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劫經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見解空了三脫門。
是曰一心。
若志一心衆善德法而不忽忘。
使無衆想悉入佛道。
從其所依因教訓之。
至于無想不願脫門。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休息道度無極有六事。
若斯吉祥意所好樂。
世俗之業。
以所布施入于正見。
合集功德勸助衆生。
是曰布施。
其心休息志信道慧。
以所施與。
正語正命正業正方便。
是曰持戒。
菩薩所作休息道者。
戒之所度。
其無所從生法忍不望想報。
是曰忍辱。
心不可得。
身複精進而無所猗。
是曰精進。
捐去颠倒定意不亂。
專精攝意令無放逸。
是曰一心。
若攝無想執智慧聖。
度脫危厄衆惱之患。
是曰智慧。
奉行正見正意。
興發一道乃不退轉。
是曰智慧休息道度無極六事。
何謂不置遠度無極而有六事。
若施一切以權方便而發道心。
是曰布施。
心無所害無倒為道。
至長安隐所到無患。
若有菩薩從兜術天具足來下。
動大千世界得淨深土。
是曰持戒。
若以忍辱而為懷來。
興建立道超世八法。
是曰忍辱。
精進勸慈加于衆生。
是曰精進。
若緻一切正受禅定。
而無放逸受四等心。
是曰一心。
以智慧度無極。
願行勸助成一切法。
方便之宜靡不周濟。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應順度無極有六事。
若成明施與同心俱而無異念。
是曰布施。
若以禁戒勸令離欲。
無穢之行清淨猶水。
是曰持戒。
若以和心勸化衆生使無恨心。
是曰忍辱。
設以勤修方便寂然。
是曰精進。
其用柔和醫藥法書能動天地。
若以禅思消滅諸見六十二疑。
遊于塵勞而無所畏。
是曰一心。
若以智度動于天地。
學問書疏慧通大哀。
曉解善惡苦樂所趣。
依仰恃怙于一切智。
開士由是見無所畏。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造作度無極有六事。
既自布施教他使施。
複勸他人。
以慧衆生愍哀護之。
是曰布施。
用衆生故常依慈心而不放逸斷衆惡業。
是曰持戒。
其以将護柔和恩潤不起嗔恨。
是曰忍辱。
設令功德善本至要。
興隆道化濟諸不逮。
是曰精進。
其以禅思無常苦空非身之義。
悉解是事不堕四倒。
是曰一心。
若以智度令衆善本而不漏失。
建立現在消諸不善。
以權方便多所開化度脫一切。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無作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五欲功勳之德教授衆生。
是曰布施。
設以将護無數衆人。
用斯品次奉佛法戒護所生處。
是曰持戒。
以是寂滅愛欲塵勞。
訓誨衆生使其殊特。
是曰忍辱。
在于世俗遊于無窮戲樂自在。
以斯眷屬開化衆生。
是曰精進。
設以禅定志護覺意無所不達。
是曰一心。
若信智慧學無極明。
以斯智慧度脫一切。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為意度無極有六事若離勸助而不想報。
是曰布施。
所奉禁戒無所毀犯勸助佛道。
是曰持戒。
所修平等而行柔軟。
是曰忍辱。
勤修不懈進退制己。
是曰精進。
若能奉行舍諸放逸不懷愦亂。
是曰一心。
若有所聞聖明之德以勸助道。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勤修度無極有六事。
一切所有無所愛惜而能放舍。
由入大海緻諸财寶以濟衆生。
是曰布施。
若護禁戒自離所瞻不著名色。
是曰持戒。
有懷毒意而欲加害。
乃至截頭節節支解心不懷恨。
是曰忍辱。
若能越度一切論議。
其心寬弘猶如大海。
一時枯竭恣意得過。
是曰精進。
若在中宮愛欲之中不失四禅。
是曰一心。
設能觀察一切萬物。
猶如幻化勤無所得。
深入微妙不失聖明。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正真度無極有六事。
有所施與舍衆挂礙無所悕求。
是曰布施。
奉修微妙不違禁法不棄聖義。
既有所施釋衆放逸。
離諸惡趣能建立志。
是曰持戒。
能忍一切不诤善法常施仁慈。
是曰忍辱。
普于精學而不怯弱。
是曰精進。
若于禅思能自勤修。
入于三昧殊特之業。
調護其心。
乃至所願如大善見轉輪聖王。
雖在國土消除貪想嗔恚害想。
慈念衆生。
是為一心。
而于聖明普無所著。
盡睹大哀無傷害心。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行捷疾度無極有六事。
住無所逮而造福施。
其心坦然而無所歸。
是曰布施。
若奉禁戒不求産業無所想念。
是曰持戒。
遵一切法不堕颠倒随時行仁。
是曰忍辱。
從其所樂終不回轉。
日日勤修乃至成就。
是曰精進。
若執智慧禅思無極。
是曰一心。
若有菩薩在于聲聞行無餘慧。
于緣覺地慧至無餘。
不堕于欲及凡夫中亦無缺漏。
欲有勸度故在其中志無所著。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深奧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施不念我得施于一切。
是曰布施。
所持禁戒以順衆生不倚生死。
斯則聖明之所教法。
是曰持戒。
棄邪見法初發大意。
建立仁和以是深戒。
用忍無極遵解無我。
不懷妄想無所榮冀。
亦無不冀亦非不冀。
是曰無冀。
名為忍辱。
在邪見法立勤修行。
而于三界悉無所著不念滅度。
是曰精進。
有在外學諸邪見業。
所行平等正真之道。
是曰一心。
處于智慧修正真法而不惑亂。
所在遊至而不挂礙。
其心寂然常無放逸。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雜度無極有六事。
設有所施若幹種味。
品品各異可受者意。
殖若幹福不自貪身。
複為頒宣若幹章句。
若取佛土具足所願。
是曰布施。
建立禁戒嚴淨佛土不違所誓。
是曰持戒。
若彼佛土所有衆生。
諸穢薄少心無嗔害以是勸助。
是曰忍辱。
若能獨步聲聞緣覺及菩薩衆。
是曰精進。
設諸衆會淫怒癡盛。
身處其中而心不亂。
是曰一心。
其以智慧執權方便。
在所遊入未曾虛妄。
無所依仰講深妙法。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清淨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己心自淨佛土無有瑕穢。
是曰布施。
設能恭恪一切衆會不被輕慢。
是曰持戒。
設能平等成就佛土。
平如手掌。
細軟柔和猶如天衣。
若幹種寶雜廁其地而無放逸。
是曰忍辱。
若以周旋不可計會。
一切國土莫不恭敬。
猶如渴仰。
是曰精進。
若以相好悉能成就。
光明遠照去心穢病消衆塵勞。
是曰一心。
若解衆生猶如幻化而為說法。
下及禽獸而不妄舍。
是曰智慧。
是為六。
無際品第八 佛告喜王菩薩。
何謂無際度無極有六事。
若見衆人心懷陰蓋。
先布施已卻為說法而開化之。
是曰布施。
若抱塵勞。
訓誨消除令無有餘。
是曰持戒若世愚人迷起人想。
不懷怯弱心無所畏。
為分别說令無邊際。
是曰忍辱。
若設善方便去挂礙慧令無暗翳。
是曰精進。
住無我忍棄衆邪業禅定不亂。
是曰一心。
若以智慧成就辯才。
所入平等而說無邊。
一切禅定定意脫門正受無所毀害。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信道度無極有六事。
若能決了所可布施勸助道法。
是曰布施。
若察禁戒而無缺漏所行具足。
是曰持戒。
住在四禅奉行空事消所著想。
是曰忍辱。
若住空法行等方便。
身口心行而無所犯。
是曰精進。
若修禅定于内于外而無所著。
是曰一心。
以智無極住十二緣。
不亂諸法順從聖明。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為衆生厄故度無極有六事。
若行慈心以為元首。
志懷悅豫淨三境界。
是曰布施。
若心專精清淨無垢。
是曰持戒。
若除地獄堪任衆苦能制其意。
是曰忍辱。
是曰一心。
若志一心衆善德法而不忽忘。
使無衆想悉入佛道。
從其所依因教訓之。
至于無想不願脫門。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休息道度無極有六事。
若斯吉祥意所好樂。
世俗之業。
以所布施入于正見。
合集功德勸助衆生。
是曰布施。
其心休息志信道慧。
以所施與。
正語正命正業正方便。
是曰持戒。
菩薩所作休息道者。
戒之所度。
其無所從生法忍不望想報。
是曰忍辱。
心不可得。
身複精進而無所猗。
是曰精進。
捐去颠倒定意不亂。
專精攝意令無放逸。
是曰一心。
若攝無想執智慧聖。
度脫危厄衆惱之患。
是曰智慧。
奉行正見正意。
興發一道乃不退轉。
是曰智慧休息道度無極六事。
何謂不置遠度無極而有六事。
若施一切以權方便而發道心。
是曰布施。
心無所害無倒為道。
至長安隐所到無患。
若有菩薩從兜術天具足來下。
動大千世界得淨深土。
是曰持戒。
若以忍辱而為懷來。
興建立道超世八法。
是曰忍辱。
精進勸慈加于衆生。
是曰精進。
若緻一切正受禅定。
而無放逸受四等心。
是曰一心。
以智慧度無極。
願行勸助成一切法。
方便之宜靡不周濟。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應順度無極有六事。
若成明施與同心俱而無異念。
是曰布施。
若以禁戒勸令離欲。
無穢之行清淨猶水。
是曰持戒。
若以和心勸化衆生使無恨心。
是曰忍辱。
設以勤修方便寂然。
是曰精進。
其用柔和醫藥法書能動天地。
若以禅思消滅諸見六十二疑。
遊于塵勞而無所畏。
是曰一心。
若以智度動于天地。
學問書疏慧通大哀。
曉解善惡苦樂所趣。
依仰恃怙于一切智。
開士由是見無所畏。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造作度無極有六事。
既自布施教他使施。
複勸他人。
以慧衆生愍哀護之。
是曰布施。
用衆生故常依慈心而不放逸斷衆惡業。
是曰持戒。
其以将護柔和恩潤不起嗔恨。
是曰忍辱。
設令功德善本至要。
興隆道化濟諸不逮。
是曰精進。
其以禅思無常苦空非身之義。
悉解是事不堕四倒。
是曰一心。
若以智度令衆善本而不漏失。
建立現在消諸不善。
以權方便多所開化度脫一切。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無作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五欲功勳之德教授衆生。
是曰布施。
設以将護無數衆人。
用斯品次奉佛法戒護所生處。
是曰持戒。
以是寂滅愛欲塵勞。
訓誨衆生使其殊特。
是曰忍辱。
在于世俗遊于無窮戲樂自在。
以斯眷屬開化衆生。
是曰精進。
設以禅定志護覺意無所不達。
是曰一心。
若信智慧學無極明。
以斯智慧度脫一切。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為意度無極有六事若離勸助而不想報。
是曰布施。
所奉禁戒無所毀犯勸助佛道。
是曰持戒。
所修平等而行柔軟。
是曰忍辱。
勤修不懈進退制己。
是曰精進。
若能奉行舍諸放逸不懷愦亂。
是曰一心。
若有所聞聖明之德以勸助道。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勤修度無極有六事。
一切所有無所愛惜而能放舍。
由入大海緻諸财寶以濟衆生。
是曰布施。
若護禁戒自離所瞻不著名色。
是曰持戒。
有懷毒意而欲加害。
乃至截頭節節支解心不懷恨。
是曰忍辱。
若能越度一切論議。
其心寬弘猶如大海。
一時枯竭恣意得過。
是曰精進。
若在中宮愛欲之中不失四禅。
是曰一心。
設能觀察一切萬物。
猶如幻化勤無所得。
深入微妙不失聖明。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正真度無極有六事。
有所施與舍衆挂礙無所悕求。
是曰布施。
奉修微妙不違禁法不棄聖義。
既有所施釋衆放逸。
離諸惡趣能建立志。
是曰持戒。
能忍一切不诤善法常施仁慈。
是曰忍辱。
普于精學而不怯弱。
是曰精進。
若于禅思能自勤修。
入于三昧殊特之業。
調護其心。
乃至所願如大善見轉輪聖王。
雖在國土消除貪想嗔恚害想。
慈念衆生。
是為一心。
而于聖明普無所著。
盡睹大哀無傷害心。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行捷疾度無極有六事。
住無所逮而造福施。
其心坦然而無所歸。
是曰布施。
若奉禁戒不求産業無所想念。
是曰持戒。
遵一切法不堕颠倒随時行仁。
是曰忍辱。
從其所樂終不回轉。
日日勤修乃至成就。
是曰精進。
若執智慧禅思無極。
是曰一心。
若有菩薩在于聲聞行無餘慧。
于緣覺地慧至無餘。
不堕于欲及凡夫中亦無缺漏。
欲有勸度故在其中志無所著。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深奧度無極有六事。
若有所施不念我得施于一切。
是曰布施。
所持禁戒以順衆生不倚生死。
斯則聖明之所教法。
是曰持戒。
棄邪見法初發大意。
建立仁和以是深戒。
用忍無極遵解無我。
不懷妄想無所榮冀。
亦無不冀亦非不冀。
是曰無冀。
名為忍辱。
在邪見法立勤修行。
而于三界悉無所著不念滅度。
是曰精進。
有在外學諸邪見業。
所行平等正真之道。
是曰一心。
處于智慧修正真法而不惑亂。
所在遊至而不挂礙。
其心寂然常無放逸。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雜度無極有六事。
設有所施若幹種味。
品品各異可受者意。
殖若幹福不自貪身。
複為頒宣若幹章句。
若取佛土具足所願。
是曰布施。
建立禁戒嚴淨佛土不違所誓。
是曰持戒。
若彼佛土所有衆生。
諸穢薄少心無嗔害以是勸助。
是曰忍辱。
若能獨步聲聞緣覺及菩薩衆。
是曰精進。
設諸衆會淫怒癡盛。
身處其中而心不亂。
是曰一心。
其以智慧執權方便。
在所遊入未曾虛妄。
無所依仰講深妙法。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清淨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己心自淨佛土無有瑕穢。
是曰布施。
設能恭恪一切衆會不被輕慢。
是曰持戒。
設能平等成就佛土。
平如手掌。
細軟柔和猶如天衣。
若幹種寶雜廁其地而無放逸。
是曰忍辱。
若以周旋不可計會。
一切國土莫不恭敬。
猶如渴仰。
是曰精進。
若以相好悉能成就。
光明遠照去心穢病消衆塵勞。
是曰一心。
若解衆生猶如幻化而為說法。
下及禽獸而不妄舍。
是曰智慧。
是為六。
無際品第八 佛告喜王菩薩。
何謂無際度無極有六事。
若見衆人心懷陰蓋。
先布施已卻為說法而開化之。
是曰布施。
若抱塵勞。
訓誨消除令無有餘。
是曰持戒若世愚人迷起人想。
不懷怯弱心無所畏。
為分别說令無邊際。
是曰忍辱。
若設善方便去挂礙慧令無暗翳。
是曰精進。
住無我忍棄衆邪業禅定不亂。
是曰一心。
若以智慧成就辯才。
所入平等而說無邊。
一切禅定定意脫門正受無所毀害。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信道度無極有六事。
若能決了所可布施勸助道法。
是曰布施。
若察禁戒而無缺漏所行具足。
是曰持戒。
住在四禅奉行空事消所著想。
是曰忍辱。
若住空法行等方便。
身口心行而無所犯。
是曰精進。
若修禅定于内于外而無所著。
是曰一心。
以智無極住十二緣。
不亂諸法順從聖明。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為衆生厄故度無極有六事。
若行慈心以為元首。
志懷悅豫淨三境界。
是曰布施。
若心專精清淨無垢。
是曰持戒。
若除地獄堪任衆苦能制其意。
是曰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