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卷 内篇問(下)
關燈
小
中
大
uo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田氏乎!&rdquo
叔向曰:&ldquo何謂也?&rdquo
晏子曰:&ldquo公棄其民,而歸于田氏。
齊舊四量:豆、區、釜、鐘,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鐘。
田氏三量,皆登一焉,鐘乃巨矣。
以家量貸,以公量收之。
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魚鹽蜃蛤,弗加于海。
民參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積朽蠹,而老少凍餒;國都之市,屦賤而踴貴;民人痛疾,或燠休之。
昔者殷人誅殺不當,僇民無時,文王慈惠殷衆,收恤無主,是故天下歸之,無私與,維德之授。
今公室驕暴,而田氏慈惠,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無獲民,将焉避?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一胡一公大姬,已在齊矣。
&rdquo 叔向曰:&ldquo雖吾公室,亦季世也。
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庶民罷獘,宮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聞公命,如逃寇雠;栾卻、胥原、孤續、慶伯,降在皂隸;政在家門,民無所依,而君日不悛,以樂慆憂;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讒鼎之銘曰:&lsquo昧旦丕顯,後世猶怠&rsquo,況日不悛,其能久乎!&rdquo 晏子曰:&ldquo然則子将若何?&rdquo 叔向曰:&ldquo人事畢矣,待天而已矣!晉之公族盡矣。
肸聞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從之。
肸之宗十一族,維羊舌氏在而已,肸又無子,公室無度,幸而得死,豈其獲祀焉。
&rdquo 叔向問齊德衰子若何晏子對以進不失忠退不失行第十八 叔向問晏子曰:&ldquo齊國之德衰矣,今子何若?&rdquo 晏子對曰:&ldquo嬰聞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沒其身,行不逮則退,不以誣持祿;事惰君者,優遊其身以沒其世,力不能則去,不以谀持危。
且嬰聞君子之事君也,進不失忠,退不失行。
不苟合以隐忠,可謂不失忠;不持利以傷廉,可謂不失行。
&rdquo 叔向曰:&ldquo善哉!詩有之曰:&lsquo進退維谷。
&rsquo其此之謂欤!&rdquo 叔向問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對以使下順逆第十九 叔向問晏子曰:&ldquo正士之義,邪人之行,何如?&rdquo 晏子對曰:&ldquo正士處勢臨衆不阿私,行于國足養而不忘故;通則事上,使恤其下,窮則教下,使順其上;事君盡禮行忠,不正爵祿,不用則去而不議。
其一交一友也,論身義行,不為苟戚,不同則疏而不悱;不毀進于君,不以刻民尊于國。
故用于上則民安,行于下則君尊;故得衆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
是以進不喪亡,退不危身,此正士之行也。
邪人則不然,用于上則虐民,行于下則逆上;事君苟進不道忠,一交一友苟合不道行;持谀巧以正祿,比奸邪以厚養;矜爵祿以臨人,誇禮貌以華世;不任上則輕議,不笃于友則好诽。
故用于上則民憂,行于下則君危,是以其事君近于罪,其一交一友近于患,其得上辟于辱,其為生偾于刑,故用于上則誅,行于下則弑。
是故一交一通則辱,生患則危,此邪人之行也。
&rdquo 叔向問事君徒處之義奚如晏子對以大賢無擇第二十 叔向問晏子曰:&ldquo事君之倫,徒處之義奚如?&rdquo 晏子對曰:&ldquo事君之倫,知慮足以安國,譽厚足以導民,和柔足以懷衆,不廉上以為名,不倍民以為行,上也;潔于治己,不飾過以求先,不讒谀以求進,不阿以私,不誣所能,次也;盡力守職不怠,奉官從上不敢隋,畏上故不苟,忌罪故不辟,下也。
三者,事君之倫也。
及夫大賢,則徒處與有事無擇也,随時宜者也。
有所謂君子者,能不足以補上,退處不順上,治唐園,考菲履,共恤上令,弟長鄉裡,不誇言,不愧行,君子也。
不以上為本,不以民為憂,内不恤其家,外不顧其身遊,誇言愧行,自勤于饑寒,不及醜侪,命之曰狂僻之民,明上之所禁也。
進也不能及上,退也不能徒處,作窮于富利之門,畢志于畎畝之業,窮通行無常處之慮,佚于心,利通不能,窮業不成,命之曰處封之民,明上之所誅也。
有智不足以補君,有能不足以勞民,俞身徒處,謂之傲上,苟進不擇所道,苟得不知所惡,謂之亂賊。
身無以與君,能無以勞民,飾徒處之義,揚輕上之名,謂之亂國。
明君在上,三者不免罪。
&rdquo 叔向曰:&ldquo賢不肖,性夫!吾每有問,而未嘗自得也。
&rdquo 叔向問處亂世其行正曲晏子對以民為本第二十一 叔向問晏子曰:&ldquo世亂不遵道,上辟不用義;正行則民遺,曲行則道廢。
正行而遺民乎?與持民而遺道乎?此二者之于行何如?&rdquo 晏子對曰:&ldquo嬰聞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
齊舊四量:豆、區、釜、鐘,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鐘。
田氏三量,皆登一焉,鐘乃巨矣。
以家量貸,以公量收之。
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魚鹽蜃蛤,弗加于海。
民參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積朽蠹,而老少凍餒;國都之市,屦賤而踴貴;民人痛疾,或燠休之。
昔者殷人誅殺不當,僇民無時,文王慈惠殷衆,收恤無主,是故天下歸之,無私與,維德之授。
今公室驕暴,而田氏慈惠,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無獲民,将焉避?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一胡一公大姬,已在齊矣。
&rdquo 叔向曰:&ldquo雖吾公室,亦季世也。
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庶民罷獘,宮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聞公命,如逃寇雠;栾卻、胥原、孤續、慶伯,降在皂隸;政在家門,民無所依,而君日不悛,以樂慆憂;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讒鼎之銘曰:&lsquo昧旦丕顯,後世猶怠&rsquo,況日不悛,其能久乎!&rdquo 晏子曰:&ldquo然則子将若何?&rdquo 叔向曰:&ldquo人事畢矣,待天而已矣!晉之公族盡矣。
肸聞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從之。
肸之宗十一族,維羊舌氏在而已,肸又無子,公室無度,幸而得死,豈其獲祀焉。
&rdquo 叔向問齊德衰子若何晏子對以進不失忠退不失行第十八 叔向問晏子曰:&ldquo齊國之德衰矣,今子何若?&rdquo 晏子對曰:&ldquo嬰聞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沒其身,行不逮則退,不以誣持祿;事惰君者,優遊其身以沒其世,力不能則去,不以谀持危。
且嬰聞君子之事君也,進不失忠,退不失行。
不苟合以隐忠,可謂不失忠;不持利以傷廉,可謂不失行。
&rdquo 叔向曰:&ldquo善哉!詩有之曰:&lsquo進退維谷。
&rsquo其此之謂欤!&rdquo 叔向問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對以使下順逆第十九 叔向問晏子曰:&ldquo正士之義,邪人之行,何如?&rdquo 晏子對曰:&ldquo正士處勢臨衆不阿私,行于國足養而不忘故;通則事上,使恤其下,窮則教下,使順其上;事君盡禮行忠,不正爵祿,不用則去而不議。
其一交一友也,論身義行,不為苟戚,不同則疏而不悱;不毀進于君,不以刻民尊于國。
故用于上則民安,行于下則君尊;故得衆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
是以進不喪亡,退不危身,此正士之行也。
邪人則不然,用于上則虐民,行于下則逆上;事君苟進不道忠,一交一友苟合不道行;持谀巧以正祿,比奸邪以厚養;矜爵祿以臨人,誇禮貌以華世;不任上則輕議,不笃于友則好诽。
故用于上則民憂,行于下則君危,是以其事君近于罪,其一交一友近于患,其得上辟于辱,其為生偾于刑,故用于上則誅,行于下則弑。
是故一交一通則辱,生患則危,此邪人之行也。
&rdquo 叔向問事君徒處之義奚如晏子對以大賢無擇第二十 叔向問晏子曰:&ldquo事君之倫,徒處之義奚如?&rdquo 晏子對曰:&ldquo事君之倫,知慮足以安國,譽厚足以導民,和柔足以懷衆,不廉上以為名,不倍民以為行,上也;潔于治己,不飾過以求先,不讒谀以求進,不阿以私,不誣所能,次也;盡力守職不怠,奉官從上不敢隋,畏上故不苟,忌罪故不辟,下也。
三者,事君之倫也。
及夫大賢,則徒處與有事無擇也,随時宜者也。
有所謂君子者,能不足以補上,退處不順上,治唐園,考菲履,共恤上令,弟長鄉裡,不誇言,不愧行,君子也。
不以上為本,不以民為憂,内不恤其家,外不顧其身遊,誇言愧行,自勤于饑寒,不及醜侪,命之曰狂僻之民,明上之所禁也。
進也不能及上,退也不能徒處,作窮于富利之門,畢志于畎畝之業,窮通行無常處之慮,佚于心,利通不能,窮業不成,命之曰處封之民,明上之所誅也。
有智不足以補君,有能不足以勞民,俞身徒處,謂之傲上,苟進不擇所道,苟得不知所惡,謂之亂賊。
身無以與君,能無以勞民,飾徒處之義,揚輕上之名,謂之亂國。
明君在上,三者不免罪。
&rdquo 叔向曰:&ldquo賢不肖,性夫!吾每有問,而未嘗自得也。
&rdquo 叔向問處亂世其行正曲晏子對以民為本第二十一 叔向問晏子曰:&ldquo世亂不遵道,上辟不用義;正行則民遺,曲行則道廢。
正行而遺民乎?與持民而遺道乎?此二者之于行何如?&rdquo 晏子對曰:&ldquo嬰聞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