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劫經卷第三

關燈
光。

    布施自在一日悉舍一切所有施佛弟子。

    欲得車乘象馬。

    滿四十裡幡蓋郁茂璎珞衣寶無數華香。

    舍八萬四千婇女。

    棄國捐王。

    手足耳鼻頭目肌肉支體妻子。

    不逆人意。

    出家作沙門奉是正法。

    是曰忍辱。

    所奉衆戒處于勤修而無所著。

    是曰精進。

    若于夢中見衆玉女不以為貪。

    具身相好顔貌清淨。

    是曰一心。

    若入城中心懷明智。

    設見比丘笃心敬之無若幹想。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造業度無極有六事。

    若身自立淨修梵行。

    所可勸助得利養多。

    臨法滅盡衣才覆形。

    猶如炎華學志所行。

    現毀佛身悉無所失。

    五枝新華五枝故華。

    亦往上佛。

    以是報應道法興隆。

    正法得立至五百歲。

    像法亦爾。

    是曰布施。

    若以衆戒消除他人諸惡行業。

    随其所乏以救濟之。

    是曰持戒。

    所遵仁和若有挂礙而無吉利必得濟厄。

    猶如賈客而入大海遇摩竭魚。

    忽有浴池數二十五。

    各有白象辄乘其上得出大難。

    是曰忍辱。

    假使遭值天上世間快樂安隐。

    猶如往昔無開導主欲令精進。

    有大梵天名曰英妙。

    勸化天帝訓誨衆生令得生天。

    是曰精進。

    禅無所生。

    諸佛菩薩之所講說。

    假使菩薩勸喻衆生。

    使生梵天。

    從光音宮至無想天。

    是曰一心。

    聖明之業為諸世俗說現世事講度世業。

    修十善行利益群黎。

    猶昔國主名曰得生。

    王有好眼愛樂道法。

    無數世中曉了此義。

    諸王慈行諸佛菩薩之所開導。

    以斯言教宣示一切。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無所造業度無極有六事。

    心中好喜所樂功勳。

    一切原首心勸助施。

    所可勸助則為是著。

    昔者菩薩見定光佛。

    以華五莖散供養佛。

    所殖德本皆使獲此功祚道德永無妄想。

    至法沒盡皆共倚之。

    是曰布施。

    所學精進。

    将身口心無權方便。

    計有土地生死處所。

    是曰持戒。

    所修仁和有所慕樂求其苦本。

    是曰忍辱。

    有所精進建立俗事化入道法。

    是曰精進。

    若修禅定觀于梵天壽命長短。

    是曰一心。

    所遵聖明未曾有言。

    猶如菩薩号名如來日。

    随其衆生宣一品法。

    其餘有身宣若幹品。

    造立寂然而滅度之。

    後正法住立若幹歲後法沒盡。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有餘度無極有六事。

    往古菩薩定光佛時。

    供養所奉以誓道願。

    是曰布施。

    身口有餘依猗住禁。

    多所不信而樂己身。

    是曰持戒。

    其性仁和而無粗犷歸燕坐力。

    是曰忍辱。

    假使勳修中間。

    猗有所樂不至正真。

    是曰精進。

    禅思慕樂侍行空無以斯為樂。

    是曰一心。

    若聞聖明心有所著或無所著。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住有餘度無極。

    不能順真反向異門。

    志空處所聲聞緣覺之所報應。

    不長佛道。

    入十地業而複退轉。

    當知其意。

    是曰菩薩有餘所行度無極。

    何謂無餘菩薩所施度無極。

    勸助生死衆生報應。

    如所能忍聲聞緣覺。

    寂然而定不随退轉。

    是曰布施。

    禁法之報離于智慧而能深入。

    是曰持戒。

    其以仁和畏至惡趣。

    勤苦之處心無所犯。

    是曰忍辱。

    若以勤修求于魔業。

    欲消其界使無邪元。

    是曰精進。

    政行禅思知壽命限究竟根元。

    是曰一心。

    若以智慧見知其宿命。

    斷衆苦患而好志願。

    是曰智慧。

    無餘度無極。

    何以得名曰度無極。

    謂是菩薩得從順化随世所好。

    然後名曰無餘六度無極。

    何謂明度無極有六事。

    菩薩所施奉于尊長不望其報。

    百千劫中服世飲食。

    不以身故而意懷憂也。

    是曰布施。

    所修法義詣佛樹下。

    于一切法不懷狐疑。

    緣是乃至一切愍智。

    是曰持戒。

    其以禅思無所著法。

    斯一切智由從此生。

    是曰忍辱。

    若奉勤修住于道慧化五陰蓋。

    是曰精進。

    若以禅定成最正覺。

    逮得天眼識其宿命睹所更曆。

    是曰一心。

    其以聖明諸漏悉盡逮得佛眼。

    普達諸法心不猶豫。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住明持度無極有六事。

    住于正法供養佛教存立經典。

    是曰布施。

    行所止處入于如來。

    身明口淨無有衆想。

    是曰持戒。

    其柔順行不近俗法無所動轉。

    是曰忍辱。

    曉了聲聞緣覺之業。

    消衆塵勞乃至滅度。

    是曰精進。

    所以禅思求于衆生。

    心念所行以惠音盡。

    是曰一心。

    以知得脫不失時節行聖明慈。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興成就度無極有六事。

    佛興世時成大财業。

    賢聖無量受于過去諸佛之教。

    是曰布施。

    以行勸助而得解脫。

    佛興現世消衆塵勞。

    是曰持戒。

    以而仁和受世尊教。

    又知止足不懷懈惓乃至大行。

    是曰忍辱。

    若以勤修建立弘誓。

    其人功德若在王位心不違法。

    是曰精進。

    若以禅思心常念佛不失至真。

    是曰一心。

    若以聖明勸助滅度。

    如佛開化五人身心。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意不惱度無極有六事。

    行恩如意願誓奉道以化他人。

    是曰布施。

    遵其至行以護他人禦身口意。

    是曰持戒。

    所修仁和是深妙忍。

    正法沒時堅固其志。

    是曰忍辱。

    所立勤修懷來道慧心不迷惑。

    是曰精進。

    假使禅思執持空無。

    不有想願心無所冀。

    是曰一心。

    以其聖明思惟愁戚。

    慈念一切欲救濟之。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佛興立在家居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所施興發五事。

    何謂為五。

    一曰成座。

    二曰說處。

    三曰成眷屬。

    四曰成就法樂。

    五曰成其書疏。

    是曰布施。

    所施立行其禁具足而無所犯。

    是曰持戒。

    其以仁和棄捐人想不計壽命。

    是曰忍辱。

    若以勤修奉平等業顯示道義。

    是曰精進。

    以心禅思普修平等。

    奉行至德意無所願。

    是曰一心。

    若以慧明歸諸聖谛靡所不通。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出家來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施與心俱合緻無漏行。

    是曰布施。

    其以謹慎令護身口合于滅度。

    是曰持戒。

    若以仁和厭于三界而無所著。

    是曰忍辱。

    勤修政行歸四意止而生道意。

    是曰精進。

    所以禅思遵四等心。

    患厭周旋生死之難。

    是曰一心。

    若以聖明而放遠舍愁戚之思遵修至真。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愍哀博聞來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頒宣訓精進教給衆窮匮。

    是曰布施。

    奉受道法舍其身命無所貪愛。

    是曰持戒。

    正以仁和正法欲沒。

    菩薩發心順其時宜。

    自沒其身愛護正法。

    是曰忍辱。

    若以勤修逮得總持恒識不忘。

    是曰精進。

    若以禅思其心體解十二緣起而無所起。

    是曰一心。

    若以智慧諸所更曆遵修寂靜。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出家不斷戒度無極有六事。

    所濟他人如意所願奉行法師命。

    是曰布施。

    所行禁戒遵于大哀無有微恨。

    是曰持戒。

    所志仁和不懷危害。

    謙下恭順而不自大。

    是曰忍辱。

    所奉勤修強而有勢不為怯弱。

    是曰精進。

    所禅志思行七覺意。

    通于遠近靡所不達。

    是曰一心。

    所志智慧因能具足不起法忍。

    是曰智慧。

    是為六(上文第十二幅初六度無極下丹本有注雲準标文脫佛興盛度無極)。

     神通品第十 佛告喜王菩薩。

    何謂住神通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施至于重财不以貪吝。

    奉于道法而受真教。

    是曰布施。

    行無所著不猗邪正志于大道。

    是曰持戒。

    其以仁和不懷狐疑永無猶豫。

    是曰忍辱。

    志在勤修建立弘誓不違本願。

    是曰精進。

    所以禅思光明所照通于遠近。

    是曰一心。

    聖明所遵應于道地。

    事事有緣牢堅受持。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神通不斷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救建立如來佛寺精舍以為元首。

    是曰布施。

    求于道業緻智慧根拔無明原。

    是曰持戒。

    所志柔和達于本際而興正真。

    是曰忍辱。

    奉行勤修通達色想而無所想。

    是曰精進。

    所以禅思寂然定意乃至脫門。

    是曰一心。

    遵承聖明修持總持。

    觀于正行住淡泊地。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入欲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濟合集勢力以給怨家。

    是曰布施。

    所行羸劣次第順力建立大勢。

    是曰持戒。

    其以柔和消諸陰蓋奉修道義。

    是曰忍辱。

    若斷怨心猶王太子樂于清白。

    是曰精進。

    若常禅思心不放逸專唯定意。

    是曰一心。

    所以聖明有所度脫惡趣地獄生死之難勤修精進。

    猶如往古學之所行。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立度無極有六事。

    有人行者救于惡趣。

    誘在生死使得超出。

    如頂相報。

    是曰布施。

    所奉行者若世無佛。

    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