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意靜默是禅思行。
于法界行不著所有是智慧行。
不為不可是慈心行。
一切不有是大哀行愛欲非我所為已空是則喜行。
廓然無念是則護行。
不願天人是寂定行。
了知衆事是苦智行。
計陰如幻知緣起行無黠等類是滅知行。
分部以滅是道慧行。
不樂合聚是因慧行。
了知陰然是緣慧行。
于義決律是俱會行。
無處所義默無所語是依法行。
法界無所壞是依滅行。
名色無所有是依報行。
如音如響依上義行。
示現具好依身慧行。
身情嚴好具依經空行。
有罪自悔是依戒行。
知人心是天眼行。
罪淨是耳聰行。
戒甚淨是知他心行。
衆罪已畢是宿世行。
計三塗等是神足行。
心得自在是堅強行。
無所壞敗是為要行。
不動不搖是安造行。
不震不駭是為等行。
常念無怙是虛空行。
觀而悉知是為幻行。
莊嚴相是夢行。
邊幅相是炎行。
不聚相是影行。
不貪相是響行。
義決律相是野馬行。
恍惚相是空行。
身分部相是無想行。
意分部相是不願行。
三界分部相是無相逢行。
相逢分部相是降伏魔行。
心意識不有不相。
是不斷三寶金剛行。
一切增益是行之相。
如是之心。
天子。
菩薩行道之行。
分别品第八 爾時須真天子複問文殊師利。
住于道菩薩。
其行已過諸聲聞辟支佛上。
文殊師利答言。
如是天子。
審如所言。
菩薩之行實過諸聲聞辟支佛上。
何以故。
亦無信證。
亦不持法。
亦不八行。
亦不須陀洹。
亦不斯陀含。
亦不阿那含。
亦不阿羅漢。
亦不辟支佛。
亦不多陀竭。
亦不三耶三佛。
亦不世多羅。
如是天子。
若不知此不計是菩薩為菩薩也。
亦不俗法。
亦不淫法。
亦不怒法。
亦不癡法。
亦不生死法。
亦不泥洹法。
若不知此不計是菩薩為菩薩也。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如此。
何因菩薩而得信證至泥洹法。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了信諸法一切遠離。
于欲無著不信于餘道。
所以者何。
信六波羅蜜道故。
信已便持。
所可縛著者而度脫之。
常求未然之慧。
于生死亦不懼。
于泥洹無所畏。
是故菩薩得持信要。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持法要。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一切諸佛所說法教皆悉持之。
不甘世味以法為飲食。
立于法義不住愛欲。
則得法力不為俗力。
得法義不尚俗義。
得法尊不為俗尊。
得依怙法不怙于人。
說中正法不說非法。
住法法處不處非法。
以法徹見審無蔽礙。
悉知諸法得陀羅尼谛識不忘。
以七珍事于寶具足。
猗一切法便得住于自在之法。
是故天子。
菩薩得持法要。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是八事。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出于八邪。
以淨功德行八直行。
滿于所願便得入道。
一切世人在八難處。
皆悉住之。
于無難處為得男子八覺之念。
常願道意而不放舍。
得八惟務禅。
是故菩薩得是八事。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入須陀洹。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視一切人。
皆如堕海随水下流。
有多力者逆水上行。
斷生死流不毀其本行。
而得等斷于三惡之道。
一切使得安隐之處。
遠離于猶豫谛。
住佛法藏。
過于凡人迹。
樂立佛法迹。
了生死際便向泥洹門。
于諸世界第一之厚。
常立于人志泥洹行。
使人向道得會道場。
審現教授遠離生死。
在有為中示現無為而嗟歎之。
等樂于阿惟越緻。
是故菩薩得入須陀洹。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入斯陀含。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知一切當來未然之法。
來入生死中護于一切而為說法令至無為。
不見有法至無為者。
亦不見來。
亦不見住雖示現來而無愛欲。
去則畢于所作。
來則不違于本要。
來則不随于魔教。
來則到于道場。
來便持諸佛教而示現。
依怙諸法來護一切。
令度生死淵。
已得堅強神通之道無能壞者。
是故菩薩得入斯陀含。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入阿那含。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一切所見而不複還。
不随諸陰蓋。
不堕諸颠倒。
于是不複還亦不來亦不去。
于是不複還。
亦不從非法之教。
亦無所畏。
亦無所貪淫。
亦無嗔恚。
亦無愚癡。
不複還。
所作事常勝具滿于佛法。
去來功德等而無異。
一切所作已畢無會。
為已受決。
所可造而不起。
所不自在者以慧而度之。
黠不從他人侍。
是故菩薩得入阿那含。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入阿羅漢。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悉棄所有。
降伏貪欲而為一切說法。
諸嗔恚者。
而降伏之以法教授。
使除惡态。
伏諸愚癡以法而化。
已得空聚悉見諸法。
不舍一切精進。
于諸佛法。
心不樂世間。
一切合會皆無有常。
于供養中常為之最。
譬如蓮華不著泥水。
無我無持亦無所有等持諸法常念為之。
以慧分别空。
随人所樂而立其志。
宿命所願皆已滿足。
意之堅住不随他人教。
諸語之好惡一切無所受。
歡喜而得決。
以決轉度一切。
是故菩薩得入阿羅漢。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入聲聞。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一切所不聞法而為說之。
是為聲聞。
于聲聞乘而無有信。
于諸著法
于法界行不著所有是智慧行。
不為不可是慈心行。
一切不有是大哀行愛欲非我所為已空是則喜行。
廓然無念是則護行。
不願天人是寂定行。
了知衆事是苦智行。
計陰如幻知緣起行無黠等類是滅知行。
分部以滅是道慧行。
不樂合聚是因慧行。
了知陰然是緣慧行。
于義決律是俱會行。
無處所義默無所語是依法行。
法界無所壞是依滅行。
名色無所有是依報行。
如音如響依上義行。
示現具好依身慧行。
身情嚴好具依經空行。
有罪自悔是依戒行。
知人心是天眼行。
罪淨是耳聰行。
戒甚淨是知他心行。
衆罪已畢是宿世行。
計三塗等是神足行。
心得自在是堅強行。
無所壞敗是為要行。
不動不搖是安造行。
不震不駭是為等行。
常念無怙是虛空行。
觀而悉知是為幻行。
莊嚴相是夢行。
邊幅相是炎行。
不聚相是影行。
不貪相是響行。
義決律相是野馬行。
恍惚相是空行。
身分部相是無想行。
意分部相是不願行。
三界分部相是無相逢行。
相逢分部相是降伏魔行。
心意識不有不相。
是不斷三寶金剛行。
一切增益是行之相。
如是之心。
天子。
菩薩行道之行。
分别品第八 爾時須真天子複問文殊師利。
住于道菩薩。
其行已過諸聲聞辟支佛上。
文殊師利答言。
如是天子。
審如所言。
菩薩之行實過諸聲聞辟支佛上。
何以故。
亦無信證。
亦不持法。
亦不八行。
亦不須陀洹。
亦不斯陀含。
亦不阿那含。
亦不阿羅漢。
亦不辟支佛。
亦不多陀竭。
亦不三耶三佛。
亦不世多羅。
如是天子。
若不知此不計是菩薩為菩薩也。
亦不俗法。
亦不淫法。
亦不怒法。
亦不癡法。
亦不生死法。
亦不泥洹法。
若不知此不計是菩薩為菩薩也。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如此。
何因菩薩而得信證至泥洹法。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了信諸法一切遠離。
于欲無著不信于餘道。
所以者何。
信六波羅蜜道故。
信已便持。
所可縛著者而度脫之。
常求未然之慧。
于生死亦不懼。
于泥洹無所畏。
是故菩薩得持信要。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持法要。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一切諸佛所說法教皆悉持之。
不甘世味以法為飲食。
立于法義不住愛欲。
則得法力不為俗力。
得法義不尚俗義。
得法尊不為俗尊。
得依怙法不怙于人。
說中正法不說非法。
住法法處不處非法。
以法徹見審無蔽礙。
悉知諸法得陀羅尼谛識不忘。
以七珍事于寶具足。
猗一切法便得住于自在之法。
是故天子。
菩薩得持法要。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是八事。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出于八邪。
以淨功德行八直行。
滿于所願便得入道。
一切世人在八難處。
皆悉住之。
于無難處為得男子八覺之念。
常願道意而不放舍。
得八惟務禅。
是故菩薩得是八事。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入須陀洹。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視一切人。
皆如堕海随水下流。
有多力者逆水上行。
斷生死流不毀其本行。
而得等斷于三惡之道。
一切使得安隐之處。
遠離于猶豫谛。
住佛法藏。
過于凡人迹。
樂立佛法迹。
了生死際便向泥洹門。
于諸世界第一之厚。
常立于人志泥洹行。
使人向道得會道場。
審現教授遠離生死。
在有為中示現無為而嗟歎之。
等樂于阿惟越緻。
是故菩薩得入須陀洹。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入斯陀含。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知一切當來未然之法。
來入生死中護于一切而為說法令至無為。
不見有法至無為者。
亦不見來。
亦不見住雖示現來而無愛欲。
去則畢于所作。
來則不違于本要。
來則不随于魔教。
來則到于道場。
來便持諸佛教而示現。
依怙諸法來護一切。
令度生死淵。
已得堅強神通之道無能壞者。
是故菩薩得入斯陀含。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入阿那含。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一切所見而不複還。
不随諸陰蓋。
不堕諸颠倒。
于是不複還亦不來亦不去。
于是不複還。
亦不從非法之教。
亦無所畏。
亦無所貪淫。
亦無嗔恚。
亦無愚癡。
不複還。
所作事常勝具滿于佛法。
去來功德等而無異。
一切所作已畢無會。
為已受決。
所可造而不起。
所不自在者以慧而度之。
黠不從他人侍。
是故菩薩得入阿那含。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入阿羅漢。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悉棄所有。
降伏貪欲而為一切說法。
諸嗔恚者。
而降伏之以法教授。
使除惡态。
伏諸愚癡以法而化。
已得空聚悉見諸法。
不舍一切精進。
于諸佛法。
心不樂世間。
一切合會皆無有常。
于供養中常為之最。
譬如蓮華不著泥水。
無我無持亦無所有等持諸法常念為之。
以慧分别空。
随人所樂而立其志。
宿命所願皆已滿足。
意之堅住不随他人教。
諸語之好惡一切無所受。
歡喜而得決。
以決轉度一切。
是故菩薩得入阿羅漢。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入聲聞。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一切所不聞法而為說之。
是為聲聞。
于聲聞乘而無有信。
于諸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