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關燈
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

    【原文】

    子夏之門人間一交一于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①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釋】

    ①矜:同情,憐惜。”

    【譯文】

    子夏的學生向子張請教怎樣與人一交一朋友。子張問:“子夏是怎樣說的?”回答說:“子夏說:‘可以交往的就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加以拒絕。’”子張說:“那不同于我所聽到的:君子尊重賢人,也容納普通的人;嘉獎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如果我自己很好,什麼人不能容納呢?如果我自己不好,别人将拒絕和我一交一也我又怎麼談得上去拒絕别人呢?”

    【讀解】

    子夏的回答有些像說繞口令,又有些像說禅語。“可以交往的就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加以拒絕。”等于說:“可以交往的就一交一往,不可以交往的就不交往。”乍一聽來,的确是說了等于沒說。什麼意思呢?如果讓我們來揣測琢磨,他的說法大概有孔子“無友不如己者”(《學而》、《子罕》)的意思。也就是說,比我好的我就交往,不如我的我就不交往。聽來很有些實用主義一交一際學的味道。不過,正如我們在《學而》篇的讀解裡已經說過的那樣,對“無友不如己者”也不可以作過分拘泥狹隘的理解,而是要求我們在一交一朋結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隻有這樣,才能在一交一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比較而言,子張的回答就比子夏明确多了,其一交一友的原則也顯得更加主動。如果說子夏的一交一友原則帶有實用主義的色彩,性格顯得狷介的話,那麼,予張的一交一友原則則是“公關”型的,性格也顯得開放。所謂“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一言以蔽之就是各方面的朋友都要交往,“三教九流,無所不為。”或者像孟嘗君那樣,連雞鳴狗盜之徒也在交往之列,因為子張想得很灑脫:如果我自己是個大大的好人,那麼什麼人不能容納呢?如果我自己不怎麼樣,那别人自然會拒絕跟我交往,我叉何必費心思去想什麼人該交往什麼人不該交往呢?

    子張的一交一友原則不能說沒有道理。而且,越是進入現代,進入人與人之間的一交一際日益頻繁的信息時代,他的話似乎就越有道理,越值得我們的公關小姐、公關先生們吸取。不過,他們的老師孔子也的确說過“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衛靈公》和“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季氏》之類的話,要求交往朋友要有所選擇,所以,子張的話雖然有道理,但在擇友這一點上卻似乎沒有子夏的話合于師道。

    所謂“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一交一友有所選擇還是應該的。或者,綜合子夏、子張的看法,在與人交往上分出不同的層次,做到既廣泛結一交一,又有和知心朋友,這算不算得上是一種比較妥善的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