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不該做官?
關燈
小
中
大
到底該不該做官?
【原文】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①,以杖荷莜②。子路間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③,孰為夫子?”植④其杖而芸⑤。子路拱而立。止(6)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7)之,見(8)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9)見之。至,則用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注釋】
①丈人:老人,與長沮、桀溺等一樣為隐士。②以杖荷莜:杖,拐杖;莜,鋤草的農具。③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四體,即手腳四肢;四肢不勞動,五谷也不能分辨。這是老人責備孔子的話。④植:插立。⑤芸:同“耘”,除草。(6)止:留。(7)食(si):給人吃。(8)見(xian):使見。這句說老人讓他的兩個兒子拜見子路。(9)反:同“返”。
【譯文】
子路跟随孔子周遊,有一天掉在了後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的農具。子路問道:“您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谷分不清,誰是老師?”說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鋤起草來。子路恭敬地拱手站在一邊。于是老人便留下子路住宿,殺雞做飯款待他食用,還介紹自己的兩個兒子見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趕上了孔子一行,并把自己昨天的經曆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是一位隐士。”讓子路返回去再拜見他。子路返回去時,老人卻己離家出走。子路隻好對他的兩個兒子說:“不做官是不合乎道義的。長幼之間的關系都不可廢棄,君臣之間的大義又怎麼可以廢棄呢?一個人想潔身自好卻搞亂了最重要的倫常關系,君子做官,是為了推行道義。至于理想的主張難以實孔那是我們早已知道的了。”
【讀解】
子路去向老人打聽自己老師的行蹤,老人的回答竟像是打隐語,既不說看見了,也不說沒有看見,而是反問說:“四肢不勞動,五谷分不清,誰是老師?”
那麼,老人到底看見了孔子沒有呢?不僅看見了,而且還很了解,不然怎麼會用“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來加以概括呢?何況,子路并沒有說出自己老師的名字,他也連問都沒問一下怎麼就知道子路要找的是誰呢?
因為樊遲請求學種莊稼,遭到過孔子的嚴厲批評(《子路》),又因為孔子還說過“君子謀道不謀食”(《衛靈公》)之類的話,所以老人譴責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算是為“小人哉,樊須也!”出了一口氣。這是題外的話,題内的話則是那老人的确很了解孔子,所以不是一個普通的農夫而是一個不尋常的隐士,也正因為他是一個不尋常的隐士,知道孔子還會讓子路再返回來和自己談 話,所以才提前離家出走,讓子路撲了一個空,就像那接輿不願意孔子和他談論一樣。
但子路畢竟是子路,就算是你走了,該說的話他還是要說,不 是時你的兒子說也罷,還是對躲在屋後偷一聽的你說也罷。子路所說的話當然是孔子的思想。歸結起來有如下凡個要點:一、官還是應該做的。二、不能因為自己要潔身自好便破壞君臣之間的倫常關系。三、君子做官不外乎是“行義以達其道”,努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罷了。四。至于政治理想很難實現,這是我們早就知道的了,也算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吧。
這些思想都是孔子在其它地方反複多次表達過的,并沒有什 麼新的東西。子路在這裡轉述,是針對那隐居老人的思想而言,勸他不要隐居,而應該出來為社會,為國家做一點有意義的事,為 拯救這個變亂的世道而作一份貢獻。 當然,有一點是必須要特别搞清楚的。子路勸人做官,絕不是勸人去出風頭,争權奪利,撈個人的好處,而是“行其義也”。為社會大衆謀利益作出自我犧牲。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官也就是以民的公務員。
這種官,子路認為應該做,孔子也認為應該做,我們又何嘗不認為應該做呢?不僅現在沒有做官的人應該做,現在已經做官的人,不是更應該朝這方面做嗎?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①,以杖荷莜②。子路間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③,孰為夫子?”植④其杖而芸⑤。子路拱而立。止(6)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7)之,見(8)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9)見之。至,則用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①丈人:老人,與長沮、桀溺等一樣為隐士。②以杖荷莜:杖,拐杖;莜,鋤草的農具。③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四體,即手腳四肢;四肢不勞動,五谷也不能分辨。這是老人責備孔子的話。④植:插立。⑤芸:同“耘”,除草。(6)止:留。(7)食(si):給人吃。(8)見(xian):使見。這句說老人讓他的兩個兒子拜見子路。(9)反:同“返”。
子路跟随孔子周遊,有一天掉在了後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的農具。子路問道:“您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谷分不清,誰是老師?”說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鋤起草來。子路恭敬地拱手站在一邊。于是老人便留下子路住宿,殺雞做飯款待他食用,還介紹自己的兩個兒子見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趕上了孔子一行,并把自己昨天的經曆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是一位隐士。”讓子路返回去再拜見他。子路返回去時,老人卻己離家出走。子路隻好對他的兩個兒子說:“不做官是不合乎道義的。長幼之間的關系都不可廢棄,君臣之間的大義又怎麼可以廢棄呢?一個人想潔身自好卻搞亂了最重要的倫常關系,君子做官,是為了推行道義。至于理想的主張難以實孔那是我們早已知道的了。”
子路去向老人打聽自己老師的行蹤,老人的回答竟像是打隐語,既不說看見了,也不說沒有看見,而是反問說:“四肢不勞動,五谷分不清,誰是老師?”
那麼,老人到底看見了孔子沒有呢?不僅看見了,而且還很了解,不然怎麼會用“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來加以概括呢?何況,子路并沒有說出自己老師的名字,他也連問都沒問一下怎麼就知道子路要找的是誰呢?
因為樊遲請求學種莊稼,遭到過孔子的嚴厲批評(《子路》),又因為孔子還說過“君子謀道不謀食”(《衛靈公》)之類的話,所以老人譴責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算是為“小人哉,樊須也!”出了一口氣。這是題外的話,題内的話則是那老人的确很了解孔子,所以不是一個普通的農夫而是一個不尋常的隐士,也正因為他是一個不尋常的隐士,知道孔子還會讓子路再返回來和自己談 話,所以才提前離家出走,讓子路撲了一個空,就像那接輿不願意孔子和他談論一樣。
但子路畢竟是子路,就算是你走了,該說的話他還是要說,不 是時你的兒子說也罷,還是對躲在屋後偷一聽的你說也罷。子路所說的話當然是孔子的思想。歸結起來有如下凡個要點:一、官還是應該做的。二、不能因為自己要潔身自好便破壞君臣之間的倫常關系。三、君子做官不外乎是“行義以達其道”,努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罷了。四。至于政治理想很難實現,這是我們早就知道的了,也算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吧。
這些思想都是孔子在其它地方反複多次表達過的,并沒有什 麼新的東西。子路在這裡轉述,是針對那隐居老人的思想而言,勸他不要隐居,而應該出來為社會,為國家做一點有意義的事,為 拯救這個變亂的世道而作一份貢獻。 當然,有一點是必須要特别搞清楚的。子路勸人做官,絕不是勸人去出風頭,争權奪利,撈個人的好處,而是“行其義也”。為社會大衆謀利益作出自我犧牲。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官也就是以民的公務員。
這種官,子路認為應該做,孔子也認為應該做,我們又何嘗不認為應該做呢?不僅現在沒有做官的人應該做,現在已經做官的人,不是更應該朝這方面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