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安。
菩薩如是。
等心行道欲濟衆生。
慈悲喜護一心念佛。
其所在方專精向之未曾懈廢。
七日十日三月一載。
不為俗想一心向佛并化衆生。
乘摩诃衍無極之教。
見十方佛受教得定。
三昧不動為一切講。
譬如從龍王得如意珠廣及衆人。
譬如有人而聞天上有好玉如端正姝好。
意欲往見無有神足。
夙夜思想卧起不忘。
積有年歲未曾他念。
便于夢中得往見之。
坐起進止。
菩薩如是。
一心思惟向某方佛積年不息。
得三昧定行不僞懈。
累劫不厭自緻得佛。
菩薩行道大慈大悲哀加一切。
昔有一人其目不明不見日光。
心中憂悒雖有日明我眼盲冥不能睹也。
當奈之何。
求得神師飲之甘露。
内病即除其眼精徹得睹日光。
察八方上下及諸人民。
初發大意。
六入五陰三毒未除。
不能得見十方諸佛。
從成就菩薩受法深教。
行四等心解三界空。
便得三昧見十方佛。
從定意起救濟衆生。
譬如珍寶著水精上。
如以其器受于琉璃。
琉璃之色令器同像。
菩薩如是。
一心念佛無有他志。
即得定意見十方佛。
因佛威神本德所緻見佛世尊。
于是頌曰。
譬如有人行入海 未曾懈廢乃至耳 合人乘船至龍王 從求大寶如意珠 以施一切莫不蒙 菩薩如是行四恩 大慈大悲行大道 一心精進三昧門 如人聞天有玉女 夙夜思惟夢得見 菩薩如是等精進 見十方佛無不遍 又如目冥思日光 良醫治之眼即明 菩薩如是專向佛 未曾休息不退轉 如以珍寶著水精 展相光耀無不照 菩薩如是三昧定 從佛受教遍教化 菩薩積功累德欲度一切。
視之如父視之如母。
視之如子視之如身。
等而無異。
為五道人勤苦無量不以為劇。
雖曆五道生死之患地獄之苦餓鬼之毒畜生之惱天上世間終始之厄。
心不回動。
行大慈悲四恩無厭。
救濟十方免衆想念。
譬如彼月初生之時。
若小羊角。
日日稍大遂至成滿。
光明普照衆星獨輝。
次第學道為菩薩法。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經無數劫勤苦之行。
身心相應言行相副。
念十方人若如父母無有親疏。
譬如種樹稍稍生芽。
後生莖節枝葉華實。
漸行如是。
從初發意便喜向佛。
以獲悅心休息惡道。
成就六度無極之法。
入善方便不起法忍一切佛慧。
則轉法輪示現滅度。
分布大法後生蒙恩。
猶如有人欲立大屋。
先平其地漸興根基。
稍累其牆令至高大。
以材木覆梁柱牢堅。
以瓦瓦之塗治仰泥。
作悉成了而污灑之。
白壁赤柱俨然巍巍。
然後請會親族門室。
善友鄉黨無不周遍。
飲食作樂無不欣歡。
菩薩如是。
積行無量不以勤苦而有厭懈。
睹彼衆生展轉五道。
終始周旋如磨不定。
發大慈悲無蓋之慧欲救一切。
猶若如空無所不覆。
道德以成現處三界示于色身。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衆見悅。
為十方人而師子吼。
一切聞聲莫不歸伏。
各從本心成三乘行。
于是頌曰。
初發意菩薩 慈念諸十方 如父母子身 等心無希望 漸漸發行迹 如樹芽至莖 枝葉節華實 種者功不唐 菩薩亦如是 稍稍奉行道 功德以成滿 平等最吉祥 猶若起大屋 平地始基牆 累之令高大 覆蓋正圓方 請會親鄉黨 飲食作樂倡 菩薩救衆生 度脫以道光 何謂超行适發道意。
至不退轉無所從生。
具足成就至阿惟顔。
俱行菩薩何緣獨爾。
解三界空五陰無處。
四谛無根緣想而生。
十二之因以癡為元。
觀察癡元亦無處所。
有所著求則名之癡。
慧者了無。
譬如幻師還觀化人不見有人。
菩薩如是。
省三處空。
猶如野馬夢幻芭蕉深山之向。
但可有名而不可見。
昔有一人自于夢中見有國中多諸人民。
王大嚴急群臣奉事不敢失意。
五谷平賤衣被彩色倡伎娛樂。
其人睹之欣然為觀往見國王。
王便立之以為大臣。
賜與官職仆從田宅七寶。
踴躍無量。
又自見身複入地獄餓鬼之中。
化為驢身在輩中鳴。
忽然上天。
七寶宮殿玉女相娛。
從夢便覺不睹所獲。
則自解了五道如夢。
一切本無而不可得。
分别此慧則不退轉至無處所。
權慧具足明學大道。
觀心如幻。
五陰六入。
若如群臣。
色聲香味細滑之法五道所有。
皆如彼人所夢覺也。
見無所見亦無夢想。
是謂超越至無極慧不緣次第。
于是頌曰。
人身及五陰 觀之無處所 四谛十二緣 一切悉如化 如其夜夢見 一國大快樂 為王作大臣 伎樂而豪富 入地獄餓鬼 為驢輩中鳴 天上七寶殿 相娛寤不見 慧者觀三界 五陰悉如夢 以了無處所 逮得不起忍 道法無遠近 猶空無所處 心空解本無 忽如日大光 當爾時之慧 無得無所失 道無去來今 覺乃本無一 何謂超行。
人本一故用不解之便起吾我。
适著便縛以縛求脫。
不著無縛何誰求脫。
譬如五事而住虛空。
雲霧塵煙灰。
不能為彼虛空作垢。
心本如空。
五陰之毒喻如五事。
不蔽心本曉了無形。
慧無挂礙入深法忍。
不以次第。
譬如有人曾為凡人。
家既困乏行詣佛所。
遂檀越食發一好心。
我身宿罪不能布施。
今得貧厄衣不蔽形食不充口。
又不作福。
因佛求食。
我設有财廣施供佛。
及諸聖衆給足窮乏。
爾時世尊及與聖衆各自罷去。
乞士自責。
吾本薄祐不能興德。
獲斯困匮。
思惟是已卧蔭樹下。
日已差中餘蔭皆移。
所卧樹下其影不轉。
體諸垢坌悉為除去。
自然有威。
時國王崩。
當得賢人以為君主。
募一國中無不周遍獨見乞士有超異德。
樹蔭覆之若如大蓋。
往啟群臣詠其威德。
人民鹹喜嚴駕奉迎。
立為國王。
以得帝王普興德化供
菩薩如是。
等心行道欲濟衆生。
慈悲喜護一心念佛。
其所在方專精向之未曾懈廢。
七日十日三月一載。
不為俗想一心向佛并化衆生。
乘摩诃衍無極之教。
見十方佛受教得定。
三昧不動為一切講。
譬如從龍王得如意珠廣及衆人。
譬如有人而聞天上有好玉如端正姝好。
意欲往見無有神足。
夙夜思想卧起不忘。
積有年歲未曾他念。
便于夢中得往見之。
坐起進止。
菩薩如是。
一心思惟向某方佛積年不息。
得三昧定行不僞懈。
累劫不厭自緻得佛。
菩薩行道大慈大悲哀加一切。
昔有一人其目不明不見日光。
心中憂悒雖有日明我眼盲冥不能睹也。
當奈之何。
求得神師飲之甘露。
内病即除其眼精徹得睹日光。
察八方上下及諸人民。
初發大意。
六入五陰三毒未除。
不能得見十方諸佛。
從成就菩薩受法深教。
行四等心解三界空。
便得三昧見十方佛。
從定意起救濟衆生。
譬如珍寶著水精上。
如以其器受于琉璃。
琉璃之色令器同像。
菩薩如是。
一心念佛無有他志。
即得定意見十方佛。
因佛威神本德所緻見佛世尊。
于是頌曰。
譬如有人行入海 未曾懈廢乃至耳 合人乘船至龍王 從求大寶如意珠 以施一切莫不蒙 菩薩如是行四恩 大慈大悲行大道 一心精進三昧門 如人聞天有玉女 夙夜思惟夢得見 菩薩如是等精進 見十方佛無不遍 又如目冥思日光 良醫治之眼即明 菩薩如是專向佛 未曾休息不退轉 如以珍寶著水精 展相光耀無不照 菩薩如是三昧定 從佛受教遍教化 菩薩積功累德欲度一切。
視之如父視之如母。
視之如子視之如身。
等而無異。
為五道人勤苦無量不以為劇。
雖曆五道生死之患地獄之苦餓鬼之毒畜生之惱天上世間終始之厄。
心不回動。
行大慈悲四恩無厭。
救濟十方免衆想念。
譬如彼月初生之時。
若小羊角。
日日稍大遂至成滿。
光明普照衆星獨輝。
次第學道為菩薩法。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經無數劫勤苦之行。
身心相應言行相副。
念十方人若如父母無有親疏。
譬如種樹稍稍生芽。
後生莖節枝葉華實。
漸行如是。
從初發意便喜向佛。
以獲悅心休息惡道。
成就六度無極之法。
入善方便不起法忍一切佛慧。
則轉法輪示現滅度。
分布大法後生蒙恩。
猶如有人欲立大屋。
先平其地漸興根基。
稍累其牆令至高大。
以材木覆梁柱牢堅。
以瓦瓦之塗治仰泥。
作悉成了而污灑之。
白壁赤柱俨然巍巍。
然後請會親族門室。
善友鄉黨無不周遍。
飲食作樂無不欣歡。
菩薩如是。
積行無量不以勤苦而有厭懈。
睹彼衆生展轉五道。
終始周旋如磨不定。
發大慈悲無蓋之慧欲救一切。
猶若如空無所不覆。
道德以成現處三界示于色身。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衆見悅。
為十方人而師子吼。
一切聞聲莫不歸伏。
各從本心成三乘行。
于是頌曰。
初發意菩薩 慈念諸十方 如父母子身 等心無希望 漸漸發行迹 如樹芽至莖 枝葉節華實 種者功不唐 菩薩亦如是 稍稍奉行道 功德以成滿 平等最吉祥 猶若起大屋 平地始基牆 累之令高大 覆蓋正圓方 請會親鄉黨 飲食作樂倡 菩薩救衆生 度脫以道光 何謂超行适發道意。
至不退轉無所從生。
具足成就至阿惟顔。
俱行菩薩何緣獨爾。
解三界空五陰無處。
四谛無根緣想而生。
十二之因以癡為元。
觀察癡元亦無處所。
有所著求則名之癡。
慧者了無。
譬如幻師還觀化人不見有人。
菩薩如是。
省三處空。
猶如野馬夢幻芭蕉深山之向。
但可有名而不可見。
昔有一人自于夢中見有國中多諸人民。
王大嚴急群臣奉事不敢失意。
五谷平賤衣被彩色倡伎娛樂。
其人睹之欣然為觀往見國王。
王便立之以為大臣。
賜與官職仆從田宅七寶。
踴躍無量。
又自見身複入地獄餓鬼之中。
化為驢身在輩中鳴。
忽然上天。
七寶宮殿玉女相娛。
從夢便覺不睹所獲。
則自解了五道如夢。
一切本無而不可得。
分别此慧則不退轉至無處所。
權慧具足明學大道。
觀心如幻。
五陰六入。
若如群臣。
色聲香味細滑之法五道所有。
皆如彼人所夢覺也。
見無所見亦無夢想。
是謂超越至無極慧不緣次第。
于是頌曰。
人身及五陰 觀之無處所 四谛十二緣 一切悉如化 如其夜夢見 一國大快樂 為王作大臣 伎樂而豪富 入地獄餓鬼 為驢輩中鳴 天上七寶殿 相娛寤不見 慧者觀三界 五陰悉如夢 以了無處所 逮得不起忍 道法無遠近 猶空無所處 心空解本無 忽如日大光 當爾時之慧 無得無所失 道無去來今 覺乃本無一 何謂超行。
人本一故用不解之便起吾我。
适著便縛以縛求脫。
不著無縛何誰求脫。
譬如五事而住虛空。
雲霧塵煙灰。
不能為彼虛空作垢。
心本如空。
五陰之毒喻如五事。
不蔽心本曉了無形。
慧無挂礙入深法忍。
不以次第。
譬如有人曾為凡人。
家既困乏行詣佛所。
遂檀越食發一好心。
我身宿罪不能布施。
今得貧厄衣不蔽形食不充口。
又不作福。
因佛求食。
我設有财廣施供佛。
及諸聖衆給足窮乏。
爾時世尊及與聖衆各自罷去。
乞士自責。
吾本薄祐不能興德。
獲斯困匮。
思惟是已卧蔭樹下。
日已差中餘蔭皆移。
所卧樹下其影不轉。
體諸垢坌悉為除去。
自然有威。
時國王崩。
當得賢人以為君主。
募一國中無不周遍獨見乞士有超異德。
樹蔭覆之若如大蓋。
往啟群臣詠其威德。
人民鹹喜嚴駕奉迎。
立為國王。
以得帝王普興德化供