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宛——憂國憂民亦英雄-譯文與讀解

關燈


     早起晚睡要勤勉, 切莫辱沒父母親。

     桑扈鳥兒飛去來, 沿着禾場啄米粒。

     可憐我窮無依靠, 應吃官司進牢房。

     抓把小米去問蔔, 何處能夠得吉利。

     一溫一和恭順的人們, 好像栖身大樹上。

     忐忑不安多小心, 就像面臨那深谷。

     恐懼謹慎戰兢兢, 就像雙腳踏薄冰。

     【讀解】 士大夫身處亂離之世,不僅感歎自身命途多件,并且勸誡身在朝廷的人們,在特殊情勢之中要謹守職責,向善明哲,不但小心做人,也要勤于政務,不要辱沒先輩。

    這是傳統具有良知正義感的士大夫在亂離之世特有的憂患意識,也是傳統士大夫特有的品質。

     亂離之世,人心最容易浮躁。

    野心家和趁火打劫者往往混水摸魚,借機大撈一把。

    看被紅塵者,往往隐通山林,或自暴自棄,成沉溺于酒色。

    英雄豪傑落草綠林,劫富濟貧。

    在這種時候,要的自好,堅持操守,盡忠盡職,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人們各自的命運瞬息變幻,朝不保夕,更是難以顧及其它。

    此情此景,猶如在一個飛快旋轉的渦漩之中要站穩腳跟,得有巨大的自制力和平衡能力。

     但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總該有一個軸心,一種向心力,否則便會成散沙一盤,失去主心骨。

    這個軸心,這種向心力,往往是由具有社會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士大夫)來構築的。

    他們不依附于任何既成的社會群體或利益集一團一,竭力維護作為社會生活支柱的道德價值觀念和理想的價值取向。

    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甚至可以犧牲個人的利益和生命,以成全自己竭力維護的觀念和價值取向。

    應當說,這樣的人同創造物質文明的人一樣,在為整個社會和民族的群體作着自己的貢獻。

    他們并非“一精一英”,隻為某種信念和理想存在着。

    他們手中沒有掌握實際的權力,但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影響手中握有權力的人們。

    他們沒有财富,卻以維護精神上的獨立為己任。

     中國曆史上不乏這樣的人,無論是拯救還是逍遙,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支撐着民族和社會的價值與信念體系。

    從屈原到“戊戌七君子”,以血薦軒轅,殺身以成仁,甯為玉碎不為瓦全從慨赴死,其精神足以感天動地泣鬼神。

    亂世出英雄。

    這英雄應當不單是打家劫舍的綠林好漢,也不單是揭竿而起的造反者,不單是挽狂瀾于既倒的豪傑;同樣也包括矢志不移地堅持道德和人格理想的人們,包括憂國憂民憂時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