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劫經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經要典使一切解。
多所哀念多所安隐。
愍傷諸天及十方人。
複為重散。
佛告喜王菩薩。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今當為汝一切比丘諸菩薩等重解散之。
喜王菩薩與諸大衆受教而聽。
佛言。
何謂修習行法度無極有六事。
從古已來未曾發意則發平等至真菩薩心。
在于過去平等覺所及于衆生。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志樂佛道心願至真未曾忽忘。
是謂修治習行而度無極。
是為六。
何謂光曜度無極有六事。
發顯明智道心之法。
已自察戒發菩薩心。
始從施起戒忍精進一心智慧。
是謂光曜度無極。
何謂世度無極有六事。
所供養佛興功立德。
皆為衆生。
六度亦然。
拘制六情志慕六通。
達往業進大道。
是世度無極。
何謂為衆生故行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布施攝于衆生。
心自念言。
使諸衆生常獲安隐。
亦複勸人入于佛道。
六度無極亦複如是。
以戒安之以苦如空。
忍辱之法而度脫之。
精進濟之。
以一心攝護于衆生。
自投颠倒想逮智慧。
勸助于道欲安衆生。
求成正覺欲度衆生。
是謂為衆生故行度無極有六事。
何謂住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堅固建立志願。
道心清和而無诤訟。
是施度無極。
所立遊土觀無想戒。
志存道法不求望報。
是戒度無極。
住于道法忍一切苦堅住道要。
是忍度無極。
所立正行無央數劫。
不廢精進至一切智。
是精進度無極。
修奉一心志求法想欲成佛道。
是禅度無極。
住于道義暢一切法。
審如至真成最正覺。
心無有異不抱妄想。
是智度無極。
是住度無極六事。
何謂生死度無極有六事。
所施無量而不可盡。
至得佛道周旋生死。
所在之處緻大财富。
是施度無極。
以勸終始。
諸惱之患悉蒙福慶。
具足壽命不可限量。
在生死中而不中夭。
是戒度無極。
若得他對而心不起。
是謂忍辱。
不可計劫不厭禅定奉行善本。
是曰精進。
以所生緣禅定正受。
是名曰禅。
若以不舍諸度無極勸助佛道。
一切諸業建立伎術。
從其至慧皆令得所。
是曰智慧。
是在生死六度無極。
何謂所著塵度無極有六事。
所欲立道衆善德勳。
皆以勸化衆生之類。
是曰布施。
如師子。
猶如聖王有八萬四千諸宮婇女。
婇女所違佛道者終不與俱。
使歸三寶消除三百塵。
衆勞如一。
疾緻道術。
以是戒禁慈勸衆生。
是曰持戒。
戒之所度為去塵勞。
順從他心不以穢塵。
是為忍辱。
精進所著。
何謂精進所度無極。
雲所著故故行精進。
恐怖于人如明王子。
度知施業因而安之。
用所著故而行精進。
何謂為禅。
有著之故行禅定耳。
以見吾我便攝息之。
是曰禅定。
何謂所著之故行智度無極。
若智度無極而不可盡。
愍傷光晖樂得聖慧勸助道德。
是曰智慧。
是曰所著故六度無極。
何謂益他人度無極六事。
以樂德勳開化衆生。
是為布施。
依猗慈心不懷傷害。
是曰持戒。
所治正法悉能忍之而不穢厭。
是曰忍辱。
若為彼人勤修至行。
欲濟危厄悉得永安。
是曰精進。
若有以法心懷思惟積德清淨。
是以禅定。
以斯因緣充滿飽足一切衆生。
顯揚道意。
是曰智慧。
是曰益他人六度無極。
何謂處所度無極六事。
以棄颠倒布施所作不望其報。
是曰施與。
所有财業因依戒禁。
用衆生故習于忍辱願進一切己身所住。
思惟經典修行寂然。
而在憺怕住于其内。
是曰智慧。
是六處所度無極。
何謂道度無極六事。
若能習行無所從生法忍。
靡不堪任。
是曰布施。
若以不得身口心際。
是曰戒矣。
而以于法真谛修順悉無所诤。
是曰忍辱。
若身口心不住返逆。
不志雜碎勤修不懈。
是曰精進。
設奉行法心以精專志無所著。
好一切智所了如審。
是曰一心。
解三界空如幻化夢。
道無三世去來今也。
拔濟塵勞。
是曰智慧。
斯是佛道六度無極。
佛告喜王。
何謂慧度無極。
若不毀斷善權方便。
開化衆生以慧濟之。
是曰布施。
若以造作五百頌偈。
棄捐九十六徑。
消衆苦惱奉尊正見。
超至善處永安之土。
是曰戒矣。
若除苦患慧室寂然。
厭于淫欲勤修精進。
展轉相教以道相度。
是曰忍辱。
奉行自制。
如是所有國土人民象馬車乘。
欲恬怕己識求苦元了無根本。
是曰精進。
念己愍彼則緻弘安。
猶如箜篌。
然後會寂其心堅固。
亦如師子鹿獸之王。
複若導師度衆賈人。
是曰精進。
若興一心色無所生。
發聲聞法起緣覺法。
在于其業而不滅度。
是曰一心。
若以于法無有衆生無我無人不有壽命。
猶如六事修道念法。
出家行學刈去十惡。
是曰智慧。
是慧度無極六事。
何謂為己修立行智度無極有六事。
若得大财勸于己身。
及愍衆生救助惠之。
是曰布施。
設在天上又在人間。
來緻安隐自然飲食。
是曰持戒。
若逮忍辱欣豫寂然。
顔色第一猶如蓮華。
至豪高貴無極之報。
是曰忍辱。
既行佛道不仰他人。
雖奉遵修。
身自獨立。
是曰精進。
若受禅定常若劫毀劫成之時。
來到此國。
是曰一心。
雖處世間懷誠信行。
護身口心。
是曰智慧。
是曰為己勤修六度無極。
何謂逮得度無極有六事。
若了布施緻大财富。
以是所施逮得佛道勸助一切。
是曰布施。
心無所著寂靜惔怕而不起想。
以是持戒勸濟衆生。
是曰持戒。
其不诽謗法無傷害心。
至成佛道未曾有恨。
是曰忍辱。
設奉精進不抱惱熱夙夜修行。
是曰精進。
身遵至教一切無犯逮得三昧。
是曰一心。
若奉行一切諸法。
靡所不了達一切無。
是曰智慧。
是曰逮得度無極六事。
何謂念度無極有六事。
若得奉行布施之德。
以勸助道濟度衆生。
是曰布施。
其身口心所獲功祚戒禁之報以施合道。
是曰持戒。
設受諸法合集在會。
所顯審如審。
是曰忍辱。
設無所決方便奉行。
彼此有慧精進無礙。
是曰精進。
若發禅思所斷瑞應咨受大德。
是曰一心。
智越彼岸聖超在頂。
以授道決将養其意。
所将養者守護心行。
頒宣道法。
是曰智慧。
是曰菩薩念度無極。
何謂離世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方便斷諸有為。
勸至無為道果之德。
是曰布施。
若求禁戒慕道法元心不邪想。
是曰持戒。
若了無常苦空非身。
解内外法好斯法樂。
是曰忍辱。
其以精修無傷害意。
奉遵所願往古之義。
心無所著。
是曰精進。
設以禅定不舍至觀。
以是之故滅除塵勞。
是曰一心。
假使不亂十二緣起。
攝權方便不遠塵勞。
從其衆人心懷所好随時開化。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造有所作業度無極有六事。
以所施業四恩之祚。
加于衆生。
是曰布施。
若用禁戒為無央數衆生之類。
皆令蒙恩而得濟度。
是曰持戒。
猶若飛鳥禽獸新生之時堕著火中。
菩薩見之滅火脫難。
彼這見安救施恩義。
因發道心。
是曰忍辱。
設複開化教訓無數國土黎庶。
随時降衆。
若在八難造立忍辱。
假使截頭遭衆苦惱悉以忍之。
一切諸厄心不起恨。
是亦忍辱。
設有所見以四恩行。
有所加益随時精進。
奉遵大慈無蓋之哀。
以化衆生不可稱計。
以為元首勸助一切。
斯心所行何見所苦。
導利三界以蒙普覆。
是曰精進。
若未修行智慧之元。
而以精勤一切諸法無所違失。
有
多所哀念多所安隐。
愍傷諸天及十方人。
複為重散。
佛告喜王菩薩。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今當為汝一切比丘諸菩薩等重解散之。
喜王菩薩與諸大衆受教而聽。
佛言。
何謂修習行法度無極有六事。
從古已來未曾發意則發平等至真菩薩心。
在于過去平等覺所及于衆生。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志樂佛道心願至真未曾忽忘。
是謂修治習行而度無極。
是為六。
何謂光曜度無極有六事。
發顯明智道心之法。
已自察戒發菩薩心。
始從施起戒忍精進一心智慧。
是謂光曜度無極。
何謂世度無極有六事。
所供養佛興功立德。
皆為衆生。
六度亦然。
拘制六情志慕六通。
達往業進大道。
是世度無極。
何謂為衆生故行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布施攝于衆生。
心自念言。
使諸衆生常獲安隐。
亦複勸人入于佛道。
六度無極亦複如是。
以戒安之以苦如空。
忍辱之法而度脫之。
精進濟之。
以一心攝護于衆生。
自投颠倒想逮智慧。
勸助于道欲安衆生。
求成正覺欲度衆生。
是謂為衆生故行度無極有六事。
何謂住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堅固建立志願。
道心清和而無诤訟。
是施度無極。
所立遊土觀無想戒。
志存道法不求望報。
是戒度無極。
住于道法忍一切苦堅住道要。
是忍度無極。
所立正行無央數劫。
不廢精進至一切智。
是精進度無極。
修奉一心志求法想欲成佛道。
是禅度無極。
住于道義暢一切法。
審如至真成最正覺。
心無有異不抱妄想。
是智度無極。
是住度無極六事。
何謂生死度無極有六事。
所施無量而不可盡。
至得佛道周旋生死。
所在之處緻大财富。
是施度無極。
以勸終始。
諸惱之患悉蒙福慶。
具足壽命不可限量。
在生死中而不中夭。
是戒度無極。
若得他對而心不起。
是謂忍辱。
不可計劫不厭禅定奉行善本。
是曰精進。
以所生緣禅定正受。
是名曰禅。
若以不舍諸度無極勸助佛道。
一切諸業建立伎術。
從其至慧皆令得所。
是曰智慧。
是在生死六度無極。
何謂所著塵度無極有六事。
所欲立道衆善德勳。
皆以勸化衆生之類。
是曰布施。
如師子。
猶如聖王有八萬四千諸宮婇女。
婇女所違佛道者終不與俱。
使歸三寶消除三百塵。
衆勞如一。
疾緻道術。
以是戒禁慈勸衆生。
是曰持戒。
戒之所度為去塵勞。
順從他心不以穢塵。
是為忍辱。
精進所著。
何謂精進所度無極。
雲所著故故行精進。
恐怖于人如明王子。
度知施業因而安之。
用所著故而行精進。
何謂為禅。
有著之故行禅定耳。
以見吾我便攝息之。
是曰禅定。
何謂所著之故行智度無極。
若智度無極而不可盡。
愍傷光晖樂得聖慧勸助道德。
是曰智慧。
是曰所著故六度無極。
何謂益他人度無極六事。
以樂德勳開化衆生。
是為布施。
依猗慈心不懷傷害。
是曰持戒。
所治正法悉能忍之而不穢厭。
是曰忍辱。
若為彼人勤修至行。
欲濟危厄悉得永安。
是曰精進。
若有以法心懷思惟積德清淨。
是以禅定。
以斯因緣充滿飽足一切衆生。
顯揚道意。
是曰智慧。
是曰益他人六度無極。
何謂處所度無極六事。
以棄颠倒布施所作不望其報。
是曰施與。
所有财業因依戒禁。
用衆生故習于忍辱願進一切己身所住。
思惟經典修行寂然。
而在憺怕住于其内。
是曰智慧。
是六處所度無極。
何謂道度無極六事。
若能習行無所從生法忍。
靡不堪任。
是曰布施。
若以不得身口心際。
是曰戒矣。
而以于法真谛修順悉無所诤。
是曰忍辱。
若身口心不住返逆。
不志雜碎勤修不懈。
是曰精進。
設奉行法心以精專志無所著。
好一切智所了如審。
是曰一心。
解三界空如幻化夢。
道無三世去來今也。
拔濟塵勞。
是曰智慧。
斯是佛道六度無極。
佛告喜王。
何謂慧度無極。
若不毀斷善權方便。
開化衆生以慧濟之。
是曰布施。
若以造作五百頌偈。
棄捐九十六徑。
消衆苦惱奉尊正見。
超至善處永安之土。
是曰戒矣。
若除苦患慧室寂然。
厭于淫欲勤修精進。
展轉相教以道相度。
是曰忍辱。
奉行自制。
如是所有國土人民象馬車乘。
欲恬怕己識求苦元了無根本。
是曰精進。
念己愍彼則緻弘安。
猶如箜篌。
然後會寂其心堅固。
亦如師子鹿獸之王。
複若導師度衆賈人。
是曰精進。
若興一心色無所生。
發聲聞法起緣覺法。
在于其業而不滅度。
是曰一心。
若以于法無有衆生無我無人不有壽命。
猶如六事修道念法。
出家行學刈去十惡。
是曰智慧。
是慧度無極六事。
何謂為己修立行智度無極有六事。
若得大财勸于己身。
及愍衆生救助惠之。
是曰布施。
設在天上又在人間。
來緻安隐自然飲食。
是曰持戒。
若逮忍辱欣豫寂然。
顔色第一猶如蓮華。
至豪高貴無極之報。
是曰忍辱。
既行佛道不仰他人。
雖奉遵修。
身自獨立。
是曰精進。
若受禅定常若劫毀劫成之時。
來到此國。
是曰一心。
雖處世間懷誠信行。
護身口心。
是曰智慧。
是曰為己勤修六度無極。
何謂逮得度無極有六事。
若了布施緻大财富。
以是所施逮得佛道勸助一切。
是曰布施。
心無所著寂靜惔怕而不起想。
以是持戒勸濟衆生。
是曰持戒。
其不诽謗法無傷害心。
至成佛道未曾有恨。
是曰忍辱。
設奉精進不抱惱熱夙夜修行。
是曰精進。
身遵至教一切無犯逮得三昧。
是曰一心。
若奉行一切諸法。
靡所不了達一切無。
是曰智慧。
是曰逮得度無極六事。
何謂念度無極有六事。
若得奉行布施之德。
以勸助道濟度衆生。
是曰布施。
其身口心所獲功祚戒禁之報以施合道。
是曰持戒。
設受諸法合集在會。
所顯審如審。
是曰忍辱。
設無所決方便奉行。
彼此有慧精進無礙。
是曰精進。
若發禅思所斷瑞應咨受大德。
是曰一心。
智越彼岸聖超在頂。
以授道決将養其意。
所将養者守護心行。
頒宣道法。
是曰智慧。
是曰菩薩念度無極。
何謂離世度無極有六事。
若以方便斷諸有為。
勸至無為道果之德。
是曰布施。
若求禁戒慕道法元心不邪想。
是曰持戒。
若了無常苦空非身。
解内外法好斯法樂。
是曰忍辱。
其以精修無傷害意。
奉遵所願往古之義。
心無所著。
是曰精進。
設以禅定不舍至觀。
以是之故滅除塵勞。
是曰一心。
假使不亂十二緣起。
攝權方便不遠塵勞。
從其衆人心懷所好随時開化。
是曰智慧。
是為六。
何謂造有所作業度無極有六事。
以所施業四恩之祚。
加于衆生。
是曰布施。
若用禁戒為無央數衆生之類。
皆令蒙恩而得濟度。
是曰持戒。
猶若飛鳥禽獸新生之時堕著火中。
菩薩見之滅火脫難。
彼這見安救施恩義。
因發道心。
是曰忍辱。
設複開化教訓無數國土黎庶。
随時降衆。
若在八難造立忍辱。
假使截頭遭衆苦惱悉以忍之。
一切諸厄心不起恨。
是亦忍辱。
設有所見以四恩行。
有所加益随時精進。
奉遵大慈無蓋之哀。
以化衆生不可稱計。
以為元首勸助一切。
斯心所行何見所苦。
導利三界以蒙普覆。
是曰精進。
若未修行智慧之元。
而以精勤一切諸法無所違失。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