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詭辯第一人
關燈
小
中
大
得住腳的學說才能夠深入人心。
&ldquo理越辯越明白&rdquo,辯論推動了人類思想的發展。
辯論這種藝術,始于百家争鳴的春秋戰國時代,以研究辯論術著稱的論辯家,被稱為&ldquo名家&rdquo。
一鄧一析是中國古代名家的先驅,以擅長辯論著稱,他常常以論辯的形式來宣揚自己的思想,其辯論之術無人能敵。
新鄭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總編輯趙憲立介紹說,史書記載一鄧一析常常&ldquo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辭&rdquo,并能&ldquo持之有故,言之成理&rdquo。
就是說一鄧一析同時肯定事物正反兩方面的性質,提出兩個邏輯上對立的判斷,分别論證這兩個判斷的正确性,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論證,他都有無窮的對答之辭。
一鄧一析做了大夫之後,很關心老百姓的生活,他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詢問農夫的生産情況。
當時,農夫們還是用瓦罐背水澆地,看到他們笨拙的勞作方式,一鄧一析很體恤農夫的辛勞。
于是,一鄧一析就和農夫們一起反複研究試驗,利用杠杆的作用,發明了一種提水工具&mdash&mdash&mdash桔槔,就是在田裡的水渠邊立一根木樁,把一根比較長的木杠橫架在直立的木樁上,木杠的一端用繩子系上水桶,另一端用繩子綁塊石頭作為平衡的力量,由人工操作,把低處的水提到地面上澆灌農作物。
應當說,一鄧一析是一位了不起的革新家。
趙憲立先生介紹說,桔槔是當時生産條件下最先進的農具,原來農夫抱甕一天僅能澆1畦地,用桔槔提水一天能澆100畦地。
一鄧一析将桔槔提水的技術推廣到了衛國等地,桔槔這種提水工具一直被人們沿用了2000多年,新鄭人稱其為&ldquo窩杆&rdquo。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時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們宥于成見,竟然不肯使用桔槔。
面對這種不求進取、甘願落後的社會現實,一鄧一析于是開辯論之風,他認為辯論可以明是非、分清濁,推動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一鄧一析善于辯說,常常&ldquo以非為是,以是為非。
而可與不可日變&rdquo,這樣的辯論也給人留下了詭辯的印象。
先秦呂不韋編著的《呂氏春秋》一書中記載了一鄧一析的一個典型的詭辯故事,鄭中智先生講了這個故事:
新鄭境内有條著名的洧水。
有一年發大水,鄭國有個富人渡河時不慎失足落入洧水中淹死了,其一屍一體被一個窮人打撈上來。
富人的家屬聽說後想用錢贖回一屍一體埋葬,打撈一屍一體的窮人了解到死者家裡很有錢,覺得奇貨可居,就漫天要價,想趁機撈一把。
富人不想出那麼多錢,雙方相持不下,事情就鬧僵了。
情急之下,富人的家人便向一鄧一析請教解決的辦法,一鄧一析說:你們不要着急,一文錢贖金也别多出。
放心吧,對方隻能把這具一屍一體賣給你,因為除了你,沒有第二個人會向他買這具一屍一體,還怕他不賣給你?一屍一體不能長期存放,隻要你拖着,窮人自然會降價的!富人的家人覺得一鄧一析言之有理,就耐心等着,不着急了。
過了幾天不見富人家來買一屍一體,那個窮人坐不住了,也來找一鄧一析出主意。
一鄧一析對那個窮人說:不要着急,一文錢贖金也不要降低,因為對方除了在你這裡能買到那具一屍一體,在别處是買不到的!窮人一聽有理,也不着急了。
這就是一鄧一析有名的&ldquo兩可之說&rdquo,被後人稱為&ldquo名師之辯&rdquo!千百年來,一鄧一析創造的這一詭辯的經典辯例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鄧一析被譽為&ldquo千古詭辯第一人&rdquo。
這場一屍一體訟案充分顯示了一鄧一析的口才,一鄧一析的辯說技巧由此可見一斑。
同一個事實,一鄧一析卻推出了兩個相反的結論,每個結論聽起來都言之有理,這種詭辯的手法确實很厲害,一鄧一析詭辯的目的在于希望當事人相持一段時間後,能夠找到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平衡點。
一鄧一析的詭辯看似荒謬,但有人由此感悟出了個中奧妙&mdash&mdash&mdash某些時候,人類若不模棱兩可,世界将會劍拔一弩一張到何種地步? 古代訟師的開山鼻祖 在中國古代,打官司首先要向官府遞一交一訴狀,老百姓能識文斷字者并不多,于是,專門替别人寫訟狀,為當事人打官司出謀劃策的訟師就應運而生了。
中國古代的訟師,是現代律師的萌芽。
趙憲立先生介紹說,一鄧一析不僅法律知識淵博,精通訴訟之法,并且能言善辯,是一個在法律和辯論方面二者兼備的專家。
而春秋時期出現了訴訟代理制度,訴訟當事人不必親自到官府打官司,其下屬或子弟等可代理進行
&ldquo理越辯越明白&rdquo,辯論推動了人類思想的發展。
辯論這種藝術,始于百家争鳴的春秋戰國時代,以研究辯論術著稱的論辯家,被稱為&ldquo名家&rdquo。
一鄧一析是中國古代名家的先驅,以擅長辯論著稱,他常常以論辯的形式來宣揚自己的思想,其辯論之術無人能敵。
新鄭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總編輯趙憲立介紹說,史書記載一鄧一析常常&ldquo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辭&rdquo,并能&ldquo持之有故,言之成理&rdquo。
就是說一鄧一析同時肯定事物正反兩方面的性質,提出兩個邏輯上對立的判斷,分别論證這兩個判斷的正确性,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論證,他都有無窮的對答之辭。
一鄧一析做了大夫之後,很關心老百姓的生活,他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詢問農夫的生産情況。
當時,農夫們還是用瓦罐背水澆地,看到他們笨拙的勞作方式,一鄧一析很體恤農夫的辛勞。
于是,一鄧一析就和農夫們一起反複研究試驗,利用杠杆的作用,發明了一種提水工具&mdash&mdash&mdash桔槔,就是在田裡的水渠邊立一根木樁,把一根比較長的木杠橫架在直立的木樁上,木杠的一端用繩子系上水桶,另一端用繩子綁塊石頭作為平衡的力量,由人工操作,把低處的水提到地面上澆灌農作物。
應當說,一鄧一析是一位了不起的革新家。
趙憲立先生介紹說,桔槔是當時生産條件下最先進的農具,原來農夫抱甕一天僅能澆1畦地,用桔槔提水一天能澆100畦地。
一鄧一析将桔槔提水的技術推廣到了衛國等地,桔槔這種提水工具一直被人們沿用了2000多年,新鄭人稱其為&ldquo窩杆&rdquo。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時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們宥于成見,竟然不肯使用桔槔。
面對這種不求進取、甘願落後的社會現實,一鄧一析于是開辯論之風,他認為辯論可以明是非、分清濁,推動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一鄧一析善于辯說,常常&ldquo以非為是,以是為非。
而可與不可日變&rdquo,這樣的辯論也給人留下了詭辯的印象。
先秦呂不韋編著的《
有一年發大水,鄭國有個富人渡河時不慎失足落入洧水中淹死了,其一屍一體被一個窮人打撈上來。
富人的家屬聽說後想用錢贖回一屍一體埋葬,打撈一屍一體的窮人了解到死者家裡很有錢,覺得奇貨可居,就漫天要價,想趁機撈一把。
富人不想出那麼多錢,雙方相持不下,事情就鬧僵了。
情急之下,富人的家人便向一鄧一析請教解決的辦法,一鄧一析說:你們不要着急,一文錢贖金也别多出。
放心吧,對方隻能把這具一屍一體賣給你,因為除了你,沒有第二個人會向他買這具一屍一體,還怕他不賣給你?一屍一體不能長期存放,隻要你拖着,窮人自然會降價的!富人的家人覺得一鄧一析言之有理,就耐心等着,不着急了。
過了幾天不見富人家來買一屍一體,那個窮人坐不住了,也來找一鄧一析出主意。
一鄧一析對那個窮人說:不要着急,一文錢贖金也不要降低,因為對方除了在你這裡能買到那具一屍一體,在别處是買不到的!窮人一聽有理,也不着急了。
這就是一鄧一析有名的&ldquo兩可之說&rdquo,被後人稱為&ldquo名師之辯&rdquo!千百年來,一鄧一析創造的這一詭辯的經典辯例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鄧一析被譽為&ldquo千古詭辯第一人&rdquo。
這場一屍一體訟案充分顯示了一鄧一析的口才,一鄧一析的辯說技巧由此可見一斑。
同一個事實,一鄧一析卻推出了兩個相反的結論,每個結論聽起來都言之有理,這種詭辯的手法确實很厲害,一鄧一析詭辯的目的在于希望當事人相持一段時間後,能夠找到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平衡點。
一鄧一析的詭辯看似荒謬,但有人由此感悟出了個中奧妙&mdash&mdash&mdash某些時候,人類若不模棱兩可,世界将會劍拔一弩一張到何種地步? 古代訟師的開山鼻祖 在中國古代,打官司首先要向官府遞一交一訴狀,老百姓能識文斷字者并不多,于是,專門替别人寫訟狀,為當事人打官司出謀劃策的訟師就應運而生了。
中國古代的訟師,是現代律師的萌芽。
趙憲立先生介紹說,一鄧一析不僅法律知識淵博,精通訴訟之法,并且能言善辯,是一個在法律和辯論方面二者兼備的專家。
而春秋時期出現了訴訟代理制度,訴訟當事人不必親自到官府打官司,其下屬或子弟等可代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