如佛所教。

    因緣為癡相。

    法義為黠相。

    又問。

    文殊師利。

    何所為因緣相。

    答曰。

    十二因緣相。

    則須菩提。

    為因緣相也。

    彼若有念造便有想知。

    假使無念造無想則不現知。

    彼癡者有念起。

    是等即有言說知。

    黠者無念造則無言說知。

    彼若無所住便普遍至。

    是賢聖行于行有行。

    無行者非是賢聖行。

    須菩提又問。

    文殊師利。

    何謂為賢聖。

    答曰。

    賢聖者謂禦空而無迹。

    又問。

    文殊師利。

    一切法甯複是無垢空等禦不。

    答曰然。

    須菩提又問。

    何緣爾乎。

    文殊師利曰。

    譬如衆水歸于大海合為一味。

    如是須菩提。

    無垢空等以禦諸法。

    皆作一味用脫衆生。

    又問。

    文殊師利。

    何說解脫。

    曰雲何須菩提。

    何緣有礙。

    日用無智故而有礙。

    答曰。

    如是須菩提。

    用度無智故說解脫。

    又問。

    文殊師利。

    一切說法而無有異。

    何從得是有智無智之說。

    答曰。

    譬如夏月熱時說水。

    冬日寒冷亦複說水。

    其水無異。

    如是須菩提。

    用想不清白而有塵垢。

    以有塵垢便有無智說。

    作淨想者便無有著。

    以故有智說彼諸正士而無中間有智無智之說。

    須菩提又問。

    文殊師利。

    其義遠行。

    答曰。

    用有二行故。

    須菩提曰。

    文殊師利。

    義者難見。

    答曰。

    為離智慧眼。

    須菩提曰。

    義者難受持。

    文殊師利答曰。

    不可得取。

    須菩提曰。

    其義難知。

    答曰。

    用不解故。

    須菩提曰。

    義者難了。

    答曰。

    已離諸覺意故。

    須菩提曰。

    義者難說。

    答曰。

    為空等故。

    須菩提曰義者無思。

    答曰。

    用無想行。

    須菩提曰。

    義者無念。

    答曰。

    是故無言說。

    須菩提曰。

    義者無賢聖。

    答曰。

    是故離想願。

    須菩提曰。

    黠者現智義。

    答曰。

    是故不自見。

    須菩提又問。

    文殊師利。

    若如來曰。

    求利義而不得義。

    不求利義而得義。

    為誰說是章句。

    文殊師利答曰。

    唯須菩提。

    其利義無有得。

    彼若有求欲得義。

    于義則無利義。

    其義者為寂義。

    彼若身意念欲求得利義。

    是為于義不得利義。

    如佛言曰。

    不求義而得義。

    求義者反不得義。

    須菩提又問。

    文殊師利。

    奚為佛言一切法悉非法。

    文殊師利答曰。

    唯然須菩提。

    世尊說譬喻經言。

    當除斷所欲法。

    況于非法耶。

    假使斷者其法即為不非法之謂也。

    須菩提又問。

    雲何文殊師利。

    佛法甯複是非法耶。

    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