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詭辯第一人

關燈
在以法治國的今天,律師正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不過,律師是一個&ldquo舶來詞&rdquo,在中國古代并沒有這一稱謂,古人将從事律師職業的人稱為訟師。

     在中國數千年的司法史中,訟師始于何時?追根溯源,據史料記載,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鄭國有個叫一鄧一析的政治家,他聚衆講學,傳授法律知識,并幫人打官司,因而,一鄧一析被後人視為中國古代訟師的鼻祖。

     一鄧一析不但是古代第一位有據可查的訟師,在中國曆史上,他還創造了數項第一:第一個編修了私家刑書;第一個進行普法宣傳;第一個使用&ldquo大字報&rdquo引導老百姓參政議政,成為中國最早的民一主鬥士! 中國最早的鬥士  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是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ldquo數風一流人物&rdquo,曆朝曆代沒有多過這個時期的。

    一鄧一析與孔子都處于這一時期,然而,由于封建意識的影響,&ldquo孔聖人&rdquo是婦孺皆知,至今仍備受推崇,很多人卻隻把一鄧一析定位于訟師,其實,一鄧一析曾是一位引起社會轟動的、頗有反叛色彩的響當當的人物。

     一鄧一析的一生,連續做了兩件轟動天下的大事:一是私造竹刑,使法律不再由封建貴族獨自掌握,而是走向了普通大衆;二是助訟講學,鼓勵老百姓參政議政。

     2005年1月28日,談到一鄧一析,原新鄭市一黨一史辦公室主任鄭中智先生介紹說,一鄧一析生于公元前545年,是春秋晚期的新鄭人。

    一鄧一析在青少年時代就&ldquo好為智巧&rdquo,頭腦靈活,很有學問。

    成年後一鄧一析做了鄭國的大夫,是一個基層的低級小吏。

     在一鄧一析生活的時代,法律曾經完全是由貴族們獨自掌握的&ldquo專利&rdquo,對平民百姓一直是秘而不宣的。

    法律是貴族們手中的&ldquo橡皮泥&rdquo,貴族們愚弄老百姓是常有的事情。

     一鄧一析是一位敢于向時代和權威挑戰的勇士。

    鄭中智先生說,子産當上鄭國執政大臣後,以周朝的禮儀作為司法準據,&ldquo鑄刑書于鼎,以為國之常法&rdquo,稱為鼎刑。

    一鄧一析成為鄭國大夫後,反對以舊禮作為全社會的價值觀念,要求摒棄舊制,進行刑法改革,主張&ldquo事斷于法&rdquo。

    一鄧一析&ldquo欲改鄭所著刑制,不受君命而私造竹刑&rdquo,由于深受子産鑄鼎刑的影響,一鄧一析吸收了很多人的意見,私自拟定了一部新的法律條文,并把這些法律條文刻在竹簡上,在民間傳播,進行法治宣傳,讓人們學習和掌握法律,在守法的同時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利益,受到群衆的歡迎。

    人們稱一鄧一析私自拟定的法律為&ldquo竹刑&rdquo。

     竹刑比鼎刑造價便宜,易于傳播,使得貴族和平民都能看到法律條文,提高大衆的法律意識,也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一鄧一析制定&ldquo竹刑&rdquo之舉,揭開了法律的神秘面紗,促進了法律的傳播,具有明顯的曆史進步性,使法律終于走向了大衆。

     鄭中智先生說,一鄧一析是個很有民一主意識的人,他積極提倡平民百姓參政議政,引導群衆用貼匿名帖的方法揭發當權貴族和大夫們的過失,議論國家的政事。

    匿名帖就是在文革中曾經泛濫成災的&ldquo大字報&rdquo。

    如此一來,那些貴族們便害怕老百姓揭發他們的罪惡,對一鄧一析很反感,便向繼子産之後的鄭國執政大臣驷颛告了一鄧一析一狀,說一鄧一析用匿名帖煸動平民百姓鬧事,要造反。

    于是,驷颛下令老百姓不允許貼匿名帖。

     不允許貼匿名帖的禁令并沒有使一鄧一析退縮,他又教老百姓改變方式,用&ldquo緻書&rdquo的方式來評議時政,就是把貼匿名帖改為寄匿名信,将議政的内容相互傳遞,甚至把舉報揭發一些當權者犯罪的材料寄到執政大臣驷颛那裡。

    驷颛又下令不準老百姓傳寄匿名信。

    &ldquo上有政策,下有對策&rdquo,一鄧一析又想出了&ldquo倚書&rdquo的辦法,就是把評議時政的信夾寄在包裹裡的其它物品中,繼續相互傳遞,使匿名信一直難以禁止。

     在兩千多年前的專制時代,一鄧一析能夠冒天下之大不韪私制竹刑,表現出了與時俱進的法制意識,而引導平民百姓參政議政,不但需要傑出的智慧,更需要不怕掉腦袋的勇氣。

    一鄧一析以其非凡的膽識和智慧在民間傳播着民一主法制思想,因此,有學者把一鄧一析譽為中國最早的民一主鬥士! 千古詭辯第一人  綜觀古今中外,任何一種學說的成立,無不經曆了辯論的檢驗和洗禮,經過辯論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