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論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涅槃。
問曰。
若有無共合非涅槃者。
今非有非無應是涅槃。
答曰。
若非有非無 名之為涅槃 此非有非無 以何而分别 若涅槃非有非無者。
此非有非無。
因何而分别。
是故非有非無是涅槃者。
是事不然。
複次。
分别非有無 如是名涅槃 若有無成者 非有非無成 汝分别非有非無是涅槃者是事不然。
何以故。
若有無成者。
然後非有非無成。
有相違名無。
無相違名有。
是有無第三句中已破。
有無無故。
雲何有非有非無。
是故涅槃。
非非有非非無。
複次。
如來滅度後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如來現在時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若如來滅後若現在。
有如來亦不受。
無如來亦不受。
亦有如來亦無如來亦不受。
非有如來非無如來亦不受。
以不受故。
不應分别涅槃有無等。
離如來誰當得涅槃。
何時何處以何法說涅槃。
是故一切時一切種。
求涅槃相不可得。
複次。
涅槃與世間 無有少分别 世間與涅槃 亦無少分别 五陰相續往來因緣故。
說名世間。
五陰性畢竟空無受寂滅。
此義先已說。
以一切法不生不滅故。
世間與涅槃無有分别。
涅槃與世間亦無分别。
複次。
涅槃之實際 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 無毫厘差别 究竟推求世間涅槃實際無生際。
以平等不可得故。
無毫厘差别。
複次。
滅後有無等 有邊等常等 諸見依涅槃 未來過去世 如來滅後有如來無如來。
亦有如來亦無如來。
非有如來非無如來。
世間有邊世間無邊。
世間亦有邊亦無邊。
世間非有邊非無邊。
世間常世間無常。
世間亦常亦無常。
世間非有常非無常。
此三種十二見。
如來滅後有無等四見。
依涅槃起。
世間有邊無邊等四見。
依未來世起。
世間常無常等四見。
依過去世起。
如來滅後有無等不可得。
涅槃亦如是。
如世間前際後際有邊無邊有常無常等不可得。
涅槃亦如是。
是故說世間涅槃等無有異。
複次。
一切法空故 何有邊無邊 亦邊亦無邊 非有非無邊 何者為一異 何有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諸法不可得 滅一切戲論 無人亦無處 佛亦無所說 一切法一切時一切種。
從衆緣生故。
畢竟空故無自性。
如是法中。
何者是有邊誰為有邊。
何者是無邊。
亦有邊亦無邊。
非有邊非無邊。
誰為非有邊非無邊。
何者是常誰為是常。
何者是無常。
常無常非常非無常。
誰為非常非無常。
何者身即是神。
何者身異于神。
如是等六十二邪見。
于畢竟空中皆不可得。
諸有所得皆息。
戲論皆滅。
戲論滅故。
通達諸法實相得安隐道。
從因緣品來。
分别推求諸法。
有亦無。
無亦無。
有無亦無。
非有非無亦無。
是名諸法實相。
亦名如法性實際涅槃。
是故如來無時無處。
為人說涅槃定相。
是故說諸有所得皆息。
戲論皆滅。
中觀論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問曰汝以摩诃衍說第一義道。
我今欲聞說聲聞法入第一義道。
答曰。
衆生癡所覆 為後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随行堕六趣 以諸行因緣 識受六道身 以有識著故 增長于名色 名色增長故 因而生六入 情塵識和合 而生于六觸 因于六觸故 即生于三受 以因三受故 而生于渴愛 因愛有四取 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 則解脫無有 從有而有生 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 憂悲諸苦惱 如是等諸事 皆從生而有 但以是因緣 而集大苦陰 是謂為生死 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 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滅故 是事則不生 但是苦陰聚 如是而正滅 凡夫為無明所盲故。
以身口意業。
為後身起六趣諸行。
随所起行有上中下。
識入六趣随行受身。
以識著因緣故名色集。
名色集故有六入。
六入因緣故有六觸。
六觸因緣故有三受。
三受因緣故生渴愛。
渴愛因緣故有四取。
四取取時以身口意業起罪福。
令後三有相續。
從有而有生。
從生而有老死。
從老死有憂悲苦惱種種衆患。
但有大苦陰集。
是故知凡夫無智。
起此生死諸行根本。
智者所不起。
以如實見故。
則無明滅。
無明滅故諸行亦滅。
以因滅故果亦滅。
如是修習觀十二因緣生滅智故是事滅。
是事滅故乃至生老死憂悲大苦陰皆如實正滅。
正滅者畢竟滅。
是十二因緣生滅義。
如阿毗昙修多羅中廣說。
中觀論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問曰。
已聞大乘法破邪見。
今欲聞聲聞法破邪見。
答曰。
我于過去世 為有為是無 世間常等見 皆依過去世 我于未來世 為作為不作 有邊等諸見 皆依未來世 我于過去世。
為有為無。
為有無為非有非無。
是名常等諸見依過去世。
我于未來世。
為作為不作。
為作不作為非作非不作。
是名邊無邊等諸見依未來世。
如是等諸邪見。
何因緣故名為邪見。
是事今當說。
過去世有我 是事不可得 過去世中我 不作今世我 若謂我即是 而身有異相 若當離于身 何處别有我 離有無身我 是事為已成 若謂身即我 若都無有我 但身不為我 身相生滅故 雲何當以受 而作于受者 若離身有我 是事則不然 無受而有我 而實不可得 今我不離受 亦不即是受 非無受非無 此即決定義 我于過去世有者。
是事不然。
何以故。
先世中我不即作今我。
有常過故。
若常則有無量過。
何以故。
如人修福因緣故作天而後作人。
若先世我即是今我者。
天即是人。
又人以罪業因緣故作旃陀羅。
後作婆羅門。
若先世我即是今我者。
旃陀羅即是婆羅門。
譬如舍衛國婆羅門名提婆達。
到王舍城亦名提婆達。
不以至王舍城故為異。
若先作天後作人。
則天即是人。
旃陀羅即是婆羅門。
但是事不然。
何以故。
天不即是人。
旃陀羅不即是婆羅門。
有此等常過故。
若謂先世我不作今我。
如人浣衣時名為浣者。
刈時名為刈者。
而浣者與刈者雖不異。
而浣者不即是刈者。
如是我受天身名為天。
我受人身名為人。
我不異而身有異者。
是事不然。
何以故。
若即是者。
不應言天作人。
今浣者于刈者。
為異為不異。
若不異。
浣者應即是刈者。
如是先世天即是人。
旃陀羅即是婆羅門。
我亦有常過。
若異者。
浣者即不作刈者。
如是天不作人。
我亦無常。
無常則無我相。
是故不得言即是。
問曰。
我即是。
但因受故分别是天是人。
受名五陰身。
以業因緣故分别是天是人是旃陀羅是婆羅門。
而我實非天非人。
非旃陀羅非婆羅門。
是故無如是過。
答曰。
是事不然。
何以故。
若身作天作人。
作旃陀羅作婆羅門。
非是我者。
則離身别有我。
今罪福生死往來。
皆是身非是我。
罪因緣故堕三惡道。
福因緣故生三善道。
若苦樂嗔喜憂怖等。
皆是身非我者。
何用我為。
如治俗人罪。
不豫出家人。
五陰因緣相續罪福不失故有解脫。
若皆是身非我者。
何用我為。
問曰。
罪福等依止于我。
我有所知身無所知故。
知者應是我。
起業因緣罪福是作法。
當知應有作者。
作者是我。
身是我所用。
亦是我所住處。
譬如舍主以草木泥塈等治舍。
自為身故随所用治舍有好惡。
我亦如是。
随作善惡等得好醜身。
六道生死皆我所作。
是故罪福之身皆屬于我。
譬如舍但屬舍主不屬他人。
答曰。
是喻不然。
何以故。
舍主有形。
有觸有力故能治舍。
汝所說我無形無觸故無作力。
自無作力亦不能使他作。
若世間有一法無形無觸能有所作者。
則可信受知有作者。
但是事不然。
若我是作者。
則不應自作苦事。
若是念者。
可貪樂事不應忘
問曰。
若有無共合非涅槃者。
今非有非無應是涅槃。
答曰。
若非有非無 名之為涅槃 此非有非無 以何而分别 若涅槃非有非無者。
此非有非無。
因何而分别。
是故非有非無是涅槃者。
是事不然。
複次。
分别非有無 如是名涅槃 若有無成者 非有非無成 汝分别非有非無是涅槃者是事不然。
何以故。
若有無成者。
然後非有非無成。
有相違名無。
無相違名有。
是有無第三句中已破。
有無無故。
雲何有非有非無。
是故涅槃。
非非有非非無。
複次。
如來滅度後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如來現在時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若如來滅後若現在。
有如來亦不受。
無如來亦不受。
亦有如來亦無如來亦不受。
非有如來非無如來亦不受。
以不受故。
不應分别涅槃有無等。
離如來誰當得涅槃。
何時何處以何法說涅槃。
是故一切時一切種。
求涅槃相不可得。
複次。
涅槃與世間 無有少分别 世間與涅槃 亦無少分别 五陰相續往來因緣故。
說名世間。
五陰性畢竟空無受寂滅。
此義先已說。
以一切法不生不滅故。
世間與涅槃無有分别。
涅槃與世間亦無分别。
複次。
涅槃之實際 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 無毫厘差别 究竟推求世間涅槃實際無生際。
以平等不可得故。
無毫厘差别。
複次。
滅後有無等 有邊等常等 諸見依涅槃 未來過去世 如來滅後有如來無如來。
亦有如來亦無如來。
非有如來非無如來。
世間有邊世間無邊。
世間亦有邊亦無邊。
世間非有邊非無邊。
世間常世間無常。
世間亦常亦無常。
世間非有常非無常。
此三種十二見。
如來滅後有無等四見。
依涅槃起。
世間有邊無邊等四見。
依未來世起。
世間常無常等四見。
依過去世起。
如來滅後有無等不可得。
涅槃亦如是。
如世間前際後際有邊無邊有常無常等不可得。
涅槃亦如是。
是故說世間涅槃等無有異。
複次。
一切法空故 何有邊無邊 亦邊亦無邊 非有非無邊 何者為一異 何有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諸法不可得 滅一切戲論 無人亦無處 佛亦無所說 一切法一切時一切種。
從衆緣生故。
畢竟空故無自性。
如是法中。
何者是有邊誰為有邊。
何者是無邊。
亦有邊亦無邊。
非有邊非無邊。
誰為非有邊非無邊。
何者是常誰為是常。
何者是無常。
常無常非常非無常。
誰為非常非無常。
何者身即是神。
何者身異于神。
如是等六十二邪見。
于畢竟空中皆不可得。
諸有所得皆息。
戲論皆滅。
戲論滅故。
通達諸法實相得安隐道。
從因緣品來。
分别推求諸法。
有亦無。
無亦無。
有無亦無。
非有非無亦無。
是名諸法實相。
亦名如法性實際涅槃。
是故如來無時無處。
為人說涅槃定相。
是故說諸有所得皆息。
戲論皆滅。
中觀論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問曰汝以摩诃衍說第一義道。
我今欲聞說聲聞法入第一義道。
答曰。
衆生癡所覆 為後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随行堕六趣 以諸行因緣 識受六道身 以有識著故 增長于名色 名色增長故 因而生六入 情塵識和合 而生于六觸 因于六觸故 即生于三受 以因三受故 而生于渴愛 因愛有四取 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 則解脫無有 從有而有生 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 憂悲諸苦惱 如是等諸事 皆從生而有 但以是因緣 而集大苦陰 是謂為生死 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 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滅故 是事則不生 但是苦陰聚 如是而正滅 凡夫為無明所盲故。
以身口意業。
為後身起六趣諸行。
随所起行有上中下。
識入六趣随行受身。
以識著因緣故名色集。
名色集故有六入。
六入因緣故有六觸。
六觸因緣故有三受。
三受因緣故生渴愛。
渴愛因緣故有四取。
四取取時以身口意業起罪福。
令後三有相續。
從有而有生。
從生而有老死。
從老死有憂悲苦惱種種衆患。
但有大苦陰集。
是故知凡夫無智。
起此生死諸行根本。
智者所不起。
以如實見故。
則無明滅。
無明滅故諸行亦滅。
以因滅故果亦滅。
如是修習觀十二因緣生滅智故是事滅。
是事滅故乃至生老死憂悲大苦陰皆如實正滅。
正滅者畢竟滅。
是十二因緣生滅義。
如阿毗昙修多羅中廣說。
中觀論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問曰。
已聞大乘法破邪見。
今欲聞聲聞法破邪見。
答曰。
我于過去世 為有為是無 世間常等見 皆依過去世 我于未來世 為作為不作 有邊等諸見 皆依未來世 我于過去世。
為有為無。
為有無為非有非無。
是名常等諸見依過去世。
我于未來世。
為作為不作。
為作不作為非作非不作。
是名邊無邊等諸見依未來世。
如是等諸邪見。
何因緣故名為邪見。
是事今當說。
過去世有我 是事不可得 過去世中我 不作今世我 若謂我即是 而身有異相 若當離于身 何處别有我 離有無身我 是事為已成 若謂身即我 若都無有我 但身不為我 身相生滅故 雲何當以受 而作于受者 若離身有我 是事則不然 無受而有我 而實不可得 今我不離受 亦不即是受 非無受非無 此即決定義 我于過去世有者。
是事不然。
何以故。
先世中我不即作今我。
有常過故。
若常則有無量過。
何以故。
如人修福因緣故作天而後作人。
若先世我即是今我者。
天即是人。
又人以罪業因緣故作旃陀羅。
後作婆羅門。
若先世我即是今我者。
旃陀羅即是婆羅門。
譬如舍衛國婆羅門名提婆達。
到王舍城亦名提婆達。
不以至王舍城故為異。
若先作天後作人。
則天即是人。
旃陀羅即是婆羅門。
但是事不然。
何以故。
天不即是人。
旃陀羅不即是婆羅門。
有此等常過故。
若謂先世我不作今我。
如人浣衣時名為浣者。
刈時名為刈者。
而浣者與刈者雖不異。
而浣者不即是刈者。
如是我受天身名為天。
我受人身名為人。
我不異而身有異者。
是事不然。
何以故。
若即是者。
不應言天作人。
今浣者于刈者。
為異為不異。
若不異。
浣者應即是刈者。
如是先世天即是人。
旃陀羅即是婆羅門。
我亦有常過。
若異者。
浣者即不作刈者。
如是天不作人。
我亦無常。
無常則無我相。
是故不得言即是。
問曰。
我即是。
但因受故分别是天是人。
受名五陰身。
以業因緣故分别是天是人是旃陀羅是婆羅門。
而我實非天非人。
非旃陀羅非婆羅門。
是故無如是過。
答曰。
是事不然。
何以故。
若身作天作人。
作旃陀羅作婆羅門。
非是我者。
則離身别有我。
今罪福生死往來。
皆是身非是我。
罪因緣故堕三惡道。
福因緣故生三善道。
若苦樂嗔喜憂怖等。
皆是身非我者。
何用我為。
如治俗人罪。
不豫出家人。
五陰因緣相續罪福不失故有解脫。
若皆是身非我者。
何用我為。
問曰。
罪福等依止于我。
我有所知身無所知故。
知者應是我。
起業因緣罪福是作法。
當知應有作者。
作者是我。
身是我所用。
亦是我所住處。
譬如舍主以草木泥塈等治舍。
自為身故随所用治舍有好惡。
我亦如是。
随作善惡等得好醜身。
六道生死皆我所作。
是故罪福之身皆屬于我。
譬如舍但屬舍主不屬他人。
答曰。
是喻不然。
何以故。
舍主有形。
有觸有力故能治舍。
汝所說我無形無觸故無作力。
自無作力亦不能使他作。
若世間有一法無形無觸能有所作者。
則可信受知有作者。
但是事不然。
若我是作者。
則不應自作苦事。
若是念者。
可貪樂事不應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