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三

關燈
以善權慧不堕無為。

    是為菩薩得無所畏。

    複次天子。

    菩薩以一切故不舍有為。

    以佛法故不堕無為。

    是為菩薩從得無畏。

    複次天子。

    菩薩所有福施因緣近于有為。

    所有佛慧因緣不堕無為。

    是為菩薩得無所畏。

    複次天子。

    菩薩住于有為為已立禅。

    住于權慧為從禅還。

    是為菩薩得無所畏。

    複次天子。

    菩薩以道意。

    住便起功德。

    以大哀住廣護一切。

    是為菩薩得無所畏。

    複次天子。

    菩薩于空閑住覺知魔事。

    已善權住降伏魔行。

    是為菩薩得無所畏。

    複次天子。

    菩薩以大慈住普而說法。

    以大哀住為行雜施。

    是為菩薩得無所畏。

    複次天子。

    菩薩住于生死殖泥洹本。

    住于泥洹殖生死本。

    是為菩薩得無所畏。

    複次天子。

    菩薩于不生中而為已生。

    于有為中為已出生。

    現所見法不于五陰及與六衰有所稱譽。

    悉見知離而無所生。

    寂然已寂不然不熾。

    于然熾中而無所生。

    悉持愛欲不為愛欲之所沾污。

    學者不學者皆為已伏。

    不以弟子解脫而為奇異。

    入于人身不舍法身。

    于魔界而現行于法界。

    無所放以慧入于無為。

    以權從無為而還。

    多所分現諸可不可皆而忍之。

    佛所示現常思樂見。

    法所示現而無狐疑。

    是為天子菩薩得無所畏。

     須真天子經住道品第六 爾時須真天子複問文殊師利。

    菩薩雲何得住于道。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說滅貪法不于滅貪而求其證。

    說滅淫怒癡諸愛欲法。

    不于其中而求其證。

    是故天子。

    菩薩得住于道。

    複次天子。

    菩薩說空不以空為證。

    說無相不以無相為證。

    說無願不以無願為證。

    說不會不以不會為證。

    說無生不以無生為證。

    說無所起不以無所起為證。

    說無分際不以無分際為證。

    說離貪不以離貪為證。

    說離所作不以離所作為證。

    說滅事不以滅事為證。

    是為菩薩得住于道。

    複次天子。

    菩薩無所施為具檀波羅蜜。

    不持戒為具屍波羅蜜。

    有嗔恚為具羼波羅蜜。

    以懈怠為具惟逮波羅蜜。

    喜亂忘為具禅波羅蜜。

    志愚癡為具般若波羅蜜。

    是故天子。

    菩薩得住于道。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何因作是說。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有四事無所施。

    何等為四。

    一者不舍一切。

    二者不舍法。

    三者不舍道意。

    四者不舍諸功德。

    是為四法不舍。

    為具檀波羅蜜。

    天子。

    所以持戒。

    用心未調故。

    心已調便舍戒。

    已舍誡出于冥。

    已出冥為已明。

    已舍明為得等。

    已舍等便得慧。

    已舍慧便得解脫示現慧。

    天子當知。

    如是是以舍戒為具屍波羅蜜。

    天子設是菩薩形。

    呰弟子乘贊歎大乘。

    已贊大乘為至大乘。

    便具羼波羅蜜。

    天子。

    設是菩薩不為身口意所詭。

    則為無懈怠所作。

    如是法為具惟逮波羅蜜。

    天子。

    設是菩薩若于夢中。

    心不念著兩際。

    所以者何。

    不樂弟子乘辟支佛乘故。

    已不樂弟子辟支佛乘為至大乘。

    已至大乘為具禅波羅蜜。

    天子。

    一切法皆癡。

    譬如草木牆壁瓦石。

    愚癡如是。

    見用久習羸劣癡義。

    是故一切癡法之本。

    以智慧慧備于道故。

    便具般若波羅蜜。

    天子。

    所作已應。

    是為菩薩得住于道。

    複次天子。

    菩薩不舍生死迹。

    不求泥洹迹。

    于迹無斷。

    于迹無作。

    亦無所住。

    其入邪者為立正道。

    是為菩薩得住于道。

    複次天子。

    菩薩索一切人求一切法。

    亦不得一切人。

    亦不得一切法。

    所以者何。

    不舍菩薩道故。

    所說至誠而皆有效。

    是為菩薩得住于道。

    複次天子。

    菩薩知弟子道無所悕望。

    知辟支佛道亦無所悕望。

    知菩薩道具足其根。

    滿諸功德然後乃随。

    是為菩薩得住于道。

    複次天子。

    菩薩如生死所作會皆為之所作果實不受也。

    合會之态不能沾污。

    一切功德悉作道願。

    不見有不退轉之道。

    所以者何。

    悉具足故。

    是為菩薩得住于道。

    複次天子。

    菩薩于道而求于道。

    而不滅度。

    是為菩薩得住于道。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于道而複求道。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以生死故名曰道。

    菩薩求道欲脫一切故。

    一切無所有。

    亦無所求亦無所度。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一切世間所入道是菩薩行耶。

    文殊師利答言。

    如是天子。

    審如所說。

    一切世間所入則菩薩行也。

    何以故。

    如是天子。

    行于世間不為俗法之所沾污也。

    随愛欲現無欲。

    不堕無欲于生死而示現。

    知一切法不生不起為無榮冀。

    于無榮冀而不求證。

    持于五陰六衰。

    離于五陰六衰。

    非我所見知持五陰六衰者。

    一切而為說法。

    五陰六衰空無所有。

    亦不可見。

    已知無所有。

    便逮禅惟務三昧三摩越。

    合以為一便得意止。

    心便堅住已得堅住。

    便能遍入一切人心。

    其心不止為樂于魔衆。

    菩薩不為魔事之所污。

    不舍于佛界。

    于魔界随所作為。

    于法界處而不動還。

    于人界處施護衆生。

    是為菩薩精進随一切世俗之行。

     菩薩行品第七 爾時須真天子複問文殊師利。

    何謂菩薩為精進行。

    願為說之吾等欲聞。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無所行是為甚清淨所敬之行。

    皆已得住是菩薩行。

    于諸所有無所缺減。

    于空閑所作應意已辦。

    意存于道是不忘行。

    心意平等是施與行。

    心意已調是為戒行。

    心意已寂是為忍辱行。

    意不懈惓是精進行。

    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