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劫經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如來所宣經典。
将護随順淨衆瑕穢。
導諸佛子施衆菩薩諸佛遊居。
修衆明智從仁和行。
樂奉正真。
勸化一切使志好導。
多樂道義睹護三世。
惟好淨業國土報應嚴淨之元。
常樂痂痏如敬二親。
以逮總持用為遊觀。
得緻三昧則是浴池。
清白之法為所生母。
以得堅住一切無為。
專心定意。
雖有所度為無所度。
無縛無脫無相不相。
所遵導化亦無衆好。
建立佛土以得總持。
[邱-丘+半]伴諸覺所說清明。
度魔境界戰鬥勇猛。
殺害衆塵刈除不善。
志願淨光魔不能壞。
所宣道慧而無窮盡。
世莫能稱。
外衆邪業所不能知。
過聲聞法緣覺之等。
所可歸仰立一切智。
解衆生趣所導真谛。
好喜樂法。
欲開衆生。
樂衆垢者令慕無為。
以導法船度于彼岸。
載筏相濟。
愍傷諸天頒宣一法。
所立之處無所侵欺。
欲布施淨其心化悅解諸好戲使務道徑。
若欲博聞。
恭敬謙順不為放恣。
得三昧定志行高妙超須彌山。
樂于五根觀察衆無。
心好精進遊不退轉。
是則名曰無從生忍。
新學菩薩所當奉行。
衆正士等執持慧憧務求尊聖。
以勇力士了無吾我住一切智。
普解衆生所當度脫。
諸天所咨嗟。
龍神所奉仰。
人民所承事。
疾得造立若幹品業。
諸不學者鹹共歸命。
諸菩薩等佥共贊歎。
一切法主悉共宣暢。
諸根寂定以為城郭。
善權方便導利一切。
逮得精思決衆狐疑。
斷諸猶豫去于塵勞。
過度濟脫無數衆生。
若有病者為設衆藥。
療治諸病消除瘡痛。
常好思惟通大精進造建無畏。
欲師子吼。
入分别辯敷演義理。
神足變化樂聞衆法。
淨其道眼照至泥洹。
棄衆惡趣度于欲界色界無色界。
建諸佛土。
興發如是。
如幻三昧坐師子床。
具足成就至阿惟顔。
未曾忘失衆德之本。
化悅懈廢拔諸欲僻。
建立勤修念濟懶堕。
将導衆生等化三乘。
棄捐居業一切所有。
具一切智。
得無量門禦第一義。
其于法律解通空行。
則斷诤訟。
好信佛道無上誓願。
雖在衆念不懷邪想。
等見三世不堕邪觀。
善權方便普入一切。
興顯大道不輕得度。
樂于法師猶如犢子不厭其母。
雖從法師不貪利養。
觀察說法不慢衆會。
不斷法施所問仁和。
敬三寶本決衆疑網。
奉行殷勤而不休廢。
終不違失聖明之業。
依攝脫門和悅調定。
消化塵垢心無所著。
思當所念興隆三事諸菩薩業。
以此三事顯示衆會甘美道味。
若欲變化頒宣道業音如雷鳴。
訓誘生死十二緣起。
開通止門向泥洹門。
愍入弘路其身安隐心永無患。
衆聖所愛未曾違失。
堅固平等如來功勳無能回轉。
習恩德本消滅無福。
示衆善元學于聖慧。
恃怙畢竟鮮明之業。
所行相好不自侵欺。
遵修佛道顯耀慧品。
講說佛土咨問答報。
所難無際生清白法。
不厭佛道不棄少智。
與難學俱愛敬和同。
趣勇猛寶心存在行。
欲有所說将護都講好喜若幹。
一切報應以示衆生使無所犯曉了諸法行善方便。
心念吉祥所見審谛。
常自省己可悅他人。
裂壞羅網消去無明。
離于諸行。
蠲除諸識。
刈于名色。
寂滅六入。
斷去衆受。
截于痛癢。
消化恩愛。
而舍所受。
盡于所有。
拔害所生度老病死。
永散苦惱無有衆難。
已離苦罪心無所著。
所行究暢長濟三厄。
所觀無穢宣布法典。
獨步男子洗浴衆垢消去貪身。
聞法執持攝禦諸法。
學道不惓入衆德元未曾回旋。
積不可計功勳真義。
懷來佛道光顯法目。
咨嗟聖衆降伏外學。
歎詠法訓行菩薩業。
不戲樂用消化日利。
使遠罪福學行猶日。
恭敬國王開導衆聖。
積清白因緻不死果。
所行威儀識其宿命。
所生之處常念不忘。
患厭愚法好諸如來。
功德真正而建立之。
無量道勳所執法教歸一切智。
若以頒宣緻安住典書寫經文。
皆棄恐畏不堕邊際。
堅住不動有所講說。
一切世間鹹共諷誦。
過去諸佛悉說是法。
常得親近。
現在諸佛當來諸佛。
所願具足無上功祚。
入于一切衆生所行。
耀聲聞乘現緣覺乘。
奉持佛法。
而不忘失一切行門。
則生佛乎。
宣暢真正速成正慧。
咨問佛德覆護三世。
開化寂然危害之難。
逮權方便分别地種。
入于水種火種三昧建立風種。
又以空種至脫道門。
淨空種慧導利三界。
不含衆患消除諸結令無有餘。
棄捐諸著沒衆陰蓋令心憺怕。
曉修身行遊居永安。
亦了他人所行存沒所立之處。
若演文字不猗言辭。
棄捐吾我。
心已離此諸所依欲。
雖在其中察如臭犬。
入于微妙稍稍開寤懈廢衆勞。
越度諸流不壞他黨。
善進道法而無所著。
恭恪善師。
舍于睡眠過諸礙岸。
斷狐疑散貪淫舍懈惓。
将護吾我光導衆生。
不立在命不貪求法。
所語不多言辭清和。
常谛思惟宣當速行。
仁明道業不用生心。
喜樂閑居行于衆中。
不懷怯弱不求他短。
自惟身行常奉佛道。
應遵平等。
不久遊居在一土地。
釋諸所貪所在皇平。
滅身衆冥心不羸劣。
所修方便将養意念。
亦無所思。
不以識著求于解脫。
心常專惟興發梵行。
等遵慈心。
悲哀布恩。
常以行喜。
和顔悅色以法樂之。
依蒙觀護救衆堕害。
常以戒禁因濟于人。
入三昧定。
以是智慧暢入諸法。
曉了文字思惟究暢。
解諸結縛令不恐畏。
入諸音聲獲緻利義。
恒好敷演道法所施。
樂佛法衆不厭燕處。
志存于道無有上下。
不缺諸法顯揚随順不欺衆生。
志樂堅強以為具足。
夙夜精進而不休懈。
是則名曰了諸法本三昧正定。
菩薩行是遍入一切衆生境界。
奉一切智。
佛爾時說是頌曰。
行清淨 大聖道 心信樂 無惑業 自覺意 辯才要 是三昧 安住施 降諸魔 除諸垢 斷因緣 生死欲 智名稱 富德勳 護三界 度無極 增慧聖 道方便 賢明種 消恩情 度衆患 佛所歎 是三昧 安住施 入微妙 本際門 以覺了 無嗔恨 斷苦惱 入永安 是三昧 諸佛行 心中解 覺意華 受聖文 攝善權 諸安住 覺念鬘 說是勝 三昧定 覺意華 脫照門 猶月盛 耀衆星 道所照 遍三界 是法超 歎喻月 三達療 令清淨 在閑居 靜樹下 棄利養 乃谀谄 積行求 是三昧 捐他非 不蔽善 不以利 歎身德 被三衣 常乞食 親求是 行三昧 純行禁 習賢聖 問明智 常獨歎 以咨講 奉行要 疾逮是 三昧定 衆生等 勞諸味 遠衆會 樂寂然 常求是 妙三昧 勿谀谄 慕斯藏 依慚愧 食解味 禅床卧 居觀寂 樂無我 常歡悅 講明哲 意永安 忍他罵 猶空響 在真業 心不怨 欲逮得 是三昧 當信知 罪福報 勿習倒 惡趣業 常修空 賢聖元 夙夜勤 精進力 逮三昧 至慧門 俱舍斯 無益路 志平等 道真實 立無生 睹法義 行是者 佛哀念 行品第二 佛言。
是喜王菩薩。
以逮得是了諸法本三昧。
解一切法無有颠倒。
諸法無動不可傾故。
所行志慕救脫五趣。
降化衆魔自然為伏。
為天下人。
衆生愛敬智者欽仰。
求暢諸法及與非法。
其德明慧。
猶月盛滿衆星中明。
在生死久衆生所知。
勸化一切。
志性清淨。
舍諸所受。
則為三千大千世界之所救護。
成緻道地。
分别無我覺無所歸。
見三難界而化導之為衆生護。
逮得恭恪不以自大。
越諸陰蓋。
曉了諸佛其所頒宣。
演說滅度應時之宜。
以複逮緻三十二相。
有利無利若苦若樂。
有名無名歎毀之事。
以解是世所有八法悉無所著。
救諸衆生慰以甘露。
顯示滅度開悟一切。
去其惱熱斷斯挂礙。
未曾猗着迷惑六根。
入十六文字總持之門識其所至。
能頒宣斯便逮總持。
何謂十六。
一曰無。
二曰度。
三曰行。
四曰不。
五曰持。
六曰礙。
七曰作。
八曰堅。
九曰勢。
十曰生。
十一曰攝。
十二曰盡。
十三曰蓋。
十四曰已。
十五曰住。
十六曰燒。
是十六事文字之教。
若解行是十六文字之教。
逮得無量總持門地。
解一切法而得自在。
擇求一切衆生慧意。
消衆塵勞悉宣佛道。
受大勢力暢達真法。
度脫黎庶開化導利。
其音和雅猶如哀鸾。
逮得普住平等之地。
為師子吼緻妙巍巍。
忍度無極具足大哀。
越魔境界。
備通哀音至真之聲。
去自大得忍辱。
了深奧義禅定無非。
所至到處宣無上法。
攝取一切衆要經典力勢難及。
分别一切諸法道門。
知衆生行之所歸趣。
識念無數所更曆劫。
常持諸法滅一切病。
淨除結網逮斷狐疑。
速成正覺咨嗟光顯。
普入一切諸法聖慧。
能以方便擿去惱熱。
講說諸法己身奉行。
将護随順淨衆瑕穢。
導諸佛子施衆菩薩諸佛遊居。
修衆明智從仁和行。
樂奉正真。
勸化一切使志好導。
多樂道義睹護三世。
惟好淨業國土報應嚴淨之元。
常樂痂痏如敬二親。
以逮總持用為遊觀。
得緻三昧則是浴池。
清白之法為所生母。
以得堅住一切無為。
專心定意。
雖有所度為無所度。
無縛無脫無相不相。
所遵導化亦無衆好。
建立佛土以得總持。
[邱-丘+半]伴諸覺所說清明。
度魔境界戰鬥勇猛。
殺害衆塵刈除不善。
志願淨光魔不能壞。
所宣道慧而無窮盡。
世莫能稱。
外衆邪業所不能知。
過聲聞法緣覺之等。
所可歸仰立一切智。
解衆生趣所導真谛。
好喜樂法。
欲開衆生。
樂衆垢者令慕無為。
以導法船度于彼岸。
載筏相濟。
愍傷諸天頒宣一法。
所立之處無所侵欺。
欲布施淨其心化悅解諸好戲使務道徑。
若欲博聞。
恭敬謙順不為放恣。
得三昧定志行高妙超須彌山。
樂于五根觀察衆無。
心好精進遊不退轉。
是則名曰無從生忍。
新學菩薩所當奉行。
衆正士等執持慧憧務求尊聖。
以勇力士了無吾我住一切智。
普解衆生所當度脫。
諸天所咨嗟。
龍神所奉仰。
人民所承事。
疾得造立若幹品業。
諸不學者鹹共歸命。
諸菩薩等佥共贊歎。
一切法主悉共宣暢。
諸根寂定以為城郭。
善權方便導利一切。
逮得精思決衆狐疑。
斷諸猶豫去于塵勞。
過度濟脫無數衆生。
若有病者為設衆藥。
療治諸病消除瘡痛。
常好思惟通大精進造建無畏。
欲師子吼。
入分别辯敷演義理。
神足變化樂聞衆法。
淨其道眼照至泥洹。
棄衆惡趣度于欲界色界無色界。
建諸佛土。
興發如是。
如幻三昧坐師子床。
具足成就至阿惟顔。
未曾忘失衆德之本。
化悅懈廢拔諸欲僻。
建立勤修念濟懶堕。
将導衆生等化三乘。
棄捐居業一切所有。
具一切智。
得無量門禦第一義。
其于法律解通空行。
則斷诤訟。
好信佛道無上誓願。
雖在衆念不懷邪想。
等見三世不堕邪觀。
善權方便普入一切。
興顯大道不輕得度。
樂于法師猶如犢子不厭其母。
雖從法師不貪利養。
觀察說法不慢衆會。
不斷法施所問仁和。
敬三寶本決衆疑網。
奉行殷勤而不休廢。
終不違失聖明之業。
依攝脫門和悅調定。
消化塵垢心無所著。
思當所念興隆三事諸菩薩業。
以此三事顯示衆會甘美道味。
若欲變化頒宣道業音如雷鳴。
訓誘生死十二緣起。
開通止門向泥洹門。
愍入弘路其身安隐心永無患。
衆聖所愛未曾違失。
堅固平等如來功勳無能回轉。
習恩德本消滅無福。
示衆善元學于聖慧。
恃怙畢竟鮮明之業。
所行相好不自侵欺。
遵修佛道顯耀慧品。
講說佛土咨問答報。
所難無際生清白法。
不厭佛道不棄少智。
與難學俱愛敬和同。
趣勇猛寶心存在行。
欲有所說将護都講好喜若幹。
一切報應以示衆生使無所犯曉了諸法行善方便。
心念吉祥所見審谛。
常自省己可悅他人。
裂壞羅網消去無明。
離于諸行。
蠲除諸識。
刈于名色。
寂滅六入。
斷去衆受。
截于痛癢。
消化恩愛。
而舍所受。
盡于所有。
拔害所生度老病死。
永散苦惱無有衆難。
已離苦罪心無所著。
所行究暢長濟三厄。
所觀無穢宣布法典。
獨步男子洗浴衆垢消去貪身。
聞法執持攝禦諸法。
學道不惓入衆德元未曾回旋。
積不可計功勳真義。
懷來佛道光顯法目。
咨嗟聖衆降伏外學。
歎詠法訓行菩薩業。
不戲樂用消化日利。
使遠罪福學行猶日。
恭敬國王開導衆聖。
積清白因緻不死果。
所行威儀識其宿命。
所生之處常念不忘。
患厭愚法好諸如來。
功德真正而建立之。
無量道勳所執法教歸一切智。
若以頒宣緻安住典書寫經文。
皆棄恐畏不堕邊際。
堅住不動有所講說。
一切世間鹹共諷誦。
過去諸佛悉說是法。
常得親近。
現在諸佛當來諸佛。
所願具足無上功祚。
入于一切衆生所行。
耀聲聞乘現緣覺乘。
奉持佛法。
而不忘失一切行門。
則生佛乎。
宣暢真正速成正慧。
咨問佛德覆護三世。
開化寂然危害之難。
逮權方便分别地種。
入于水種火種三昧建立風種。
又以空種至脫道門。
淨空種慧導利三界。
不含衆患消除諸結令無有餘。
棄捐諸著沒衆陰蓋令心憺怕。
曉修身行遊居永安。
亦了他人所行存沒所立之處。
若演文字不猗言辭。
棄捐吾我。
心已離此諸所依欲。
雖在其中察如臭犬。
入于微妙稍稍開寤懈廢衆勞。
越度諸流不壞他黨。
善進道法而無所著。
恭恪善師。
舍于睡眠過諸礙岸。
斷狐疑散貪淫舍懈惓。
将護吾我光導衆生。
不立在命不貪求法。
所語不多言辭清和。
常谛思惟宣當速行。
仁明道業不用生心。
喜樂閑居行于衆中。
不懷怯弱不求他短。
自惟身行常奉佛道。
應遵平等。
不久遊居在一土地。
釋諸所貪所在皇平。
滅身衆冥心不羸劣。
所修方便将養意念。
亦無所思。
不以識著求于解脫。
心常專惟興發梵行。
等遵慈心。
悲哀布恩。
常以行喜。
和顔悅色以法樂之。
依蒙觀護救衆堕害。
常以戒禁因濟于人。
入三昧定。
以是智慧暢入諸法。
曉了文字思惟究暢。
解諸結縛令不恐畏。
入諸音聲獲緻利義。
恒好敷演道法所施。
樂佛法衆不厭燕處。
志存于道無有上下。
不缺諸法顯揚随順不欺衆生。
志樂堅強以為具足。
夙夜精進而不休懈。
是則名曰了諸法本三昧正定。
菩薩行是遍入一切衆生境界。
奉一切智。
佛爾時說是頌曰。
行清淨 大聖道 心信樂 無惑業 自覺意 辯才要 是三昧 安住施 降諸魔 除諸垢 斷因緣 生死欲 智名稱 富德勳 護三界 度無極 增慧聖 道方便 賢明種 消恩情 度衆患 佛所歎 是三昧 安住施 入微妙 本際門 以覺了 無嗔恨 斷苦惱 入永安 是三昧 諸佛行 心中解 覺意華 受聖文 攝善權 諸安住 覺念鬘 說是勝 三昧定 覺意華 脫照門 猶月盛 耀衆星 道所照 遍三界 是法超 歎喻月 三達療 令清淨 在閑居 靜樹下 棄利養 乃谀谄 積行求 是三昧 捐他非 不蔽善 不以利 歎身德 被三衣 常乞食 親求是 行三昧 純行禁 習賢聖 問明智 常獨歎 以咨講 奉行要 疾逮是 三昧定 衆生等 勞諸味 遠衆會 樂寂然 常求是 妙三昧 勿谀谄 慕斯藏 依慚愧 食解味 禅床卧 居觀寂 樂無我 常歡悅 講明哲 意永安 忍他罵 猶空響 在真業 心不怨 欲逮得 是三昧 當信知 罪福報 勿習倒 惡趣業 常修空 賢聖元 夙夜勤 精進力 逮三昧 至慧門 俱舍斯 無益路 志平等 道真實 立無生 睹法義 行是者 佛哀念 行品第二 佛言。
是喜王菩薩。
以逮得是了諸法本三昧。
解一切法無有颠倒。
諸法無動不可傾故。
所行志慕救脫五趣。
降化衆魔自然為伏。
為天下人。
衆生愛敬智者欽仰。
求暢諸法及與非法。
其德明慧。
猶月盛滿衆星中明。
在生死久衆生所知。
勸化一切。
志性清淨。
舍諸所受。
則為三千大千世界之所救護。
成緻道地。
分别無我覺無所歸。
見三難界而化導之為衆生護。
逮得恭恪不以自大。
越諸陰蓋。
曉了諸佛其所頒宣。
演說滅度應時之宜。
以複逮緻三十二相。
有利無利若苦若樂。
有名無名歎毀之事。
以解是世所有八法悉無所著。
救諸衆生慰以甘露。
顯示滅度開悟一切。
去其惱熱斷斯挂礙。
未曾猗着迷惑六根。
入十六文字總持之門識其所至。
能頒宣斯便逮總持。
何謂十六。
一曰無。
二曰度。
三曰行。
四曰不。
五曰持。
六曰礙。
七曰作。
八曰堅。
九曰勢。
十曰生。
十一曰攝。
十二曰盡。
十三曰蓋。
十四曰已。
十五曰住。
十六曰燒。
是十六事文字之教。
若解行是十六文字之教。
逮得無量總持門地。
解一切法而得自在。
擇求一切衆生慧意。
消衆塵勞悉宣佛道。
受大勢力暢達真法。
度脫黎庶開化導利。
其音和雅猶如哀鸾。
逮得普住平等之地。
為師子吼緻妙巍巍。
忍度無極具足大哀。
越魔境界。
備通哀音至真之聲。
去自大得忍辱。
了深奧義禅定無非。
所至到處宣無上法。
攝取一切衆要經典力勢難及。
分别一切諸法道門。
知衆生行之所歸趣。
識念無數所更曆劫。
常持諸法滅一切病。
淨除結網逮斷狐疑。
速成正覺咨嗟光顯。
普入一切諸法聖慧。
能以方便擿去惱熱。
講說諸法己身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