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劫經卷第一

關燈
服甘露食裂衆猶豫。

    舍所居土顯無蓋哀以覆衆生。

    念于宿命所更生處。

    志泥洹德曉衆愚騃。

    諸行所趣獲至尊慧。

    攝一切想建立諸住。

    不失道地超若幹變。

    達諸言聲而卻一切。

    結解所在周滿佛土。

    遠離五陰而不自大。

    疾了言辭。

    用是之故便降伏魔。

    棄諸外學見不可計。

    十方國土現在諸佛。

    聞所說法受持不忘。

    如其所願得是三昧而自娛樂。

    若有菩薩得是三昧。

    則當謂之逮一切智。

    所以者何。

    以緻此定。

    發意之頃。

    一生補處成最正覺。

    從一本起二。

    二至三。

    三至四。

    從其發意辄得佛道。

    所以者何。

    又斯定者則一切智。

    爾時世尊。

    說此頌曰。

     無量無訓漏  而無有等倫 所出無所歸  以脫諸所趣 降化無所著  殊勝興無限 執持斯景摸  十方之妙行 棄诤以娛樂  心患衆垢塵 人中上喜真  言辭甚流利 勝遵無著勳  捐舍所生冥 總持是法曰  建立在十方 曉了過解說  勸樂度彼岸 天人所重敬  所施濟第一 諸行度無極  勇猛而宣德 所修奉章句  至于十力種 捐雜難往來  乃能緻本無 随心之所好  而開化衆人 得行遊正路  所宿止無垢 以斯施眼明  所行遊無行 意強多愍愛  視人如赤子 人尊諸所至  勸教衆邪業 永無所破壞  而衆中暢吼 于是造立行  無有衆等倫 得護于十方  及他諸不逮 勸樂人無底  長永修閑定 仁舍其家業  興法如甘露 奉持是經典  歸于最勝德 積累多功勳  訓講無數人 勸悅衆愚等  終不久戲逸 谛解于六趣  寂勝而覺善 好和安衆人  在此功德行 得殊特名勳  如月遊無塵 度脫天人衆  居前無所畏 名稱普流勝  施殊妙甘露 遊此所當行  疾緻得佛道 立于所應住  在十方佛所 頒宣所當說  以化諸天人 所講甚微妙  亦宣至真行 奉修是行業  常樂甘露法 以降伏魔力  仁和安立之 超度衆苦趣  歸至佛正路 所到極善處  棄捐周旋徑 行勇猛方便  成就執持德 佛言。

    若有菩薩學斯定意。

    十方諸佛皆擁護之。

    以慧照心使得開明。

    不為陰蓋所見覆蔽。

    逮得神通所睹無極。

    諸菩薩衆悉共将養。

    使得成就一生補處。

    衆聲聞黨普來嗟歎。

    欲使早成十方蒙度。

    上第七天梵具足王。

    典諸梵天身自遙護。

    遣諸天衆悉來将順。

    忉利天上天帝釋王。

    宿命有德。

    識其至心學斯定者。

    遣諸天人悉下宿衛使行安隐無妄犯者。

    其四天王身自臨之。

    亦遣官屬護于法師。

    四千裡外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令其正法安徐講誦開化一切生死五趣。

    四輩宗之供養無厭聽受無惓。

    為人說經得同學意靡不坦然。

    各得其所無怨望者。

    雖懷嫉心欲有所亂。

    不能辦之。

    又是菩薩常自忍辱心懷仁和。

    若向嗔者不念其惡。

    若有逆人欲來危害。

    不與共诤。

    惟避舍去不與相見。

    既路相見如不相睹。

    慈念十方皆降歸佛。

    勿有惡心诽謗法師。

    念法無惡。

    惟愍其人用懷毒心堕于惡趣三塗之難。

    傷之愚惑橫生毒害還自危身。

    猶如樹木風起相揩忽然火生還自燒形。

    毒蛇含毒日日增多還自害身。

    鐵生衆垢自葬其形。

    愚闇閉塞心不開解。

    不念菩薩法師之恩。

    反生害心逆其師父。

    欲危滅之貪妒懷嫉。

    一時自可放心自大。

    不顧大難甚憐傷。

    諸天鬼神虛空天神。

    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

    悉往作禮稽首歸命。

    欲見無厭數數奉迎。

    聽受經典問義受解。

    思惟奉行曾無懈惓。

    諸神愛敬奉事供養。

    尊重道德如孝子與父母别。

    積年彌久饑虛無已。

    諸天神明人與非人。

    愛重至德無窮竟已。

    皆是菩薩精進至心。

    學是三昧慈愍所緻。

    故有是德。

     佛告喜王菩薩。

    若有菩薩積功累德。

    開化無數百千衆生。

    歡悅踴躍。

    這等無異。

    不以戲笑。

    因斯逮得殊特功勳。

    名德遠著十方咨嗟。

    行如須彌安然不動。

    明如日月普曜天下。

    德重如地主生萬物。

    道尊位高生諸道品。

    六度無極。

    菩薩法藏心如虛空而無所著。

    獨步三界無所挂礙。

    猶如飛鳥飛行虛空無有足迹。

    猶如蓮華不著塵水。

    十方諸佛悉令菩薩行斯定意。

    今佛故宣。

    汝等精進勿得疑惑。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及諸凡庶九十六術六十二見。

    蜎[蟲*非]蠕動蚑行喘息。

    人與非人。

    學是三昧若聞歡喜各得如願。

    然後會當逮是三昧。

    于是頌曰。

     常光顯  佛正法  信根樂 第一慧  行如犀  無吾我 持是寂  妙三昧  得自在 覺忍辱  覆三世  猶如蓋 化建立  無數人  習是慧 猶如海  消吾我  塵勞厄 說佛道  諸滅度  以斷穢 化三世  疾修行  是寂然 識身命  及他人  志存念 諸佛道  立存念  一切業 及逮是  妙三昧  多開導 禦本際  常講安  滅苦惱 化布施  甘露味  奉行斯 佛種性  好至明  顯耀辭 稱流布  普功祚  在衆中 甚巍巍  如月滿  秋盛明 諸眷屬  财名德  在生死 佛所知  其辯才  猶水王 習三昧  逮斯功  法自然 無無我  不久達  敷演義 如是周  三千世  真谛行 是三昧  思惟計  三千世 衆生滿  如江沙  若學歸 甘露道  所獲慧  過于此 毒不行  及刀火  無蟲蛇 無杖畏  王羅刹  不能害 以和心  精修是  不失财 不亡家  無病憂  無罪患 若持是  四句法  目不盲 不重聽  六十二  億佛勸 設有學  思惟是  若常奉 斯總持  精進行  是三昧 若有欲  速成道  樂第一 功德田  當學是  經典本 一切緻  寂然無 四事品第三 菩薩有四事。

    疾逮斯定。

    何謂四。

    一曰布施。

    不懷望想福施一切。

    二曰持戒。

    不犯諸禁以志大道。

    三曰常抱慈心。

    怨憎親友無有二心。

    四曰察于三界衆生之類悉我親族未曾外之。

    是為四。

    菩薩複有四事。

    疾逮斯定。

    何謂為四。

    一曰常行大慈加于衆生。

    二曰常行大悲。

    見于三塗衆生苦惱。

    為之雨淚欲拔濟之。

    三曰睹衆迷惑展轉五趣不能自免。

    顯示正路志德自出。

    四曰察衆三流往反終始曾無斷絕身苦心惱。

    故愍念之為宣罪福生死之本無為之根。

    是為四。

    菩薩複有四事。

    得斯定意。

    何謂為四。

    一曰觀衆邪迷六十二見。

    猶豫沉吟堕于羅網如鳥自投。

    貪小小利不覺自害。

    二曰九十六種迷惑之徑自造癡冥。

    猶如蜚蛾自投燈火。

    已溺三塗五趣周旋輪轉無際不能脫身。

    惟有諸佛衆大菩薩。

    乃能濟之。

    三曰外衆蓋業符咒害人。

    菩薩愍之。

    如狂溺水然後乃悔當何所及。

    四曰如射獵師彈射衆鳥。

    羅網捕魚積其罪蓋。

    無數億載堕三惡趣。

    舍身之安而往救之。

    為宣罪福生死之患。

    示無為業。

    或複顯之無上正真各使得安。

    是為四。

    菩薩複有四事。

    疾逮斯定。

    何謂為四。

    一曰作佛形像坐蓮華上。

    若摸畫壁缯[疊*毛]布上。

    使端政好。

    令衆歡喜由得道福。

    二曰取是經卷書著竹帛若長妙素。

    令其文字上下齊正。

    三曰諷誦是經晝夜精進。

    不舍經文使其通利。

    無一踬礙聽者得解。

    四曰持是三昧諸佛本末一一分别為人暢義。

    善開菩薩無上正真。

    使一切衆鹹共咨受。

    不生疑心各得開達。

    是為四。

    佛于是頌曰。

     聞是經  樂至德  若有人 求此道  善哉學  斯四句 故獲緻  十力種  八十億 人中王  諸六十  垓安住 常鹹護  斯學人  能諷誦 是三昧  若聞是  獲善利 已得聽  能信樂  是等成 不疑道  等皆見  生死無 行佛道  得聞是  樂功勳 不懈怠  一切智  如觀掌 書寫持  是經典  識念住 百千劫  辯才英  得至佛 彼說斯  最定意  王子月 詳得聞  棄國土  作沙門 晝夜勤  聽受法  最後世 命向終  便往生  他佛國 若江沙  複過是  諸天鹹 供養佛  從其所  聞三昧 三劫中  成佛道  有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