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須真天子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無畏品第五
須真天子複問文殊師利。
菩薩何從造發道意。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從一切欲而起道意。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正作此語。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于愛欲中與欲從事。
爾乃成道不随愛欲。
則菩薩何緣得起一切道意。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心從何所建立于道。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于諸佛法中建立道意。
何以故。
天子。
道意本從諸佛法生。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一切佛法在何所起。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一切佛法本無無所起。
何以故。
天子如虛空本無。
從虛空本起一切佛法。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一切佛法為幾何乎。
可數知不。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如諸法等佛法亦爾。
所以者何。
如一切法。
如來從是最正覺故。
是故天子。
如諸法等。
佛法之數等亦如是。
天子複問。
雲何文殊師利。
淫怒癡甯複是佛法耶。
文殊師利答言爾。
天子。
淫怒癡是為佛法。
何以故。
愛欲無覺。
以道之教教授故也。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将無一切皆當得佛耶。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一切皆當得佛。
審當作佛。
卿莫疑也。
所以者何。
天子。
一切當得如來正覺故。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皆得佛乎。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為入寂然。
為入空故。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寂之與空雲何得覺。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若不得空何從得覺乎。
用空無侶無強無弱故。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如來曉空便得道乎。
文殊師利答言爾。
天子。
如所語空則是道。
佛說解空則為入道。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如空之行當雲何行。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無色欲行是則空行。
于欲界行不為情行亦不香行。
亦不色行亦不無色行。
亦不身行亦不心行。
何以故。
不行是行是亦空故。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如來為不行是本空行耶。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如來之空亦如是空。
彼無所有于我亦爾。
如無所行則如來行。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如無所有當何等行。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如無所有當行無所有。
不他餘行至于他餘亦無所有。
如是行是亦無所有。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假無所有持何等來。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至于淫欲而離于欲。
則名曰無所有。
于淫欲中習無所有。
貪怒癡欲無欲不欲。
是故名曰無所有也。
于欲不習名曰無所有。
以吾我身而住空行。
名曰無所有。
習是無所有亦無所有。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何所習而無所有。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習寂然則無所有。
是空是閑是不生無所起。
寂然則無所有習。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何所施作而名為習。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無所壞敗。
是名曰習。
明諸所有而無沾污。
是名曰習。
不可限度等如虛空。
是名曰習。
離于貢高常照明一切。
是名曰習。
亦不多亦不少。
是名曰習。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何所是不曉習者。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不知法習者。
是名不曉習。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何所名曰曉于習者。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知法習者是則曉習。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意不妄信何所是其相。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諸無挂礙行是其相。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意不妄信菩薩。
雲何報畢信施之恩。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意不妄信者。
是名曰眼見了一切諸法。
不随他人教有所信從也。
意不妄信者。
不複報信施之恩。
何以故。
從本已來悉清淨故。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下須發菩薩不肯入衆不随其教。
是名何等。
當何所應。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除須發菩薩不肯入衆不随他故。
是名曰世之最厚也。
何以故。
天子。
所作無為名曰衆僧。
菩薩不住無為不止無為。
是故名曰世之最厚者。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設使菩薩正住于無為有何等咎。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設使菩薩住于無為無益一切。
便堕弟子習為滅度。
是其咎也。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無為則八道地。
有為則凡人地。
菩薩為住凡人地故。
為世之最厚耶。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不也。
所以者何。
菩薩亦不住于無為地。
亦不住于有為地。
是故名曰世之最厚。
何以故。
菩薩興發行者會止于有為。
不住無為不造無為。
是故為世作厚。
住于有為悉知可否處。
住于無為知諸慧處。
已知有為可否便住其中。
已知無為慧不止其中。
天子。
譬如勇悍健男子。
張弓建箭仰射虛空。
箭不住空亦不下堕。
文殊師利語天子言。
是為難不。
天子報言。
甚難甚難。
文殊師利言。
菩薩所作又難于此。
所以者何。
于有為中而不舍離。
便得無為故住于無為。
于有為中養護一切。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菩薩之畏從有為緻耶。
從無為緻乎。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畏懼從兩因緣緻。
亦從有為亦從無為。
所以者何。
從有為中畏于愛欲。
在無為中畏于無欲。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尚無愛欲雲何複畏。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于三界不近是則為畏。
不近三界為堕弟子地。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無所畏。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于有為中常行智慧之慧。
菩薩何從造發道意。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從一切欲而起道意。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正作此語。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于愛欲中與欲從事。
爾乃成道不随愛欲。
則菩薩何緣得起一切道意。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心從何所建立于道。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于諸佛法中建立道意。
何以故。
天子。
道意本從諸佛法生。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一切佛法在何所起。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一切佛法本無無所起。
何以故。
天子如虛空本無。
從虛空本起一切佛法。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一切佛法為幾何乎。
可數知不。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如諸法等佛法亦爾。
所以者何。
如一切法。
如來從是最正覺故。
是故天子。
如諸法等。
佛法之數等亦如是。
天子複問。
雲何文殊師利。
淫怒癡甯複是佛法耶。
文殊師利答言爾。
天子。
淫怒癡是為佛法。
何以故。
愛欲無覺。
以道之教教授故也。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将無一切皆當得佛耶。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一切皆當得佛。
審當作佛。
卿莫疑也。
所以者何。
天子。
一切當得如來正覺故。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皆得佛乎。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為入寂然。
為入空故。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寂之與空雲何得覺。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若不得空何從得覺乎。
用空無侶無強無弱故。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如來曉空便得道乎。
文殊師利答言爾。
天子。
如所語空則是道。
佛說解空則為入道。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如空之行當雲何行。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無色欲行是則空行。
于欲界行不為情行亦不香行。
亦不色行亦不無色行。
亦不身行亦不心行。
何以故。
不行是行是亦空故。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如來為不行是本空行耶。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如來之空亦如是空。
彼無所有于我亦爾。
如無所行則如來行。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如無所有當何等行。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如無所有當行無所有。
不他餘行至于他餘亦無所有。
如是行是亦無所有。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假無所有持何等來。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至于淫欲而離于欲。
則名曰無所有。
于淫欲中習無所有。
貪怒癡欲無欲不欲。
是故名曰無所有也。
于欲不習名曰無所有。
以吾我身而住空行。
名曰無所有。
習是無所有亦無所有。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何所習而無所有。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習寂然則無所有。
是空是閑是不生無所起。
寂然則無所有習。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何所施作而名為習。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無所壞敗。
是名曰習。
明諸所有而無沾污。
是名曰習。
不可限度等如虛空。
是名曰習。
離于貢高常照明一切。
是名曰習。
亦不多亦不少。
是名曰習。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何所是不曉習者。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不知法習者。
是名不曉習。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何所名曰曉于習者。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知法習者是則曉習。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意不妄信何所是其相。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諸無挂礙行是其相。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意不妄信菩薩。
雲何報畢信施之恩。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意不妄信者。
是名曰眼見了一切諸法。
不随他人教有所信從也。
意不妄信者。
不複報信施之恩。
何以故。
從本已來悉清淨故。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下須發菩薩不肯入衆不随其教。
是名何等。
當何所應。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除須發菩薩不肯入衆不随他故。
是名曰世之最厚也。
何以故。
天子。
所作無為名曰衆僧。
菩薩不住無為不止無為。
是故名曰世之最厚者。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設使菩薩正住于無為有何等咎。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設使菩薩住于無為無益一切。
便堕弟子習為滅度。
是其咎也。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無為則八道地。
有為則凡人地。
菩薩為住凡人地故。
為世之最厚耶。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不也。
所以者何。
菩薩亦不住于無為地。
亦不住于有為地。
是故名曰世之最厚。
何以故。
菩薩興發行者會止于有為。
不住無為不造無為。
是故為世作厚。
住于有為悉知可否處。
住于無為知諸慧處。
已知有為可否便住其中。
已知無為慧不止其中。
天子。
譬如勇悍健男子。
張弓建箭仰射虛空。
箭不住空亦不下堕。
文殊師利語天子言。
是為難不。
天子報言。
甚難甚難。
文殊師利言。
菩薩所作又難于此。
所以者何。
于有為中而不舍離。
便得無為故住于無為。
于有為中養護一切。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菩薩之畏從有為緻耶。
從無為緻乎。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畏懼從兩因緣緻。
亦從有為亦從無為。
所以者何。
從有為中畏于愛欲。
在無為中畏于無欲。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尚無愛欲雲何複畏。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于三界不近是則為畏。
不近三界為堕弟子地。
天子複問。
文殊師利。
雲何菩薩得無所畏。
文殊師利答言。
天子。
菩薩于有為中常行智慧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