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指點迷津?
關燈
小
中
大
本就沒有說,反倒是長沮諷刺說,既然是魯國的孔丘,那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裡啊!
這段記載讀起來很有點寓言的味道。
到底是誰來指點誰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亂,整個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濫一樣,誰能檔得住呢?誰又能治理好這種泛濫,像傳說之中的大禹王一樣,使天下重歸太平呢?沒有!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走救世是徒勞無益的。
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意思是,既然不能救世,那我們怎麼辦呢?要麼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 過且過。
這是長沮、桀溺們反對的,其實也是孔子們反對的。
要麼就避開那些壞人而尋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人。
這是孔子的觀點,所以他帶領學生離開魯國而奔走天下,即便是“累累職喪家之犬,,也絕不後悔,甚至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但這也是長沮、桀溺們所反對的。
因為,在他們看來,舉世皆濁,你在哪裡去尋找淨土呢?世人皆醉,你在哪裡去尋求清醒的人呢?所以,與其避人,不如避世,連整個濁世都避開了,隐居于山林之中去與鳥獸同群,管它世道變成什麼樣子,這就是長沮、桀溺們的觀點,說到底是隐士的哲學。
從理論上說,長沮、梁溺們的觀點不是沒有道理。
所以,說他們在指眯孔子、子路的迷津也無不可。
就連孔子聽了他們話後,不也怅憫不已而有所感慨嗎? 但從實踐上說,我們就不能不認為孔子的話也有道理了。
事實上,避開整個世道而與鳥獸同群辦得到嗎?人畢竟不可以都去做“狼人”啊!正如孔子所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徒與而誰與?”作為一個人,不和人打一交一道而完全隐居是不可能的。
就是長沮、桀溺,不也并沒有在山林之中去與飛禽走獸同群,而還在耕田種地,食人間煙火嗎?何況,他們不僅耕田種地,而且還“耦而耕”,二人并肩操作,也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啊。
這是主觀願望和客觀實踐的矛盾。
從另一方面說,孔子也說得非常真實:“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和你們一起出來奔走,進行改變世界的努力了。
反過來說,正因為天下不太平,我們才于心不忍,汲汲于救世之道。
說到底,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知識分子的良心在作驅動器,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其實,孔子選取的,是比長沮、桀溺們更艱難困苦,更具有悲劇色彩的道路,而長沮、桀溺們所選取的,是不願意為社會負責任的撒手不管的路。
概而言之,正是積極入世與消極避世,拯救與逍遙兩種人生态度的根本區别。
而正是這兩種人生态度鑄造着後世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其影響逾千年而不衰,經常擺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轉折點上,供我們選擇和決斷。
所以,我們絕不要輕忽了這段看似尋常,不過是問問路的文字。
這可不是一條尋常的路啊,回到我們話題的開始,所謂“指點迷津”,到底誰知道渡口在哪裡呢? 是長沮、桀溺還是聖人孔子? 不同的你、我、他應該有不同的回答罷!
到底是誰來指點誰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亂,整個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濫一樣,誰能檔得住呢?誰又能治理好這種泛濫,像傳說之中的大禹王一樣,使天下重歸太平呢?沒有!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走救世是徒勞無益的。
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意思是,既然不能救世,那我們怎麼辦呢?要麼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 過且過。
這是長沮、桀溺們反對的,其實也是孔子們反對的。
要麼就避開那些壞人而尋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人。
這是孔子的觀點,所以他帶領學生離開魯國而奔走天下,即便是“累累職喪家之犬,,也絕不後悔,甚至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但這也是長沮、桀溺們所反對的。
因為,在他們看來,舉世皆濁,你在哪裡去尋找淨土呢?世人皆醉,你在哪裡去尋求清醒的人呢?所以,與其避人,不如避世,連整個濁世都避開了,隐居于山林之中去與鳥獸同群,管它世道變成什麼樣子,這就是長沮、桀溺們的觀點,說到底是隐士的哲學。
從理論上說,長沮、梁溺們的觀點不是沒有道理。
所以,說他們在指眯孔子、子路的迷津也無不可。
就連孔子聽了他們話後,不也怅憫不已而有所感慨嗎? 但從實踐上說,我們就不能不認為孔子的話也有道理了。
事實上,避開整個世道而與鳥獸同群辦得到嗎?人畢竟不可以都去做“狼人”啊!正如孔子所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徒與而誰與?”作為一個人,不和人打一交一道而完全隐居是不可能的。
就是長沮、桀溺,不也并沒有在山林之中去與飛禽走獸同群,而還在耕田種地,食人間煙火嗎?何況,他們不僅耕田種地,而且還“耦而耕”,二人并肩操作,也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啊。
這是主觀願望和客觀實踐的矛盾。
從另一方面說,孔子也說得非常真實:“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和你們一起出來奔走,進行改變世界的努力了。
反過來說,正因為天下不太平,我們才于心不忍,汲汲于救世之道。
說到底,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知識分子的良心在作驅動器,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其實,孔子選取的,是比長沮、桀溺們更艱難困苦,更具有悲劇色彩的道路,而長沮、桀溺們所選取的,是不願意為社會負責任的撒手不管的路。
概而言之,正是積極入世與消極避世,拯救與逍遙兩種人生态度的根本區别。
而正是這兩種人生态度鑄造着後世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其影響逾千年而不衰,經常擺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轉折點上,供我們選擇和決斷。
所以,我們絕不要輕忽了這段看似尋常,不過是問問路的文字。
這可不是一條尋常的路啊,回到我們話題的開始,所謂“指點迷津”,到底誰知道渡口在哪裡呢? 是長沮、桀溺還是聖人孔子? 不同的你、我、他應該有不同的回答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