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卷 内篇問(下)
關燈
小
中
大
民為本也。
苟持民矣,安有遺道!苟遺民矣,安有正行焉!&rdquo 叔向問意孰為高行孰為厚晏子對以愛民樂民第二十二 叔向問晏子曰:&ldquo意孰為高?行孰為厚?&rdquo 對曰:&ldquo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
&rdquo 又問曰:&ldquo意孰為下?行孰為賤?&rdquo 對曰:&ldquo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賤于害身也。
&rdquo 叔向問啬吝愛之于行何如晏子對以啬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 叔向問晏子曰:&ldquo啬吝愛之于行何如?&rdquo 晏子對曰:&ldquo啬者,君子之道;吝愛者,小人之行也。
&rdquo 叔向曰:&ldquo何謂也?&rdquo 晏子曰:&ldquo稱财多寡而節用之,富無金藏,貧不假貸,謂之啬;積多不能分人,而厚自養,謂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養,謂之愛。
故夫啬者,君子之道;吝愛者,小人之行也。
&rdquo 叔向問君子之大義何若晏子對以尊賢退不肖第二十四 叔向問晏子曰:&ldquo君子之大義何若?&rdquo 晏子對曰:&ldquo君子之大義,和調而不緣,溪盎而不苛,莊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刻廉而不刿,行一精一而不以明污,齊尚而不以遺罷,富貴不傲物,貧窮不易行,尊賢而不退不肖。
此君子之大義也。
&rdquo 叔向問傲世樂業能行道乎晏子對以狂惑也第二十五 叔向問晏子曰:&ldquo進不能事上,退不能為家,傲世樂業,枯槁為名,不疑其所守者,可謂能行其道乎?&rdquo 晏子對曰:&ldquo嬰聞古之能行道者,世可以正則正,不可以正則曲。
其正也,不失上下之倫;其曲也,不失仁義之理。
道用,與世樂業;不用,有所依歸。
不以傲上華世,不以枯槁為名。
故道者,世之所以治,而身之所以安也。
今以不事上為道,以不顧家為行,以枯槁為名,世行之則亂,身行之則危。
且天之與地,而上下有衰矣;明王始立,而居國為制矣;政教錯,而民行有倫矣。
今以不事上為道,反天地之衰矣;以不顧家為行,倍先聖之道矣;以枯槁為名,則世塞政教之途矣。
有明上,可以為下;遭亂世,不可以治亂。
說若道,謂之惑,行若道,謂之狂。
惑者狂者,木石之樸也,而道義未戴焉。
&rdquo 叔向問人何若則榮晏子對以事君親忠孝第二十六 叔向問晏子曰:&ldquo何若則可謂榮矣?&rdquo 晏子對曰:&ldquo事親孝,無悔往行,事君忠,無悔往辭;和于兄弟,信于朋友,不□過,不責得;言不相坐,行不相反;在上治民,足以尊君,在下莅修,足以變人,身無所咎,行無所創:可謂榮矣。
&rdquo 叔向問人何以則可保身晏子對以不要幸第二十七 叔向問晏子曰:&ldquo人何以則可謂保其身?&rdquo 晏子對曰:&ldquo詩曰:&lsquo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rsquo不庶幾,不要幸,先其難乎而後幸,得之時其所也,失之非其罪也,可謂保其身矣。
&rdquo 曾子問不谏上不顧民以成行義者晏子對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 曾子問晏子曰:&ldquo古者嘗有上不谏上,下不顧民,退處山谷,以成行義者也?&rdquo 晏子對曰:&ldquo察其身無能也,而讬乎不欲谏上,謂之誕意也。
上惛亂,德義不行,而邪辟朋一黨一,賢人不用,士亦不易其行,而從邪以求進,故有隐有不隐。
其行法,士也,迺夫議上,則不取也。
夫上不谏上,下不顧民,退處山谷,嬰不識其何以為成行義者也。
&rdquo 梁丘據問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對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 梁丘據問晏子曰:&ldquo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順焉,仁人固多心乎?&rdquo 晏子對曰:&ldquo晏聞之,順愛不懈,可以使百姓,彊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
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
&rdquo 仲尼聞之曰:&ldquo小子識之!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
&rdquo 柏常骞問道無滅身無廢晏子對以養世君子第三十 柏常骞去周之齊,見晏子曰:&ldquo骞,周室之賤史也,不量其不肖,願事君子。
敢問正道直行則不容于世,隐道危行則不忍,道亦無滅,身亦無廢者何若?&rdquo 晏子對曰:&ldquo善哉!問事君乎。
嬰聞之,執二法裾,則不取也;輕進苟合,則不信也;直易無諱,則速傷也;新始好利,則無敝也。
且嬰聞養世之君子,從重不為進,從輕不為退,省行而不伐,讓利而不誇,陳物而勿專,見象而勿彊,道不滅,身不廢矣。
&rdquo
苟持民矣,安有遺道!苟遺民矣,安有正行焉!&rdquo 叔向問意孰為高行孰為厚晏子對以愛民樂民第二十二 叔向問晏子曰:&ldquo意孰為高?行孰為厚?&rdquo 對曰:&ldquo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
&rdquo 又問曰:&ldquo意孰為下?行孰為賤?&rdquo 對曰:&ldquo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賤于害身也。
&rdquo 叔向問啬吝愛之于行何如晏子對以啬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 叔向問晏子曰:&ldquo啬吝愛之于行何如?&rdquo 晏子對曰:&ldquo啬者,君子之道;吝愛者,小人之行也。
&rdquo 叔向曰:&ldquo何謂也?&rdquo 晏子曰:&ldquo稱财多寡而節用之,富無金藏,貧不假貸,謂之啬;積多不能分人,而厚自養,謂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養,謂之愛。
故夫啬者,君子之道;吝愛者,小人之行也。
&rdquo 叔向問君子之大義何若晏子對以尊賢退不肖第二十四 叔向問晏子曰:&ldquo君子之大義何若?&rdquo 晏子對曰:&ldquo君子之大義,和調而不緣,溪盎而不苛,莊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刻廉而不刿,行一精一而不以明污,齊尚而不以遺罷,富貴不傲物,貧窮不易行,尊賢而不退不肖。
此君子之大義也。
&rdquo 叔向問傲世樂業能行道乎晏子對以狂惑也第二十五 叔向問晏子曰:&ldquo進不能事上,退不能為家,傲世樂業,枯槁為名,不疑其所守者,可謂能行其道乎?&rdquo 晏子對曰:&ldquo嬰聞古之能行道者,世可以正則正,不可以正則曲。
其正也,不失上下之倫;其曲也,不失仁義之理。
道用,與世樂業;不用,有所依歸。
不以傲上華世,不以枯槁為名。
故道者,世之所以治,而身之所以安也。
今以不事上為道,以不顧家為行,以枯槁為名,世行之則亂,身行之則危。
且天之與地,而上下有衰矣;明王始立,而居國為制矣;政教錯,而民行有倫矣。
今以不事上為道,反天地之衰矣;以不顧家為行,倍先聖之道矣;以枯槁為名,則世塞政教之途矣。
有明上,可以為下;遭亂世,不可以治亂。
說若道,謂之惑,行若道,謂之狂。
惑者狂者,木石之樸也,而道義未戴焉。
&rdquo 叔向問人何若則榮晏子對以事君親忠孝第二十六 叔向問晏子曰:&ldquo何若則可謂榮矣?&rdquo 晏子對曰:&ldquo事親孝,無悔往行,事君忠,無悔往辭;和于兄弟,信于朋友,不□過,不責得;言不相坐,行不相反;在上治民,足以尊君,在下莅修,足以變人,身無所咎,行無所創:可謂榮矣。
&rdquo 叔向問人何以則可保身晏子對以不要幸第二十七 叔向問晏子曰:&ldquo人何以則可謂保其身?&rdquo 晏子對曰:&ldquo詩曰:&lsquo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rsquo不庶幾,不要幸,先其難乎而後幸,得之時其所也,失之非其罪也,可謂保其身矣。
&rdquo 曾子問不谏上不顧民以成行義者晏子對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 曾子問晏子曰:&ldquo古者嘗有上不谏上,下不顧民,退處山谷,以成行義者也?&rdquo 晏子對曰:&ldquo察其身無能也,而讬乎不欲谏上,謂之誕意也。
上惛亂,德義不行,而邪辟朋一黨一,賢人不用,士亦不易其行,而從邪以求進,故有隐有不隐。
其行法,士也,迺夫議上,則不取也。
夫上不谏上,下不顧民,退處山谷,嬰不識其何以為成行義者也。
&rdquo 梁丘據問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對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 梁丘據問晏子曰:&ldquo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順焉,仁人固多心乎?&rdquo 晏子對曰:&ldquo晏聞之,順愛不懈,可以使百姓,彊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
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
&rdquo 仲尼聞之曰:&ldquo小子識之!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
&rdquo 柏常骞問道無滅身無廢晏子對以養世君子第三十 柏常骞去周之齊,見晏子曰:&ldquo骞,周室之賤史也,不量其不肖,願事君子。
敢問正道直行則不容于世,隐道危行則不忍,道亦無滅,身亦無廢者何若?&rdquo 晏子對曰:&ldquo善哉!問事君乎。
嬰聞之,執二法裾,則不取也;輕進苟合,則不信也;直易無諱,則速傷也;新始好利,則無敝也。
且嬰聞養世之君子,從重不為進,從輕不為退,省行而不伐,讓利而不誇,陳物而勿專,見象而勿彊,道不滅,身不廢矣。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