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農民生活的史詩-譯文與讀解
關燈
小
中
大
六月食李和葡萄,
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開始打紅棗, 十月下田收稻谷。
釀成春酒美又香, 為了主人求長壽。
七月裡面可吃瓜, 八月到來摘葫蘆。
九月拾起秋麻子, 采摘苦菜又砍柴, 養活農夫把心安。
九月修築打谷場, 十月莊稼收進倉. 黍稷早稻和晚稻, 粟麻豆麥全入倉。
歎我農夫真辛苦, 莊稼剛好收拾完, 又為官家築宮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 夜裡趕着搓繩索。
趕緊上房修好屋, 開春還得種百谷。
十二月鑿冰沖沖, 正月搬進冰窖中。
二月開初祭祖先, 獻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來始降霜, 十月清掃打谷場。
兩槽美酒敬賓客, 宰殺羊羔大家嘗。
登上主人的廟堂, 舉杯共同敬主人。
齊聲高呼壽無疆。
【讀解】
以史詩般的氣勢記述農家的勞作、艱辛,以時間為線索将在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現出來,在古代詩歌中恐怕無出《七月》之右者。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不稼穑不知道農民苦。
一年辛苦到頭,看似在為自己忙碌着,實際上多數在為他人謀幸福:打了獵,大獵物要獻給王公貴族,上好的裘皮也得進貢;送到田間地頭飯食也要讓官員來沾光;漂亮的衣服要送給達官貴人,自己則連粗布短衣也沒有;除了上繳賦稅之外,還得服勞役,為官家築室造屋;年終慶賀豐收之時,要祝主人萬壽元疆。
農民們的日子正是在這種忙碌、平凡、單調、周而複始的勞作之中默默地度過。
其實,他們的願望和要求再簡單不過了:活着,活下去,吃飽穿暖就行。
他們的子子孫孫一代又一代地懷着這樣的願望和要求活着,勞作,繁衍生息。
他們既不會像不愁衣食住行的富家子弟那樣覺得生活空虛,也不會像文人雅士們對花賞月,一高談闊論,傷感流淚,更不會像哲人們去思索什麼生活的意義、存在的價值一類對他們來說不着邊際的問題。
實在,單純,質樸,就是他們的特點。
活着就是一切,就是最高的要求。
對他們來說,生活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活着。
因此,自然而然地,食為天,成了他們的生活信條。
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成了他們的生活埋想。
春種秋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成了他們自覺的職業意識。
這樣的生活體驗,觸及到了最底層、最真實、最不允許有異想天開的層面。
它實際得沒有任何浪漫色彩,平淡得難以激起哪怕是小小的波瀾,忙碌得幾乎沒有喘息的時候,辛苦得幾乎直不摳。
瞧瞧他們滿是皺紋的古銅色的臉,層層繭疤布滿的粗糙的雙手,狗偻着的腰,趾頭裂開的雙足,青筋突露的手臂,這些足以表明無情的歲月在肉體上留下的印痕。
自給自足,與世無争,樂天知命,安貧樂道,田園牧歌,全都是一些局外人的想象。
生命的基本欲求如此嚴峻地橫亘在面前,迫使人必須放棄一切幻想,憑着自己的力量去同命運競争。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鋤禾日當午,汗滴腳下土。
這樣的現實,怎麼會不使人非常實際起來?況且,天災人禍的憂患,像随時都可能出現的烏雲,籠罩在農民們的心頭。
一旦遇上,情形就更遭。
這就是咱們的父老鄉親。
倘若真的生活在他們中間,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絕對不會無病呻吟,風花雪月,哥呀妹呀,聲色犬馬,揮霍無度。
八月開始打紅棗, 十月下田收稻谷。
釀成春酒美又香, 為了主人求長壽。
七月裡面可吃瓜, 八月到來摘葫蘆。
九月拾起秋麻子, 采摘苦菜又砍柴, 養活農夫把心安。
九月修築打谷場, 十月莊稼收進倉. 黍稷早稻和晚稻, 粟麻豆麥全入倉。
歎我農夫真辛苦, 莊稼剛好收拾完, 又為官家築宮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 夜裡趕着搓繩索。
趕緊上房修好屋, 開春還得種百谷。
十二月鑿冰沖沖, 正月搬進冰窖中。
二月開初祭祖先, 獻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來始降霜, 十月清掃打谷場。
兩槽美酒敬賓客, 宰殺羊羔大家嘗。
登上主人的廟堂, 舉杯共同敬主人。
齊聲高呼壽無疆。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不稼穑不知道農民苦。
一年辛苦到頭,看似在為自己忙碌着,實際上多數在為他人謀幸福:打了獵,大獵物要獻給王公貴族,上好的裘皮也得進貢;送到田間地頭飯食也要讓官員來沾光;漂亮的衣服要送給達官貴人,自己則連粗布短衣也沒有;除了上繳賦稅之外,還得服勞役,為官家築室造屋;年終慶賀豐收之時,要祝主人萬壽元疆。
農民們的日子正是在這種忙碌、平凡、單調、周而複始的勞作之中默默地度過。
其實,他們的願望和要求再簡單不過了:活着,活下去,吃飽穿暖就行。
他們的子子孫孫一代又一代地懷着這樣的願望和要求活着,勞作,繁衍生息。
他們既不會像不愁衣食住行的富家子弟那樣覺得生活空虛,也不會像文人雅士們對花賞月,一高談闊論,傷感流淚,更不會像哲人們去思索什麼生活的意義、存在的價值一類對他們來說不着邊際的問題。
實在,單純,質樸,就是他們的特點。
活着就是一切,就是最高的要求。
對他們來說,生活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活着。
因此,自然而然地,食為天,成了他們的生活信條。
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成了他們的生活埋想。
春種秋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成了他們自覺的職業意識。
這樣的生活體驗,觸及到了最底層、最真實、最不允許有異想天開的層面。
它實際得沒有任何浪漫色彩,平淡得難以激起哪怕是小小的波瀾,忙碌得幾乎沒有喘息的時候,辛苦得幾乎直不摳。
瞧瞧他們滿是皺紋的古銅色的臉,層層繭疤布滿的粗糙的雙手,狗偻着的腰,趾頭裂開的雙足,青筋突露的手臂,這些足以表明無情的歲月在肉體上留下的印痕。
自給自足,與世無争,樂天知命,安貧樂道,田園牧歌,全都是一些局外人的想象。
生命的基本欲求如此嚴峻地橫亘在面前,迫使人必須放棄一切幻想,憑着自己的力量去同命運競争。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鋤禾日當午,汗滴腳下土。
這樣的現實,怎麼會不使人非常實際起來?況且,天災人禍的憂患,像随時都可能出現的烏雲,籠罩在農民們的心頭。
一旦遇上,情形就更遭。
這就是咱們的父老鄉親。
倘若真的生活在他們中間,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絕對不會無病呻吟,風花雪月,哥呀妹呀,聲色犬馬,揮霍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