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然受教。
佛告大慧。
五法自性識二無我分别趣相者。
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若修行者。
修行入如來自覺聖趣。
離于斷常有無等見。
現法樂正受住現在前。
大慧。
不覺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自心現外性。
凡夫妄想。
非諸賢聖。
大慧白佛言。
世尊。
雲何愚夫妄想生。
非諸賢聖。
佛告大慧。
愚夫計著俗數名相随心流散。
流散已種種相像貌。
堕我我所見悕望。
計著妙色。
計著已無知覆障生染著。
染著已貪恚所生業積集。
積集已妄想自纏如蠶作繭。
堕生死海諸趣曠野。
如汲井輪。
以愚癡故不能知如幻野馬水月自性離我我所。
起于一切不實妄想。
離相所相及生住滅。
從自心妄想生。
非自在.時節.微塵.勝妙生。
愚癡凡夫随名相流。
大慧。
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為色。
耳鼻舌身意識所照。
名為聲香味觸法。
是名為相。
大慧。
彼妄想者。
施設衆名顯示諸相。
如此不異。
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大慧。
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
諸識不生不斷不常。
不堕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
複次大慧。
菩薩摩诃薩。
以此正智不立名相。
非不立名相。
舍離二見建立及诽謗。
知名相不生。
是名如如。
大慧。
菩薩摩诃薩住如如者。
得無所有境界故。
得菩薩歡喜地。
得菩薩歡喜地已。
永離一切外道惡趣。
正住出世間趣法相成熟。
分别幻等一切法。
自覺法趣相。
離諸妄見怪異相。
次第乃至法雲地。
于其中間三昧力自在神通開敷。
得如來地已。
種種變化圓照示現。
成熟衆生如水中月。
善究竟滿足十無盡句。
為種種意解衆生分别說法。
法身離意所作。
是名菩薩入如如所得。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
世尊。
雲何世尊為三種自性入于五法。
為各有自相宗。
佛告大慧。
三種自性及八識二種無我。
悉入五法。
大慧。
彼名及相。
是妄想自性。
大慧。
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
名俱時生如日光俱。
種種相各别分别持。
是名緣起自性。
大慧。
正智如如者。
不可壞故名成自性。
複次大慧。
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别。
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
不實相妄想故。
我我所二攝受滅。
二無我生。
是故大慧。
此五法者。
聲聞緣覺菩薩如來。
自覺聖智諸地相續次第。
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複次大慧。
五法者。
相名妄想如如正智。
大慧。
相者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
是名為相。
若彼有如是相名為瓶等。
即此非餘。
是說為名。
施設衆名顯示諸相。
瓶等心心法。
是名妄想。
彼名彼相畢竟不可得。
始終無覺。
于諸法無展轉。
離不實妄想。
是名如如。
真實決定究竟自性不可得。
彼是如相。
我及諸佛随順入處。
普為衆生如實演說。
施設顯示于彼。
随入正覺不斷不常妄想不起。
随順自覺聖趣。
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得相。
是名正智。
大慧。
是名五法。
三種自性八識二種無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是故大慧。
當自方便學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五法三自性 及與八種識 二種無有我 悉攝摩诃衍 名相虛妄想 自性二種相 正智及如如 是則為成相 爾時大慧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如世尊所說句。
過去諸佛如恒河沙。
未來現在亦複如是。
雲何世尊。
為如說而受。
為更有餘義。
惟願如來哀愍解說。
佛告大慧。
莫如說而受。
三世諸佛量非如恒河沙。
所以者何。
過世間望非譬所譬。
以凡愚計常外道妄想。
長養惡見生死無窮。
欲令厭離生死趣轉精勤勝進。
故為彼說言。
諸佛易見。
非如優昙缽華難得見故。
息方便求。
有時複觀諸受化者。
作是說言。
佛難值遇如優昙缽華。
優昙缽華無已見今見當見。
如來者世間悉見。
不以建立自通故。
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昙缽華。
大慧。
自建立自通者。
過世間望。
彼諸凡愚所不能信。
自覺聖智境界無以為譬。
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
不可為譬。
大慧。
然我說譬佛如恒沙。
無有過咎。
大慧。
譬如恒沙一切魚鼈輸牧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
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
自性清淨無諸垢污。
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恒河。
大力神通自在等沙。
一切外道諸人獸等。
一切惱亂。
如來不念而生妄想。
如來寂然無有念想。
如來本願以三昧樂。
安衆生故無有惱亂。
猶如恒沙等無有異。
又斷貪恚故。
譬如恒沙。
是地自性。
劫盡燒時燒一切地。
而彼地大不舍自性。
與火大俱生故。
其餘愚夫作地燒想。
而地不燒以火因故。
如是大慧。
如來法身如恒沙不壞。
大慧。
譬如恒沙無有限量。
如來光明亦複如是無有限量。
為成熟衆生故。
普照一切諸佛大衆。
大慧。
譬如恒沙别求異沙永不可得。
如是大慧。
如來應供等正覺。
無生死生滅。
有因緣斷故。
大慧。
譬如恒河沙增減不可得知。
如是大慧。
如來智慧成熟衆生。
不增不減。
非身法故。
身法者有壞。
如來法身非是身法。
如壓恒沙油不可得。
如是一切極苦衆生。
逼迫如來。
乃至衆生未得涅槃。
不舍法界自三昧願樂。
以大悲故。
大慧。
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無水也。
如是大慧。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随涅槃流。
是故說言如恒河沙。
如來不随諸去流轉。
去是壞義故。
大慧。
生死本際不可知。
不知故雲何說去。
大慧。
去者斷義。
而愚夫不知。
大慧白佛言。
世尊。
若衆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
雲何解脫可知。
佛告大慧。
無始虛僞過惡妄想習氣因滅。
自心現知外義。
妄想身轉。
解脫不滅。
是故無邊。
非都無所有。
為彼妄想作無邊等異名。
觀察内外離于妄想。
無異衆生。
智及爾炎一切諸法悉皆寂靜。
不識自心現妄想故妄想生。
若識則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觀察諸導師 猶如恒河沙 不壞亦不去 亦複不究竟 是則為平等 觀察諸如來 猶如恒沙等 悉離一切過 随流而性常 是則佛正覺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
惟願為說一切諸法刹那壞相。
世尊。
雲何一切法刹那。
佛告大慧。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當為汝說。
佛告大慧。
一切法者。
謂善不善無記。
有為無為。
世間出世間。
有罪無罪。
有漏無漏。
受不受。
大慧。
略說心意意識及習氣。
是五受陰因是心意意識習氣長養。
凡愚善不善妄想。
大慧。
修三昧樂三昧正受現法樂住。
名為賢聖善無漏。
大慧。
善不善者。
謂八識。
何等為八。
謂如來藏名識藏。
心意意識及五識身。
非外道所說。
大慧。
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
善不善相展轉變壞。
相續流注不壞身生亦生亦滅。
不覺自心現。
次第滅餘識生。
形相差别攝受。
意識五識俱相應生。
刹那時不住。
名為刹那。
大慧。
刹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
生識習氣刹那。
無漏習氣非刹那。
非凡愚所覺。
計著刹那論故。
不覺一切法刹那非刹那。
以斷見壞無為法。
大慧。
七識不流轉。
不受苦樂。
非涅槃因。
大慧。
如來藏者。
受苦樂與因俱。
若生若滅。
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
凡愚不覺。
刹那見妄想勳心。
複次大慧。
如金金剛佛舍利。
得奇特性終不損壞。
大慧。
若得無間有刹那者。
聖應非聖。
而聖未曾不聖。
如金金剛。
雖經劫數稱量不減。
雲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說。
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大慧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如世尊說。
六波羅蜜滿足得成正覺。
何等為六。
佛告大慧。
波羅蜜有三種分别。
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
大慧。
世間波羅蜜者。
我我所攝受計著。
攝受二邊。
為種種受生處樂色聲香味觸故。
滿足檀波羅蜜。
戒忍精進禅定智慧亦如是。
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大慧。
出世間波羅蜜者。
聲聞緣覺堕攝受涅槃故。
行六波羅蜜。
樂自己涅槃樂。
出世間上上波羅蜜者。
覺自心現妄想量攝受及自心二故。
不生妄想。
于諸趣攝受非分。
自心色相不計著。
為安樂一
佛告大慧。
五法自性識二無我分别趣相者。
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若修行者。
修行入如來自覺聖趣。
離于斷常有無等見。
現法樂正受住現在前。
大慧。
不覺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自心現外性。
凡夫妄想。
非諸賢聖。
大慧白佛言。
世尊。
雲何愚夫妄想生。
非諸賢聖。
佛告大慧。
愚夫計著俗數名相随心流散。
流散已種種相像貌。
堕我我所見悕望。
計著妙色。
計著已無知覆障生染著。
染著已貪恚所生業積集。
積集已妄想自纏如蠶作繭。
堕生死海諸趣曠野。
如汲井輪。
以愚癡故不能知如幻野馬水月自性離我我所。
起于一切不實妄想。
離相所相及生住滅。
從自心妄想生。
非自在.時節.微塵.勝妙生。
愚癡凡夫随名相流。
大慧。
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為色。
耳鼻舌身意識所照。
名為聲香味觸法。
是名為相。
大慧。
彼妄想者。
施設衆名顯示諸相。
如此不異。
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大慧。
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
諸識不生不斷不常。
不堕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
複次大慧。
菩薩摩诃薩。
以此正智不立名相。
非不立名相。
舍離二見建立及诽謗。
知名相不生。
是名如如。
大慧。
菩薩摩诃薩住如如者。
得無所有境界故。
得菩薩歡喜地。
得菩薩歡喜地已。
永離一切外道惡趣。
正住出世間趣法相成熟。
分别幻等一切法。
自覺法趣相。
離諸妄見怪異相。
次第乃至法雲地。
于其中間三昧力自在神通開敷。
得如來地已。
種種變化圓照示現。
成熟衆生如水中月。
善究竟滿足十無盡句。
為種種意解衆生分别說法。
法身離意所作。
是名菩薩入如如所得。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
世尊。
雲何世尊為三種自性入于五法。
為各有自相宗。
佛告大慧。
三種自性及八識二種無我。
悉入五法。
大慧。
彼名及相。
是妄想自性。
大慧。
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
名俱時生如日光俱。
種種相各别分别持。
是名緣起自性。
大慧。
正智如如者。
不可壞故名成自性。
複次大慧。
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别。
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
不實相妄想故。
我我所二攝受滅。
二無我生。
是故大慧。
此五法者。
聲聞緣覺菩薩如來。
自覺聖智諸地相續次第。
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複次大慧。
五法者。
相名妄想如如正智。
大慧。
相者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
是名為相。
若彼有如是相名為瓶等。
即此非餘。
是說為名。
施設衆名顯示諸相。
瓶等心心法。
是名妄想。
彼名彼相畢竟不可得。
始終無覺。
于諸法無展轉。
離不實妄想。
是名如如。
真實決定究竟自性不可得。
彼是如相。
我及諸佛随順入處。
普為衆生如實演說。
施設顯示于彼。
随入正覺不斷不常妄想不起。
随順自覺聖趣。
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得相。
是名正智。
大慧。
是名五法。
三種自性八識二種無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是故大慧。
當自方便學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五法三自性 及與八種識 二種無有我 悉攝摩诃衍 名相虛妄想 自性二種相 正智及如如 是則為成相 爾時大慧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如世尊所說句。
過去諸佛如恒河沙。
未來現在亦複如是。
雲何世尊。
為如說而受。
為更有餘義。
惟願如來哀愍解說。
佛告大慧。
莫如說而受。
三世諸佛量非如恒河沙。
所以者何。
過世間望非譬所譬。
以凡愚計常外道妄想。
長養惡見生死無窮。
欲令厭離生死趣轉精勤勝進。
故為彼說言。
諸佛易見。
非如優昙缽華難得見故。
息方便求。
有時複觀諸受化者。
作是說言。
佛難值遇如優昙缽華。
優昙缽華無已見今見當見。
如來者世間悉見。
不以建立自通故。
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昙缽華。
大慧。
自建立自通者。
過世間望。
彼諸凡愚所不能信。
自覺聖智境界無以為譬。
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
不可為譬。
大慧。
然我說譬佛如恒沙。
無有過咎。
大慧。
譬如恒沙一切魚鼈輸牧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
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
自性清淨無諸垢污。
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恒河。
大力神通自在等沙。
一切外道諸人獸等。
一切惱亂。
如來不念而生妄想。
如來寂然無有念想。
如來本願以三昧樂。
安衆生故無有惱亂。
猶如恒沙等無有異。
又斷貪恚故。
譬如恒沙。
是地自性。
劫盡燒時燒一切地。
而彼地大不舍自性。
與火大俱生故。
其餘愚夫作地燒想。
而地不燒以火因故。
如是大慧。
如來法身如恒沙不壞。
大慧。
譬如恒沙無有限量。
如來光明亦複如是無有限量。
為成熟衆生故。
普照一切諸佛大衆。
大慧。
譬如恒沙别求異沙永不可得。
如是大慧。
如來應供等正覺。
無生死生滅。
有因緣斷故。
大慧。
譬如恒河沙增減不可得知。
如是大慧。
如來智慧成熟衆生。
不增不減。
非身法故。
身法者有壞。
如來法身非是身法。
如壓恒沙油不可得。
如是一切極苦衆生。
逼迫如來。
乃至衆生未得涅槃。
不舍法界自三昧願樂。
以大悲故。
大慧。
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無水也。
如是大慧。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随涅槃流。
是故說言如恒河沙。
如來不随諸去流轉。
去是壞義故。
大慧。
生死本際不可知。
不知故雲何說去。
大慧。
去者斷義。
而愚夫不知。
大慧白佛言。
世尊。
若衆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
雲何解脫可知。
佛告大慧。
無始虛僞過惡妄想習氣因滅。
自心現知外義。
妄想身轉。
解脫不滅。
是故無邊。
非都無所有。
為彼妄想作無邊等異名。
觀察内外離于妄想。
無異衆生。
智及爾炎一切諸法悉皆寂靜。
不識自心現妄想故妄想生。
若識則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觀察諸導師 猶如恒河沙 不壞亦不去 亦複不究竟 是則為平等 觀察諸如來 猶如恒沙等 悉離一切過 随流而性常 是則佛正覺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
惟願為說一切諸法刹那壞相。
世尊。
雲何一切法刹那。
佛告大慧。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當為汝說。
佛告大慧。
一切法者。
謂善不善無記。
有為無為。
世間出世間。
有罪無罪。
有漏無漏。
受不受。
大慧。
略說心意意識及習氣。
是五受陰因是心意意識習氣長養。
凡愚善不善妄想。
大慧。
修三昧樂三昧正受現法樂住。
名為賢聖善無漏。
大慧。
善不善者。
謂八識。
何等為八。
謂如來藏名識藏。
心意意識及五識身。
非外道所說。
大慧。
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
善不善相展轉變壞。
相續流注不壞身生亦生亦滅。
不覺自心現。
次第滅餘識生。
形相差别攝受。
意識五識俱相應生。
刹那時不住。
名為刹那。
大慧。
刹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
生識習氣刹那。
無漏習氣非刹那。
非凡愚所覺。
計著刹那論故。
不覺一切法刹那非刹那。
以斷見壞無為法。
大慧。
七識不流轉。
不受苦樂。
非涅槃因。
大慧。
如來藏者。
受苦樂與因俱。
若生若滅。
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
凡愚不覺。
刹那見妄想勳心。
複次大慧。
如金金剛佛舍利。
得奇特性終不損壞。
大慧。
若得無間有刹那者。
聖應非聖。
而聖未曾不聖。
如金金剛。
雖經劫數稱量不減。
雲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說。
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大慧菩薩。
複白佛言。
世尊。
如世尊說。
六波羅蜜滿足得成正覺。
何等為六。
佛告大慧。
波羅蜜有三種分别。
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
大慧。
世間波羅蜜者。
我我所攝受計著。
攝受二邊。
為種種受生處樂色聲香味觸故。
滿足檀波羅蜜。
戒忍精進禅定智慧亦如是。
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大慧。
出世間波羅蜜者。
聲聞緣覺堕攝受涅槃故。
行六波羅蜜。
樂自己涅槃樂。
出世間上上波羅蜜者。
覺自心現妄想量攝受及自心二故。
不生妄想。
于諸趣攝受非分。
自心色相不計著。
為安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