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劫經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謂見其苦谛度無極有六事。
目睹三世心解皆空。
舍衆苦患無所希求。
是曰布施。
見諸苦元無一可樂。
因緻生死皆為憂惱。
是曰持戒。
察衆苦事從己緣對而有此難悉虛無本。
是曰忍辱。
觀諸苦惱悉從微起。
不能分别用無覺故。
是曰精進。
視其諸苦由因習生。
自将邪冥悉本清淨。
是曰一心。
如是觀者不為邪行。
斷一切苦使無根元何有枝流。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習谛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習行心舍衆業五陰六衰。
是曰布施。
若見衆生五陰六衰十二諸入。
除去諸習。
是曰持戒。
若以和同生度無極。
成諸法行無上道業。
是曰忍辱。
若捐愛欲具道品法。
觀一切法睹見其無所因由生。
是曰精進。
若斷衆結一切受處而無所受。
是曰一心。
其觀衆難無益之法消害苦惱虛僞之患。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盡谛度無極有六事。
逮得盡苦遵行道義奉行無願是曰布施。
若以志樂滅盡之行。
盡無所盡為以都盡。
是曰持戒。
除去衆想挂礙之本。
而複自然悉無所著。
是曰忍辱。
從本以來所更勤苦。
以滅衆惱長得安隐。
是曰精進。
志存清修燕坐獨處。
思惟三昧自伏其意。
是曰一心。
若不取證志盡塵垢。
無有愛欲正受定意心不懷亂。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道度無極有六事。
若獲至真行與道俱。
和同不慌救濟衆厄。
是曰布施。
其睹道業而從經典。
不反邪教因而化之。
是曰持戒。
其念其法若不念道。
勸助入法存在正真。
是曰忍辱。
其總持法攬三界元。
宣布經典遵承道教。
是曰精進。
假在道行不随世俗。
因其正真而不虛妄。
是曰一心。
若能解道随其形類。
一切悉了各開化之。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信根度無極有六事。
信斷衆惡悉為本寂。
除不善行為顯道元。
是曰布施。
奉行笃信樂一切法。
衆德之元悉無所生。
是曰持戒。
以懷至信得歡喜悅。
無有嗔恚。
是曰忍辱。
達無所有以好真有。
究竟執持一切諸法。
是曰精進。
以解脫根道德之元。
信勤精進衆根寂定。
是曰一心。
以能存信志存道品不慕邪念。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精進根度無極有六事。
所可勤修志禦堅固。
奉行方便永無貪吝。
是曰布施。
不猗有為不舍顯明寂于無為。
是曰持戒。
身之所行一切形類都無犯害。
是曰忍辱。
志存玄迥慕大弘誓無極之哀。
是曰精進。
聽随時節聞辄奉行而不懈廢。
是曰一心。
所學法普悉暢現世後世之事度世之業。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意根度無極有六事。
若見真谛睹家居業衆穢之患棄捐所處。
是曰布施。
觀有為貪不念無為消諸所著。
是曰持戒。
察其逆順不習衆苦無所貪心。
是曰忍辱。
若能總持一切諸法永不忘失至道德本。
是曰精進。
行寂然義入諸所生心無所生。
是曰一心。
從如審谛不随虛妄。
思惟諸法無有根本。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定意根度無極有六事。
以定意根消除塵勞難及玄虛無複衆患。
是曰布施。
棄舍諸亂得三昧定開示一切。
是曰持戒。
若心寂然未曾有亂。
得住定意正受之業。
是曰忍辱。
若志不樂諸因緣事。
甘樂法樂為無上法。
是曰精進。
其心專一而無二念。
定意正受導利一切。
是曰一心。
強而有勢志不怯弱。
伏心自制行三昧定意。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慧根度無極有六事。
志存聖明一切所有。
而悉消除衆塵之行。
是曰布施。
以緻明達至遠玄妙心無所猗。
是曰持戒。
能為衆生忍一切勞。
生死周旋世世不廢。
是曰忍辱。
曉了道義總攬至要解本清淨。
是曰精進。
以上聖明寂然惔怕。
為衆生故宣其本元。
是曰一心。
以慧解脫奉無所行。
靡不通達三界蒙恩。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信力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信無所違失如師子王子。
與衆共約未曾失信。
是曰布施。
戒所立處而無所懈。
猶如往昔有象子食以長其身。
菩薩如是服柔順法。
能思惟此以成佛道。
是曰持戒。
正使人來破碎骨髓。
續習慈心由如蘇摩菩薩大士救諸蠕動。
雖有害者其心不變。
是曰忍辱。
勤行精進未曾退悔。
盡其根元如竭大海。
所行如是消淫怒癡。
是曰精進。
若以禅思如法悅豫。
行轉增進消除衆想是曰一心。
所修聖慧而無所受。
所行如法不違道教。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精進力度無極有六事。
行甚忍辱随時方便度脫一切。
是曰布施。
若以勢力緻于最勝然可所作。
猶如俱耶國王之子力伏怨敵。
是曰持戒。
若聞虛無随順可之。
猶如須星國王夫人所行殊特柔軟仁和莫不歸伏。
是曰忍辱。
所奉勤修能行至真。
緻大通達不樂懈廢。
是曰精進。
所行禅思普無不入。
救脫一切而無放逸。
是曰一心。
因明所生遂緻成就随時順義。
猶如往古郁多童子誘諸伴黨。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意力度無極有六事。
若在天界而不斷除天上五樂。
心不犯欲亦無所顯。
是曰布施。
若睹諸天天上玉女。
見其患難而無所著。
是曰持戒。
雖在天宮不貪天上。
不樂寶殿自然百味。
是曰忍辱。
以作天人志在解脫。
離衆甘樂以法為樂。
是曰精進。
若在諸天住在衆會。
其心不亂定意志法。
是曰一心。
為諸天人頒宣經典。
而志詳序不懷恐怖。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定力度無極有六事。
一切所有施而不吝寂然悅豫。
若摩調王棄國捐王行作沙門。
是曰布施。
慎護身行無有口過。
将養其意心不追世。
是曰持戒。
舉動作事随順安隐不随非義。
是曰忍辱。
觀察諸法睹如真谛而無邪念。
是曰精進。
其一切法衆學四輩志無上正真所觀睹諸法空無所有。
是曰一心。
不猗世法其心誓願。
由如陶家成就衆器。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慧力度無極有六事。
有來索頭即以施之不逆其心。
若如往昔迦夷國王敢有求者辄施與之。
是曰布施。
救護他人不貪己身。
由如閱叉斷絕王路。
菩薩爾時不惜軀命與鬼神鬥而降化之。
為一切故開通王路使衆賈客安隐往來。
是曰持戒。
昔者菩薩三反入海。
欲脫諸難使衆人安将從歸家。
是曰忍辱。
所興施與得其處所。
越衆河源七反入海。
緻衆财
目睹三世心解皆空。
舍衆苦患無所希求。
是曰布施。
見諸苦元無一可樂。
因緻生死皆為憂惱。
是曰持戒。
察衆苦事從己緣對而有此難悉虛無本。
是曰忍辱。
觀諸苦惱悉從微起。
不能分别用無覺故。
是曰精進。
視其諸苦由因習生。
自将邪冥悉本清淨。
是曰一心。
如是觀者不為邪行。
斷一切苦使無根元何有枝流。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習谛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習行心舍衆業五陰六衰。
是曰布施。
若見衆生五陰六衰十二諸入。
除去諸習。
是曰持戒。
若以和同生度無極。
成諸法行無上道業。
是曰忍辱。
若捐愛欲具道品法。
觀一切法睹見其無所因由生。
是曰精進。
若斷衆結一切受處而無所受。
是曰一心。
其觀衆難無益之法消害苦惱虛僞之患。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盡谛度無極有六事。
逮得盡苦遵行道義奉行無願是曰布施。
若以志樂滅盡之行。
盡無所盡為以都盡。
是曰持戒。
除去衆想挂礙之本。
而複自然悉無所著。
是曰忍辱。
從本以來所更勤苦。
以滅衆惱長得安隐。
是曰精進。
志存清修燕坐獨處。
思惟三昧自伏其意。
是曰一心。
若不取證志盡塵垢。
無有愛欲正受定意心不懷亂。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道度無極有六事。
若獲至真行與道俱。
和同不慌救濟衆厄。
是曰布施。
其睹道業而從經典。
不反邪教因而化之。
是曰持戒。
其念其法若不念道。
勸助入法存在正真。
是曰忍辱。
其總持法攬三界元。
宣布經典遵承道教。
是曰精進。
假在道行不随世俗。
因其正真而不虛妄。
是曰一心。
若能解道随其形類。
一切悉了各開化之。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信根度無極有六事。
信斷衆惡悉為本寂。
除不善行為顯道元。
是曰布施。
奉行笃信樂一切法。
衆德之元悉無所生。
是曰持戒。
以懷至信得歡喜悅。
無有嗔恚。
是曰忍辱。
達無所有以好真有。
究竟執持一切諸法。
是曰精進。
以解脫根道德之元。
信勤精進衆根寂定。
是曰一心。
以能存信志存道品不慕邪念。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精進根度無極有六事。
所可勤修志禦堅固。
奉行方便永無貪吝。
是曰布施。
不猗有為不舍顯明寂于無為。
是曰持戒。
身之所行一切形類都無犯害。
是曰忍辱。
志存玄迥慕大弘誓無極之哀。
是曰精進。
聽随時節聞辄奉行而不懈廢。
是曰一心。
所學法普悉暢現世後世之事度世之業。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意根度無極有六事。
若見真谛睹家居業衆穢之患棄捐所處。
是曰布施。
觀有為貪不念無為消諸所著。
是曰持戒。
察其逆順不習衆苦無所貪心。
是曰忍辱。
若能總持一切諸法永不忘失至道德本。
是曰精進。
行寂然義入諸所生心無所生。
是曰一心。
從如審谛不随虛妄。
思惟諸法無有根本。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定意根度無極有六事。
以定意根消除塵勞難及玄虛無複衆患。
是曰布施。
棄舍諸亂得三昧定開示一切。
是曰持戒。
若心寂然未曾有亂。
得住定意正受之業。
是曰忍辱。
若志不樂諸因緣事。
甘樂法樂為無上法。
是曰精進。
其心專一而無二念。
定意正受導利一切。
是曰一心。
強而有勢志不怯弱。
伏心自制行三昧定意。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慧根度無極有六事。
志存聖明一切所有。
而悉消除衆塵之行。
是曰布施。
以緻明達至遠玄妙心無所猗。
是曰持戒。
能為衆生忍一切勞。
生死周旋世世不廢。
是曰忍辱。
曉了道義總攬至要解本清淨。
是曰精進。
以上聖明寂然惔怕。
為衆生故宣其本元。
是曰一心。
以慧解脫奉無所行。
靡不通達三界蒙恩。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信力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信無所違失如師子王子。
與衆共約未曾失信。
是曰布施。
戒所立處而無所懈。
猶如往昔有象子食以長其身。
菩薩如是服柔順法。
能思惟此以成佛道。
是曰持戒。
正使人來破碎骨髓。
續習慈心由如蘇摩菩薩大士救諸蠕動。
雖有害者其心不變。
是曰忍辱。
勤行精進未曾退悔。
盡其根元如竭大海。
所行如是消淫怒癡。
是曰精進。
若以禅思如法悅豫。
行轉增進消除衆想是曰一心。
所修聖慧而無所受。
所行如法不違道教。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精進力度無極有六事。
行甚忍辱随時方便度脫一切。
是曰布施。
若以勢力緻于最勝然可所作。
猶如俱耶國王之子力伏怨敵。
是曰持戒。
若聞虛無随順可之。
猶如須星國王夫人所行殊特柔軟仁和莫不歸伏。
是曰忍辱。
所奉勤修能行至真。
緻大通達不樂懈廢。
是曰精進。
所行禅思普無不入。
救脫一切而無放逸。
是曰一心。
因明所生遂緻成就随時順義。
猶如往古郁多童子誘諸伴黨。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意力度無極有六事。
若在天界而不斷除天上五樂。
心不犯欲亦無所顯。
是曰布施。
若睹諸天天上玉女。
見其患難而無所著。
是曰持戒。
雖在天宮不貪天上。
不樂寶殿自然百味。
是曰忍辱。
以作天人志在解脫。
離衆甘樂以法為樂。
是曰精進。
若在諸天住在衆會。
其心不亂定意志法。
是曰一心。
為諸天人頒宣經典。
而志詳序不懷恐怖。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定力度無極有六事。
一切所有施而不吝寂然悅豫。
若摩調王棄國捐王行作沙門。
是曰布施。
慎護身行無有口過。
将養其意心不追世。
是曰持戒。
舉動作事随順安隐不随非義。
是曰忍辱。
觀察諸法睹如真谛而無邪念。
是曰精進。
其一切法衆學四輩志無上正真所觀睹諸法空無所有。
是曰一心。
不猗世法其心誓願。
由如陶家成就衆器。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慧力度無極有六事。
有來索頭即以施之不逆其心。
若如往昔迦夷國王敢有求者辄施與之。
是曰布施。
救護他人不貪己身。
由如閱叉斷絕王路。
菩薩爾時不惜軀命與鬼神鬥而降化之。
為一切故開通王路使衆賈客安隐往來。
是曰持戒。
昔者菩薩三反入海。
欲脫諸難使衆人安将從歸家。
是曰忍辱。
所興施與得其處所。
越衆河源七反入海。
緻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