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劫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持品第九
佛告喜王菩薩。
何謂聞持度無極有六事。
見衆窮厄不能自濟。
若宣法施。
伏已緻寶使衆人聞。
是曰布施。
常以德本衆善之行。
既自身行複勸他人。
若聞不持緻大财富。
是曰持戒。
若聞善說能忍衆苦不以為惱。
假使菩薩若為梵志。
悉從愚人得有所聞。
修十二年興發建立無上大道。
覺了所生。
是曰忍辱。
若能精進捐棄家業不以為難。
是曰精進。
其解無常而聞因緣不以懈廢。
是曰一心。
學無有師方便平等于諸憎愛。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生死長度無極有六事。
若惠施主得無所從生法忍。
是曰布施。
其能依猗無極大哀。
是曰持戒。
設以柔和勸慕弘誓。
是曰忍辱。
若以博聞施于一切。
是曰精進。
假使寂然加于無我。
是曰一心。
若以諸下縱使仆從。
教誨忍和禅思弘聖。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無斷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所施興立四恩救濟危厄。
是曰布施。
護身口心常謹慎三。
是曰持戒。
其以人宜身心和同。
志逮法忍四事和業。
是曰忍辱。
若用勤修四意斷者。
無所中傷。
皆由學是建立至真。
是曰精進。
其用寂靜逮四意止者。
是曰一心。
若以聖明修四谛事無複虛僞。
是為智慧。
是為六。
何謂欲樂純熟度無極有六事。
一切所有施而不吝。
是曰布施。
開化功勳見空脫門。
是曰持戒。
若以至德教訓用化。
戒禁在于行業心生其上。
開度衆生顯以斯戒。
以忍順意而有殊特人和能受。
是曰忍辱。
其以用法随時開化若幹品訓。
是曰精進。
曉了時宜奉行慈心。
行四等意斷他苦樂是曰一心。
所欲訓誨衆生一切哀護應法。
其所至宜随時不失。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禅定度無極有六事。
若建所施在在所欲不能違者。
是曰布施。
心懷謹慎棄衆不可。
是曰持戒。
仁任和忍諸法自然入于和忍。
是曰忍辱。
一心勤修思惟建立。
處所悉散毀滅諸非。
是曰精進。
若以禅思聞所棄捐身口心安承諸智明。
是曰一心。
若蠲除欲以聖明德去衆穢行。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神通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燈施因得其報天眼徹視。
是曰布施。
其奉禁戒專精聽經。
無所毀犯緻天耳聽。
是曰持戒。
仁和無二以用勸助因發道意。
是曰忍辱。
成就逮得識念宿命過去世事。
神通自然為衆生故處在世間。
積功累德每生自克。
是曰精進。
懷來神通神足變化難逮無極。
舍諸識著受平等禅。
是曰一心。
以逮斯恩因緣之報。
以慧神通消滅衆垢。
因其三昧究暢聖明。
是曰智慧盡諸漏矣。
是為六。
何謂世人巧便度無極有六事。
不能勸學諸度無極。
唯慕世俗巧術之宜。
俱技他行。
巧術所施使人修德。
是曰布施。
後當得報使無數人愛樂務道是曰持戒。
能使一切技術巧便。
皆達無餘靡不通暢。
是曰忍辱。
其速奉行菩薩之法能令成就。
是曰精進。
若心以好。
是曰一心。
咨受道法。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慈愍護養一切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心護一切衆生以慈心施。
是曰布施。
用衆生故不貪己身。
以是持戒以時誓願。
因得自在所生之處。
訓化衆生因奉善事而建立道。
是曰持戒。
猶過去王名曰摩調。
所興精進愁思勤修遵承随時。
是曰忍辱。
若作國王人求截頭心不發恚。
無央數人得生天上。
以是精進若能堪任。
複緻财業以與開導。
是曰精進。
其不逸禅無所藏匿消滅六情。
是曰一心。
設用聖慧示無數衆。
人皆啟受報應大果。
衆德六事諸所塵垢。
勇猛所報為不見侵。
不以過去而有增損。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行哀度無極有六事。
以能布施心自發念。
欲使衆生一切普安。
是曰布施。
若棄他人不自厭身悉散衆結。
是曰持戒。
若能忍己罵詈杖捶悉以能忍。
亦化他人令忍。
是曰忍辱。
若以精進具衆德本。
不以患厭度無極衆。
又以專精勸諸人衆使出家學。
是曰精進。
若厭惡趣愛樂禅思功勳究竟。
是曰一心。
愍哀淨除一切惡露而不懈廢。
所興法施訓化衆生。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歡喜度無極有六事。
若能行恩其心悅豫而不懷恨。
是曰布施。
笃信守禁而緻善德。
是曰持戒。
若以柔和成就慚愧不報粗犷。
是曰忍辱。
若以勤修心無嗔恨。
自護安彼而善思惟不懷湯火。
是曰精進。
若樂寂然其心清淨。
建立成就斷衆貪欲。
是曰一心。
有所惠施心無所猗。
奉行道法休息望報。
觀于智慧而受覺意。
選覺意已遵修無願建立脫門。
不處颠倒無所傷害。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護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施心無所著。
奉平等法不懷妄想。
是曰布施。
若以謹慎親諸覺意。
心受精進不懷惱熱。
是曰持戒。
行無所想心志顯明。
其内外安棄諸貪羨。
是曰忍辱。
曉了有為觀于無為心不處二。
是曰精進。
若以禅思觀察勢力。
寂然精進。
在所遊至為一切首。
是曰一心。
若信聖明遵修道義。
無極哀故開化餘人。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邪見度無極有六事。
若在雜碎諸外異學。
入其祠祀順從其意而開化之。
猶如随藍梵志所興福德之業。
是曰布施。
若颠倒戒衆賊集會為賊所牽而顯其行緣斯化度。
是曰持戒。
若在衆雜若幹惱行。
而來犯之不以患厭。
是曰忍辱。
有所施與若入世俗不與同塵。
而為頒宣寂然之義。
是曰精進。
若興禅思遊在冥中而樂于此。
樂無所樂以法樂之。
是曰一心。
若梵志像欲化衆生。
随其所順行而訓誨之。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正見度無極有六事。
若入習俗為設法教。
布施得福持戒生天。
所作善惡皆有果報。
以此濟之。
是曰布施。
若世無佛菩薩。
未曾随惡友教。
是曰持戒。
菩薩清淨鮮白無瑕猶如雪山生好樹木。
曾有諸天鬼神衆龍而遊樂中。
是曰忍辱。
所奉勤修除去彼我。
譬如賈客而遠遊行有所成辦。
是曰精進。
若以智慧修治四禅亦無所護。
是曰一心。
若以聖明多所愍傷。
一切衆生建立不逮。
猶如昔學本之所教。
以一頌偈訓誨八萬四千國邑。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住見度無極有六事。
菩薩假使在于夢中心不悭嫉。
雖佛不興無有異心況現在乎。
是曰布施。
若遇惡罪及失身命未曾犯禁。
是曰持戒。
所生之處與光明俱。
适生辄聞本清淨忍乃得佛道。
是曰忍辱。
所生之處常見頒宣開化衆生。
以此道法訓誨他人。
是曰精進。
在在所生善思念道。
快建立業有所睹見。
本性自然故緻如是。
是曰一心。
若以度世及睹世事。
無師主者。
其身獨立不從他受。
其慧如是常宣至誠。
其身口心未曾有欺。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無住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權惠濟有所救窮厄之士。
是曰布施。
謹慎身心心無所犯而無放逸。
是曰持戒。
逮不退轉不起法忍。
是曰忍辱。
一切萬物思不可得。
勤修方便而無所住。
以是無住勸六度無極。
是曰精進。
若于内外悉無所著。
而衆生迷心心塞不解。
計有我想不了無我。
為分别說了一切空。
是曰一心。
若不棄舍聲聞緣覺。
以聖明法依一切智。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無猗度無極有六事。
若集加恩一切三界皆得悅豫。
猶如定光所有發起。
是曰布施。
若以禁行而無所依不有所求。
是曰持戒。
假使其心仁和柔軟。
未曾妄想一切諸法。
是曰忍辱。
勤修衆行而無所著。
是曰精進。
禅定所見入菩薩地不堕颠倒。
是曰一心。
若以聖智消衆塵勞歸于大道。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意度無極有六事。
意自念言菩薩所濟欲成佛國因緻究竟。
是曰布施。
其自守行斷三惡趣不為罪業。
是曰持戒。
以慈仁和報德相好端政殊妙見莫不歡。
是曰忍辱。
以勤修行往入大海緻如意珠。
消竭衆難得自在法。
是曰精進。
若以禅思蠲除塵勞。
如其志願而緻得之。
是曰一心。
若以聖明能壞衆魔。
所立訓化莫不從教。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忍度無極有六事。
所出施與心在佛道未曾忽忘。
是曰布施。
救護地獄以寂靜志。
魔不能犯法不回轉。
是曰持戒。
順理所向奉行正法不懷嫉妒。
如王太子号曰德
何謂聞持度無極有六事。
見衆窮厄不能自濟。
若宣法施。
伏已緻寶使衆人聞。
是曰布施。
常以德本衆善之行。
既自身行複勸他人。
若聞不持緻大财富。
是曰持戒。
若聞善說能忍衆苦不以為惱。
假使菩薩若為梵志。
悉從愚人得有所聞。
修十二年興發建立無上大道。
覺了所生。
是曰忍辱。
若能精進捐棄家業不以為難。
是曰精進。
其解無常而聞因緣不以懈廢。
是曰一心。
學無有師方便平等于諸憎愛。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生死長度無極有六事。
若惠施主得無所從生法忍。
是曰布施。
其能依猗無極大哀。
是曰持戒。
設以柔和勸慕弘誓。
是曰忍辱。
若以博聞施于一切。
是曰精進。
假使寂然加于無我。
是曰一心。
若以諸下縱使仆從。
教誨忍和禅思弘聖。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無斷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所施興立四恩救濟危厄。
是曰布施。
護身口心常謹慎三。
是曰持戒。
其以人宜身心和同。
志逮法忍四事和業。
是曰忍辱。
若用勤修四意斷者。
無所中傷。
皆由學是建立至真。
是曰精進。
其用寂靜逮四意止者。
是曰一心。
若以聖明修四谛事無複虛僞。
是為智慧。
是為六。
何謂欲樂純熟度無極有六事。
一切所有施而不吝。
是曰布施。
開化功勳見空脫門。
是曰持戒。
若以至德教訓用化。
戒禁在于行業心生其上。
開度衆生顯以斯戒。
以忍順意而有殊特人和能受。
是曰忍辱。
其以用法随時開化若幹品訓。
是曰精進。
曉了時宜奉行慈心。
行四等意斷他苦樂是曰一心。
所欲訓誨衆生一切哀護應法。
其所至宜随時不失。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禅定度無極有六事。
若建所施在在所欲不能違者。
是曰布施。
心懷謹慎棄衆不可。
是曰持戒。
仁任和忍諸法自然入于和忍。
是曰忍辱。
一心勤修思惟建立。
處所悉散毀滅諸非。
是曰精進。
若以禅思聞所棄捐身口心安承諸智明。
是曰一心。
若蠲除欲以聖明德去衆穢行。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神通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燈施因得其報天眼徹視。
是曰布施。
其奉禁戒專精聽經。
無所毀犯緻天耳聽。
是曰持戒。
仁和無二以用勸助因發道意。
是曰忍辱。
成就逮得識念宿命過去世事。
神通自然為衆生故處在世間。
積功累德每生自克。
是曰精進。
懷來神通神足變化難逮無極。
舍諸識著受平等禅。
是曰一心。
以逮斯恩因緣之報。
以慧神通消滅衆垢。
因其三昧究暢聖明。
是曰智慧盡諸漏矣。
是為六。
何謂世人巧便度無極有六事。
不能勸學諸度無極。
唯慕世俗巧術之宜。
俱技他行。
巧術所施使人修德。
是曰布施。
後當得報使無數人愛樂務道是曰持戒。
能使一切技術巧便。
皆達無餘靡不通暢。
是曰忍辱。
其速奉行菩薩之法能令成就。
是曰精進。
若心以好。
是曰一心。
咨受道法。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慈愍護養一切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心護一切衆生以慈心施。
是曰布施。
用衆生故不貪己身。
以是持戒以時誓願。
因得自在所生之處。
訓化衆生因奉善事而建立道。
是曰持戒。
猶過去王名曰摩調。
所興精進愁思勤修遵承随時。
是曰忍辱。
若作國王人求截頭心不發恚。
無央數人得生天上。
以是精進若能堪任。
複緻财業以與開導。
是曰精進。
其不逸禅無所藏匿消滅六情。
是曰一心。
設用聖慧示無數衆。
人皆啟受報應大果。
衆德六事諸所塵垢。
勇猛所報為不見侵。
不以過去而有增損。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行哀度無極有六事。
以能布施心自發念。
欲使衆生一切普安。
是曰布施。
若棄他人不自厭身悉散衆結。
是曰持戒。
若能忍己罵詈杖捶悉以能忍。
亦化他人令忍。
是曰忍辱。
若以精進具衆德本。
不以患厭度無極衆。
又以專精勸諸人衆使出家學。
是曰精進。
若厭惡趣愛樂禅思功勳究竟。
是曰一心。
愍哀淨除一切惡露而不懈廢。
所興法施訓化衆生。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歡喜度無極有六事。
若能行恩其心悅豫而不懷恨。
是曰布施。
笃信守禁而緻善德。
是曰持戒。
若以柔和成就慚愧不報粗犷。
是曰忍辱。
若以勤修心無嗔恨。
自護安彼而善思惟不懷湯火。
是曰精進。
若樂寂然其心清淨。
建立成就斷衆貪欲。
是曰一心。
有所惠施心無所猗。
奉行道法休息望報。
觀于智慧而受覺意。
選覺意已遵修無願建立脫門。
不處颠倒無所傷害。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護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施心無所著。
奉平等法不懷妄想。
是曰布施。
若以謹慎親諸覺意。
心受精進不懷惱熱。
是曰持戒。
行無所想心志顯明。
其内外安棄諸貪羨。
是曰忍辱。
曉了有為觀于無為心不處二。
是曰精進。
若以禅思觀察勢力。
寂然精進。
在所遊至為一切首。
是曰一心。
若信聖明遵修道義。
無極哀故開化餘人。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邪見度無極有六事。
若在雜碎諸外異學。
入其祠祀順從其意而開化之。
猶如随藍梵志所興福德之業。
是曰布施。
若颠倒戒衆賊集會為賊所牽而顯其行緣斯化度。
是曰持戒。
若在衆雜若幹惱行。
而來犯之不以患厭。
是曰忍辱。
有所施與若入世俗不與同塵。
而為頒宣寂然之義。
是曰精進。
若興禅思遊在冥中而樂于此。
樂無所樂以法樂之。
是曰一心。
若梵志像欲化衆生。
随其所順行而訓誨之。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正見度無極有六事。
若入習俗為設法教。
布施得福持戒生天。
所作善惡皆有果報。
以此濟之。
是曰布施。
若世無佛菩薩。
未曾随惡友教。
是曰持戒。
菩薩清淨鮮白無瑕猶如雪山生好樹木。
曾有諸天鬼神衆龍而遊樂中。
是曰忍辱。
所奉勤修除去彼我。
譬如賈客而遠遊行有所成辦。
是曰精進。
若以智慧修治四禅亦無所護。
是曰一心。
若以聖明多所愍傷。
一切衆生建立不逮。
猶如昔學本之所教。
以一頌偈訓誨八萬四千國邑。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住見度無極有六事。
菩薩假使在于夢中心不悭嫉。
雖佛不興無有異心況現在乎。
是曰布施。
若遇惡罪及失身命未曾犯禁。
是曰持戒。
所生之處與光明俱。
适生辄聞本清淨忍乃得佛道。
是曰忍辱。
所生之處常見頒宣開化衆生。
以此道法訓誨他人。
是曰精進。
在在所生善思念道。
快建立業有所睹見。
本性自然故緻如是。
是曰一心。
若以度世及睹世事。
無師主者。
其身獨立不從他受。
其慧如是常宣至誠。
其身口心未曾有欺。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無住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權惠濟有所救窮厄之士。
是曰布施。
謹慎身心心無所犯而無放逸。
是曰持戒。
逮不退轉不起法忍。
是曰忍辱。
一切萬物思不可得。
勤修方便而無所住。
以是無住勸六度無極。
是曰精進。
若于内外悉無所著。
而衆生迷心心塞不解。
計有我想不了無我。
為分别說了一切空。
是曰一心。
若不棄舍聲聞緣覺。
以聖明法依一切智。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無猗度無極有六事。
若集加恩一切三界皆得悅豫。
猶如定光所有發起。
是曰布施。
若以禁行而無所依不有所求。
是曰持戒。
假使其心仁和柔軟。
未曾妄想一切諸法。
是曰忍辱。
勤修衆行而無所著。
是曰精進。
禅定所見入菩薩地不堕颠倒。
是曰一心。
若以聖智消衆塵勞歸于大道。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意度無極有六事。
意自念言菩薩所濟欲成佛國因緻究竟。
是曰布施。
其自守行斷三惡趣不為罪業。
是曰持戒。
以慈仁和報德相好端政殊妙見莫不歡。
是曰忍辱。
以勤修行往入大海緻如意珠。
消竭衆難得自在法。
是曰精進。
若以禅思蠲除塵勞。
如其志願而緻得之。
是曰一心。
若以聖明能壞衆魔。
所立訓化莫不從教。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勸忍度無極有六事。
所出施與心在佛道未曾忽忘。
是曰布施。
救護地獄以寂靜志。
魔不能犯法不回轉。
是曰持戒。
順理所向奉行正法不懷嫉妒。
如王太子号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