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劫經卷第二

關燈
曰精進。

    若有菩薩平等三昧。

    諸根具足聖惠成就。

    是曰一心。

    若以專心行道正法。

    無怨害心。

    無聲聞意及緣覺行。

    歸一切智。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無上度無極有六事。

    若信無數清淨佛土。

    愍念衆生而以不斷。

    不可計劫而欲度脫。

    是曰布施。

    住于法想棄三惡趣取淨佛土。

    是曰持戒。

    若成佛道。

    皆令衆會紫磨金色分别章句。

    是曰忍辱。

    若習等施。

    猶如無怒佛為菩薩時奉進至真。

    是曰精進。

    若處家中奉于四禅不失定意。

    若在中宮婇女之間。

    佛土清淨少欲塵勞。

    衆會報應。

    是曰一心。

    若攝佛國壽不可計嚴淨無限。

    存在衆中辯才無量。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不亂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施勸助應法疾得神通。

    是曰布施。

    所奉禁戒而不毀斷。

    賢聖之法成就至道備菩薩地。

    是曰持戒。

    若能蠲除一切非法奉功勳法。

    是曰忍辱。

    若能厭世奉具足典。

    諸佛所說善惡之義而悉信念。

    是曰精進。

    若住禅定智度無極。

    而住愛欲觀察經道。

    覺而不舍亦無所著。

    是曰一心。

    曉了菩薩道法根原。

    是非瑕疵而悉分别。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無怨度無極有六事。

    有所住處常能将護令無有失。

    是曰布施。

    而不退堕聲聞緣覺不中取證。

    是曰持戒。

    若斷吾我不計有身是我所者。

    除于結礙因緣之事。

    是曰忍辱。

    遠離世俗第一愚惑。

    歸于智慧順從方便。

    是曰精進。

    其刈諸見聞念諸法得悉永寂。

    是曰一心。

    若消狐疑。

    智慧平等遵無想行。

    一心在道一切智尊。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怨敵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冀求望報而與衆生。

    心懷怨恨至于法寶。

    是曰布施。

    若斷三惱勤苦之趣志願兜術乃至滅度。

    是曰持戒。

    與諸菩薩真正衆生。

    而懷怨恨。

    是曰忍辱。

    若遵仁和多所開化。

    非時勸助。

    因其勤修積化無數。

    如先世菩薩所願。

    有所度脫猗于恩愛。

    而自調習令成其道。

    是曰精進。

    若說無礙成三昧定。

    菩薩正受使一切人普得安隐。

    是曰一心。

    若為己身。

    求于智慧道德根原究竟道義自在正覺。

    不解若幹所好義者。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攝持度無極有六事。

    若勸所願攝持功德。

    是曰布施。

    若興發戒執取衆生療治至義。

    是曰持戒。

    若能建立攝取仁和。

    是曰忍辱。

    若以時節奉行勤修不中懈廢。

    是曰精進。

    随時禅定勸化無數百千衆生。

    是曰一心。

    若以聖智消諸弊礙而無所著。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無所攝持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所施逮得辯才。

    所可遭遇不以增減。

    己身建立若幹品類。

    是曰布施。

    不樂家居慕菩薩道。

    是曰持戒。

    若能堪任深要之法而不疑結。

    是曰忍辱。

    精暢不依仰人。

    是曰精進。

    若以禅思了奉空事。

    思惟人本遵承道法念無所生。

    是曰一心。

    若遭義理及更滅度。

    所學經典入三昧定消滅罪福。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報應度無極有六事。

    若能備悉所作布施。

    不令缺漏究暢福慶。

    是曰布施。

    若能勤修重将其身具足所應。

    是曰持戒。

    其仁和行在所說事究竟成義。

    是曰忍辱。

    勤修所行一切吉利無所違失。

    是曰精進。

    其以禅定識于往古前世所處。

    以慧證明。

    是曰一心。

    其成聖智頒宣至誠靡所不通。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無報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施建立勤苦。

    見諸患難辄能覺了。

    不念獲緻無所悕望。

    是曰布施。

    若于中處緻百千蓋。

    建立滅度在于種姓不住颠倒。

    是曰持戒。

    若有所修不得身口及心念行。

    含和柔順。

    是曰忍辱。

    所行寂然無有妄想。

    是曰精進。

    若以禅思住寂滅地不生想念。

    是曰一心。

    慧眼所觀不以滅盡歸無所歸。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自然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興心無所念。

    是曰布施。

    若以其心不悕望報福。

    是曰持戒。

    其人無我自然柔和。

    是曰忍辱。

    諸所勤修不行二法無有因緣。

    是曰精進。

    其在禅定不著内外亦無中間。

    是曰一心。

    有所觀察永不分别一切諸法。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無所有度無極有六事。

    其心不念于當來事所建立福。

    是曰布施。

    解于一切周旋三界如幻如化。

    是曰持戒。

    若衆善想若無善想。

    常抱仁和心不懷此。

    是曰忍辱。

    若修行道而無所行。

    是曰精進。

    在于三界無所悕望。

    其心所在普歸将護一切衆生。

    是曰一心。

    若不想有為不想無為造如是行。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廣普度無極有六事。

    勸化無數百千衆生。

    使舍悭吝而好給與。

    是曰布施。

    所禁順業普同一切。

    是曰持戒。

    所行方便靡不堪任。

    是曰忍辱。

    若能建立住四意止而不懈怠。

    是曰精進。

    若不悭吝将護六事。

    存于道法而不回還。

    能懷來緻八萬四千諸三昧行。

    是曰一心。

    若能覺了一切塵勞結滞之業誓願聖明。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華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施将慎六情不回道法。

    是曰布施。

    常行恭恪所施謙下而不輕慢。

    是曰持戒。

    若能堪任決諸結縛裂衆羅網。

    是曰忍辱。

    其勤修行應病與藥不堕罪蓋。

    是曰精進。

    捐棄自大奉無蓋慈。

    是曰一心。

    若以聖慧有所頒宣無能當者。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無量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惠常合智慧。

    是曰布施。

    以無量禁常行謹慎無所犯負。

    是曰持戒。

    所行仁和緻三脫門。

    勸助此己不堕色想。

    是曰忍辱。

    若以勤修緻四意斷。

    是曰精進。

    若以禅思奉行慈愍緻七覺意。

    是曰一心。

    若以聖慧修立悲哀緻八道行。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慕求度無極有六事。

    若能出家求缽衣服辄而得之。

    是曰布施。

    其行止足功勳戒具。

    是曰持戒。

    緻功德藏斷衆患難生死之厄。

    若作國王。

    夫人侍女有所施與。

    聞之默然不以懷恨。

    是曰忍辱。

    求衆利義積功累德方便勤苦。

    從錠光佛來。

    若有所施乃至于今而不懈惓。

    是曰精進。

    若勸歎人而順其意曉衆塵勞。

    是曰一心。

    若以順時勸無上慧。

    以是三昧緻最正覺。

    欲度衆生而随順之。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厭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施緻于貧匮逮長者寶。

    是曰布施。

    若以持戒遵修十善。

    不以厭之乃勸化人。

    是曰持戒。

    若漸護禁啟受道力而獨寂爾。

    是曰忍辱。

    若不遠舍所想恩德而犯妄想欲至勤修。

    是曰精進若以禅思而至棄捐一切非法。

    是曰一心。

    若生苦惱在于三界說己身慧。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妙樂度無極有六事。

    所施福報來生人間。

    一切所欲皆以豐富而不自大。

    是曰布施。

    所奉禁戒生于天上。

    若于人間壽命常長。

    是曰持戒。

    所謂得人若能逮緻無所從生法忍。

    是曰忍辱。

    所進勤修不虛方便必如至行。

    是曰精進。

    所雲禅思棄于内外因緣之報。

    其所生處辄如真谛所行如願。

    是曰一心。

    其智慧意無所妄相。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無樂度無極有六事。

    有所救之無所望施。

    不舍衆見。

    是曰布施。

    雖家奉禁而有舍家不貪世榮。

    是曰持戒。

    其行柔軟而不懷恨。

    是曰忍辱。

    所奉修行勤苦難樂。

    是曰精進。

    禅棄等分緻于苦惱。

    想衆縛著與難合會。

    是曰一心。

    若于聖慧有颠倒想。

    雖為諸苦不從法行。

    是曰智慧。

    是為六。

     賢劫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